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7345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x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

概述

1.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

语言(讲故事、谈话)、社会(家乡、祖国、情感)、健康(保健和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科学(自然和数学)

2.幼儿园活动要素:

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形式和评价。

3.教师是儿童的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

(教师的角色定位)

4.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要求:

发展性、趣味性、开放性、游戏性、整合性。

5.预设性教育活动:

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特点预先设定的教育活动

6.生成性教育活动:

由教师创设环境,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然后生成主题的活动。

7.教育活动环境的要素:

自然环境、物质材料和心理环境。

8.环境创设的要求:

自然、朴素、美观、安全、亲切、适合。

9.表现性目标:

幼儿参与活动后所得到的各不相同的结果。

数学

1.(简答)数学教育有助于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提高智能水平

答:

数学教育是发展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注意到,最基本的数学结构和幼儿的运算思维结构之间有着非常直接、密切的联系。

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广泛应用性的特点,即使是幼儿掌握粗浅的数学概念,也需要他们将感知到的材料,经过一番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的过程,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智能水平。

2.皮亚杰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理论

(一)关于知识的分类与建构

将儿童所学知识归为三种不同类型:

社会知识、物理知识、逻辑-数理知识。

(二)学前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简答)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数学知识是高度抽象化的逻辑-数理知识,它并不存在于外在实体,而是人体作用于物体的过程中,对物体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反省抽象”所建构而成的。

数的逻辑结构是无法直接教导的,需要儿童自己通过操作和内心所创造的关系进行主体的自我建构。

3.(选择)皮亚杰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的主张:

提供实物让儿童操作;注重概念建构的过程;强调儿童学习过程的理解与顿悟。

4.(简答)列乌申娜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

1)感知觉的发展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于发展的基础。

2)周围生活和客观现实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源泉。

3)数学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形式:

操作、游戏、小实验。

4)教学必须走在发展前面。

5.(选、填)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1)从具体到抽象。

2)从个别到一般3)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4)从同化到顺应5)从不自觉到自觉。

6)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6.感知集合教育:

是指在不教给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儿童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

7.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

(简答需要名解+123内容)

1)儿童数概念的发生起始对集合的笼统感知。

2)感知集合是儿童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中间环节与必要的感性基础。

3)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8.分类的类型

按对象分类:

按物体的名称分类;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按物体的用途分类;按物体间的联系分类;按物体的材料分类;按数量分类。

按包含关系分类:

具体概念的分类;一级类概念分类;二级类概念分类。

按物体的特征差异数量分类:

一个特征的分类;两个特征的分类;三个及以上特征的分类

9.分类教育的注意点

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日常生活情景。

2)提倡并鼓励幼儿交流分类的结果。

3)扩展幼儿有关分类的标准,尝试多种分类形式。

10.计数活动:

就是将具体集合中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

“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

11.学前儿童计数能力发展的过程(选、填):

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群计数。

12.10以内基数概念的教育(填)

采用“计数”的方法教儿童认识基数。

结合“数的形成”的方法教儿童认识基数。

按范例数量取物或按数字取物,练习巩固基数概念。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的数量,练习巩固基数概念。

采用相邻两个数的比较和转换,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顺数、倒数,让儿童掌握自然数列。

通过操作或游戏法,让儿童掌握单数、双数。

13.(填、选)表象水平的加减运算是学前阶段儿童运算最经典的特征,学习的方式主要依靠口述应用题和集合图(集合图被广泛运用)。

14.空间形体的感知与词的联系;经历配对—指认—命名的过程。

15.排序活动的类型:

(1)按次序规则排序:

物体量的、数量多少、外部特征;

(2)按特定规则排序

16.“量的守恒”概念的教育方法(填)

运用变式帮助儿童感受和体验量的守恒

添加干扰因素帮助儿童感受和体验量的守恒。

用数表示量,帮助儿童感受和体验量的守恒。

利用等分数学,渗透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思想。

17.自然测量:

利用自然物直接测量的方法。

18.(填)时间具有流动性、抽象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

19.(填)认识时间概念的特点:

1)主动性2)含糊性:

表达时间的词语发展存在一定困难。

3)易受生活实际经验的影响4)易与空间关系混淆。

20.时间概念含糊,往往用“昨天”表示过去发生的事,用“明天”表达即将发生的事。

21.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幼儿开展的数学教育活动。

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学习初步数学概念并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专项活动。

22.为什么说操作法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最重要方法?

答:

操作法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儿童在自己摆弄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它是儿童学习数学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运用操作法应强调以下几点:

1)体现年龄差异2)创设操作条件3)明确操作顺序4)交待操作目的、要求及方法。

23.归纳法:

在幼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

音乐

1、音乐是一种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

2、音乐的基本特征:

材料的特殊性;流动性;情感性;表现性;不确定性。

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以音乐为手段,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4、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

1)音乐本位:

承担音乐本身的教育目的

1)教育本位: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

5、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1)形象性和感染性2)趣味性和游戏性3)技能性和综合性

6、如何理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有老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教育活动;以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幼儿园教育活动。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1)形象性和感染性2)趣味性和游戏性3)技能性和综合性

3.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不同于社会上或家里对幼儿音乐的培养,主要在于不同的价值取向。

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的天职变在于培养主体和传递文化,通过文化使主体成长,并使文化在主体那里成为生动的精神。

以教育为价值取向的音乐教育在于传递和发展音乐艺术文化本身,而两者实际上可以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达成统一。

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而言,应以教育价值取向为主,以音乐价值取向为辅,两者互为补充。

7、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理论与流派

1)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创作。

2)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1)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

(2)以唱歌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3)以“儿童自然发展法“作为课程安排主要的依据

(4)以首调唱名法、节奏唱名和柯尔文手势为基本教学工具

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1)“元素性“音乐教育

(2)“节奏第一“的观点

(3)课程内容:

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声音造型

4)铃木音乐教育体系——母语教学法

5)综合音乐感教育体系:

“综合音乐感”,也即“综合音乐素质”是对儿童进行音高、力度、音色、节奏、曲式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

7、唱歌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1)姿势2)呼吸3)发声4)咬字吐字5)音准6)协调一致7)保护嗓音

8、系列层次活动:

是指以一个音乐活动材料(可以是一首歌曲或乐曲、一种节奏、一种舞步、一个音乐游戏或一种音乐知识技能等等)为基础而设计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结构系列。

9、韵律活动:

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协调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活动。

10、韵律活动的基本类型

1)律动及其组合

2)舞蹈及其基本表演形式:

集体舞;邀请舞;双人舞;表演舞;独舞;自编舞

3)音乐游戏及其种类

从游戏形式来分——歌舞游戏;表现游戏、听辨反映游戏。

11、预知学习:

是一种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儿童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即儿童预知的经验)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的特殊的学习方法。

12、整体感知:

指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利用音乐形式结构本身的整体统一性和整体协调性,从整体入手引导儿童感知、体验并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

13、三个记忆方式图谱:

动作谱;图形;语言

14、“多通道参与”:

是指在音乐活动中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如听觉、视觉、运动觉、言语知觉等)协同参与,以更好地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体验并享受音乐艺术的美。

15、“多通道参与”的基本形式——视觉辅助材料参与、动作辅助材料参与、言语辅助材料参与。

科学

1、科学的概念?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的规律的知识体系(静态)。

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动态)

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2、科学技术的功能?

1)认知功能:

1.科学技术知识使人们的思想日益科学技术化;2.科学技术理论对科学技术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精神和道德面貌。

2)生产力功能:

1.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劳动能力;2.通过掌握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发明,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水平;3.可以扩大劳动对象,使原来尚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得到广泛的利用;4.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现代化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

1)学前儿童科学的特点

1.二~四岁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性思维的过渡阶段

(1)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

(2)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

(3)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

(4)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

2.四~五岁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

(1)好奇好问

(2)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关系

(3)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功用和情景进行概括分类。

3.五~六岁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1)有积极地求知欲望

(2)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较内在的、隐蔽的因果关系。

(3)能初步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举例)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答:

(1)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情感态度——动力)

(2)获取周围世界广泛的科学经验,并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

(知识经验——基础)

(3)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和技能。

(技能方法——核心)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填)

1.人体

1.人体的结构及其功能eg:

骨骼、皮肤

2.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eg:

消化呼吸等八大系统,自制力、注意力、记忆力、积极性

3.人体的生长和衰老eg:

营养、生殖、繁衍

4.保护身体及身体健康eg:

饮食、运动

2.动植物(外部特征、生活习性、种类)

1.动物

2.植物

3.生态与环境

1.生态环境诸要素及其关系:

保护环境的方法

2.生态环境污染的表现

3.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4.自然科学现象

1.天文现象:

太阳、月亮、星星

2.气候和季节现象:

春夏秋冬、节气、公转自转、雨雪

3.物理现象:

沉、浮、光与影、声学、电学

4.化学现象:

衣服褪色、饭是这么熟的、氧化

5.生活中的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在家庭生活中的运用:

家用电器

2.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道路、交通工具、通讯工具

3.科学技术的发展

6、预定性科学教育与选择性科学教育的区别

预订性

选择性

目标

有需要全班儿童都要达到课题目标

没有要求儿童一定要达到的课题目标,它服从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

计划

有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和计划

没有具体详细的活动计划或方案

内容主题

有教师规定的活动内容和统一的主题

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主题

时间过程

儿童参与的时间和探索过程基本由老师掌握

儿童参与的时间和探索过程由幼儿决定,老师作适当指导

材料

老师为幼儿提供一样的

材料多,由幼儿自由选择

空间

老师需为全班儿童提供极大的空间

老师为儿童提供空间,根据幼儿园情况可大可小

指导方式

老师直接指导

间接指导

组织形式

以集体组织形式为主

没有目的的组织形式,以个别活动为主,或两三个儿童自愿组合,共同探索

7、观察

观察的涵义:

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观察的意义:

通过观察的方法,儿童

(1)可以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事物,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2)提高学前儿童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培养其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环境的习惯。

(3)发展学前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形成有关概念

8、观察的类型(三个观察注意点+举例)

(1)个别物体的观察:

是学前儿童对单个物体(或一类物体)或现象的观察。

注意点:

(1)通过观察,帮助学前儿童获得关于物体与现象的各方面的信息

(2)

(2)长期系统性观察:

是学前儿童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

注意点:

(1)主要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季节、气象的变化;

(2)中班开始使用这种观察,主要在大班进行;(3)一般在物体或现象有明显变化时组织幼儿进行观察。

(3)比较性观察:

是学前儿童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并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间的异同点。

注意点:

(1)帮助学前儿童发现物体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2)比较性观察的阶梯,(3)一般在3岁后期开始使用

9、观察活动的指导:

1)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2)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3)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4)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典型特征观察法)

10、实验内容指引

物理实验(声、光、电、力等)

化学实验(让鱼刺变软)

植物实验(控制与植物生长有关条件的实验)

动物实验(动物的生活习性等)

11、小实验活动的指导

1)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前要作预备性实验;要使每个儿童看清演示过程;演示实验要与讲解、提问紧密配合。

2)在指导学前儿童操作实验时,要为儿童的操作实验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指导学前儿童使用工具和材料,学习操作技能;给予学前儿童充分的实验时间;交待实验规则,保证学前儿童安全;引导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注意实验材料、方法、操作过程中的变化和实验结果。

12、种植与饲养活动的指导

1)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内容。

植物:

易生长、易照顾、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植物。

动物:

可供学前儿童观察和欣赏的;生命力强的、性情温顺的;易于管理、不影响学前儿童安全的小动物。

2)应结合种植、饲养活动应进行认识活动。

3)要以学前儿童种植、饲养为主,教师重在帮助引导。

4)不追求结果,重在过程

5)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关爱生命的情感和行为。

13、分类活动的指导

1)在充分感知物体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2)学习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根据物体的功能(用途)进行分类;根据物体的材料进行分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3)明确分类标准或鼓励儿童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4)学习不同的匪类活动类型。

14、测量的类型

1)观察测量:

指通过眼睛、手等感官的观察来测量物体,一般用于特征比较明显的认识对象。

2)非正式量具测量:

指不采用通用的量具,而用一些自然物,对物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

Eg木棍、积木、绳子、步、手指等

3)正式量具测量:

以通用的标准量具对物体进行测量。

适合学前儿童使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有尺、天平、温度计、钟表、秤等。

(填、选)

15、信息交流的类型

1)语言的方式:

描述;讨论;

2)非语言的方式:

图像记录;手势、动作、表情;

语言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价值?

(名、简、填)

1)社会交际的价值:

语言是人们认识和交际的工具,对于婴幼儿来讲,他们很早就有交际的需要,在前语言阶段表现为一种“交流意识”和“应答意识”,而随着语言的获得,幼儿便开始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用语言来调节自己的动作和行为,用语言来认识整个世界。

2)发展价值:

儿童获得语言,被称为儿童社会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对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2、语言教育目标中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重视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过程中语言的运用。

3、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结构

1)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纵向层次目标)

(1)终期目标

(2)年龄阶段目标

(3)活动目标

2)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横向)

(1)倾听能力的培养

(2)表述能力的培养

(3)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

(4)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每一分类目标中都包含:

1.认知;2.情感和态度;3.能力和技能的目标。

4、早期阅读:

是指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

5、幼儿语言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实现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手段和保证,也是将目标转化为幼儿语言发展的中介。

6、语言发展特点:

从非言语交际向口语交际转换,从口语交际向书面语言学习转换。

7、示范模仿法——教师通过自身的规范化语言,为儿童提供语言学习的样板,让儿童始终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模仿学习,有时也可以由发展较好的儿童来示范。

8、视、听、讲、做结合法(定义)

视——教师提供具体形象的讲述对象让儿童观察。

(提供给孩子观察的对象)

听——教师用语言描述、启发、引导、暗示、示范等,让儿童充分地感知与领会。

讲——儿童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表达个人的认识。

做——教师给儿童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通过儿童的参与或独立地操作活动,帮助儿童充分地构思,从而组织起更加丰富、连贯、完整、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进行表述。

9、游戏法——教师运用有规则的游戏,训练儿童正确发音,丰富儿童词汇和学习句式的一种方法。

10、小班是语音教育的关键时期,语音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听力和发音练习上。

中大班幼儿语音教育的重点是对个别幼儿发音的矫正,正音工作注重培养幼儿语音修养的能力。

11、幼儿词汇教育的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的词汇

通过观察丰富幼儿的词汇

运用听说游戏(智力游戏)进行词语练习

运用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词汇教育

通过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进行词汇教育

16、日常生活中谈话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谈话活动的区别与联系

日常谈话

谈话活动

形式

简单,不讲究方法手段

较复杂,讲究方法手段

话题

谈话自发产生

虽是“生成”的,但由教师预设确定

交谈内容

谈者共同了解或感兴趣的

大部分儿童有一定生活经验与感受

谈话中心

可以随时转移

只能围绕某一中心

起始时间

不受时空限制

控制在幼儿园集体活动时间范围内

联系:

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共同促进儿童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日常交谈是谈话活动的语言基础,谈话活动中的语言学习又能提高日常交谈的。

美术

一、名解

1、儿童美术——指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其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

2、拟人化——指儿童把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动植物画得和人一样,不仅赋予它们以生命,而且赋予它们一切人所具有的特点和本领的绘画现象。

3、透明化——指儿童在绘画表现时,总认为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必须把它们画出来。

4、夸张式——指儿童在绘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关心的事物、认为重要的事物画得很突出。

5、展开式——指儿童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事物在同一画面上表现出来的绘画现象。

6、行为目标——陈述的是儿童的学习行为变化的结果,这种行为变化的结果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

7、表现目标——陈述的是儿童在参与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各个不相同的结果。

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的首创性的反应形式,而不是预期的结果。

8、创造性动作策略——根据绘画主题,让欧诺个做即兴式演出,然后再进行创作。

9、再定义策略——在儿童创作之前,教师提出一个基本形状,让儿童阻抑对此形状的习惯性反应,并思考利用此一形状来完成作品。

10、合成策略——在儿童创作之前,教师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造型,让儿童思考利用这些基本造型做有意义的连结,来完成完整的作品。

二、填空

1、幼儿画房子时,房子里的人物透出来的是透明化的表现形式

2、学前儿童掌握技能一般要经历感知、模仿、练习、创造阶段

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内容选择依据:

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4、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类型:

艺术作品、自然景观、周围环境。

5、过程目标陈述的是儿童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

6、儿童绘画发展的三个阶段:

涂鸦阶段、象征阶段、图式期

7、学前儿童教育目标的依据:

学前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科目的性质、社会文化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要求。

8、学前儿童手工教育的内容:

手工工具、材料及其性质;手工材料的基本制作技法。

三、选择

1、儿童手工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无目的的活动期;基本形状期;样式化期

2、儿童在绘画中把自己注重的突出是什么表现?

夸张式

3、能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替实物是那个阶段的特征?

象征期

4、圆圈代表大象——命名涂鸦

5、引导幼儿用多种技法折纸成图形——大班的手工教育目标

6、手工技能练习——先密后疏

7、引导儿童用各种线条感受物体的基本结构是中班幼儿的绘画教育目标。

8、儿童从不同角度同一画面展现出来——展开式

9、引导儿童学习深浅、冷暖,初步学习,根据画面需要,恰当用颜色是大班幼儿的绘画目标

四、简答

1、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本质的特点?

P80

1)同美术史儿童发展的一种表现。

2)儿童美术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

3)儿童美术史儿童探索美术媒介,并使自我得以肯定的一条途径。

4)儿童美术是对儿童实施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2、图式期儿童的绘画特点?

P83

1)在造型上,儿童画的各个独立图形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这一阶段的后期,儿童已能用流畅的线条来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并用一些细节来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

2)在色彩认识上越来越精细,对于色彩的明度、饱和度等方面的辨别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能按物择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