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74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版含答案

1.我国人口的现状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老龄化速度也较快。

2.人口增长过快,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

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4.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三个方面。

6.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现状

(1)采取的措施:

①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工作。

②1982年,将计划生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③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结果: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前景

(1)人口特点:

人口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2)目标:

①2020年,大陆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

②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

2.我国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的措施

(1)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设自然保护区。

④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三、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连线]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连线]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措施

(2)关键: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但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提倡合理利用。

五、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1.含义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

(1)保护生物多样性。

(2)保护环境和资源。

(3)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关系。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2)人口增长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3)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

(4)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5)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6)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2.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是(  )

A.优生      B.教育

C.计划生育D.降低出生率

解析:

选C 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已被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人口增长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造成(  )

①水资源短缺 ②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③植被破坏 ④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选D 人口增长,人均资源就相对减少,如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等;对各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

4.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的保护战略和措施层次有(  )

①基因 ②细胞 ③组织 ④物种 ⑤生态系统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④⑤

解析:

选D 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应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3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

5.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

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D.臭氧层破坏

解析:

选D 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200~300纳米(nm)的阳光紫外线辐射,因此臭氧层被破坏可使阳光中紫外线辐射到地球表面的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危害。

6.甘草、五灵脂可用作药材,橡胶树可提取橡胶,人们受响尾蛇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的启发研制出了“响尾蛇”空对空导弹。

这些都说明野生生物具有(  )

A.直接价值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D.以上都正确

解析:

选A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其中直接价值包括药用、工业原料、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旅游观赏等。

该题体现的是药用价值、工业原料和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直接价值。

1.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思考探究]

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

提示:

不完全适用,①人是生物界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的一面。

②人不同于一般生物,能主动调控人口的增长,所以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

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应控制人口规模,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改进工艺设备,减少排放,治理污染;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

[题组冲关]

1.2016年是中国开启“全面二孩”时代元年,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会使我国人口出生率提高

B.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低增长率、低增长量的态势

C.计划生育是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D.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解析:

选B 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的状态,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增长量并不低。

2.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的生存需要粮食,人口增加需要人们开垦更多的农田,因此又会使人口继续增加

B.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以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将会自然减少

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解析:

选C 人的生存需要粮食和耕地,人口增长会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更多的农田,而要想耕地多,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去开垦,因而就会使人口继续增多;人的多种需求,都会随人口的增多而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的多种需求水平还将不断提高,这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人均耕地、人均淡水量都极低等,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3.如图为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曲线为“J”型曲线,表明近几百年来我国人口增长不受任何限制

B.图示曲线的形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无关,只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C.人口的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人口急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D.我国地大物博,受人口急增影响不大

解析:

选C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是人口增长的保障,所以人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2)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过程:

2.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成因:

①从分子水平看:

②从进化角度看: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的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②间接价值:

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功能(也叫生态功能)。

③潜在价值:

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目前尚不清楚,但将来可能有重要作用,一旦这些野生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

[名师点拨] 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三点提醒

(1)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2)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

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3)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题组冲关]

4.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依次是(  )

A.CO2、SO2、氟利昂   B.SO2、CO2、氟利昂

C.氟利昂、CO2、SO2D.CO2、氟利昂、SO2

解析:

选A 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CO2排放增多;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是SO2;引起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污染物是氟利昂。

5.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解析:

选D 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A项无生态系统这一层次。

不清楚的价值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

科学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6.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可得到的结论是(  )

①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 ②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③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后,可能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 ④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选A 由图可知,甲与乙、甲与丙、乙与丙的自变量分别为N、P等矿质元素、生活污水、污染物的种类,因此,①②③均正确;甲、乙、丙对照不能说明生活污水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原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解析:

选D 目前人口数量并没有超出地球环境容纳量;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可用于人口增长规律,但不完全适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无法通过科技来解决的;人口的过度增长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

A.大气中CO2增多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C.树木的大量砍伐D.海洋石油的开采

解析:

选B 含有N、P等元素的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赤潮发生。

3.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解析:

选A 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而CO2的含量在大气中增加的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降低CO2浓度的最有效措施是营造森林绿地,这样不仅可缓解温室效应,而且还可改善环境。

4.水稻草丛矮缩病危害水稻生长发育且很难治,后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抗草丛矮缩病的野生水稻种群,并利用它的抗病基因培育出该病的新品系水稻,这是体现了野生生物的(  )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D.不确定

解析:

选A 从野生品种中找到必要的基因用于科学研究,为直接价值。

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会造成一定的威胁

解析:

选B 森林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下列体现了间接价值的是(  )

A.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

B.科学家利用野生水稻培育高产杂交水稻

C.结构简单的微生物通常作为实验材料

D.形态各异的动物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材料

解析:

选A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也叫生态功能。

7.随着我国很多城市雾霾天气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处于十面“霾”伏的环境中,PM2.5也被更多人所关注,“低碳”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议的关键词,下列叙述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和高速公路建设,只使用化石燃料

B.大力提倡利用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

C.多开垦土地,多种庄稼,多产粮食,促进人口增长

D.多寻找新的石油资源,加大开采量,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

解析:

选B 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能够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CO2的排放量。

8.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解析:

选C 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会导致侵入地或引种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不能随意引进外来物种;对危害农、林、牧业的害虫或鼠类,从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出发,应加强防治灭害工作,但不应彻底消灭,而是把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属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之一,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是为了增强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目的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

9.下图为组成生物多样性的3个层次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圈内所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________以及各种各样的____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在[Ⅰ]______、[Ⅱ]________、[Ⅲ]____________3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3)在“蒲公英→麻雀→蛇”这条食物链中:

①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

以上可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②在上述食物链中,麻雀数目的增多,导致蛇的数目也增多,但蛇增多后,麻雀数目受到抑制。

这种内在的调节作用属于____________,同时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解析:

图中的Ⅰ、Ⅱ、Ⅲ分别是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3个不同层次说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也叫生态功能。

答案:

(1)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基因 生态系统

(2)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3)①直接 ②负反馈调节 间接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解析:

选A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都要从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出发。

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其生态功能。

国外物种的引进要谨慎,以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大量引进更不可取,易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降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更丰富,抵抗力稳定性较人工林强,不易受到病虫害影响。

2.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解析:

选C 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

3.龙血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海南等地的观赏树种,其树脂可加工成一种名贵的中药。

随着人们对龙血树野生资源的掠夺性采伐和环境的破坏,资源日趋枯竭,被列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龙血树的中药价值属于直接价值

B.人类活动是造成龙血树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

C.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

D.建立龙血树自然保护区,禁止人类对龙血树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解析:

选D 龙血树的树脂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具有直接价值;人类活动是造成龙血树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对龙血树林要适时适量地进行采伐利用,以便使其得到更新,更好地发育、生存。

4.“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可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解析:

选D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大量赤潮生物聚集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

5.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动物物种的出现会打破原来固有的生态循环系统,有时甚至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和灾难,造成生态系统退化。

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有能和鳄鱼搏斗的缅甸蟒蛇、疯狂繁殖的亚洲鲤鱼、数量惊人的八哥等。

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B.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D.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解析:

选B 根据生态学原理,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建立新的食物链,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但如果发生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食人鱼等),则会使当地的物种减少,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

6.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

若将(食草)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

(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解析:

(1)

(2)人口激增如得不到改善,最终会由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太大,造成环境容纳量下降,从而人口增长呈现c曲线所示的情况。

(3)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末端,其能量最终来自绿色植物,可设定人所需能量为100单位,膳食结构调整前,所需生产者提供的能量为50÷0.1+50=550单位,膳食结构调整后,所需生产者提供的能量为20÷0.1+80=280单位,下降为调

整前的28/55,因此,地球的承载能力可变为原来的55/28≈1.96倍。

答案:

(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7.近年来,巢湖在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水华(蓝藻爆发)现象,下面是发生水华现象时,巢湖生态系统中一些成分的关系图。

请回答:

(1)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华现象发生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囊藻是造成水华的主要生物之一。

当巢湖水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有影响?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一调节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引发水华的主要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这些因素也易导致水生植物繁殖过快,消耗水体中的大量O2,同时一些水体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这些都会使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致使水体变臭。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华发生之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而会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

(2)水中的N、P等矿质元素是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其含量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

(3)一种因素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因素的变化为正反馈。

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

(1)水体富营养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