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6937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docx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

 2016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策略

  同一般材料解析题一样,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广,形式多样,如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

材料选择题对同学们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同学们具有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要求同学们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其次要求考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

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

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

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进行客观的分析。

  此类题由于命题灵活,思路开阔,所以近年来颇受重视,

  例题:

  【例1】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解题思路】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在宋代已经生产了钢针,但不能判定是此时才开始的,印记上有商标的标示和广告的内容,但也不能判定这是最早的商标、广告,所以A、B两项应排除。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出现的,同时在材料中也根本没有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所以D项也应排除。

从题中"收买""造""转卖兴贩"等内容可以看出C项是正确的。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准确理解能力,在做题时要将备选项中的内容同材料一一对应,只有完全符合的才正确,如本题的A、B两项中的"开始""最早"显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这就是没有客观准确地反映材料,所以应排除。

  【例2】观察下面《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的漫画,作者表达的是英国意欲

  A.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B.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

  C.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D.同欧陆列强结成联盟

  【解题思路】此题是一道漫画题,画面简单,但寓意明确。

从画面看,英国在帮助一个弱国,但我们还应看到,他在帮助弱国的时候,没有将强国打垮,而是使欧洲形成了一个均势,这也正是英国的目的。

  【答案】C

  【点拨】在做漫画题时,同学们不仅要了解和明确漫画的表面意思,更要分析其内在的本质性内容,同时如果一个漫画有多个人物或事物,还要分析其相互关系,以此达到准确把握漫画内容的目的。

  【例3】下列四种曲线反映了中国近代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中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题思路】此题中有四条曲线,分别反映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试题要求找出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曲线,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来分析,首先其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1895年初步发展,一战期间(1914年后)迅速发展,建国后得到调整,后被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

所以可以看出③符合这些特点。

  【答案】C

  【点拨】在材料题中经常有曲线图、柱状图等表示发展状况的图片出现,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首先可以根据题意的要求找出几个特殊点进行分析,得出这些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的规律和特点,然后进行判断。

如本题就可以分析各种经济形式的产生、发展以及最后结束的时间。

  【例4】下列古诗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解题思路】此题以材料为备选项,在做此题时首先应对隋朝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评价,然后,分析哪个材料违背这一评价,即是不正确的。

隋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作用是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发展,B、C、D三项都对此给予了肯定,所以应排除。

只有A项将隋亡完全归结到了运河的开凿上,所以是错误的。

  【答案】A

  【点拨】以材料为备选项的试题,比较多的是对某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分析。

在做此类题时,考生应首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基本答案,而后分析备选项内容,并同自己得出的答案进行比较,予以判断。

  模拟试题:

  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甘龙曰: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D.强化专制统治

  2.马克思指出:

"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读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适用于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3.读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图中能够揭示的信息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英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

  C.英国的海外市场急剧萎缩D.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4.《中国的科学与发明》一书中写道:

"现代研究显示,中国早期的官僚政治组织,对于科学的发展有很强大的推动力。

"下列各项最能说明上述看法的是

  A.火药的发明B.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C.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D.宋应星写成《天工开物》

  5.1933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

"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

"这一法律说明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控制

  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工人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6.西柏坡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与井冈山、延安一起并称为中国革命的三大圣地。

中共党史上与西柏坡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重大问题是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选择

  B."两个务必"思想的提出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D.***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析】

  1.A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而材料中的"知(智)者不变法而治""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是作者思想的核心。

  2.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孔子托古改制来宣传变法思想,正符合马克思的观点。

  3.A此题既要注意地图中英国的市场遍及世界各地,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

  4.C此题中的关键点在于材料明确提出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组织,不是指官僚本人,结合教材,可知只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是由政府组织的。

  5.B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扩大消费,而保障工人的部分权利,实际上就是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工人收入,刺激消费,缓解经济危机。

  6.B1949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016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之信息提取策略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

”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

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

如:

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6题就是典型的一例。

该题第二则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该题第2问直接提出了信息提取能力的要求:

“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一、学生在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

  1.提取信息不全面

  ●浅尝辄止,一叶障目。

  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

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

“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

”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目前,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示的材料往往为一组,但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孤立地分析每则材料,而无法将所有材料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思考。

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卷第36题要求“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6幅图片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

这一试题对材料的整体思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每则材料既有一个标题,又有一个说明,如第5则材料是“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在宴会上”的照片,照片的说明文字是“跨越太平洋的碰杯”。

该题的注意事项第2条明确提出“应突出一个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

因此,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就应该对题示所有的6则材料的主题进行提炼,要从整体上考虑所有6则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

  ●只见表面,不见实质。

  2002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要求从“秦砖汉瓦”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在题干中作了如下提示:

“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这段提示提醒考生,不仅应注意表面现象(即显性信息),如“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即隐性信息),如“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遗憾的是学生却无法从秦砖汉瓦所显示出的文字看出中国文字的变化(由小篆向隶书的变化),无法从秦砖汉瓦中看出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的进步。

  ●只见主体,不及其余。

  在目前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信息源中,既有文字又有图表和图片;既有材料正文还有一些辅助信息,如材料来源、材料提示语、图片和表格标题。

在答题时,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材料正文而忽视其他信息源。

如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该题在题干中“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的字样对图片作了重要补充,它透露出以下信息:

时间属唐代;主要对象是妇女,原素材唐三彩是彩陶且为陶俑(俑是古代的一种殉葬品,往往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许多学生忽视了唐三彩为彩陶这一重要信息,没能得出当时的“陶瓷工艺具有较高水平”这样的结论。

  2.提取信息不准确

  ●不能理解喻意。

  1995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45题是一道值得借鉴的高考试题:

“西方某学者说:

‘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

这一说法你是否同意?

请简要解释你的回答。

”在此,我们只能从其材料的喻意角度来分析该题,这里西方某学者所言并非本意,“美国没有童年”并不是说在美国没有小孩子,而是喻指美国历史没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美国“只有青壮年”则喻指的是美国一建国就确立了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

此题如果不能理解其喻意,根本无法解答。

在该题出现多年后,我将这一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发现许多同学仍对此题颇感迷惘。

  ●不能排除无效信息。

  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

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

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

另一组图即“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

  ●不能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准确理解材料的真实意思。

  在阅读历史材料时,囿于年龄和经验,学生往往忽视特定的历史条件,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1992年全国高考历史卷中“人说惠王”一题就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该题题干为“孝公死,惠王代后。

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天下妇女儿童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君大王更为臣也。

’”然后问文中的“人”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

这里的“人”对惠王说的这段话的真实意思是什么,是肯定商鞅变法还是否定商鞅变法呢?

材料已经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孝公死,惠王代后”,即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已逝,新的秦王刚刚即位,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时候,“人”委婉地说商鞅已经对惠王构成威胁(“大王更为臣”),其真实意图是借惠王之手中止商鞅变法,由此可见此“人”代表的是商鞅变法触犯了其既得利益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二、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1.重视审题训练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又可以反过来给考生以提示),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

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

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

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

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

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3.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是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

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称“插图”而改称“图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点缀,这是史学“左图右史”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

近年来各种模式的全国高考卷的历史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的图表,各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将其他学科的一些科学方法用之于历史学,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因此,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是高三文科师生的当务之急。

历史单选题应试策略和技巧

  

(一)审题方法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

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包括时间、地点、空间、人物、设问角度。

  如,“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

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其中出现“原因”是答题项,主干语是指“转变”(即由分散的抗英斗争到联合一致的独立战争),限定语有时间(17世纪到18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分联合一致)。

  第二,搞清时空范围。

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从近四年历史高考选择题看,题干中含有限定语的题目至少占了1/3。

因此,抓住限定语,无疑是正确作答的一个前提。

  第三,推敲备选项。

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

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

  

(二)解题方法

  1、直选答案。

即直接根据掌握教材知识及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可谓“一击即中”。

  2、最佳选项

  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例: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解析:

  新文化运动前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仍是封建思想,所以A项可以排除;

  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而不是把矛头主要指向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所以排除B项。

  C项迷惑性最大,因为揭开传播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功绩之一,但不是主要功绩,排除C项。

  正是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才是主要功绩,因此,最佳选项是D项。

  答案:

D

  3、因果选择题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

  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例:

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

  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解析:

本题通过辛亥革命中列强调整对华政策的史实,考查分析历史现象与现象间因果关系及辨别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能力。

如掌握好史实,ABD项都能排除。

答案:

C

  解题方法:

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

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根本原因

  同一历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着决定作用并带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

  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

  ②从阶级本质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所在的阶级、政党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深刻的影响,能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而且起决定性作用。

  ③从影响历史事物主要矛盾来分析。

每一历史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例1:

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强烈愤怒

  C.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

  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

2016高考历史答题技巧13法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

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

注意四点:

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

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

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

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

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

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

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

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

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

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

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

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

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

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

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