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研究集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9179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小研究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小研究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小研究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小研究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小研究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四小研究集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四小研究集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四小研究集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四小研究集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四小研究集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四小研究集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四小研究集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四小研究集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四小研究集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小研究集锦.docx

《四小研究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小研究集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小研究集锦.docx

四小研究集锦

[导读]为更好地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增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化解课题研究难度,我们依据“课题问题化”的思路推出了“四小研究”活动。

“四小研究”即“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小故事”。

实验教师在教学与研究中注重在“小现象”中发现“小问题”,在“小问题”中开发“小策略”,在“小策略”的实施中记录“小故事”。

“四小研究”活动以研促教,以教带研,成为课题研究的阶梯,促成了“全体参与、探究学习”的教研模式,调动了教师立志教研,努力创新的积极性。

读写结合开放学生的思维

闫慧峰

小现象:

语文教学应注重读写结合,每篇课文的特点不一样,该如何结合课文特点做到读写结合,使之灵活多样,而不是像很多公开课那样牵强附会。

小问题:

很多时候学生因读书少,离生活实际远,读写结合有一定难度,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小策略:

根据文章不同特点,巧用各种方式变难为易,进行读写结合,也从中感受语文之乐趣,不为练笔而练笔。

小故事:

“读写结合”这个话题已屡见不鲜了。

几年前我也多次与其他老师探讨过“读写结合”。

于是在备课时我每备一课就在想哪儿是读定结合点,在哪儿可以进行小练笔。

结果,每次让学生写效果都不是很好,我也感觉自己是在为练笔而练笔。

本学期以来,我精心备课,深入文本,不仅读课文写什么,还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能怎么写。

带着这样的思路,我领学生学完《桂花雨》这篇经典优美散文后,灵机一动,要学生把它转化为一篇普通的记叙文,内容不变,形式有变。

学生写得轻松,也更清楚了何为普通记叙文、何为散文。

一篇文章可以有多种形式,这样的语文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吗?

这样的读写结合不是感觉更亲切、更自然吗?

在接下来的《新型玻璃》一课中,引导者用不同的过渡句导入一个新的段落。

我让学生改写《新型玻璃》,写得很好。

而在学完《落花生》一课后,我指导学生学习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了身边的事物,写得也不错。

在《鲸》和《松鼠》学完后,我鼓励学生比较观察,发现两课的不同处,引导学生知道了说明文也可写得生动活泼,就是文艺性说明文。

在单元练习作文时,我分别让学生练习写普通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真正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深入领会文章,依据不同特点指导学生读写结合。

手抄报,语文实践的舞台

闫慧峰

小现象:

语文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教材的编排意图很明显,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但学生不总结,所学知识显得还是有些零乱。

小问题:

学生的知识少,理解还有些浅,梳理知识的能力差。

小策略:

用手抄报的形式指导学生整理所学内容,由课内引向课外。

手抄报形式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整理所学知识,又为课外阅读架起了一座桥梁。

小故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本单元是怀念和赞美故乡的文章,此单元口语交际是策划一次活动,为了更好地开展口语交际,我让学生充分准备,目的是有话可说,查资料,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于是就布置在周日去完成。

星期一各排排长如期上交了手抄报。

打开一看,眼前顿时一亮,学生设计多样,别具格,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富有个性的手抄报。

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比起搞抄怀念家乡的文章,学生更愿意做手抄报。

从而也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于是我萌生了让手抄报成为我们的常规作业的想法。

接下来每个单元学完之后,我都以单元主题为主题让学生做喜闻乐见的手抄报,然后评奖,学生兴致高涨,巩固了单元学习内容,又培养了课外阅读习惯,但是一个单元的学习需要两周,我又根据学习进度情况让学生间周一次阅读记录卡,强调要做精美些,这样有很多女生更是迷上了此项作业,小卡和大报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得益彰,巩固了阅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创新:

从浮躁走向实际

兰利敏

   [现象]这是一节数学观摩课《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称之为“全新开放式教学模式”示范课。

课堂上,从复习题引入,到例题的选择,再到练习题的设计,几乎都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开放式题。

老师不满足学生的一种解法,每道题都要学生想出多种不同解法,整一节课学生忙得不亦乐乎,费尽脑汁满足老师的要求。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生茫然地看着这一切……

   [分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在数学改革中进行新探索,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这对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这过程中,ΧΧ法大量涌现。

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教学实验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可行的宝贵经验,但也有好多教学实验是在纯理论的思想上杜撰出来或从别的教学模式中蜕变出来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们往往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很少考虑学生方面的因素,脱离了“以生为本”的课程标准。

在本节课,教师为了追求“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整一节课都做一些所谓“发展创新思维”的开放题,却不考虑这些题目是否都符合全体学生的接受特点。

在出现了最优解后还为了题目形式上的多解让学生疲于奔命地想多种解法或答案,而不管这些解法答案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结果,学优生做得头晕脑涨,学困生听得索然无味。

这样的“开放式”课堂有何“创新之乐”?

有何“思维之实”?

   [对策]教学是一门实事求是的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浮躁。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每节课都沿用一定的模式来教学,就会有“八股化”的危险,看看我们试验的新模式教学,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

因此,老师既不能把课堂往一个模子里倒,也不能把课堂搞成花架子,而应该扎扎实实地根据实际,从学生实际出发,探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模式。

第一,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让《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思路指导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

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不全套照搬,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加以创造和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第二,认真观察本地区学生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个性特点等方面,根据现有的教学软、硬件,比较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

但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而不能套用几个具体步骤来指挥教学。

比如有不少“五步教学法”、“四环节教学法”等就是违背学生心理发展的“八股化”模式,应该屏除。

第三,注意开放题的运用。

数学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因此,开放题的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

适当运用开放题,掌握开放题的“开放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在教学开放题时喜欢发动学生搜尽枯肠地把所有的解法都想出来,当学生已经找到最好、最快的解法后,还一个劲地引导他们去挖掘另外一些解法,这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是不利的。

激趣:

故事不是主要的

 兰利敏

[现象]一上课,老师说: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喜欢!

”“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面,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快乐地生活着。

一天,小白兔和小灰兔去采蘑菇,小白兔采8朵蘑菇,小灰兔采4朵蘑菇,小白兔采的蘑菇是小灰兔的几倍呢?

”孩子们回答了这个问题后,还等着老师的故事接着讲下去,可是故事已经结束了,老师已经讲到“倍的认识”的例题了。

[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利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老师采用了讲故事激趣的方法。

故事激趣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营造的一种轻松愉悦、趣味性强的学习氛围。

但如何利用故事激趣,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是老师们

一个值得注意的课题。

笔者听了很多节讲故事激趣的数学公开课,收效不大。

如有的故事只交代一些背景,就早早收场引入例题,让原本饶有兴趣的学生突然变得索然无味;有的故事本身趣味性浓,深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放得开但很难收得回,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有的故事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单纯是为了追求“讲故事引入”的形式,没有达到故事激趣的效果;等等。

[对策]兴趣是推动儿童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形成积极的“心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的一种艺术,讲故事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接受能力,但一定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情感出发,以教学内容本身的知识点为主,采用适当的形式,而不是以讲故事为主要手段。

具体操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讲故事一定要以数学知识为主,以趣味性为手段,突出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讲讲中外数学家小时侯的故事,激励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

如教学“简便运算”时引用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侯计算“1+2+3+……+100”的故事,使学生知道简便计算的用处。

(三)数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生活性、实践性、创造性、审美性等学科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的这些特点采用适当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

“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

”如教学“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通过欣赏、设计、制作对称图形,来领略数学的对称美,产生要学好数学的情感。

(四)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变化同步的情境,诱发其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让学生时常感受到“数学真奇妙!

”,从而产生“我也想试一试!

”的心理。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可利用愉快的游戏、生动的故事、激烈的竞赛、入境的表演、热情的掌声等创设出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

精心的设计,定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

 开放,打破沉闷的良药

王亚丽

小现象:

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上课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课堂上出现了死气沉沉的现象。

每一节课,都让人感到很压抑,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新的教学理念难以渗透,新的教学方法无法实施,课改的进程是举步维艰。

小问题:

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动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呢?

小策略:

1.课后主动找不举手的学生谈心,了解不敢举手或不想举手的真正原因。

2.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举手发言,如:

某某第一个举手了,很好,某某第二个举手了,也不错等。

3.对举手回答了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肯定,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给予赞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消除畏惧心理。

4.每节课要至少评出二至五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小故事: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是否定、限定,而是包容、欣赏,然后是有价值地引导,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才会乐于表达。

认识到这一点,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该以真诚的言语,亲切的语调,激励的言辞,有效地调控着整堂课。

记得有一次,我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一个学生读后,我面向全体学生鼓励着说:

“自认为比他读得好的同学请站起来读读看?

”举手的只有廖廖几位,望着想举手又不敢举手的孩子,我笑着说:

“因为害怕吗?

不敢举手!

”此时,我故作轻松一笑说:

“不会吧!

我们三

(2)班的学生怎么会这么胆小呢?

”话音刚落,一棵棵春笋拔地而起,看到此情景,我觉得自己是成功的。

我坚信教师那准确、生动、亲切的评价语言会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让学生在激励中学,自信中学,快乐中学。

结果:

不可能教出同一模式的学生

 兰利敏

[现象]这是一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新授课,老师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后,提问了几个学生都答不出来,课堂气氛有点沉闷,老师沉不住气啦!

课堂后半段,老师的提问几乎集中三、四个学优生上,课堂变成了老师和几个学优生的天下,其他的学生好像是陪衬品。

[分析]这是公开课上常见的事,教师按照备课的方案一步一步实施下去,也只有学优生才能跟老师配合得天衣无缝。

至于学困生,由于听不懂,答不出,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常常被老师打入“冷宫”,不受重视。

教学课堂中,学优生因为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解决问题等自身的优势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这是一般的事实。

但学困生却因为自身劣势往往不受重视,成为课堂上的陪衬品。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困生应该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积极有效、动态生成的过程,真实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具体的,不确定的。

当某老师因为学困生的不聪明就放弃他们,而只注意几个学优生时,那么他肯定带有强烈的“教案意识”,即为了达到自己预设教案的目的而不顾学生实际,这样的结果是很危险的。

[对策]我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采用分年级分班级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把智力发展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将课程内容按年龄和学习科目人为地分为不同年级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

但是,发展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心智发展就像身体一样,在时间早晚和速度快慢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当儿童进入小学时,他们在心理上可能有一些差异,而且,在以后的年级中,随着儿童生理年龄的增加,这种差异会更大。

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非匀速性,我们的教育对儿童的学习进度和速度之期望应有合理的弹性而不应该要求所有人步调一致。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做到:

(一)以生为本。

课前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哪些要照顾大多数,哪些要引导学困生,哪些要发展学优生,进行有梯度的教学,让优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吃得好,让差生吃得了。

(二)承认学生存在差异。

承认学生在认知和掌握程度上存在差异,我们就不会对所有儿童“统一要求”,而应该通过相应的机会,使学生各自的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如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推理、归纳分析,有的学生善于模仿,有的学生记忆力好等,根据学生的特长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改革在深入,在数学课堂改革的过程中,只要数学老师大胆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并且思考着实践,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评价要触动内心

晁焕平

小现象:

小学生知错又犯的现象屡屡发生,如赵德权等违反错误,承诺很好,答应一定改,可不几天照旧错误。

小问题:

在小学中常常有知错又犯的现象,他们知道行为准则,但就是管不住自己,往往在外界的诱惑或内部需要的情况下,产生不符合道德要求。

小策略:

明确认识,增强信心

抓住时机,引起内心震动

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小故事:

近几天,学生反映王小雨经常与同学争吵打架,满嘴脏话,成绩又较差,合伙欺负其他的学生,是个典型的“差生”,评批了几次没有效果,后来经常与他谈心,给他补课,逐渐使该生在思想认识上有点进步,一学期过去,有了一定的转变,正当老师为她高兴时,他却又开始犯错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心理学,教育学的原则告诉我们,品德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四个心理成分。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上述事例,说明该生虽然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但由于道德意志还比较差,还未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所以出现了知错又犯的现象,而从道德认识到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因此,需要花长时间,下大气力,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老师弱势反而点燃学生求知欲

晁焕平

小现象:

作为语文老师,有时候学生向我提出一个难题,而我一时答不上来,会让自己感到很尴尬,但最让我们难堪的还是自己内心的虚伪造成的。

小问题: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知识丰富的语文老师,如何应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小策略:

语文老师多读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遇到不会的问题,保持冷静,及时解决问题,不能遇到学生的求知欲。

小故事:

一次上语文课,将要下课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问我:

“老师,你知道椰子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吗?

”我一下子被问住了,一时陷入了尴尬之中,因为我们这是北方,没这种果树。

平时我也没关心过这种问题。

但处于老师的虚荣心,我小声对她说:

“下节课我告诉你。

”这时,下课铃响了,她用一种渴求的目光看着我,我匆匆离开了教室,后来我竞把这事给忘了,但是,这位女同学却没忘记。

她再次来到我面前,这时,我急忙去翻书查找,并告诉她:

“椰子是通过海洋传播的。

”她吃惊了,睁着大大的眼睛,渴求知识的眼神望着我,好像还有一肚子的问题,我看出了她的心思,就接着说:

“因为椰子是生长在海边的,它还有厚厚的外壳,等它长成熟后,便掉进大海,随海洋漂流,在海水的浸泡下,外壳脱落,来到新的海边,种子便在那里生根、发芽,最后又长成了椰子树。

”听了我的解释,她非常满意,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阅读,从兴趣起步

王亚丽

小现象:

在现实的学习中,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

小问题:

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再浓厚?

小策略:

1、以趣激趣。

2、培养兴趣。

3、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

4、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故事: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在小学语文教学岗位上即将走过二十个春秋。

其间,我努力地耕耘着,默默地奉献着。

我享受着语文教学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与思考。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一、教师自身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投入到学习中去呢?

二、学生自身原因。

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

三、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

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厌倦情绪。

课外阅读,打开孩子看世界的窗户

端木向丽

小问题:

学生有的爱读课外书,有的不爱读课外书,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喜欢课外阅读。

小现象:

上课前,教室里乱哄哄的,大部分孩子在说话,走动,开玩笑,只有一小部分孩子在看课外书。

因为没有阅读环境,看书的孩子越来越少。

小策略:

培养孩子喜欢读课外书的兴趣,交给孩子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孩子们喜欢上课外阅读,使阅读成为孩子的需要。

小故事:

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有了一个明显的量化要求,从而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指导孩子们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刚上一年级时,我就有意识的,不留痕迹的指导孩子读书。

每当孩子们写完作业,我就会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读一个故事。

当时我们班苑森有一本孙幼军的《小猪唏哩呼噜》,孩子们特喜欢听,于是每天我都会给他们读其中的一个故事。

后来,孩子们嫌听老师读太慢了,就自己买来读。

一个星期下来,好多孩子都有这本书。

紧接着就是《小布头奇遇记》、《365夜故事》、《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孩子们手中的书越来越多,读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推荐学生阅读内容。

我充分了解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在阅读兴趣上给予引导,努力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好符合自己兴趣的的阅读材料。

  1.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推荐读物。

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

根据这一点,我给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儿童文学的经典,还推荐过《哈利·波特》、《拇指牛》、《魔法学校》、《郑渊洁童话》等畅销书,让他们选择。

  2.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推荐读物。

有的学生喜欢思考,热爱科学,我们可以指引他们去学《十万个为什么》,或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喜欢社会信息、知识的学生,我们可以指引他们去观看电视新闻时事,阅读报纸,去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

  3.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所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

余秋雨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有些孩子自小就对经典有特殊的喜好,现在很多事实证明,六岁以下的孩子诵读经典,不但能朗朗上口,还能记忆背诵,经久不忘。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经典。

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让学生能在综合知识考试中考出高分,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的心智,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诘科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经典:

《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神笔马良》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斯尼的故事等。

这些都是学生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更应该指引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好的习惯成就一生的成功。

现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终身学习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提倡。

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很大程度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坚持。

学生产生了浓厚阅读的兴趣,有了丰富的阅读内容和良好的阅读方法还是不够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阅读成为习惯,进而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让学生真正从心里面爱上阅读,愿意阅读,才能爱不释手,才能渐成习惯。

  1.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我每天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我读了……”的读书交流活动。

每天一点时间,让每个学生都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昨天读的书或者文章,既交流了收获,开阔视野,又锻炼说话能力。

我还定期开展一些办读书手抄报、读书板报,开展读书竞赛,开展“我知道的科学”、“我知道的名著”、“我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趣事话你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2.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多的需要在父母的参与下形成。

教师应重视家校间联系,构建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建议在家庭里营造读书的气氛,家里要有报刊、杂志、书籍。

当孩子有零散、短暂的时间,可要求他们随手拿一张报纸;当他们有完整的时间时,可要求他们端起书静静地打发时光。

书应该在家中无所不在。

父母与其规定孩子每天应花多少时间看书,还不如关心孩子们所看故事的情节发展,让孩子告诉你故事讲到哪儿,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阅读的成就感。

不要要求孩子不能看电视,该去看书,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书与电视是个矛盾,也不要奖励看完书的孩子,应让阅读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喜爱的事,让知识的海洋常常跳跃着他们因阅读有所收获的欢快的浪花,只要持之以恒,小溪终将能汇成海洋。

让兴趣为学习助力

端木向丽

小问题:

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小现象:

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下,总会有一部分孩子不愿意听,不愿意学。

小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故事:

下课了,孩子们聚在一起,兴高采烈地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一反在课堂上的没精打采。

叫住几个性格开朗的孩子,和他们聊天。

孩子们在老师面前直言不讳,说不愿意上课,不愿意学习,没劲,就愿意玩。

细细思量孩子的话,发现孩子缺乏的是学习兴趣。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我通过观察、谈话、作业、分析等方法,了解孩子喜欢学什么,不喜欢学什么。

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一直都不喜欢。

这样,就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兴趣发展的趋向,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其次,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的欲望。

需要越强烈,兴趣就越浓。

兴趣越浓,需要就越强烈。

而动机则是满足需要的驱动力量。

我就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使学习变成自觉、强烈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同时,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需要。

第三,针对学生兴趣的特点,设法控制他们的学习情绪,使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