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7392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9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新建某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县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摘要

一、项目名称:

**省**县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

二、项目主管部门:

**农业厅

三、建设单位名称:

**省**县农业局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县新政路557号)

四、建设规模:

1、土建工程:

改造综合实验室260平方米、土壤墒情监测预报室120平方米、耕地质量信息管理室120平方米,附属配套供排水、供电、供气等。

2、监测站点建设:

(1)土壤墒情监测体系建设:

1个小型气象及墒情标准站,5个墒情定位自动采集点,5个常规水分监测点。

(2)土壤肥力监测体系建设5个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点,其中5个常规处理区,5个无肥空白区(与5个墒情自动采集点地点一致)。

(3)配套仪器设备:

购置土肥化验室、土壤墒情监测预报室、耕地质量信息管理室相关分析测试仪器设备软件及信息展示设备,仪器设备清单见附件。

五、工艺技术方案:

项目的主要工艺技术包括:

耕地土壤地力定位监测技术。

技术来源如下:

(1)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制订《全国耕地土壤监测技术规程》

(2)**省土肥工作总站制订《**省土壤监测技术方案》

(3)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制订《土壤分析技术规范》

(4)**农业大学编著《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

六、组织管理:

1、管理机构与职能分工

为加强项目管理,确保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县成立了项目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财政局局长、计划局局长任副组长,有人单位人员为成员。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该项目的组织领导,研究决定与项目有关的重大问题。

项目建设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

尹海波**县政府副县长主持全面工作

副组长:

乌以强**县农业局局长负责项目具体实施

赵希亮**县发改局局长负责项目规划与监督

张明**县财政局局长负责资金管理与配套

成员:

刘志华**县水利局局长负责水利相关工作

王志刚**林业局局长负责完善林网

付长荣科技局局长负责农业科技管理

曹吉祥土管局副局长负责土地平整规划

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项目管理办公室由**县农业局副局长王立国担任,副主任由**县农业局计划科路娟担任,负责具体的项目事宜,办公室下设综合、工程、财务管理三个业务部。

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同时又能协调作战,项目领导小组对各小组的工作进展进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

综合部由分管局长担任部长,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技术指导工作;工程部由计划科科长担任部长,负责施工相关工作,保证工程工期和质量;财务部由农业局局长担任部长,负责项目资金的管理,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2、项目建设阶段管理方案

按照项目性质和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由县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组织专家对项目相关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明确项目建设优势、项目达到的目标、技术工艺流程和需要的设备设施;聘请规划设计院专家一句建设内容进行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委托审计事务所都建设单位资产进项评估;很据建设内容和国家、省定额标准,计算项目总投资。

在此基础上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逐级上报。

六、投资估算:

该项目投资投资300万,其中仪器设备221万。

七、运行费用:

项目建成后的运行费用每年约需10万元纳入地方财政年度预算。

八、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通过对土壤养分、土壤水分的监测信息应用,达到对施肥、灌溉的科学化管理,逐步实现对灾害性农业气候预防,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自然灾害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灌溉水生产效率。

为农业生产、农田改造、种植业结构调整、国土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实施后,30万亩粮田按增产10%计算,每年可增产粮食1200万公斤,年增效益1440万元;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可辐射带动30万亩,可节约化肥3000吨,节约化肥支出600万元。

通过项目建设,项目区年新增效益2040万元。

九、编制依据:

1、鲁发改农经【2011】322号关于做好2011年度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项目储备工作的通知;

2、鲁政办发【2011】11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3、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

4、**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

5、《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6、《全国耕地土壤监测管理办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土壤监测规程》(NY/T1119-2006);

8、其他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项目建设背景

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设施,保证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根据国务院比准实施的《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决定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粮食生产区重点开展优质专用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标准粮田和农机装备推进建设,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促进我国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

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仍然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今年7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专题讨论了粮食安全问题,会议指出:

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供需基本平衡,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式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县地处鲁西平原,位于聊城市东北部,辖16个乡镇(办事处),819个行政村,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3万人。

现有耕地面积98万亩。

常年种植小麦89万亩左右,玉米70万亩。

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产粮大县。

近几年来,全县上下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科学种植水平、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均有较大提高。

**县属黄淮海平原,土质肥沃,水源充沛,气候适宜,地下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优越,农业增产潜力较大。

近年来,由于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种粮农民增收困难,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农业生产投入水平下降,农田道路、桥涵、井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需要完善、配套和维护。

特别是农民对地力养护重视不够,化肥的使用量过大,N、P、K及微量元素比例不协调,造成肥料资源浪费,污染了环境,严重制约着粮食增产潜力的发挥。

根据省发改委、农业厅、水利厅《关于做好2011年度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和农技服务体系项目》要求和**省农业厅和省发改委的安排意见,确定在该县进行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建设项目。

通过该项目建设,可进一步强化测试服务网络和监测功能,及时有效地监控土壤、肥料、水源和农产品质量,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项目区耕地基础地力、水费资源利用率、良种和农业科技增产潜能、抗旱减灾能力,可确保项目区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对发展项目区和带动**县粮食生产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监测和建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工作,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着力支持粮食主产区特别是中部粮食产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2005年中央1号文件更明确指出:

“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尽快建立全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指导和服务。

近年来,由于全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大量耕地被占用,全国耕地总面积继续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因此,确立以提高耕地质量来弥补数量不足的发展思路,加大投资力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近几年,由于对耕地重用轻养现象严重,造成耕地土壤肥力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养分失衡;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偏低,而由于对土壤墒情监测力度不够,致使有机肥的投入逐年减少,土壤的保水保肥和抗灾能力严重降低,导致耕地基础地力不高,并严重制约土地产出能力的提高。

因此“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建设项目,对于稳定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保障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保护耕地,同时包含耕地数量保护和耕地质量保护两个方面的含义。

在耕地数量减少不可逆转的现实情况下,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才是对耕地的根本性保护。

目前,**县耕地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不仅对农业,而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实践证明,培肥地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通过一、两年努力就能办到的;耕地土壤退化与污染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缓慢发展的过程,一旦出现污染,要彻底治理必须花费巨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管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合理使用耕地,合理改良土壤。

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是一项重要工程,以提高耕地投入产出率和肥料利用率为目的,以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土、肥、水等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手段,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通过实施这项工程,加强地力建设,因地制宜对耕地进行修复、整治和改良,合理施肥、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对防止土壤退化、改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耕地质量监测站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节、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有良好的技术和工作基础

耕地质量监测管理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能。

长期以来,**县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在开展土壤肥力、肥料技术推广等工作中,自觉地担当起耕地质量监测管理工作任务。

**县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体系健全,全县现有土肥技术人员8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名,中级技术职称人员3名,初级职称2人。

自1982年以来,土肥系统先后组织实施了土壤普查、土壤改良与培肥、平衡施肥、耕地质量调查与适宜性评价、标准良田建设等大量的科研课题和推广项目,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组织实施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许多成熟的科研推广技术已被广大农民接受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1985年开始,该站及坚持开展各种土壤肥料试验、土壤肥力动态监测和养分调查工作,掌握了大量数据和动态监测资料,为政府决策和合理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县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的试验研究成果、丰富的技术储备,为该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县政府、农业局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县政府、农业局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大力支持项目建设,积极协助争取项目。

为了支持农业,县财政在事业经费全部到位的情况下,每年拨10万元的资金给县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用于土肥监测、进行化验室改造和设备仪器更新等,使土壤肥料工作得到长足发展。

3、符合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要求

近几年来,由于受国内,国际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总厂和库存数量等圣贤逐年下降的趋势,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构成了较为严重的威胁。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极为关注,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粮食生产,使粮食生产有了恢复性增长,但粮食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县实施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建设项目,通过实时监测土壤质量,科学管护土壤墒情,使之能达到优质高产粮田所需的土、肥条件,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因此该项目建设符合行业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

**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十多年来,通过实施中低产田开发、优质小麦基地建设、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重大措施,粮食单产、总产都有了大幅度增加,粮食商品率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实现了由自给自足向自给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粮食消费实现了由以原粮为主向深加工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2007年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可向国家和社会提供商品粮35万吨。

通过耕地质量监测站建设项目,能够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增肥土壤地力、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粮食增产潜力,切实改变过去为单纯追求粮食高产盲目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地力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不高的不良局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

因此,该项目建设符合**县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三章、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第一节、耕地监测服务与优质农产品供求关系分析预测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县粮食单产快速上升,总产大幅度增长,当前平均粮食亩产410公斤,总产达到360万吨,粮食总量处于供大于求阶段。

小麦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农民卖粮难,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耕地粗放性耕作现象日益增多。

而优质小麦、特色品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安全健康意识的提高,绝大多数人由对粮食的数量追求转变为对质量安全的渴望。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

约有15%的人群(尤其是城镇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迫切,而不关心价格高低;50%以上的人群对优质农产品具有较高的期望意识,价格适当提高也能接受;其它消费者普遍期望农产品物美价廉。

近几年来,由于蔬菜产地土壤污染严重,滥用化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等现象十分突出,导致蔬菜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累积和重金属、农药等残留超标,人们对污染严重地区的蔬菜以及易污染品种心理惧怕而又无可奈何。

优质无公害蔬菜以及果品等已成为所有人健康生活的需要。

随着人们食品安全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优质农产品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是投入最多的生产资料,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迅速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普及应用面积是保证农产品优质、高效,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实施该项目能够强化测试服务网络和监测功能,及时有效地监控土壤、肥料、水源和农产品质量,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因此,大力开展耕地质量监测服务,创建**县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是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发展的可靠保障。

第二节、土壤肥力、墒情测试需求分析预测

**县作物种植面积98万亩,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每年需测试土壤样品2000多个;化肥按每100吨实物抽测一个样计算,每年需监测化肥样品1600个;主要果、菜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测试土壤环境样品200多个,农产品样品100多个。

而目前该县土壤肥料化验室总化验能力不足总需求的1/5,平衡施肥的“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的面积仅占应推广面积的6%。

因此,加强土、肥、水、农产品品质监测体系建设尤为必要,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第三节、新型肥料生产技术需求分析预测

**是肥料生产和消费重点区域,化肥生产和施用量逐年增多,且仍呈增长之势。

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的施肥量已远远超过英美等发达国家。

加入WTO以后,无公害农业、标准化农业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栽培模式不断创新,十分需要肥料新技术、新产品的配套。

通过项目建设,充分运用地力监测资料、肥料试验基地科研成果,可以大大提高土肥技术创新能力,为无公害农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配套技术产品;同时也能加速已有技术成果的物化和推广,切实转变为生产力,对当前及今后标准化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当地农业发展来看,通过开展区域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开展土壤养分定位监测,建立肥料试验基地,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有效地调整化肥的施用比例,减少投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每亩节本增效20-50元,年可增加效益0.9亿元以上,并且能改善产品的品质,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第四章、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第一节、单位概况

项目建设单位**县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隶属**农业局,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主要业务范围:

一是为合理利用土、肥、水资源提供技术与监测服务;二是开展土壤普查、肥力监测与开发利用规划;三是土、肥、水技术推广和培训咨询服务;四是土、肥、水、植株化验分析;五是参与肥料和基本农田执法。

**县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办公费、职工工资等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独立核算,年收支基本平衡,2010年总收入32.4万元,总支出32.4万元。

具有资产总额263.486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03.9900万元。

第二节人员及专业技术水平

一、人员状况

**县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于1982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时建站,定编8人,现在岗人员8人,其中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3人,助理农艺师2人。

法人代表孙会林,站长,高级农艺师。

其他人员情况详见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一览表。

二、专业技术水平

**县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自1982年建站,承担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普查成果推广应用、土地利用现状概查、中低产改良、配方施肥、标准化粮田等多项国家、省、市下达的科研课题和工作任务。

从人员结构、技术储备、经验积累上各方面完全具备了承担项目的技术能力和水平。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技术

职称

孙会林

48

大专

高级农艺师

刘家奎

44

本科

高级农艺师

于桂兰

50

大专

高级农艺师

候金星

35

研究生

农艺师

刁宁

30

专科

农艺师

刘云

32

本科

农艺师

程静

36

本科

助理农艺师

金秀敏

29

本科

助理农艺师

 

第三节固定资产状况

**县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现有固定资产总值203.9900万元,包括办公室、化验室总面积200。

现有化验室常规仪器设备基本齐全;能开展常规项目化验,但仪器设备大多老化陈旧,需要更新配置。

现有仪器设备物品清单如下:

仪器设备物品清单

仪器设备名称

型号

购买时间

台式离心机

TGL-16G

2004.4

循环水真空泵

SHZ-D

2004.3

电子天平

FA1104

2004.6

箱式电阻炉

SX-4-10

2004.6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

RP-410

2004.1

调速多用振荡器

HY-2

2004.6

电阻炉温度控制器

KSJ-60-11

2004.6

告诉电动匀浆器

FSH-

2002.12

组织捣碎机

FK-A

2004.6

电子天平

T200

2004.4

智能型多功能土壤养分测试仪

RL-3D

2005.11

超声波清洗器

AS20500AD

2004.6

漩涡混合器

GL-88B

2004.11

气象色谱仪

GC-8000

2004.6

电热恒温培养箱

SKP-02.250

2004.6

三星电脑

2004.6

原子荧光光度计

AFS-3100

2005.10

旋转蒸发器

RE52AA

2004.4

氧气减压器

YQY-07

2005.4

氧气减压器

YQY-12

2005.4

氧气减压器

YQY-9

2005.4

微型空气压缩机

WY5.2-C

2004.2

酸碱度例子测定仪

PH-211

2004.5

容声冰箱

BCD-163G

2005.1

海信空调

5018

2005.1

第五章、项目地点选择分析

第一节、选址原则与要求

1、符合规划的原则。

项目选址首先应符合农业规划,即试验基地用地要选择在农业用地区,最好选择规划的基本农田区,地力水平中等或偏高,有较强的代表性。

其次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尽量避开建设预留地和其他可能转化为非农田用地的耕地。

2、示范带动的原则。

项目区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农田基本设施配套,农民科技意识较强,示范带动作用大。

3、利于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标准化程度高的原则。

项目区内应种植多样化,既有粮食作物,又有经济作物,多熟制并存,土肥新技术易于推广。

4、集中连片、规模效应的原则。

第二节、项目选址

一、改造综合实验室260平方米、土壤墒情监测预报室120平方米、耕地质量信息管理室120平方米。

建设地址:

**省**县农业局四楼(**县新政路557号)。

二、土壤墒情监测点:

建立1个小型气象及情标准站、5个墒情定位自动采集点、5个常规水分监测点。

位于温陈乡杜庄村、韩屯镇张庄村、肖庄乡朱启虎村、乐平镇姚庄村、杜郎口镇张扬村。

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点:

建点5个,设立常规处理区和无肥空白区,位于温陈乡杜庄村、韩屯镇张庄村、肖庄乡朱启虎村、乐平镇姚庄村、杜郎口镇张扬村。

**县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点分布情况表

县别

监测

点数

户主

乡(镇)村

经度

纬度

**县

5

温陈乡杜庄村

韩屯镇张庄村

肖庄乡朱启虎村

乐平镇姚庄村

杜郎口镇张扬村

**县土壤墒情定位监测点分布情况表

县别

监测

点数

户主

乡(镇)村

经度

纬度

**县

5

温陈乡杜庄村

韩屯镇张庄村

肖庄乡朱启虎村

乐平镇姚庄村

杜郎口镇张扬村

 

第三节建设条件分析

一、位置与覆盖范围

改造综合实验室260平方米、土壤墒情监测预报室120平方米、耕地质量信息管理室120平方米,位于**省**县农业局四楼(**县新政路557号)。

监测点分布于温陈乡杜庄村、韩屯镇张庄村、肖庄乡朱启虎村、乐平镇姚庄村、杜郎口镇张扬村,监测点代表面积90万亩。

二、建设条件分析

1、资源状况

a)气象

项目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半干旱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干冷春旱多风,夏季多雨,晚秋易旱,年平均气温13.1℃,最冷为1月份,月平均气温-2.9℃,最高为7月份,月平均气温26.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1.2℃(1960年6月21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1.7℃(1981年1月27日),历年平均温度年差29.6℃,光辐射量5.3×105J/cm2,全年无霜期(指地面最低温度为0℃的日数)为193天,年降水量为603.2mm,年日照时数为2740.7小时。

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气温、光照等自然条件均适宜于发展农业。

全年无霜期205天,初霜期一般在10月24日前后,终霜期在翌年4月2日左右。

常年冻土期49天,始于12月25日前后,至于翌年2月20日左右,平均冻土厚度19.6厘米。

据1956年—1980年的25年统计资料,年平均降水量738毫米,最大降水量1149.8毫米(1964年),最少降雨量342.4毫米(1988年),最大暴雨强度6小时120毫米(1976年8月12日)。

汛期降雨集中,6-9月份多年平均降雨454.5毫米,占多年平均值的74.3%。

多年平均蒸发量1135.63毫米,最大蒸发量为1489.7毫米,最小蒸发量743.2毫米。

年降雨量与蒸发量的比值为1:

1.6。

历年风向均以偏东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3米/秒,春季为4.0米/秒,秋季为2.9米/秒,最大风速为24米/秒(1961年4月29日),其中瞬间风速35米/秒,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7天,最多年为28天(1974年)。

干热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多在每年5月下旬到6月中旬,正值冬小麦抽穗、开花、成熟季节。

干热风的出现既造成小麦减产,又使春播作物茎叶萎蔫。

b)水文

项目区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主要为孔隙水,地层以粘土、亚粘土及粉细砂为主,砂粘相间,潜水埋深不大于3米,90米以内沙层较为普遍集中,多为4个含水组,厚度一般在3米,含水层中以中细沙为主。

地下水坡降为1/5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