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6108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docx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招生网

篇一:

哈尔滨工程大学招生目录

哈尔滨工程大学20XX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篇二:

哈工程各个专业的详细介绍

各个专业的详细介绍:

1.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专业简介

本专业始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的海军工程系舰船设计专业。

始终保持军工特色,设有船舶性能、船舶结构、船舶设计、潜器设计、海洋工程5个专业方向。

本专业涉及面广,除数学、力学外,主要还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学、焊接技术及管理工程等学科。

开设的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静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阻力与推进、船体制造工艺、船舶设计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原理、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强度与结构设计、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等。

迄今为止,本专业已为我国船舶工业培养本科生5100余人。

本专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实验设备和测试手段,拥有大型实验室,其中“风、浪、流海洋环境模拟水池(50米×50米×30米)”拥有国内唯一的x—Y航车系统,“船模实验水池”长110米,配备有三维多板造波机、大型四自由度适航仪等先进设备,是ITTc成员单位;“工程结构实验室”为世界银行贷款建设;船舶cAD/cAm实验室拥有各类主流大型造船工程应用软件和结构分析软件,为广船国际等大型造船企业设立tribon软件培训中心。

本专业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英国皇家造船师协会(RInA)的评估和认证的本科专业,每年提供20名免费学生会员名额,标志着本专业的教学和实验水平得到国际认同。

挪威DnV船级社、法国bV船级社、日本nK船级社等国际主要的船级社和英国皇家造船师协会(RInA)在该专业设立奖学金。

近年来,本专业与美国休斯敦“能源谷”紧密联系,共同创建了“深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已入围我国“111工程”计划。

20XX年《科技时报》评选本专业全国综合排名第一。

本专业一些分支学科的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历年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表明,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到与船舶和海洋工程有关的公司及国家各部委机关,以及沿海沿江各船舶设计院、研究所和造船骨干企业工作,部分取得留学资格,被选送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德国、日本、希腊等国留学深造。

本专业将为有志于我国船舶事业、海洋开发事业的青年提供一流的学习环境,完备的科学研究设施。

2.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暂无详细介绍)

3.土木工程专业介绍

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机场工程等方面从事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和技术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流体力学、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土木工程施工预算、工程

项目组织与管理、土木工程测量、建筑AutocAD、pKpm结构cAD、结构抗震设计、桥梁结构和道路勘测设计等。

本专业实力雄厚,拥有固体力学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结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主要研究方向为弹性波及其在地震工程与抗暴工程的应用、弹塑性断裂力学及弹性大变形、变分法、结构优化设计和结构可靠性理论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结构仿真系统等。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为中国建筑工业总公司、沿海开放城市的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建筑设计研究院、大专院校、城市建设部门、房地产开发公司等。

4.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介绍

培养具备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设计、研究开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以工业、民用建筑为主要对象,研究供热通风和空调工程技术,主要学习建筑物理环境和环境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建筑环境设备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础训练。

开设的主要课程:

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自控原理、机械原理、电工与电子技术、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管网输配、管通空调、供热工程、制冷技术、施工原理与组织等。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工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控制与管理越来越重视。

同时,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对从事与建筑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正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本专业师资力量较强,学术研究水平较高,具有热能工程和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现有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1人,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5.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介绍

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科研单位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学和研究开发工作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给水排水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水科学和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开设的主要课程:

普通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建筑给排水、给水处理、污水处理、高层建筑给水排水、给水管网、排水管网、水泵与泵站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城市建设、工矿企业都需要大量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和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6.工程力学专业介绍

培养具有力学基础理论知识、数值计算和实验技能,能够在多种工程实际(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航天、船舶、水利、化工等)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计算及力学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分析力学、结构力学、力学中的数学方法、振动基础、结构振动、非线性振动、随机振动、结构软件及工程应用、实验力学、动态测试方法等。

本专业具有一般力学及力学基础和工程力学两个方向,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本专业及其他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固体力学、一般力学、工程力学及流体力学等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现代科学实验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本专业实力雄厚,拥有工程力学和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授予权,毕业生可在航天及船舶工程企事业单位,从事飞行器设计与船舶研究、设计和管理工作。

7.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介绍

培养具备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及飞行器总体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与研究、结构强度分析与实验和通用机械设计及制造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

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振动理论、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器动力学、飞行力学、自动控制理论、飞行器总体设计、空间制导控制、传热学、热防护等。

本专业是在我校原航天工程系导弹结构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1978年正式招生以来,毕业生中的许多人已成为航天及导弹方面的总设计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为我国航空航天及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

随着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到国防工业企事业单位、研究所、设计院、高校等部门,从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方面的研究、设计和管理等工作。

8.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介绍

飞行器动力专业培养具有飞行器动力工程设计、研究、制造的基本技能和管理基础知识、计算机编程及应用能力,能在飞行器动力设计、研究、制造、使用、教育和管理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飞行器动力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

流体力学基础、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气体动力学、燃烧理论基

础、火箭发动机原理、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设计、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测试技术等。

该专业是在我校原航天工程系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发展起来的。

多年来,为我国的航天及国防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专业实力雄厚,在编教师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

“511”人才郜冶教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于20XX年12月被国防科工局评为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在航空航天领域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设计院和高校等部门就业,有广阔的就业和发展前景。

9.质量与可靠性工程(暂无)

10.热能与动力工程

11.轮机工程

12.核工程与核技术类

13.自动化培养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开设的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人工智能导论等。

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自动化领域(包括工业和非工业领域)的系统分析、研究、设计、建造运行及管理工作。

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是航海、造船、航空、航天及各种含自动化、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生产单位,就业面极宽。

毕业生中大多数到北京、上海、大连、青岛、广州、深圳、武汉、成都等地的研究所、学校、外资及合资企业和政府机关工作。

本专业是教育部和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每年招生120人左右。

14.测控技术与仪器

培养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的仪器与系统的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精密仪器及机械的基础理论、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测量与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习有关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

毕业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具备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现代测控技术的实验研究能力;具有测控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

开设的主要课程:

精密机械与仪器设计、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数字信号处理、精密测控与系统等。

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导航、制导与控制领域的研究、设计、建造、运行与管理工作。

主要到航空、航天、航海及其它测控部门的研究设计和生产单位。

就业的主要城市是:

北京、上海、武汉、青岛、大连、成都、深圳、广州、哈尔滨、沈阳等。

本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每年招生60人左右。

1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技术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掌握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开设的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电机学、电力拖动与控制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有关科研院所、电力部门、高等院校及工厂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每年招生120左右。

16.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培养具备目标及环境的探测、识别、跟踪、定位、制导与控制以及机电控制和传感检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有关科研单位、高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篇三:

哈工程更名之我见

哈工程更名之我见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工信部直属的“国防七校”之一,以“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深海工程、核动核电)为办学特色,被国家授予“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哈军工,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兼政委。

由于历史和政治因素,哈军工响应中央军委决定,按照“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原则于1960~1962年进行第一次分建和改建,炮兵工程系(现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现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现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防化兵工程系(现解放军防化兵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现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一部分、西北工业大学一部分)纷纷迁出,之后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

1966年,文革爆发。

4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

七十年代学校被林彪集团肢解,导弹工程系(1966年改建为火箭工程系)、电子工程系、1966年新建的计算机系以及基础课部和院机关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

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重回军队序列;把空军工程系划归第三机械工业部,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原子工程系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迁往重庆,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关专业,组建重庆工业大学,原子工程系最终还是留在了哈尔滨与海军工程系组成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划归第六机械工业部,拟迁武汉,后留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哈尔滨工程大学;风洞实验室改为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的一个研究所,现为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从哈船院到哈工程,忍辱负重二十年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成立于1970年,哈军工主体南迁后,由留驻原址的海军工程系和其它部分院系的教师(哈军工近一半的师资力量)组建,197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据我的老师回忆,当年更名期间学校还曾短暂地使用过“哈尔滨船舶大学”的名号,然而最终校方却决定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其原因一为遵从老校友根据哈尔滨工程学院(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后的名字)而来的建议,二也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铺好了路。

当时的校方领导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船舶行业不景气的年代,一所名为船舶的大学很难有所发展,再加上其时正值高校改名潮和扩建潮,由船舶工程学院变为工程大学不仅让学校摆脱了学院的尾巴,更为其他非航海的院系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学校成为一所既有办学特色又能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然而学校唯一没有考虑到的是,哈工程这个名字和哈工大实在是太过于相像了,以至于二十年来造成了无数的误会,由于哈工大从未更名(南迁重庆太过短暂)并一直名声在外,加上近几年加入改名行列的高校越来越多,其中,自然会混进一些“傍名校”的弱校,或是只为招揽生源莫名其妙改名的。

新更名的哈工程就这样面临了无法打开局面的窘境,莫名其妙

1

的活在了哈工大的阴影下。

二十年来,工程学子从当初被认为是工大的莫名其妙和愤怒变成如今的无奈尴尬与窃喜,其中究竟失去了什么,不言自明。

一方面哈工程的科研成果多次被报道为哈工大所有,另一方面,哈理工的黑锅也要哈工程来一起背,是以哈工程被网友评为高校改名最sb篇之榜首多年,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所有人,哈工程这个名字是极为失败的。

这一点笔者是赞同的,哈工程这个名字改的确实不成功,它只考虑了学校的传承和自身因素,却忘记了环顾四周放眼中国,受制于人实乃自作自受。

哈工程应该吸取教训。

二、哈工程改名法则

虽然哈尔滨工程大学这个名字改的不很成功,但不得不说,它确实是按照其自身的更名规则设计得来,那么哈工程的更名规则是什么呢?

历史上几次更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学院

这一次改名实属迫于无奈,改名也并非校方决定,而是又中央军委决定,自此哈军工退出历史舞台。

学校退出军队序列,“中国人民解放军”自然不能再用,“军事”也用不得了,只好在前面冠以地名哈尔滨,但是学校性质并没有变——工程大学。

2.哈尔滨工程学院——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这一次更名的原因是学校分建,留守部分以海军系全建制为基础,空军系、导弹系、原子系、计算机系等部分专业、教师以及文革中“政治上不合格”干部教师共1500余人组成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院主体(院直领导机关、4个系及基层单位)内迁到长沙组建长沙工学院,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重回军队序列。

哈尔滨工程学院这次改名,其实质为将校名更名为其中一个系的名字,原因是学校只有海军工程系全建制的保留了下来,其他系主体全部南迁,虽有个别教职员工留任,但却可以说是名亡实也亡。

换句话说,这不是更名,而是由于分建而缩名。

3.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

1994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由于这正是笔者出生的年份,相关资料又不常见(哈船院改名较之哈军工分建实在不值一提),笔者并未找到太多关于此次更名的原因,但是查询哈工程的简介我们仍不难发现当初校方领导更名的初衷。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名城哈尔滨。

学校现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法、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学校和国家55所建有研究生院的重点高校之一。

(值得玩味的是,这一段简介居然从XX百科中消失了,可惜别的网站上还是到处都是,笔者不愿妄加揣测哈工程改名是否"蓄谋已久",但这样“吃了吐”的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还是让时间给大家答案吧。

随着学校新专业的纷纷成立与发展,船舶工程学院已经越来越无法代表这所学校的全部,

2

而当时又正值高校改名热潮,各大“学院”纷纷更名为“大学”,于是学校索性去掉船舶,改学院为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就此问世。

据考证哈尔滨工程大学这一校名来自于军工老校友的建议,老学长认为学校既然逐步发展了其他院系而非只船舶一家,何不复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

再加上时值学院变大学潮,就该变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所以说这一次的更名,本质其实是复名,恢复学校当年的名称罢了。

由此可见学校的更名法则是:

退出军队改名、分建缩名、扩建复名,虽然相对频繁,但每一次的更名也都并非无的放矢。

然而老学长的出发点虽然不错,但是显然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没有考虑到学校更名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的就是学校简称与哈工大难以区分的问题。

哈尔滨工程学院时期有没有这种问题我并不清楚,但想来应该是没有的,原因如下。

其一,哈尔滨工程学院存在时间并不长,1966~1970,四五年时间而已期间还经历了高考取消;而哈尔滨工程大学更名至今已二十余年,该出现的问题都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问题。

其二,学校虽然当时名字也叫哈工程,但实际上它是由哈军工直接更名而来,其本质仍为哈军工,故用哈军工作为简称可谓实至名归毫无争议,没什么必要自称为哈工程,更没有可能被别人简称为哈工大;而现如今的哈工程是不敢自称为哈军工的,毕竟哈军工的院直领导机关都迁去了长沙变成了如今的国防科大,所以只好简称为哈工程,由于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名同带“哈”、“工”、“大”,被混淆也是在所难免的事了。

其三,当时中国大学才有多少所?

现如今又有多少所?

况且建国后虽然也经历了一场改名潮,但是却不存在谁山寨谁的情况。

如今山寨学校野鸡大学遍地,哈工程被误认为哈工大的山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的体现罢了。

其四,七十年代正值文革动荡年代,且不论工作岗位少,工作压力和竞争小这种事,高考都取消了,学校也停课了,谁会在意你叫什么呢?

毕竟当时全国人民都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批斗事业当中,知识分子可谓饱受迫害。

而如今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加剧自不必说。

毕业于什么大学就成为了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这个时候学校牌子、知名度与区分度也就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软实力。

结果几十年前没有出现的问题如今却变成了难以解决的矛盾中心,搞的工程学子尴尬不已。

那么是否真的到了再次改名的时候了呢?

三、哈工程应该改什么名

哈工程这个名字确实不好,这是事实。

但是哈工程要改成什么名字才够好?

贴吧里有一位叫“韩影宫特委”的同志,虽然他大肆鼓吹哈工程的变相抹黑行为让人不忍直视,然而在改名方面,笔者和此人还是有颇多共同见解,在此笔者就整理并分析一下网络上出现的各种呼声和思路。

第一种思路:

让简称变成哈军工,这样虽然有些心虚并且貌似不够名正言顺,但哈军工的牌子的确有足够的影响力,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趁着老校友都还健在!

)不过可操作

3

性却基本没有,因为军字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就带上的。

第二种思路:

让去掉哈尔滨,改加国字头,如中国工程大学。

这是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方案。

然而这一方案的可操作性比第一条更低,中国二字基本已经不允许再随便加到学校前面了,哈工程在哈尔滨这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地方想得到特批,恐怕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笔者不禁感叹,东华大学为何放弃中国纺织大学的名号?

真是自毁长城啊!

你不要给我们如何?

(p.s.也有呼声改叫中国舰船大学,这样似乎既突出了学科特色又省得学校其他学科被舰船的光环抹杀,但实际上笔者认为“工程”二字乃是校魂,万万丢不得的!

第三种思路:

加上国防,变为国防工程大学。

这种思路在网上呼声颇高,似乎也颇为合理,毕竟哈尔滨工程学院是分建为了国防科大和哈工程,现在哈工程改为“国防工大”,似乎就和国防科大从异姓兄弟做回了同姓兄弟。

但是虽然前有“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等为例,笔者仍然不认为哈工程有机会可以做到。

也就是说,若想冠以国防,恐怕只能重回军队序列,奈何工程学子虽有心报国,但此路却基本不通。

第四种思路:

这一种是笔者最为反感的思路,即更名为船舶科技大学,持此论调者认为船舶科技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类似,无甚不妥,但这一论调根本经不起半点推敲。

首先科技大学遍地都是,哈工程放着中国第一的工程大学不做,去趟科技大学这趟浑水,能趟出什么来?

其次,船舶科技所能覆盖的专业面比之电子科技可谓窄了太多,电子科技偏理论,其含义包括:

电子技术应用、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网络安全及信息、光电子材料等领域,这些恐怕就足以覆盖各类工科院校的大半专业,而船舶二字,恐怕只能覆盖“三海”,连那“一核”都盖不进去。

持此种论调者还说:

船舶来代表哈工程的特色专业,科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