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9128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考点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12年广东学业·双选)衣冠服饰在中国古代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不仅被用来御寒护体、美化生活,而且还被用于表示身份、区分等级。

民国时期官方的统一制服采用了民间广泛流行的中山装,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生活受到西方影响

B.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C.消费观念凸显奢靡之风

D.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流行的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服饰,蕴含着平等、民主等思想,故选A、D两项,B、C两项明显与题干意思相反。

答案

AD

2.(2012年江苏学业)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装。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解析:

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得知此时已经是民国时期,社会处于剧烈的转型

时期,才会出现古今、中西杂陈的社会服饰。

答案:

D

考点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2014年广东学业)中国的电报电话事业始于(  )

A.明朝        B.晚清

C.民国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中国的第一台有线电报架设于1877年。

故选B。

答案:

B

考点3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12年广东学业)清代已出现的传媒有(  )

A.报刊、电

视B.电影、报刊

C.电视、电影D.互联网、电影

解析:

根据时间“清代”(1912年结束统治)限制,采用排除法可知正确答案为B项。

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在中国分别是在19世纪中期、1905年、1958年、20世纪90年代。

案:

B

一、单项选择题Ⅰ

1.(2013年福建会考)香港歌星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

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后

C.民国建立后D.国民革命后

解析:

鸦片战争后,西

式服饰——洋装传入中国。

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答案:

A

2.下列叙述不符合中国人服饰变革的是(  )

A.西装的传入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B.清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

制,使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

C.西装在中国真正流行开来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D.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解析:

礼服的形制是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不是清政府。

答案:

B

3.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

A.1876年的上海到吴淞铁

B.1881年的唐山到胥

各庄铁路

C.1888年的宫廷铁路

D.1909年兴建的京张铁路

解析:

1876年的吴淞铁路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中国自建的最早的铁路是1881年的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

答案:

B

4.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水运业诞生的是(  )

A.1872年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B.卢作

孚创办民生轮船公司

C.鸦片战争后怡和公司成立

D.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兴起

解析: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轮船往来穿梭于中国内江和外海,挤占中国航运业,直到洋务运动民用工业兴起,水运交通的近代化才开始起步。

本题C项显然不正确,B项1925年成立不属于近代水运。

答案:

A

5.中国的航空事业真正起步是在(  )

A.1918年B.1920年

C.1949年D.1909年

解析:

中国航空事业的真正起步并不是冯如制成飞机,而是1918年水上飞机的研制和“筹办航空事宜处”的设立。

答案:

A

6.假如某人在1912年从杭州到广州游玩,下列各项中不可能经历的是(  )

A.买一套西装穿上B.到西餐馆就餐

C.乘民用飞机到广州D.骑自行车看风景

解析:

本题关键是要抓住时间1912年,并用排

除法即可作答,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

答案:

C

7.民国元年,上海居民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  )

①自行车 ②有轨电车 ③公共汽车 ④地铁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时间限制“民国元年即1912年”,上海地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出现的,故不能选④。

答案:

C

8.右

图所示是1896年创办于上海的一份著名报刊,下列有关此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创了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

B.近代第一份通俗性报刊

C.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

D.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解析:

《时务报》有利于维新变法的推行,也开启了人民的智慧。

答案:

C

9.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是(  )

A.1815年英国传教士在马六甲编辑出版的

B

.1872年创刊的《申报》

C.1884年创办的《点石斋画报》

D.1870年创刊的被称为“中国泰晤士报”的《申报》

解析:

《申报》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直到1949年5月27

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答案:

B

10.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

0周年庆典在北京天安门举行。

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这一盛况的主要途径是(  )

①电影 ②电视 ③广播 ④互联网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③④正确。

答案:

C

二、单项选择题Ⅱ

11.维新派人士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A

.外国传教会的宣传

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D.民族危机的影响

解析:

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掀起了女权运动。

答案:

B

12.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

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

织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

这说明当时(  )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解析:

通过题目中材料可以知道,中国的城市与农村的差别,表明当时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答案:

B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

B.京张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修建的铁路

C.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诞生

D.1920年京沪段航空线试飞成功

解析:

1920年京沪线上的京津段试飞成功。

答案:

D

14.中国成立“邮政局”是在(  )

A.太平天国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解析:

中国成立邮政局是1896年,是在戊戌变法时期。

答案:

C

15.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

“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

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

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

”这里所说的使

人们“开眼界”的应该是(  )

A.电视B.广播

C.电话D.电影

解析:

由题目中的1909年我们知道是描写西方的电影传入中国。

答案:

D

16.下列现象在中国近代最早出现,其先后顺序是(  )

①近代报刊 ②西式建筑 ③中国人的西菜馆 ④电影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D.①③②④

解析:

①产生于19

世纪初,②产生于19世纪中期,③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前后,④是19世纪末期。

答案:

A

三、双项选择题

17.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下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  )

A.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

B.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C.中国社会已

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D.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解析:

当时中国社会传统婚礼和西式婚礼并存。

D项的说法错误,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有的习惯穿传统的长衫、旗袍,也有的喜欢西式服装。

答案:

AB

18.“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

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

A.密切了人

与人之间的联系

B.使传者与受者间高度互动

C.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D.

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报纸的出现和文盲的降低没有必然联系,可排除C项,高度互动是互

联网的特点,故排除B项。

答案:

AD

19.右图为中国

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上部文字为“宗旨:

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

业务:

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

欢迎指教,接受批评”等。

从材料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

A.列强垄断中国水运的局面彻底改变

B.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

C.中国新式水运业已经出现

D.中国近代水运业已很完善

解析:

本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读取。

从经营广告的宗旨,可判断C项正确;从所公布的业务范围,可判断B项正确;而当时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正值起步阶段,而且困难重重,所以,并未能有效改变列强垄断中国水运的局面,故排除A、D两项。

答案:

BC

20.影视艺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主要有(  )

A.以其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启迪

B.丰富和充实了人们的生活

C.促进了社会制度的更替

D.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滞缓作用

解析:

影视艺术属于意识形态,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出现,将会产生新的政治、法律的社会观点,并强烈地影响其他各种意识形态。

影视艺术是社会制度的产物,不能导致社会制度的更替。

答案:

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