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7585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34教学设计方案.docx

1134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命题中的常见内容之一,是日常生活中许多地理现象产生的理论基础,理论性强,学生掌握的难度大。

教材主要从与人类的关系考虑,只介绍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其他运动形式没有涉及。

这体现了新课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

同时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也是模块1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教材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均放在本节讲述。

2.知识结构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更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变化、周期和黄赤交角。

2.了解昼夜交替、地方时与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含义及成因,以及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3.通过观察实物多功能晨昏仪(兼有地球仪所有用途)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4.通过读图、绘图、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演示(或多功能晨昏仪),提高学生利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征的能力。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分析昼夜交替、时差的相关规律及成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3.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通过分析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运动产生的后果(地理意义)。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求真求实的态度与合作精神。

3.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联系观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4.通过绘图训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情趣,激发对科学和个人内在美的追求志向。

【学习者特征分析】

地球运动和人类关系密切,但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

学生在升上高中之前有一年时间没有进行地理学习,就算在初一、初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把地理看成是一个“副科”而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很多地理基础知识已经遗忘。

如何唤起他们的记忆和激发兴趣,是高一地理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之前没接触过立体几何知识,很难建立起立体模型。

因此我们可以制作演示地球自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设计了有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图文转换、图表转换能力。

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能较好地理解地理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也是本章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知识内容抽象,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运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

给学生创设探究氛围,创设体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发展,切实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体会主动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

本节教学设计考虑如下:

1.通过设置地理情景、疑问,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的兴趣。

2.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如观察演示活动、学生自主演示、分组讨论等形式。

3.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但牢记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错误的东西,教师必须引导、点拨、讲解。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对比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平台、自制教具和课件。

【课时建议】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晋城一中姬秀芳

[情境导入]:

在赤道上,每年会有两次正午太阳直射头顶;在广东汕头,每年会有一次正午出现太阳直射头顶的情况,晋城有没有正午太阳直射头顶的情况?

为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在讲台前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将一盏台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强调:

地球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一致,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绘图练习]:

把你看到的地球绕日公转画成一张平面图

 

[教师引导]:

大家在绘图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存在什么关系?

[课件演示]:

黄赤交角的形成

学生活动:

1、指认赤道面和黄道面

2、观察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3、观察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4、观察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教师点拨]:

刚才大家观察的三个角度很重要,要记住它们度数的大小。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其方向总是自西向东;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即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在地球绕日公转一年中,太阳直射的位置发生变化:

[课件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学生活动:

通过演示观察地球在公转时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说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最北和最南界限?

为什么?

(学生根据观察演示填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代号

日期

节气

直射点位置

运动趋势

A

3月21日

春分

赤道

B

6月22日

夏至

北回归线

C

9月23日

秋分

赤道

D

12月22日

冬至

南回归线

[教师归纳]:

(1)太阳直射范围:

北纬23°26´至南纬23°26´之间。

(2)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为一个回归年。

注意:

稍微讲解与1恒星年的区别。

[学生活动]:

观察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

教师点拨:

不能混淆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也不能颠倒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

时间上夏至日比远日点早一些,冬至日比近日点早一些。

夏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远日点,冬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近日点。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

按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探究内容:

(1)按等间距画三条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和太阳直射点所能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纬线。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3)根据演示或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探究结果:

学生画出图示,并能解释所画图示的含义。

理解南回归线、北回归线的含义。

 

[问题拓展]

下面日期或节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公转速度快慢?

①今天②国庆节③元旦④五一

[课堂检测]

1.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现象的地方是-------------(C)

A.23°26′NB.南回归线C.赤道D.晋城市

2.若黄赤交角增大则地球上有直射现象的范围将-------(A)

A.扩大B.缩小C.不变D.无法判定.

[问题假设]:

①假设黄赤交角为40°、30°、20°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北京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40°N)

②假设黄赤交角为0°、为90°,又将会怎样?

(对假设老师用地球仪做演示说明,目的让学生真正领悟到黄赤交角的重要意义。

[本课小结]

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共同结果,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才出现太阳直射范围一年中在固定纬度之间做回归运动,同时在固定纬度范围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地球才会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地球运动还会产生什么地理意义,我们下节还将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

 

【自主性教学评价】

本节课实际上只讲授了一个问题:

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意义。

内容虽不多,却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通过讲授、演示、画图、问题假设和问题拓展等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由于本节课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特别强调问题探究的过程,对问题是层层深入,同时为能最好的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地球仪演示、课件演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学资源链接】

1、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3.教师培训手册

 

第三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凤鸣中学焦万珍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播放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的片段。

设问:

当我们在观看开幕式直播时,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

纽约人是否也是在当地8号晚8点开始收看开幕式的盛况?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师演示昼夜交替。

学生探究。

1.将一盏台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台

灯大约一米远的桌边,放上一只地球仪代表地球。

2.在黑暗的房间里,将台灯打开,观察地球仪哪些部分被照亮(昼半球),哪些部分照不到(夜半球)。

引导思考: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之分?

(地球是个不透明球体且本身不发光。

3.在地球仪上找到晋城市的位置(东经110°55′—113°37′,北纬35°11′—36°04′),并作出标识。

拨动地球仪使其不停的自转,观察晋城市的昼夜交替现象,并思考: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

(地球自转;一个太阳日,24小时)

4.观察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圈(线),尝试判断:

哪一部分是晨线,哪一部分是昏线?

(晨线西侧为夜半球,东侧为昼半球;昏线相反。

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太阳日”等概念;

2.学会判别晨昏线、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师生共同探究“地方时的成因”

教具准备:

在地球仪上用彩笔对赤道做醒目标识,并标出四点:

A、B、C、D(A为赤道与晨线的交点;B为昼弧的中点及赤道上地方时等于12点的点;C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D为赤道上夜弧的中点及地方时等于0点的点。

师:

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是怎样计时的呢?

根据太阳的方位来记时:

当太阳升到最高时为中午,太阳升到地平线上时为早晨,落到地平线上时为黄昏。

师:

转动地球仪。

提出探究问题:

(1)地球自转的同一时刻,A、B、C、D地看到的太阳的方位相同吗?

(2)描述A、B、C、D四点的位置特点和时间特点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

观察并思考:

结论:

(1)不相同。

当D点是子夜零点时,C点才到黄昏,而B点是中午12点、A点还在早晨。

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2)D点在C点的东边,C点在B点的东边,B点在A点的东边;D点比C点的时刻要早…东边的点时刻要比位置偏西的点时刻要早一些。

师:

提出问题,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与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经度相差为多少?

时间差呢?

学生:

观察并思考

结论:

经度每差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差一度,地方时相差四分钟。

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学生在观察中自主探究中理解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及分布规律,产生成功的自豪感。

小组合作探究“区时的换算”。

1.教师讲解时区划分:

全球分为24个理论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经度15度。

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区的区时比西边时区的区时要早一些。

2.布置探究任务:

前后八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课本中关于图1.21“读图思考”的题目(其中第五题改动为:

当我们在观看开幕式直播时,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

纽约人是否也是在当地8号晚8点开始收看开幕式的盛况?

3.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

引导学生掌握区时的换算方法。

并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意义。

4.教师讲解实际区时的使用情况。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更加深刻准确掌握知识。

小结

一.教师归纳本节课知识纲要。

二.布置课后探究作业:

1、地球不自转会不会有昼夜更替现象呢?

2、地球是圆的,从北京出发,分别向东和向西走到纽约,计算出纽约的区时?

3、读下列极点俯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A、B、D三点线速度最大的是   ;

(3)、图中晨线是   ,昏线是   ;

(4)已知B点为零点,E点的地方时

为   时,C点的地方时为   时。

1.让学生建立建立本节主干知识结构。

2.课后作业把探究延伸到课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和深化对课堂学习重点的掌握。

【板书设计】

 

【自主性教学评价】

本节教学活动利用教师创设的情景和制作的教具,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学习过程化、科学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透彻且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教学资源链接】

 

第四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设计

晋城二中原安国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设问:

1、从春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地表如何运动?

2、地表何处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

[读图分析]由图可知,在太阳直射点上,地表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来体现。

前者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后者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可以定性地表达某时某地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

那么,在地球不断的自转和公转,特别是在地球公转的前提下,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什么变化,又产生了这样的地理效应呢?

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承转过渡]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从而引起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读图分析]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组《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为一组(包括北半球夏半年、冬半年和赤道全年)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变化图,动态图随时可以暂停的程序,便于教师讲解,学生观察。

设问: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哪个纬度昼长最长?

2.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3.极昼极夜现象从哪儿开始逐渐扩大?

由哪儿开始逐渐缩小?

[分析讨论]学生操作动态投影片“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思考讨论

[师生小结]总结:

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全部进入极昼;冬半年相反;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

[探究活动]完成“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内容后,引导学生讨论:

1.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地点在哪里?

最小的地点在哪里?

2.北极点和南极点的极昼时间一样长吗?

为什么?

[读图分析]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组《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周年变化》,

设问: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哪些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师生小结]总结:

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探究活动]完成“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内容后,引导学生讨论“一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越高,等量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越小,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辐射越多;昼越长,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越长,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辐射也越多”,请据此思考:

1.北半球安置太阳能热水器(或蔬菜大棚)时,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能,提高利用效率,需要根据太阳高度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请问二者有怎样的相关性?

2.当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北半球为什么较寒冷?

3.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为什么?

[承转过渡]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读图分析]多媒体展示欧美及我国传统天文四季的划分,设问:

1.欧美和我国四季的划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2.评价欧美及我国传统天文四季的划分的天文性质和实践意义

[读图分析]多媒体展示五带划分图,设问:

1.五带界限及名称;

2.通过各带有无太阳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分析年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分布特点;

[探究活动]1.假如黄赤交角由目前值变大,下列范围将怎样变化:

A.太阳直射点范围、B.极昼极夜范围、C.热带范围、D.温带范围、E.寒带范围。

 2.假如黄赤交角变为0,地球四季将怎样变化?

[归纳总结]

 

【课堂练习】

一、假如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缩小1°,则( )

A.寒带范围缩小1°  B.温带范围扩大1°

C.热带范围缩小2°  D.热带范围扩大2°

二、某日,当整个东半球正好全部进入“昼半球”时,一艘科学考察船上的船员突然发现在烈日下,船上直立桅杆的影子不见了。

届时北京昼夜等长且这一天过后,昼开始长于夜,这时:

1.考察船所在位置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2.这时恰逢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_。

3.北京时间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________分。

【自主性教学评价】

 本课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运用,都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教学目标开放,给学生应有的位置。

利用多媒体教具设计悬念,吸引启发学生。

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对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使课堂内容丰富,便于学生建立准确的空间概念,媒体及动态投影片的演示,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真实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效突破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资源链接】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教师培训手册

2008-8-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