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6277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做不倒翁 之二doc.docx

做不倒翁之二doc

(做不倒翁)之二

 

教学目标:

1、学会写一段意思连贯话,会适当地运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句子连接连接词。

2、初步学会观察教师动作,并能用适当词语表达出来。

3、初步学会对一个事物做简单描述。

教学重点:

用恰当连接词,按步骤有顺序地写出来。

教学难点:

用恰当连接词,按步骤有顺序地写出来。

教学准备:

1、制作好一只不倒翁。

2、蛋壳、泥丸、小块红纸、红色水笔、一只小水桶。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揭示题目。

教师出示做好不倒翁。

你们喜欢这不倒翁吗?

谁想来玩一玩?

揭示题目:

这么好玩不倒翁,你们想不想做呢?

不过,今天要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看看哪个小朋友观察得最仔细,说得最好,做得也最好。

二、观察老师做不倒翁。

1、明确观察要求:

眼睛看,脑子想,嘴巴轻轻说。

2、教师边演示边交代:

(1)第一步:

洗净空蛋壳。

老师先轻轻地拿起一只空蛋壳,放在脸盆里,小心地将它洗干净。

学生看后轻轻说。

这里连接词用“先”。

(2)第二步:

装入泥丸。

接着,老师把几粒小泥丸装进蛋壳顶端洞里。

学生看后自由说。

注意这里连接词用“接着”。

(3)用上“先、接着”来说说1、2两个步骤。

(同桌互说,四人小组说,指名说,集体评议。

(4)第三步:

把纸帽粘到蛋壳上。

然后,老师又把红色纸帽粘到蛋壳上,看,不倒翁多神气啊!

学生自由说说这个步骤。

(4)第四步:

画眼睛、鼻子和嘴。

最后,老师要用彩笔给不倒翁画上眼、鼻子和嘴。

看,一个有趣不倒翁就做好了。

指导学生把这个步骤说一说

(5)用上“然后、最后”把第三、四个步骤说一说。

3、学生练说以上四个步骤。

4、口述教师做不倒翁过程。

5、老师一边板书一边和学生一起回忆做不倒翁过程。

6、学生练说。

7、指名说。

8、赛说,评出说得最佳同学。

9、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认真观察,开动脑筋,大家都说得很好,连接词也用得不错,特别是(最佳)同学,老师就把这个不倒翁奖给你。

下节课,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把做不倒翁经过写下来。

附板书:

先 洗净空蛋壳

接着装入泥丸

然后把纸帽粘到蛋壳上

最后画上眼睛、鼻子、嘴◆【2003-12-6】 

《做不倒翁》教学设计之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鲜花,它以和谐韵律,敏锐观察,奇妙联想,精巧构思,精练语言,含蓄表达,博得人们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

在学生回答问题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

读准字音,画出不懂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读音。

“鹿柴”“柴:

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青苔:

深绿色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

在深邃幽静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

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

这首诗讲是诗人感受到一种什么样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幽静景色。

前两句以人话语声来反衬空山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寂静。

后两句以明亮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幽美。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画面。

诗中写返照阳光、幽暗树林、深绿青苔,色彩丰富、绚丽。

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环境有了生字。

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寂静?

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人。

这首题目意思是:

江上打鱼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往来:

来来往往。

但;只。

美:

鲜美。

出没:

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

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行人,只喜欢鲈鱼味道鲜美。

三、四句: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

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

吃鱼人和打鱼人。

吃鱼人只爱鲈鱼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

他们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艰辛。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

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同情。

2.培养学生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

天色将晚。

柴门:

树枝做门。

苍山远:

苍苍茫茫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

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意思。

1、2句:

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地方。

我投宿是一个贫穷山村人家。

3、4句:

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话说说全诗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

这首诗描绘是怎样一幅景色图?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寒山夜宿图。

它通过旅客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意富饶西沙群岛公开课教案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距海南岛180多海里东南海面上,有一片岛屿异常美丽,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色彩西沙群岛。

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到美丽富饶西沙群岛游览一番。

2、多媒体展示一组西沙群岛风光图片

3.大家说西沙群岛美不美?

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词。

2、小组合作学习,提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画出不懂词,小组内解决。

(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意思。

3、教师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并带读两遍生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

1、把生字带到课文中再读一读,遇到难读句子多读几遍。

2、提问:

你对西沙群岛印象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地方。

3、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呢?

好,我们现在就一起去看看,大家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风景和物产,请用---标出来。

四、讲读第二自然段

1.首先来看看西沙群岛海水怎么样,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_勾画出描写海水句子。

2.问:

海水有那些颜色?

自由说一说。

这么多颜色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指名说。

3.西沙群岛海水那么美,怎么把它读出来,自由读一读。

4.为什么西沙群岛海水会呈现出不同色彩?

指名答。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块领略了西沙群岛海水美,大家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明天,我们还将去游览神奇海底世界,去沙滩上捡贝壳,到海岛上认识各种海鸟。

好了,今天游程就到此结束。

六、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第一至四自然段。

2、抄写生字,每个字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领略到了西沙群岛海水美,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西沙群岛海底、海滩和海岛又是怎样呢?

好,我们这节课继续游览。

二、精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朗读体验。

这两段话写了哪些东西,用——划出来

(珊瑚、海参、大龙虾、鱼)这些东西我们叫他水产。

珊瑚形状美。

海参动作缓慢。

大龙虾样子威武。

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

写鱼句子,齐读

同桌讨论——交流:

①这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

②写了鱼什么特点?

(样子各异,数量多)

③理解句子“正像人们说哪样,西沙群岛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说明西沙群岛海里鱼很多。

④用自豪语气有感情朗读句子,

(2)挑选你最喜欢一种水产,说说他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写特别好。

小组交流

(3)仿照句式写话。

用“有……有……有……”写一句话。

2、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过渡:

西沙群岛海滩、海岛又是怎样呢?

(2)探究体验: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海滩上贝壳和海龟,还有海岛上鸟。

贝壳:

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

海龟:

有趣

鸟:

鸟多鸟蛋多鸟粪多”

(3)群岛海滩、海岛真是神奇有趣,让我们再回头深情地看一眼吧!

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3、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去领阅了西沙群岛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海滩上贝壳,海龟,海岛上鸟儿,西沙群岛真不愧为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地方。

我们为之感到骄傲,自豪,同学们,让我们共同祝愿祖国西沙群岛吧!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扩展训练。

同学们,当一群游客来到西沙群岛,你学了这一课后该怎么向游客们介绍美丽富饶西沙群岛呢?

想一想,下面请同学上来当小导游,把下面老师和同学当作游客。

四、总结全文

学完这篇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西沙群岛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好地方。

所以从现在开始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将来运用你们所学知识来建设西沙群岛,老师相信祖国西沙群岛必将在你们手中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五、布置作业

①抄写课文中优美句子。

②课后搜集描绘祖国风光谚语、诗句。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会运用“自豪”说话。

2、能自己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骆驼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中用处。

3、能运用课文中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而语言发展惟有通过言语实践活动。

学生在语文课上言语活动应该是高质量,不是在已有水平上简单重复。

任何提高学生言语质量?

简便而有效方法就是在言语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语言进行表达,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内化。

本课教学就是在丰富语言运用情境中,逐步提高学生言语质量。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读自己喜欢话

1、引导学生用自己方式读课题。

重心转移:

谁?

应不应该?

感到什么?

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和生词借助课后拼音拼读。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段落再次朗读,直到读得自己满意为止。

4、组织学生读自己喜欢话。

教师可以插问:

“你喜欢这一段话什么呀?

5、教师出示部分词语,看学生是否会读。

第一组:

镜子委屈告诉疼爱走一趟

贮存养料足够多亏

第二组:

茫茫大沙漠无边无际大沙漠

松散沙子陷进沙子里

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

板块二:

说自己理解话

1、引导学生从第二组词句中发现:

这组词句有什么特点?

(都是描写沙漠。

)谁能根据自己对沙漠了解,运用这些词句为大家描述一下沙漠情景?

2、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

我们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这么大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那么,小骆驼明白自己驼峰、脚掌和眼毛到底有什么用处呢?

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3、4小节,然后试着说一说,用上“我明白了---------”句式。

3、这一天,小骆驼在小溪边遇到了一匹小白马。

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演一演这个故事?

师生合作演说故事:

小骆驼向小白马解说驼峰、脚掌和眼毛用处。

教师就小骆驼其他方面提出问题:

(1)小骆驼,你身上披着褐色绒毛又厚又密,多热呀!

(2)小骆驼,你走路这么慢,谁会喜欢你呢?

(3)小骆驼,你鼻孔这么大,有什么用呢?

(4)小骆驼,你这么高大身体显得多么笨重啊!

板块三:

说自己积累话

1、教师给学生《沙漠之舟》课外阅读材料,认真阅读,记住文中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我感到自豪是——”或“我自豪,我是一匹骆驼。

——”句式说自己理解话。

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说一句话。

可以将一组学生列成一排,轮流说话,也可以展开说话竞赛。

板块四:

说自己创造话

在上述说话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我感到自豪是——”句式说自己感到自豪地方,以此激发学生自信心。

附阅读材料:

沙漠之舟

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不畏风沙、善走沙漠,被世界公认为沙漠之舟,是沙漠地区必不可少交通运输工具。

骆驼有单峰、双峰两种。

我国所产骆驼是双峰驼,身高2米,重约450公斤,寿命可达35—40岁。

骆驼原为野生,四千多年前被驯化,现野生骆驼在世界上几乎已绝迹,仅在我国内蒙西部、新疆戈壁和甘肃北部人迹稀少地方还能发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沙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水源植物稀少。

骆驼长期在沙漠生活,身体机能具有一系列适应能力。

它眼有两排又长又浓睫毛,耳壳内有密生耳毛,鼻孔内有挡风瓣膜,可以阻拦风沙侵袭。

它足底有约0.5厘米厚肉垫,可耐受沙漠70—80℃高温或冬季严寒,骆驼全身披有约10厘米长褐色绒毛,冬天可以用来抗寒,夏季在绒毛与皮肤间形成降温间隙,能防止高温辐射热。

骆驼有惊人耐力,在气温50℃、失水达体重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速度连行4天。

骆驼驼蜂是用来储存脂肪,最多时能盛50公斤脂肪,约占体重1/5。

骆驼胃和肌肉能贮存一定量水,它第一个胃一次可贮水近百公斤。

因而,在一时找不到食物和水情况下,它可以动用贮存脂肪和水维持生命。

另外,骆驼嗅觉特别灵敏,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水源,在茫茫沙漠里,这个本领可谓至关重要。

野骆驼生活于极端干旱戈壁滩和沙漠之中,那里人迹渺无,动植物极其稀少。

由于无水,天敌(狼、猞猁、豹等)也无法生存。

自卫能力不强野骆驼,为了避开天敌侵害,凭着独特生理机能,选择了不毛之地栖居,生息繁衍后代。

初生小骆驼很快就能站起行走,随其父母漫步沙漠。

为了获取美妙食物,野骆驼有时也悄悄来到沙漠中绿洲,那里水草肥沃,食物丰富,但是这要冒着生命危验,因为那里也正是恶狼出没地方。

动物学家曾记录了一场野骆驼与恶狼之间生死搏斗:

七月份一天,一头公驼离开了戈壁区来到水草地,被恶狼发现,狼向公驼扑去。

机警公驼顺来路向戈壁深处逃去,恶狼死追不放。

追过30公里以后,野骆驼已无影无踪了。

恶狼还不甘心,顺着蹄印寻找,追到40公里时才大失所望,只好垂头丧气地返回。

这时,烈日当头,热风烧灼,气温高达50℃,戈壁滩连一滴水也没有,狼在返回途中干渴而死。

公驼凭着善跑本领,摆脱了天敌追击,终于返回安全戈壁腹地。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设计之一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