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7362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x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

学习方式研究

 

张宗福

赵俊文

张兆亮

贺军亭

李新超

崔淑涛

 

巩义市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内容摘要:

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角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活动。

走进学生的内心。

教师不要做学生的权威,不要强加给学生观点,不要统一学生的认识,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不是“书生”而是具有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人才。

“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正是从这一需要出发,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新理念。

本文从尊重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诱导学习的主动性;敢于尝试,培养学习自主性;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互动性;鼓励实践,体验学科的探究性;精选练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联系生活,感受物理的实用性,几个方面展开实验。

关键词:

尊重合作探究

问题的提出:

古希腊伟大学者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橇起地球。

”如果当年阿基米德这句话是为了宣扬自己提出的杠杆原理;强调力学巨大威力的话,我今天引用这句名言是为了强调“支点”和“着力点”的重要性。

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就好比“支点”,而“着力点”则是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干预。

要利用“杠杆效应”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需要对“支点”、“着力点”进行研究。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是外因。

欲使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进行改变。

新课程中肩负着“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之重负的教师,必须在各个方面适应改革,而教学改革的一切实施都必须有千千万万的人民教师来贯彻落实,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作重要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调查:

新课程在巩义推行五年了,作为一个已教学13年的物理教师回首自己往夕的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为了应试满堂灌,为了使学生考好,没完没了的讲—练—辅导。

学生听讲—背诵—练习。

冲其量再加一个内容的反馈,学生分析反思。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累,学生苦。

何时是个头?

在痛苦的挣扎和思索后,我决定一定要变,因为我们干教育决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不能总是这样累和痛苦下去,不能总是让学生苦吧。

要让自己从被动中跳出来,还学生主动还学生快乐。

这种思想驱使下,我开始改革,前几年不敢彻底放开,只是在部分学生中展开小的尝试,小的实验,去年才开始全面推开。

去年我要对刚升入初二的五个班,352名同学进行全面实验。

实验前先对他们进行了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多达296人,因厌学而不愿学习的达76人,分别占学生总人数的84%和19%。

这个比例是惊人的,要改变现状,改革势在必行。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及前几年的改革经验,我们大胆地在教学及引导学生上作了如下实验,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改变。

措施方法:

一、尊重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要求每位教师要走进学生心灵,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特别是要走进心灵有创伤、身体有缺陷或因某种原因产生自卑感和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心灵,充分体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一)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很难体验到课堂的乐趣,常对参与学习持冷淡态度。

教师要善于发现此类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赞赏,使其尝试成功形成自信。

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体验学习的乐趣。

例如:

原二四班的柴镇乾同学,学习基础差,对学习失去兴趣,但是脑子聪明好用。

有一次我借着让学生收集并解释生活中热现象的机会,课下私自告诉他,上课要提问他。

上课我提问他时,他居然列出许多新奇的热现象,并给出了完美的解释。

同学们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我带领同学们为他鼓掌祝贺。

背地里(实质是故意让学生捎信给他)对教师及个别学生说他能将物理学的最棒。

从此课堂上镇乾变了,没过多久,他在两次物理测验中拿了第一名,并且其他学科也有很大的进步,最终由平行班调进了快班。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抓住学生闪光点教学,放大优势。

让它产生蔓延效应,

有时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004年作为班主任的我看到班上黑板报上的素描板画,问了一句:

“谁画的?

”同学们几乎齐声回答:

“魏大林!

”我欣赏地点点头,同时给魏大林这个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同学投去赞许的眼光和微笑。

这一切仅发生在课前的一瞬间。

一天后,我将这个大家都认为在上学这条路上走不通的学生叫进了办公室,肯定他在美术上的潜力,告诉他必须走出第一步,考入高中才有进一步深造的可能。

否则是人才也会被无情的岁月落后的农村埋没。

几次谈话后,魏大林变了,成绩在两三个月内突飞猛进。

最后以自己的能力考入了艺术上比较突出的郑铁六中。

(二)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价值取向。

观察发现,无学习欲望的学生,往往缺乏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追求,亦无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善于挖掘此类学生思想根源,铲除其消极因素,及时鼓励且给学生以宽容,使其自强。

拉近师生间情感距离,从而使其产生学习欲望。

班上的学生吴浩强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迟到,他的迟到几乎是故意的,总是在快要上课时才去厕所等等,总是踏着铃声或刚打铃1分钟后打声报告进入教室,以引起学生注意。

老师经常罚他站在教室或教室外听课。

他却不以为然从无改变。

我观察发现后,决定以另一种方法来改变他。

我连续两次在上他们班上课时,故意走得慢了几步,或晚1分钟进教室。

总之想办法让他感觉到却又不很明显的将他让进教室后再进班。

他不好意思的坐下,我却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向同学们道谦说:

“对不起,来晚了。

耽误大家时间了。

”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学习也进步了。

拉近了师生距离,接下来就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激发兴趣,诱导学习的主动性。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且是一个重实验的学科。

与其它学科相比是较易引起学生兴趣的。

为了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使其投入极大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必须上好第一堂课,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

我的第一堂课并没有讲课,专门设计一节活动课——物理大观园,就象影视剧制作的片头。

主要安排好实验,注意实验的可观性;注意实验结果违反思维常规,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我选择如下实验:

大气压强部分的魔瓶实验、纸托水实验、大试管吞小试管实验,瓶吞鸡蛋实验;声学部分的气球振动吹蜡烛实验;热学部分的烧双金属片实验,冷水使停止沸腾水重新沸腾的实验,纸盒烧水实验;力学部分的惯性实验,漏斗吹乒乓球实验;且做每个实验前都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然后指导他们完成实验,结果与猜测大不相同,同学们瞠目结舌,惊叹着沸腾着,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待学过某章某节后就可以知道。

“哗哗”的翻书声告诉了我学生的好奇心切。

他们急不可耐的想得到答案。

兴趣源于疑问,更源于一个个疑问的解决是带来的喜悦情趣。

但兴趣是有时间性的,如何使兴趣持续下去呢?

也就是转化为持久的志趣。

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学生留下自主活动的空间。

教师要具备调控教学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随机而教,相机诱导,激活学生的身心需要。

想学什么,想怎样学,促成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特性。

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使其兴趣真正的转化成为持久的志趣。

三、敢于尝试,培养学习的自主性。

21世纪,新的教育哲学观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才培养,应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三门峡市第一高中校长张献国指出:

“教师应该将70%的精力用在研究上,用在启迪学生上,把20%的精力用在研究教法上,把10%的精力用在教知识上。

天才的教师,会把学生教成天才,学生不会认为教师天才,而会认为自己是天才;愚笨的教师,会使学生变愚笨,学生不会认为教师愚笨,而是认为自己愚笨。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讲解,再让学生练习,学生处于被动学习之中,我坚持着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在大胆地尝试“先学后教”做到学生“超前”自主学习,教师排除疑难“断后”快乐,框架建构,整体推进,全局着眼,局部完善”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先学后教”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刚开始培养学生自学时,我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帮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自己去寻找答案,找实例来阐述道理,然后逐渐放开,让学生学会提问题,按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它同学和老师给以补充。

到最后再全部放开,要求学生超前自学,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自己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尝试,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得到知识。

当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尝试题时,就会自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当然学生在尝试练习、自学课本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问题,此时会出现焦急、忧虑、困惑、模糊等消极情绪,这时教师要及时组织交流汇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及时调整,将器材按小组分发给学生让其进行实验探究,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取材做实验,在实验中交流中集思广益,互帮互学,及时矫正,努力实现目标。

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一、初学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我给定目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1、提出问题,①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发声与振动关系如何?

请你列出足够多的实例证明它。

②声音靠什么传播?

真空能传声吗?

试举例说明。

③月球上两石相碰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它不发声吗?

④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它在空气中的速度如何?

⑤声音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

2、学生按照问题自学课本,查找资料,将时间还给学生至少6分钟。

3、学生按小组讨论疑难点。

4、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5、根据学生自学掌握情况,教师设置教学情景组织必要实验给以补充。

在本节课中,学生根据自学已将教师提出的问题基本上解决,并且在发声与振动关系上提出许多生活中的现象,如人发声声带振动,石击水发声等,青蛙发声气囊振动,扬声器发声振动,二胡发声弦振动等等。

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我设置的情景有:

①拨动自行车铃铛发声,用手握住,铃声消失及水飞溅实验。

得到:

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②设计实验:

真空罩内响着的手机(灯一闪一闪证明)。

得到:

真空不能传声,声音靠介质传播。

③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它应该能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

为什么?

得到:

固、液、气三态传声速度不同。

且区别很大。

④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

行早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

其中包含着什么物理道理呢?

得到:

固体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场速度快,效果好。

6、学生总结,完成整节教学。

第二节,改变方式:

1、学生通过阅读,练习自己提出问题。

2、学生展示所提出的问题。

3、教师补充问题。

4、学生讨论解决疑难点。

5、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6、教师设置情境组织教学。

7、学生小结完成新课。

第三节,我进一步放开,课前就让学生按组合作,准备好了钢尺、铁架台、音叉、乒乓球要求学生提前自学。

提出问题。

并通过自学尽可能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查资料,要求一个代表组提前将提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供上课交流使用。

1、小组交流获取问题答案。

2、小组合作,完成课本上的探究实验,并找出实验成败关键。

3、展示自学成果,包括实验成败的关键。

4、教师出示反馈练习,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明确声音三特点,并且得出它们的根本区别。

②明确人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生声音,却能听到讨厌蚊子声的原因。

③引导学生对乐器有所了解。

就是通过这样步步深入引导自学,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四、合作学习,加强学习的互助性。

学生在自学和日常的学习中,学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应该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要把好、中、差的学生按1:

2:

1的比例搭配好,有时也可以把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编为一组,以便多关心及时辅导。

我以第一次测验成绩为依据,把班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选项出责任心强:

物理上有特长的同学当组长,为以后各组展开竞赛打下基础。

我的组是以树枝状管理的(以杨林带领的学生小组为例)

 

第二,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内容。

如设计作业时,应由易到难,有一定坡度,学习优良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题,或选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学习困难的学生选做一些较容易的题,在完成容易的题后可以请优良的学生合作完成一些相对难的题。

在课堂上还可以设计一些竞争性作业。

在物理课堂上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他们一起解决自学中的疑难,一起探究遇到的问题。

使其得到破解,使她们得到身心的满足,并且同时培养集体成员相互协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达到共同提高。

第三,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如要求学生学会中心发言,语言流畅清楚,说服其它组的同学,要学会倾听,听也是学问,要能听清他人与自己不同之处,听懂与众不同的见解,听好自己疑惑处别人是什么见解。

要学会质疑,反驳,对别人的发言要善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要运用知识,经验反驳,要学会更正补充,要学会求同存异,更重要的要学会助人。

第四,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如遇到困难时要合作,就像我国抗“非典”遇到困难一样,就要世界合作。

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把问题交给小组,让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启发。

意见不一或答案多样时,也是合作的好时机,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在意见不统一时加强合作,通过合作明确真理,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第五,加强合作学习的学习评价。

合作学习的小组我是按学生学习成绩好、中、差1:

2:

1的比例精心编排的平行小组六组。

对每个小组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的问题(适当给小组加分),分组后每次测验均做好记录,每过一阶段求取平均分。

第一名的组受获,最后一名的组受罚。

第一次评比时,由老师出资买奖品,奖励给获奖组的所有同学,以后评比时,就由受罚组的所有同学出资买奖品,到目前为止,有成绩记录的共评十次,下将上期前六次评分情况列出如下:

姓名

分数

测评周次

连科

杨林

龙强

张喻

张林

旭冰

亚林

张研

亚倩

平均分

名次

1-2

39

91

82

55

56

90

84

69

74

71.1

6

3-4

36

90

59

61

50

85

88

40

71

64.4

1

5-6

26

84

54

48

78

48

46

26

48

45.3

5

7-8

58

96

62

86

64

70

56

40

82

68.2

4

10-12

44

88

57

48

74

92

70

50

38

62.3

2

13-14

12

84

62

36

36

66

52

22

70

48.8

3

为了强化学生的互助意识,我们采取集体受奖,集体受罚的方式,从而特意不奖尖子生。

比如某同学在一次考试评比中可能在班里考了第一,如果他所在学习小组平均分没上去,甚至排最后,他不仅不能得获,反而要受罚理由很显然,他只顾自己学习;没有在帮助组内差生上尽力,我经常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一荣未必俱荣,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也成功自己。

鼓励优秀生带后进生,促使集体进步,力急不让任何学生掉队。

成绩出来后,我们还举行了有领导、班主任亲自参加的发奖仪式,在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中,全组受奖同学在组长带领下,一起走向讲台,分享集体奋斗的成果。

谁不想得到鼓励和认可,那是假话,班里一名最差的学生发表获奖感言时说:

“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上台领奖,这种感觉太好了,我以后要努力学习,坚决不落俺组的分,争取多上领奖台。

”合作的竞争机制一旦形成,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组长杨林是个很有个性的学生,他所带的学习小组在第一次测验比赛中不幸受罚。

他随即就找到我说:

“我们愿罚,不过请看我们下次的成绩吧!

目前我们组的同学都非常努力,要下决心把这次损失补回来。

这次没有考好的同学说,下次如果还因为他落分,他愿承担所有的惩罚。

”我听后特别受感动。

指定组长既有影响力,还要有好的管理方法。

还别说,他们管理办法还真管用。

吴晨萌同学根据本组学生成绩成立了帮扶对子,定出了进步幅度。

李元杰同学把学习任务分散开来,摸准学生易忘,又不坚持规律后,他隔三差五地去跟踪提问……“兵”教“兵”,“兵”带“兵”,发挥团队力量,促使集体进步。

教学相长,这种些管理方法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五、鼓励实践,体验学科的探究性。

物理本身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应用于生活,应用于实践。

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探究学习强调: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从旁边点拔起引路作用。

它在课堂中不是学生围着教师的问题转,而是教师努力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的重要环节。

问题就是矛盾。

引导学生在物理现象、生活现象中发现矛盾,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有效的问题是探究的前提。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选用适当的方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矛盾,继而想问个为什么?

想看看怎么回事。

教师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驱力。

这时学生思维活跃,探究积极性高。

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策略有多种:

1、捕捉新奇提出问题:

“讲解物体的沉浮时,拿了两个烧杯,分别倒入两种液体,放在桌面上,拿一铁球(同学们认为铁球在液体中必下沉)教师先将它放入水中铁球下沉,将其捞出,再次投入装有水银的杯子中,同学们看到小铁球漂浮了,引起了一阵骚动,通过分析比较学生提出问题,物体所受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出猜想进行探究。

2、“发现矛盾提出问题”。

比如在讲《压力和压强》时,拿一个鸡蛋,可手握鸡蛋,使劲握鸡蛋,甚至要求学生上讲台来使劲握鸡蛋,鸡蛋不破。

然后再将其放在桌子上用一个手指往下按鸡蛋,一按即破。

引入生活中的现象,形成悬念,引出矛盾。

为什么手握鸡蛋鸡蛋不破而一个手指却能将鸡蛋按破呢?

借机再提出来:

生活中磨刀为什么不误砍柴工?

坐沙发为什么比坐凳子舒服呢?

等等。

使学生发现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即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发探究热情及兴趣。

3、“追根溯源提出问题”在讲解比热容时创设一个情景:

“初夏小明和小华到海边游玩,中午,他们赤脚走在海边的沙滩上,觉得沙子很烫,当他们跳到海里时,觉得海水很凉。

傍晚时他们又去海边,却发现沙子变凉了,而海水却很暖和。

”教师再加以引导“烫、凉”在物理中如何表达。

“冷、热”学生马上反应过来,冷、热又用什么表示?

“温度”问题进一步归源为“为什么中午沙子温度高,海水温度低呢?

而到傍晚却是沙子温度低而海水温度高?

接下来引导学生注意物理条件。

教师问“中午为何沙子变热,为什么晚上变凉”学生马上想到:

中午变“热”是由于“吸热”,晚上变凉是由于“放热”,再引导“沙子和海水在阳光照射下,不同时间内吸热一样吗?

这样进一步引出了“吸收相同热量”和“放出相同热量”,从而促使学生想到“是不是只有沙子和海水吸收同样热量后上升温度不同,放出相同热量后降低温度不同呢?

其它不同物质是不是也具有这种性质呢?

不是只有沙子和海水,还有其它物质,把海水和沙子引为“两种不同物质”从而自然引出实验,可以用水和煤油进行实验探究,最终得到“为什么同质量两种不同物体吸收相同热量后,温度变化不一样?

”从而引出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不同,引出比热容的意义及定义。

当学生已明确需要探究的问题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进入探究阶段。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实验法进行探究是一条重要途径。

这样鼓励学生通过亲自探究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所探究的问题尝试作出答案。

获得初步的认识,并且学会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如: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

六、精选练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物理习题中,有些没有现成的、固定的、唯一的答案,它需要经过积极的发散思维,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一题多问,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发挥作用的广阔程度,集中表现为思路宽广,能全面考察问题。

老师精选例题,习题的基础上,认真掌握题目内在的潜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开阔学生思路,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例:

一只灯炮上标有“220V40W”字样,设灯泡电阻R不变,问:

(1)灯泡上标的字样表示什么意思?

(2)灯泡的功率一定保持40W不变吗?

(3)可否将灯泡接在380V的电压上?

为什么?

(4)若将此灯接在220V的电源上,每天开灯2H,一个月(30天)消耗电能多少焦耳(J),合多少KW·h?

若每度电价为0.56元,一个月需花电费多少元?

(二)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个角度去解习题,通过几种不同方法解答符合题意的同一个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例:

一个质量为78Kg的铁球,体积是1.1dm3,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分析:

已知m、v、ρ,可以由任意两个量,求出一个量并与第三量相比得出结论,所以这道题可以有三种解法。

(1)比较质量m1=ρ铁V=7.8×103kg/m3×1.1×10-3m3=8.58kg

因为m1>m,所以此球是空心的。

(2)比较密度。

(3)比较体积。

(三)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延伸性。

教师在习题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水平,不断改变习题条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化,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最佳状态,改变问题情境触发思维的链式反应,培养思维广度,抓住问题的实质所在。

例如:

如图1所示,R为定值电阻,电源电压为U不变,在A、B两点接接一个“2.5W0.5A”的小灯泡,恰能正常发光,若接在一个“2.5W0.6A”的小灯泡则()

A能正常发光B比正常亮C比正常暗D不能确定

变1“10V2W”的用电器A和电阻R串联后接在A、B两点间,A实际消耗功率是2W,若换用一个“10V5W”的用电器B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际消耗功率等于5WB实际消耗功率比5W大

C实际消耗功率比5W小D电源电压U与电阻R间关系是U=10V+0.2AR

变2如图1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定值电阻R的电阻为18欧,有四只白炽灯泡L1、L2、L3、L4,它们规格分别为“3V2W”、“6V2W”、“12V2W”、“24V2W”当把它们分别接在电路中的A、B两端时,实际功率最大的是()

AL3BL1CL4DL2

变3如图1,电源压不变,R为一个8欧的定值电阻,如果分别将下列四个不同规格的灯泡接入电路A、B的两点之间,且不会烧坏,则最亮的那个灯一定是()

A6V3WB4V2WC3V3WD2V2W

对例题在不同条件变化,使原例题在不同问题情境中进行扩展,比原题思路深而广,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链式反应的思维广度,使学生在找到规律内涵的基础上,将规律升华扩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可以避免学生在茫茫题海中被动挨打四处受挫的局面,使学生形成具有纵横联系的知识系统。

(四)一题多猜,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创设适当情境并且通过适当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联想等科学方法进行猜想,并寻找规律合理获解。

例: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班级“物理小博士”李洋同学发现学校运动场上有若干个大小不等的铅球,于是他想利用这些器材亲自体验一下“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请你帮他设计应如何去做。

(2)说明该实验中怎样去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

通过一题多猜,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通过多样化的习题:

教会让学生来应用知识的同时,巩固知识加深对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