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7360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docx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

生活中的物理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一章源自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知识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

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

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

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3.有时候从保温瓶中倒出一大杯开水后,瓶塞会跳起来是因为外界的冷空气乘机钻入保温瓶,瓶塞塞上后,冷空气被封闭在瓶子内并与热开水发生了热传递,冷空气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对外做功,就把塞子抛出瓶口,这时只要轻轻塞上瓶塞,然后摇动几下保温瓶,使开水蒸发出大量水蒸气,把冷空气这不速之客从保温瓶中赶出去,然后按紧瓶塞后就无后顾之忧了。

4.双层玻璃中间有一个空气层,而空气不易传热,能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因而教室一般要装双层玻璃窗。

5.多油的菜汤由于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因而不易冷却。

6.在火车上观看窗外开阔的原野,从视差的分析,远处的物体相对观察者移动缓慢,近处的快,远处景物朝火车前进的方向旋转。

7.看电影时,从各个角度都能看见银幕上的画,是因为银幕产生了光的漫反射。

用手电筒同时斜射在一面镜子和一张灰色纸上,观察发现灰纸亮。

这是因为纸产生漫反射,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部分反射光线;而镜子发生镜面反射,只有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反射光,其他方向是没有反射光的。

8.烤箱利用红外线来将饭做熟。

9.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要在铁轨衔接处留空隙。

10.因为红光波长长,容易发生衍射,穿透本领强,所以用红光来表示危险的信号。

11.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肥皂泡呈现彩色,瀑布在太阳光下呈现彩虹,通过狭缝观察发光的日光灯时看到的彩色条纹,这些现象分别属于光的干涉、色散和衍射。

1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

是水从水龙头冲出时的频率与水管的固有频率相同(或很接近),从而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1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不应该把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打开,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14.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而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因为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

15.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为什么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而只从喷口喷出。

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伯努力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16.生活中常听人们有这种说法:

触电时人被电吸住了,抽不开。

真的是人被电“吸”住了吗?

实际上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手触电时,由于电流的刺激,手会由痉挛到麻痹。

如果是手的掌心或手指与掌心的同侧部位触电。

刚触电时,手因条件反射而弯曲,而弯曲的方向恰使手不自觉地握住了导线。

这样,加长了触电时间,手很快地痉挛以致麻痹。

这时即使想到应松开手指、抽回手臂,已不可能,形似被“吸住”了.

17.会打秋千的人,不用别人帮助推,就能越摆越高,而不会打秋千的人则始终也摆不起来,正确的打秋千动作:

人从高处摆下来的时候身子是从直立到蹲下,而从最低点向上摆时,身子又从蹲下到直立起来。

由于他从蹲下到站直时,重心升高,无形中就对自己做了功,增大了重力势能。

因而,每摆一次秋千,都使打秋千的人自身能量增加一些。

如此循环往复,总机械能越积越多,秋千就摆地越来越高了。

18.两艘船并排高速行驶时,由于船间的水流速快,压强低,常常会相撞。

1912年秋天,远洋巨轮“奥林匹克”号,正在波浪滔滔的大海中航行着。

很凑巧,离“奥林匹克”号100米左右的海面上,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同它几乎是平行地高速行驶着,忽然间,那“豪克”号似乎是中了“魔”一样,突然调转了船头,猛然朝“奥林匹克”号直冲而去。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舵手无论怎样操纵都没有用,“豪克”号上的水手们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它将“奥林匹克”号的船舷撞了一个大洞。

此海上的飞来横祸,是伯努利原理的现象。

流体有这样的性质:

它们流动得快时,对旁侧的压力就小;流动得慢时,对旁侧的压力就大。

两船并排航行时,两船之间流道比较狭窄,水流得要比两船的外侧快一些,因此两船内侧受到水的压力比两船的外侧小。

外侧的较大压力就会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将两船推向一侧,造成了两船的相吸的现象。

“豪克”号船只小重量轻,就跑得更快些,所以看上去好像是它改变了航向,直撞向巨轮。

19.一个重球的上下两端系同样的两根线,今用其中一根线将球吊起,而用手向下拉另一根线,如果向下猛一拽,则下面的线断而球不动。

如果用力慢慢拉线,则上面的线断开,因为“猛拽”意味着力大而作用时间短。

当向下猛拽球下面的线时,由于这个力直接作用在下面的线上,该力超过线的承受力,从而使球下面的线断掉。

又由于力的作用时间极短,且球的质量又很大,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重球向下的位移就很小。

这样,上面线的张紧程度尚未来得及发生明显变化,即张力没有来得及明显变大,下面的线就已经断了。

如果慢慢拉下面的线,力缓慢增大,可认为每瞬时力均达到平衡。

下面的线中的张力就等于拉力,而球上面的线中的张力等于拉力加重球的重力。

显然,在慢慢施加拉力的过程中,球上面的线中的张力首先超过其耐力,因而上面的线先断。

20.冬天雪地里脏雪颜色深,吸收的光热多,比干净的雪融化地快。

21.在弹簧秤上挂一个小铁桶,桶内装入一些水,不要太满。

这时弹簧秤指到某一刻度,如果将手指插入水中不动,手指不与桶底相接触,那么弹簧秤的示数将增加。

这是因为手对水有一个浮力的反作用力,向下,其数值等于手指所排开的水的重量。

22.光缆能够高效传播信息,是利用了全反射原理。

23.保险丝串联在电路中,当电流超过一定值时,保险丝发热的温度大于其熔点而自动熔断,切断电源,从而保护用电器和电路。

24.油罐车行驶时为了将产生的静电及时导入地下,防止静电的积累引起爆炸,常拖着一条铁链。

25.放映幻灯时,为了在屏幕上得到更大的正立像,应将幻灯机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调远些,同时将幻灯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调近些,幻灯片应倒插。

26.在无其它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色光照在穿白上衣、绿裙子的演员身上,请问,在观众看来,演员的着装颜色为上红、下黑,物体的视觉颜色由其反射的色光决定。

白色的物体对所有的色光都反射所以看到是白的,题中绿裙子应该反射绿色而吸收其它色光,所以红光被吸收了,没有色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演员的裙子是黑色的。

27.因为太阳、月亮处在不同位置对潮水的引力叠加后效果不同,使潮汐既有大潮又有小潮。

28.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而不是平面镜或凹镜,是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9.听自已从录音机里放出来的声音听起来感到陌生,是因为自已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骨传导和空气传导的复合.

30.由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气体、液体中都快,中国古代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就已提到士兵晚上睡觉枕着牛皮鼓可及早发现来袭敌人。

31.雨后的空气中悬浮着很多水滴,阳光射到上面发生色散,呈现出白光的七种不同颜色。

因而美丽的彩虹总在雨过天晴时出现。

32.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伸进口腔内。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33.登山时上身稍向前倾,如果把重物放在背囊底部,则重力的作用线常通过人体的脚跟之后,这样,登山时总会觉得有个隐形人把我们向后拉扯,产生后翻的力矩,很不舒服。

反之,把重物放在背囊的顶部,则重力的作用线在脚跟范围内,走起来就稳定和舒服。

此外,背囊要尽量靠贴背部。

34.两个喇叭发出的声波相互干涉,形成加强区和减弱区。

因而在校园中散步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走几步会听到广播的声音变小了,再走几步又变大了。

35.热油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100℃,当水滴在油中,水的密度比油的密度大,沉入油中并迅速沸腾,会把热油溅起来,并发生爆裂声。

油滴入沸水中时,油的密度比水小,漂浮在水面上,不会发生激烈的汽化现象。

36.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即使无风,纸片下落的路线也曲折多变。

这是由于纸片各部分凸凹不同,形状备异,因而在下落过程中,其表面各处的气流速度不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致使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且随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曲折下落。

37.洗衣机的甩干桶在正常高速旋转时,转动往往是很平稳的,但是当甩干桶转速逐渐减小,将要停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洗衣机往往会较为剧烈的晃动,最后才停下来,这是因为洗衣机甩干桶在旋转时就会给机体一个周期性的策动力,高速旋转时,这个策动力频率远高于洗衣机机体的固有频率,所以机体振动轻微;甩干桶转速逐渐减小时,对机体的策动力频率也逐渐减小,当接近停止时,策动力频率便接近和等于机体的固有频率,这时机体发生“共振”,所以晃动特别剧烈。

38.夜间行山路,手持电筒比戴头灯照明好这是因为头灯的光线从接近眼睛的位置发出,因此灯光照射不到的阴影区,眼睛也看不到,于是,眼前“前途一圈光明”,而察觉不到石头或凹坑,而电筒灯光发出的位置比眼睛低的多,所以光线照射不到的阴影区,眼睛却能看到,于是地上石头拖着长影,而低洼看起来亦与凸出的石头有很大的分别,地面看起来十分立体,崎岖情况一目了然。

39.我们都吹过肥皂泡,肥皂泡是先向上飘后下降,这是因为在开始的时候,肥皂泡里是从嘴里吹出的热空气,肥皂膜把它与外界隔开,形成里外两个区域,里面的热空气温度大于外部空气的温度。

此时,肥皂泡内气体的密度小于外部空气的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此时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因此它会上升。

这个过程就跟热气球的。

随着上升过程的开始和时间的推移,肥皂泡内、外气体发生热交换,内部气体温度下降,因热胀冷缩,肥皂泡体积逐步减小,它受到的外界空气的浮力也会逐步变小,而其受到的重力不变,这样,当重力大于浮力时,肥皂泡就会下降。

40.在游泳池的水下,仰望水面,水面像水银一样反光。

41.彩色电视荧光屏上的彩色是红、绿、蓝3种光合成的。

42.湖面漂浮着一条船,船里有许多块石头,现在把石头拿出来,丢进水里,湖水水面会下降。

水桶里装着水及大量的冰块,冰块触到桶底,冰融化以后,桶内的液面高于原来的液面。

43.在一个密闭的屋子里,用正在工作的电冰箱降低室内平均温度正确的做法是拔掉电源,打开电冰箱的门。

44.舀一勺海水看看,海水就像自来水一样,是无色透明的,但大海看上去却是蓝的,这是因为当太阳光照射到大海上,红光、橙光这些波长较长的光,能绕过一切阻碍,勇往直前。

而像蓝光、紫光这些波长较短的光,大部分一遇到海水的阻碍就纷纷散射到周围去了,或者干脆被反射回来了。

我们看到的就是这部分被散射或被反射出来的光。

海水越深,被散射和反射的蓝光就越多,所以,大海看上去总是碧蓝碧蓝的。

45.大气臭氧层之所以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是因为它可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46.冬天下雪后,为了融雪要在马路上撒盐,因为盐和冰混合后融点降低.

47.一架抽水机,理论上最多能把10米深的水抽到地面抽水是由于大气压力,大气压只能把水提高10米。

48.油条比油饼更蓬松好吃的原因是它们的形状不同,油条是由两根面条粘在一起组成的,入油后,相粘的部分不会被油炸硬,因此有膨胀的机会,油饼的外表面被炸硬,不能充分膨胀。

49.把手放在100℃的热空气里不会烫伤,因为汗水的蒸发可以降低皮肤的温度。

50.水滴掉在两块铁板上,温热的铁板比灼热的蒸发得快,因为灼热的铁板会在水滴周围形成蒸汽层包裹水滴,使水滴的蒸发变慢。

51.在封闭不透光的盒上挖的一个小洞,黑色的丝绒,月光下的墨滴三者中,前者看起来最黑,因为光线进入盒子的小孔后,在里面不断反射,很少有再射出的机会。

52.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表面有一层叫“烧蚀层”的材料,它在气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可以在返回大气层保护返回舱不被高温烧毁。

53.晴朗夏夜,我们仰望星空时会发现星星都在不停地闪烁,请问这是因为大气密度分布不稳定,使得星光经过大气层后的折射光线随大气密度而时时变化。

54.炎热夏天里,当你走在晒得滚烫的柏油路时,刚好来了一辆洒水车向地面洒水,这时你却感觉到更加的闷热难耐,请问这是因为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量带到了人的身上。

55.节日放焰火时,焰火弹在高空爆炸开来形成绚丽多彩的礼花,炸开后下落过程中礼花在空中是以爆炸点为中心半径不断增大的球形。

爆炸瞬间,爆炸力远大于重力,可以看为一个动量守恒过程,礼花的各个碎片都具有相等的速率,又由于每个碎片受到的重力加速度是一样的,所以碎片能保持爆炸时的球形不变。

56.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一个装满沙,另一个装满水,放在同一斜面上滑下,到达底端时装满沙的滚得快。

由于水在瓶子里可以流动相摩擦损失机械能,而装满的沙子在瓶子里很难移动,没有摩擦,机械能损失至微,从能量守恒的观点知应是装沙子的瓶子滚得快。

第二章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几例: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 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过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

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

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7、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18、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9、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20、瑞雪照丰年——下到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1、霜前冷,雪后寒——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

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3、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

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24、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5、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气体的扩散现象。

26、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30、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3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形成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3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33、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34、一石击破水中天——平静的水面如一块平面镜,可看到天的像,石块投入水中破坏了平静的水面,形成层层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击破了。

35、瞎子点灯白费蜡——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36、早虹雨滴滴,晚虹晒脸皮——我国的降雨云大都是由西向东移动的,早晨看到的虹,是东方射来的太阳光照在西方的天空降雨层的水滴上形成的西虹,显然,西虹是本地天气将要降雨的预示.相反,傍晚看到的虹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降雨层的水滴上而形成的东虹,它预示着西方天空已没有降雨云了,天气必然是晴朗的。

37、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参考上则)

38、虹高日头低,早晚披蓑衣——当“日头低”时,太阳光线和地平线是非常接近的,这时出现虹,虹心必然亦接近地平线,在地面上可以看到虹的半个圆弧.若此时空气中水滴很多,分布的空间很广,那么除了可以看到虹外,还可以看到霓,霓顶的半圆弧比虹高且接近天顶,也预示着降雨云已经移近天顶,本地很快就有暴雨下降。

39、照相的底片——颠倒黑白——照相机是应用物体放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故照相底片上的像与人是颠倒的.底片上涂有感光剂,人照相时,由于浅色部位反射光的能力强,反射光进入相机的暗箱与底片上的感光剂发生了光化作用,而深色部位由于吸收光的能力强,只有很少的反射光射入底片.这样浅色部位在胶片上感光强,深色部位感光弱.胶片冲洗时,感光弱的部位的感光剂基本冲洗掉,所以呈浅色,而感光强的部位由于发生了光化反应冲不掉,所以呈深色。

40、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41、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

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42、一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43、四两拨千斤——杠杆的平衡条件,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44、水银落地——无孔不入——水银的密度大于组成地面各物质的密度,水银又具有流动性,故它总是沉在其它物质的下面。

45、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46、鸡蛋碰石头——完蛋——蛋壳承受的压强远小于石头能承受的压强,鸡蛋碰石头,鸡蛋先破。

47、大船漏水——有进无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船破后,船外的水被压进船内,直到船内外水面相平,此刻船内的水也不会向外流。

48、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第三章诗文中的物理

你读过这些诗句吗?

它们肯定曾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①“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②“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远上白云间”、“八有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④“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⑤“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现在站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下下这些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