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8739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题

大题

教育学

1(答)教育的概念:

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判)狭义上,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答)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注意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答)古代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答)近代教育的特征: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

5.(答)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论、单、判)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一:

德国,赫尔巴特:

①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由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②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的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③他第一个提出要是教育学成为科学,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④形成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④被看做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杜威:

①杜威与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②现代教育的代言人③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④提出现代三中心:

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7.(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②(判/单)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③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显出多

8.(论)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目的。

(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原始社会教育目的是培养未来的氏族成员;奴隶社会是把奴隶弟子培养成统治人才和能征善战的军人;封建社会学校主要把地主阶级弟子培养成为国家政权中的官僚以及实际掌握地方政权的绅士;资本主义社会教育,根据资产阶级需要,把资产阶级子弟培养成为统治管理人才。

社会主义学校的教育目的与任何阶级社会的教育目的不同,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元化的格局。

9.(论)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是培养人才。

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都可以宣传某种思想,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a,教育程度决定民主程度,b,从历史上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也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10.(论)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1,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2,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等直接相关)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1,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的不断改进与更新

(2)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1.(论)教育的经济功能(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影响):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①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

②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劳动力,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①通过教育把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让后一代人所掌握,从而使科学知识得到继承和发展②教育可以高效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③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

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表现为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具体表现在: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教师观、学生观等)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③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

8.教育对科技的发展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改变数量和质量观念,方法更重要)②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原有意义上的固定场地、固定班级、固定活动的学校教育形式,将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处所)③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乃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③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13.(论,05年高中A卷)网络教育:

(1)网络教育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一方面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另一方面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网络学校的意义:

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②工作与学习完全融为一体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④可以按照个人需要进行⑤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2)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式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3)传统的学校教育是筛选制度,网络教育是兴趣选择

(4)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是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

(5)传统的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

14.(答/多)学生文化的特征:

①具有过渡性②非正式性③多样性④互补性

15.(答/多)个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因)①内发论②多~论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6.(论)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遵循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半功倍,甚至伤害学生。

(1)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个人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例如,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

(2)个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要求、内容、方法、手段不同(①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②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更替的③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

(3)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

①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抓住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4)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承认存在差异2、原因:

不仅由个人的先天素质造成;还受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水平影响。

17.▲(论\答10,高)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具有明确目的,学校在影响人在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社会对儿童要求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等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2.学校教育落在最近发展区域,加速作用更明显,更有成效。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更具有延时价值:

(1、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2、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对人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师和学校领导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的个性;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18.(答)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保证学生身心健康2、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3、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19.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为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1、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2、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而且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教师应该尊重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使德智体美育、劳动等方面教育互相渗透,协调发展。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以往的教育,只着重于共同性,扼杀了学生的个别性。

针对教育的这种弊端,素质教育既要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是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的人)。

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问题意识,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

2、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

现代教育中学习成为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发现和探索)

2.(答)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要求: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人民、祖国、劳动、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3.(答09,高)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考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与教师

5.(答)学生的本质属性(现代教师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1、他们知识较少,经验贫乏,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但并不对教师完全盲从,具有主观能动性2、教师只有在尊重和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权威,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

(4)学生是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人。

6.(论05,B卷)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个国家对教师职业往往都有一些明确的规定吗,比如学历的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但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7.(答)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本体性知识),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

教学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条件性知识)包括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性、掌握对话艺术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重视进行科研及教育研究

8.(论)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条件(a、要培养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的人b、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所以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3、対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学会判断,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a、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专制型的师生关系b、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放任主义偏向c、严格要求的民主的)(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

9.(答)课程目标的四方面的规定性:

①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联系;②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③预测性,即目标课程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使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④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践。

10.(答)教科书的作用①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②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③是教师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④统筹安排本学科各种活动的依据。

11.(答)课程实施的结构①安排课程表;②分析教学任务;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④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⑥组织教学活动;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2.(论)教学的意义:

教学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主要作用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13.(答)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绪,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4.(答)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15.(答)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认识的特殊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2、交往性3、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

16.(论10,高)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两者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的去体验,这是认识的一条捷径,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2、学生学习直接经验要以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

⑵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知识为智利提供了广阔的领域,知识中包含有认识的启示。

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三、要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四、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

④历史上关于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争论。

⑶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或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需要处理好他们的关系;②知、情、意的协调发展不仅与教学内容、也与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有关;③情感、意志、兴趣等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⑷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②学生在该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其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7.(论/答10,高)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应用

(1)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直观性原则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觉掌握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的运用。

巩固性原则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其系统的掌握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论)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8.(答)上好课的具体要求(一堂好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19.(答)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①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本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②作业分量要适中,难以要适度;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20.(答)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④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表现在其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等。

21.(多/答)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2、可操作性3、灵活性

22.(答)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3.(答)德育的意义:

⑴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①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②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影响。

⑵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和保证。

①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可塑性强,辨别是非能力差②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

⑶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①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②德育为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

24.(答)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①思想政治方面:

具有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感情,有振兴中华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意识,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②道德行为方面:

具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懂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仪;③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

养成不怕困难、由于创新的品格,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等能力。

25.德育过程的规律:

(论)⑴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①知、情、意、行驶构成思想品德四个基本要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由知、情、意、行等要素构成,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质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意”和“情”是保障。

⑵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

德育过程中的交往和活动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不能脱离学生学习,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⑶学生思想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实现“两化”必然伴随着死相矛盾和斗争。

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同时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⑷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要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抓反复。

26.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⑴导向性原则,遵循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判)⑵疏导原则,即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积极向上。

(答)贯彻该原则要求:

简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论)⑶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基本要求: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这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