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产业建设交流材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6499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魔芋产业建设交流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魔芋产业建设交流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魔芋产业建设交流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魔芋产业建设交流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魔芋产业建设交流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魔芋产业建设交流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魔芋产业建设交流材料.docx

《魔芋产业建设交流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魔芋产业建设交流材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魔芋产业建设交流材料.docx

魔芋产业建设交流材料

魔芋产业建设交流材料

  2011年7月11日,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广魔芋产业建设“模式”创新成果的通知》,这份文件是魔芋产业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全面了解这一“模式”的形成背景,准确理解这一“模式”的科学内涵,对魔芋产业建设乃至整个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魔芋产业建设“模式”的形成背景

  地处秦巴腹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在3312641米之间,辖15个镇和2个办事处,188个行政村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魔芋最佳适生区之一,全县22万亩耕地中有17万亩适宜魔芋生长,28万亩退耕还林地块中60%可林下种植魔芋。

  魔芋是一种未经驯化的半野生植物,人工种植历史较短。

人工种植魔芋起源于八十年代中期,发展历经“三起两落”。

从1985年零散种植不足2000亩起步,发展到1989年近万亩,随之办起了10余个魔芋角粗加工厂和一个县办精粉厂,所产精粉颇受国内外市场青睐,打出了魔芋品牌,成为八十年代经济发展对外的一张“名片”。

由于当时魔芋种植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区域,加之对魔芋的生长习性及人工种植出现的病害缺乏认识,致使白绢病和软腐病“两病”蔓延成灾,到1990年魔芋面积锐减到1920亩,产值不足300万元。

  面对魔芋产业走入低谷,县委、县政府聘请省市相关科研单位与本县技术人员一道进行魔芋种植和病害防治技术攻关,同时引导种植区域从低山向中高山转移,到1998年种植面积回升到万亩,产值到达3000万元。

期间,县委、县政府在县农业局设立了全国第一家县级魔芋技术推广站,组建了魔芋种植协会,培养出57名魔芋种植技术人员,扶持新建规模魔芋精粉加工企业2家,后又因魔芋“两病”大面积爆发,致使1999年魔芋收获面积锐减到不足5000亩,魔芋产业再次跌入低谷。

  面对魔芋产业的第二次失败,县委、县政府通过综合分析论证,仍然坚持发展魔芋产业不动摇,并给县魔芋站下达了突破魔芋“两病”技术瓶颈的死命令,县魔芋科技人员领命在国内外无多少经验借鉴的情况下,经过长期深入观察发现,在魔芋“两病”大面积蔓延时,部分农民种在林下的魔芋长势却依然很好,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2年开始,安排魔芋技术人员组织开展不同林种、不同区域、不同海拔的林下栽培对比试验,最终无论是低山还是中高山林下、尤其是刺槐林下种植的魔芋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与此同时魔芋科研单位在省市科研机构、相关院校及魔芋专家的指导下,先后探索实验,总结出林下种植、间作套种、配方施肥、地膜覆盖、堆坑栽培、大田垄作、药剂除草、病害统防统治、浆果有性繁殖等九项技术及魔芋制品等一系列生产加工技术成果。

  其中《林下魔芋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魔芋健身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魔芋病害综合防治与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分别获省市科研成果奖和推广奖。

2002年全国首届魔芋基地经验交流会在召开;2003年,列为省魔芋标准化建设示范区;2004年8月,中国魔芋协会授予全国魔芋基地重点县称号;2006年9月,国家级魔芋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同年10月,获得农业部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2007年4月,授予全国魔芋原料加工重点县称号;2008年12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

  2007年,魔芋经过林下种植,面积上升到万亩。

新一届领导班子通过深入调研认为,处在全国魔芋主要产地的核心部位,属最佳适生区,比较优势明显;魔芋种植技术门槛较高,发展难度大,不可复制性强;魔芋产品固有的天然保健功能,加上富硒的独特禀赋,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魔芋种植在覆盖面广,群众基础深厚;特别是经过广大干部群众长期艰苦探索,能够有效规避“两病”的林下种植技术取得初步成功。

基于以上分析判断,县委、县政府作出了率先突破发展魔芋产业的决策,从领导机构、政策扶持、项目倾斜、技术服务等方面系统部署,明确发展目标,创造性的建立起“五个一”工作落实机制;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魔芋产业的实施意见》、《县魔芋产业奖补办法》、《县魔芋产业发展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县上每年拿出100万元奖励资金,重点奖补魔芋技术员、村魔芋专业合作组织、县级包抓部门和产业示范大户;每年协调金融部门贷款和扶贫贴息资金3000余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生产,有效调动各方面发展魔芋产业的积极性。

同时,对魔芋加工企业的品牌培育、技术引进、新产品研发优先列入县上计划,给予政策优惠,并在产业发展用地、融资、税费征收等方面予以扶持优惠,以此推动魔芋产业向林下大面积扩张,招商引资新办魔芋加工企业。

到2010年,全县魔芋种植面积从年亩发展到万亩,产值从5000万元跃升到亿元,芋农获得人均纯收入1420元,加工企业发展到55家,其中规模企业3家。

  魔芋的突破发展引起了国内外魔芋界及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市委副书记、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崔光华同志在《对魔芋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一文中,将魔芋产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概括为“模式”,并将基本的核心内容总结为“林下种植、健康栽培、循环发展”。

2011年7月6日,中国魔芋协会第六届基地种植经验交流会前,专家对魔芋产业建设“模式”进行了评审,在全面总结魔芋产业“模式”内涵的基础上,专家组一致通过技术评审,作出了魔芋产业建设“模式”评审意见。

随后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广魔芋产业建设“模式”创新成果的通知》,文件认为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是一大创举,决定面向全国魔芋种植区域大力推广这一“模式”,“希望各魔芋生产区积极开展成果引进、示范和推广”。

由此,魔芋产业建设“模式”正式走出,推向全国。

  二、魔芋产业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

  魔芋产业建设“模式”的核心,是在基地建设上实施的“林下种植、健康栽培、循环发展”生产方式。

其重要创新成果是“林下种植、堆坑栽培和大田标准化栽培”等三大技术。

实施林下种植魔芋,就是利用魔芋这种未经驯化的半野生植物的本质属性,让它“从林中来,再到林中去”,以还原其本来的生长环境,满足其生长的苛刻要求,实现规避“两病”。

一是充分利用刺槐林生长根瘤菌的特性,为魔芋生长提供氮肥,抑制魔芋病菌发生,从而大大降低魔芋病害。

据试验对比测算,林下魔芋病害低于全国魔芋病害10个百分点,刺槐林下魔芋病害发生率不到1%。

二是充分利用林中落叶形成的腐殖土为魔芋生长提供有机营养,不需要使用商品肥,使魔芋在有机肥中无公害自然生长,实现种植有机化。

三是充分利用林子荫蔽度,满足魔芋喜温怕强光的生长习性,同时也利用林木涵水、保湿及林地坡度不易积水的特性,满足魔芋喜湿怕水渍的习性。

四是充分利用林下低病害种芋作种发展大田商品芋,再将大田商品芋生长的小魔芋及芋鞭还原于林下种植,实行种芋在林田之间循环发展,为做大种芋和商品芋基地提供永续种源保障。

五是充分利用树林荫蔽度及落叶解决种芋就地越冬问题,避免冬季采挖人工贮藏难的问题,为大田春季栽培新鲜无冻害种芋找到了新途径。

六是充分利用魔芋当年生长小魔芋的特性,芋农在林下一次投入种植种芋,多年滚动发展受益,这种省钱省劳的生产过程让芋农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调动了芋农的生产积极性。

据试验对比测算,林下魔芋亩平均增产300公斤左右,增收1200元左右,增产增收效益明显高于大田,实现了节本增效目标。

  自开展魔芋林下种植以来,全县累计示范应用面积万亩,增产鲜芋万公斤,新增总产值万元,新增纯收益万元。

除取得这一良好经济效益外,还使闲置的林地得到了有效利用,林木得到了有效管护,促进了林木的快速生长,同时发展了6万亩刺槐林和5万亩核桃林,林地面积得到进一步扩大,生态效益也明显得到发挥。

成功走出了一条主攻林下规避两病培育种源做大基地节本增效的新路子,这一新路子形成了“模式”的基础支撑点。

  魔芋产业建设“模式”的特点,是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的“精深加工在园区、初级加工在乡镇、生产基地在农村”的城乡一体化经营格局;在持续发展路径选择上建立的龙头企业与芋农之间的“利益共亨、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魔芋基地建设得到了保障。

把农村基地作为企业的原料仓库和第一车间,实行订单生产,确保基地面积得到扩张、企业原料来源得到保证、芋农生产效益得到保障。

二是粗加工企业实现了节本增效。

第一车间生产的鲜魔芋由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按订单上门收购,让农民就近销售,企业就近在乡镇办的粗加工厂进行切片烘炕加工,既解决了芋农收获魔芋后再次就近务工的问题,企业也节省了大批量鲜芋长途调运费用,企业与芋农一方两便、利益共享。

三是精加工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

县上积极引进明富、康森魔芋精加工规模企业落户工业园区,这些企业围绕魔芋膳食纤维保健品、魔芋系列饮品、魔芋仿生食品、魔芋可溶可食薄膜等方面不断开发中高端产品,以产品链条的不断延伸,增加企业利润空间,推进魔芋产业化进程,基本形成了魔芋精粉、微粉、纯化魔芋微粉、休闲魔芋食品等一系列精加工产品。

精加工企业年产精粉3000余吨、微粉1000余吨,优质无公害魔芋系列食品5000余吨,综合产值近2亿元。

到2011年,全县共发展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7家,培育专业合作等中介组织159家,全县魔芋加工企业与各村魔芋专业合作组织签订原料收购合同159份,订购鲜芋万吨,村魔芋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签订合同万份,签订魔芋种植面积8万亩,魔芋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芋农开展技术培训318场次,组织交流学习5场次,极大地促进了魔芋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魔芋产业建设“模式”的亮点,是在品牌培育上实行的“龙头企业创级、工业产品创优、生产基地创重点、魔芋产品创名牌、生产技术创标准”的“五创”工作。

一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机食品认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使企业创级达标。

二是县上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国家名牌产品、国家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给予重奖,促进工业产品创优。

三是通过持续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扩张魔芋产业基地,近几年,全县共流转土地万余亩,其中林地3万余亩用于发展魔芋产业,培育10个魔芋重点基地镇,80个魔芋重点基地村,10亩以上林下魔芋种植大户1100多户,集中打造了蔺河镇万亩基地重点镇,溢河、横溪两个千亩魔芋基地示范带。

四是充分利用“富硒、天然”的金字招牌,全力打造魔芋产品富硒品牌,县政府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完成了魔芋食品质量认证和出口认证等工作,“明珠牌魔芋精粉”和“南宫牌”魔芋系列食品相继通过QS和ISO9000认证,分别获得省级名优产品和市级特色产品,“明珠牌”魔芋系列产品荣获国际国内31项大奖,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国家。

五是科研单位历时3年编制的《魔芋标准综合体》6项系列生产标准,在2006年5月被陕西省质检局发布为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此类系列标准空白。

  魔芋产业建设“模式”的举措,是在组织保障和政策扶持上创立的“一套班子抓落实、一支队伍送技术、一个组织搞服务、一份订单促生产、一项考核保绩效”的“五个一”工作落实机制。

一是坚持“一套班子抓落实”。

县、镇都分别成立了魔芋产业领导小组,县上专设了魔芋局,定期研究具体问题,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为魔芋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坚持“一支队伍送技术”。

县上组建了魔芋研究所和县镇魔芋技术推广站,做到每个魔芋重点基地村有一名技术员跟踪抓魔芋种植技术指导,确保关键技术及时送到田间地头。

三是坚持“一个组织搞服务”。

一个魔芋基地村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组织,由专业合作组织上联企业,下联农户,从事签订产供合同、筹措种植资金、肥料、种芋及粗加工等中介服务活动,为芋农解决生产与销售的后顾之忧。

四是坚持“一份订单促生产”。

专业合作组织在与企业统一签订订单后,分别再与芋农签订种植收购合同,做到每户芋农手中有一份订单,以保障芋农生产收益,从而促进魔芋产业有序生产。

五是坚持“一项考核保绩效”。

将魔芋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及各项服务内容作为考核指标,制定年度《考核奖惩办法》,实行绩效考核。

将考核结果与种植面积奖补、包抓部门经费、技术人员和驻村干部工作津贴及村干部绩效工资挂钩。

  三、不断丰富完善魔芋产业建设“模式”

  着力主攻林下种植。

充分利用魔芋适生区的耕地和林地资源,加大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力度,严格按照魔芋产业“十二五”规划抓落实,将魔芋产业规划的面积不折不扣的全部转向林下种植。

充分发挥刺槐林和核桃林与魔芋共生性强、少病害的优势,大力发展刺槐林和核桃林,在林下坚持一手抓种芋,一手抓商品芋,实现“两手抓、双丰收”,确保在“十二”期间完成林下育种10万亩,林下大田商品芋5万亩,全部实现魔芋产业无公害、生态化生产,力争魔芋产值达到10亿元,芋农人均收入翻番。

  继续推广堆坑和垄作栽培。

充分发挥农村闲置四边地中的肥土、肥泥、肥草树叶的有机作用,将扒边、沟边、路边、屋周边的闲置地块用于魔芋堆坑栽,做到物尽其用。

全面推广大田垄作栽培,充分发挥垄作保湿、保肥、防涝、抗旱的作用,促进大田增产增效,做到地尽其力。

  深入推进“循环发展”。

突出抓好三种循环:

一是“林田”循环。

大田栽培全部使用林下种芋,采挖的小魔芋及芋鞭再返回林下种植,使种芋和商品芋始终在林田之间良性循环。

二是“猪沼芋”循环。

坚持种养结合,发展畜牧生产,加快沼气建设,利用沼渣作魔芋底肥,将沼液用于魔芋大田叶面喷肥,发挥施肥、防病、防虫“三重”作用,实现追肥有机化,防病、防虫生物化。

三是“林芋蜂菌”循环。

大力发展刺槐林,推广在刺槐林下种植魔芋,利用槐花养蜜蜂,间伐槐树枝杆发展袋料食用菌,食用菌渣制成魔芋肥料。

通过循环利用,大幅度提高产业复合效益。

  加快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扩张魔芋加工企业能力,开展高、精、尖产品研发,力促魔芋精微粉成为各种有机食品重要添加剂,并创出特有的工业品牌,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

把魔芋产业纳于生态旅游产业之中,统一规划、一体推进。

在景区景点沿线发展林下魔芋,建设设施魔芋示范园,发展观光农业;鼓励农家乐及旅游区域宾馆饭店开发各种魔芋菜肴,打造独具特色的农家饮食;支持企业开发魔芋富硒保健食品、药品及饮品,使其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商品,让游客在观光魔芋园地,品尝魔芋菜肴,购买魔芋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