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89728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doc

我们的收入怎么这么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生活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否则就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农业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亲眼见到家乡的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还是很落后,大家努力的使城乡差距变小,但是现实却在背离大家的愿望,在我以前简单的认为是政府没有给予我们机会去发展,搞试点从不在我们这里,只会怨天尤人,但是慢慢的才发觉原来我们还是很落后,不管技术,知识,还是外界其他因素,我可以说如果我们还是这样下去,我们会被社会乃至全世界淘汰。

常常我都会想为啥江苏江阴华西村是村庄里的都市、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是中原小康第一村、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有着江泽民、胡锦涛两位领导同志对南岭村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啥我们家乡就没法这样发展呢?

看了第四章的第一小节,我才真的明白了这都是什么原因了。

在以前的我看来,每年家里的收入都有很大的提高,以前没电视,现在能买上电视了,以前没有用上电话,现在有了,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了,我们就会觉得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却没有想到原来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是在下降的。

如下图

其实我每次看到关于农业致富的电视节目时,我总是想:

那些发展农业的人,怎么会想到要发展那个产业呢?

是什么让他们有那么大的激情呢?

怎么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条件,怎么我们就没法去发展呢?

每年那么多的农民工出门打工,他们为啥不发展自己的土地呢?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呢?

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持续低迷,消费不旺,导致对农副产品需求总量的下降,农产品呈结构性过剩,形成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中出现现金收入与实际收入比例不合理,实物收入比重偏大且不真实,近年来许多地方农民收入的增长,其实是卖不出去的粮食和其他剩余农产品库存的增长,是农民手中可支配收入减少,实际上农民的收入就进一步的降低。

其次,农民素质不高,文化程度有限,对科技农业的了解、运用、推广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农产品在市场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农民的收入风险大,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等。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人均收入呢?

增加农民的收入,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政策支持、资金和科技投入等,但从根本上讲,农民增收还要靠市场,靠农民自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行政调拨资源的手段已不再适用,以国家目前的财力,靠大量补贴来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可持续,不可想象,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8亿农民能够退守在一个非市场化的“小岛上”,依赖外界输送“给养”能够生存下来,更不要说富裕起来。

当前我们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近几年来,国家放宽农村经济政策,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基础上,应该引导农民搞好科学文化素质,更快的发展农业生产。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有过几次大的调整,每一次调整的出发点都是尽量解除政策对农业的束缚,使农业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解放,特别是近年,政府不但完全减免了几千年来一直附着在土地上的税赋,而且还拿出巨额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

农村城乡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出路,是农村工业经济活动在地域点上集聚后,带动相关第三产业相应发展后的结果,农业为城乡提供食物产品、原料产品、人力资源、资金积累、土地空间,而城乡化为农产品提供市场、提供导向,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城乡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是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这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会拉动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城乡建设会形成大量反哺农业的资金,从而对农业发展形成有力的资金支持。

培育和壮大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农民要赋予,农民要振兴,农民必须给自己学会在市场中“游泳”到市场上打平,这不仅需要完善我们的户籍与土地经营制度,而且更需要用现代化市场经济知识,去武装农民,增强农民适应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

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我们还欠缺很多,还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是落后的地方出来的人,我们需要将先进的技术,高端的知识带回去,我相信我们不会永远都在低收入下生活,我们会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我们会不断的运用和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

我们会努力变成“四川省成都市高碑村是大城市近郊农村城市化的典型(四川省成都市高碑村发展,是与20世纪90年代簇桥乡地区发展变化的大环境分不开的,高碑村的发展是以城市交通设施的改善和延伸为契机,依托区位优势动员社会资源,大市场带动大产业,促进经济非农化的发展模式)”的下一个典型。

参考文献:

【1】陶佩君.农村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

【2】张秀生,陈立兵.村经济发展,武汉大学生出版社

【3】贾华强,石霞.农民的经济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4】王松霈,王梦奎.农村经济概说,北京出版社

【5】冯海法.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新华出版社篇二:

中国农业科技史读书报告

《中国农业科技史》读书报告

——贾思勰《齐民要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农经112徐菊芬16111222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

“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

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

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富有经验的老农当中获得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总结,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这部伟大的著作。

《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

《齐民要术》体系开中国古农书体例之先河,成为后世农书参考和模仿的典范。

在结构安排上,序言全面阐述了贾思勰“以农为主、通过经营农业以求富强”的进步思想和科学观点。

同时反映了贾氏人定胜天、实事求是、遵重客观规律和因时、因地、因物、因具体情况制宜的朴素唯物的辩证观以及崇尚劳动、重视生产、“后胜于前”的进步历史观。

卷一讲述耕田、收种以及全面总结土壤耕作技术,抓住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总结了当时北方抗旱保墒的耕作技术。

种谷是具体的粮食作物栽培技术,叙述谷物的篇幅近占所有粮食作物篇幅之半,讲述也最详细深刻,说明粟在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中是首要粮食作物。

粟是当时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所载粟类品种达106个,对粟的栽培方法也作了详细地介绍。

卷二主要论述了13种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

包括土地耕作;时宜地宜要求;品种记录、性能分析、选种技术,下种;作物施肥培育中的轮作、绿肥、“坏墙垣”,保育,防虫;收获及贮藏等方面的农作物生产技术,诸方面皆有详细论述。

如作物的种期有上时、中时、下时之分;作物“地宜”有上、中、下之别。

同一作物,不同土地用种量不同;同一作物,上时、中时、下时用种量也各异。

结构安排呈现如下特点:

(1)合计大、小豆叙述字数约占整个粮食作物叙述字数比重的11.6%;由于大豆不但可作为粮食和豆制品,还可作为饲料作物。

小豆财被广泛用与禾谷类作物轮作,同时还可作为绿肥作物。

(2)叙述水稻的字数约占整个粮食作物叙述字数比重的10.9%,水稻篇篇幅之大与稻作在北方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似甚矛盾,然从其内容分析来看具有合理性。

(3)大小麦篇的篇幅占11.3%的比重,其论述以小麦为主,原因在于麦作在魏晋南北朝时是北方地区仅次于粟的作物。

其时已定型的耕耙耢旱作农业技术为冬小麦较大规模在黄河流域的种植奠定了基础,同时面食品种的丰富多彩反过来又促使了麦作的生产。

(4)黍稷占到整个粮食作物叙述文字的6.5%。

北方地区由于战乱,荒地较多,北魏在恢复农业生产时,黍稷被用作开荒地的主要作物。

(5)以旱作为叙述主体,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旱作农业在生产结构中占绝对优势。

卷三主要记述了22种蔬菜的栽培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蔬菜栽培技术有较大发展,土地利用率提高,对因土种植,以及诸田园管理技术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蔬菜的栽培是种植业中有机组成部分,是粮食作物的重要补充,安排在卷二之后,体现了作者对于种植业内部结构的理性认识。

卷四总述园篱和栽树,之后分述枣、桃、安石榴等11种果树的品种及选育技术,总结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果树的经验。

魏晋南北朝时嫁接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果树管理方面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如嫁枣法、烟熏防霜法、越冬防寒法等。

卷五主要讲述林木的栽培技术,所涉树木主要有桑、柘、榆、白杨等13种。

在林地的选择、耕作和整理,树木的繁殖和移栽,苗木的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卷六为畜牧兽医卷,占全书篇幅11%左右,是《齐民要术》主体部分。

该卷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汇总了北魏以前有关家畜饲养及医疗的经验;一是吸收了拓跋氏的牧业经验。

内容上分别叙述了牛、马、驴、骡、羊、猪、鸡、鹅、鸭等9种畜禽的选种育种、饲养管理、相畜术、兽医术以及酥、酪等乳制品加工和羊毛制毡技术,最后一篇为养鱼。

卷七、八、九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主要讲农产品的贮藏与加工,是《齐民要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篇幅约占全书的30左右。

农产品加工部分在技术上表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技术全面。

农产品加工包括酿造、果品加工、蔬菜保藏、烹饪、食盐的精制、肉类的加工保持、淀粉糖化、饼饵、面食、糕点、饮浆、煮胶等有关地主阶级的家庭消费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的知识应有尽有,甚至连制造笔墨及使用原材料所应具备的知识也包括在内。

其次酿造技术系统全面,造酒技术更趋成熟。

有关酒、酱、豉、菹等的酿造技术在《齐民要术》中占很大篇幅,涉及卷七全部,卷八、九的部分。

卷十基本上是作者搜罗历史上和当时的有关经史子集文献,引用了280多条资料,记录了“非中国物产者”,所引述的100多种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

《齐民要术》的历史意义

1.《齐民要术》在著作结构和思想方面的成就

《齐民要术》微观农学体系结构的形成,是贾氏对于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全面系统理性认识的结果。

书中对战国秦汉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积累等进行了比较客观地总结与归纳。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中某些新的因素在书中也

有比较充分地反映,如农业商品化趋势增强、地主治生之学出现、农产品加工受到重视、畜牧比重上升等。

《齐民要术》的农学体系结构反映了上述变化、趋势,奠定了后世中国传统农书的体例结构。

2.《齐民要术》农业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

《齐民要术》提出土壤耕作和保墒,如耕田燥湿深浅要得宜,适时中耕锄草,使土壤保护润泽;《齐民要术》还讲述了种植绿肥、应用有机肥料(主要是熟粪)改良土壤,以及种子选育和品种命名法,如:

以品种育成者命名;观形命名;会义命名;观形命名法至今还在使用。

《齐民要术》还非常重视作物的轮作与套种,主张不要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轮作既可以保持土壤质量,又可增加收成。

这些技术完全合乎耕作的科学原理,正确反映了土壤、水分、肥力与耕作关系的客观规律。

同时,《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劳动人民畜牧生产的经验,涉及的家畜(牛、马、驴、骡、羊、猪)和家禽(鸡、鸭、鹅)的饲养管理,选种繁育,疾病防治以及畜产品加工。

并且,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园林经验,林木的压条、嫁接等繁育技术。

此外,在伐木开荒、植物鉴别、植物种与种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上也有正确认识。

特别是对遗传和变异性也有所认识;贾思勰认为只要适其天性,动植物就能“肥充繁息”,他还认识到遗传与环境条件的统一性。

《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全书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在农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张芳、王思明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史》贾思勰《齐民要术》

石声汉《从齐民要术看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知识》篇三: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报告

改造传统农业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把农业划分为三类:

(1)传统农业。

在传统农业里,传统生产要素的供应与需求实现了均衡,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收人流价格是高昂的。

(2)现代农业。

农民使用新的生产要素。

新的生产要紊的供应和需求没有实现均衡,收入流价格是低廉的。

(3)过渡农业。

处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处于失衡状态的阶段。

传统农业有三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农业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技术条件不变;第二,农民没有改变传统生产要素的动力;第三,农民的储蓄为零,因而没有投资的经济能力。

就是说,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处于均衡状态。

农民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就可以走出传统农业均衡。

舒尔茨问道:

农民为什么在几千年的长时间里不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呢?

舒尔茨研究了危地马拉的帕拉加撒尔和印度的塞纳普尔两个典型资料,说明了农民不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不是农民对市场信息的刺激不作反映,或者不做出正常的反映。

农民是十分精明的企业家。

因为在传统农业里,资源配置达到了均衡,资源配置也是有效率的。

舒尔茨批评了阿瑟·刘易斯、罗森斯坦一罗丹等经济学家提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观点。

这对于舒尔茨的理论体系来说是必然得出的理论结论。

既然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那么如何解说传统农业的停滞落后呢?

舒尔茨驳斥了两种长期流行而且影响深远的观点:

一种是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另一种是有名的隐蔽失业理论。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

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民愚昧、落后,对经济刺激不能做出正常反应,经济行为缺乏理性,所以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必然低下。

舒尔茨却否定了这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假设:

“在传统农业社会重,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引用索尔·塔克斯《一个便士的资本主义》对危地马拉的帕纳加撤尔和w·戴维·霍珀对印度塞纳普尔这两个传统农业社会所作的详细调查资料,支持自己的假设。

《一个便士的资本主义》中对这种社会人民行为的仔细描述和许多说明价格、成本和收益的表中反映出来的各种证据有力地支持这样一种推论:

人民在配置当前生产中他们所拥有的要素事实是很有效率的。

生产方法、要素和产品中都不存在明显的不可分型。

在男人、女人和能干活的孩子中,即不存在隐蔽失业,也不存在就业不足,而且对他们之中年龄最小的人来说,也没有零边际产品这种情况。

因为即使是年纪很小的孩子也可以到农田干活而作出某些有价值的贡献。

产品和要素的价格是灵活的。

人们对利润作出了反应。

在他们看来,每一个便士都要计较。

“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接受一种新生产要素的速度取决于适当扣除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之后的利润,在这方面,传统农业中农民的反应和现代农业中农民所表现出来的反应相类似”。

“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在农村依靠传统的资源和技术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要素配置能使经济的产量得到提高”?

37。

综合检验帕纳加撤尔和塞纳普尔生产中要素配置的资料后,舒尔茨将要素的概念扩展到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

根据这种全面要素的概念,舒尔次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一、这个社会之所以贫穷是因为经济所依靠的要素在现有条件下无法生产得更多。

亦即在这些简单化的条件下,所看到的贫穷状况并不是要素配置有什么明显的低效率造成的。

二、不管他们适应经济条件变化的速度如何,与这种分析相关的重要事实是,他们的确能做出反应。

三、无论本国还是外国的有能力的农场经营者都不能像农民说明如何更好地配置现有生产要素。

隐蔽失业理论又称“零值农业劳动假说”,构成零值农业劳动假说的基础是农业中有一些工人对生产没有做出贡献的概念,其基本观点是:

传统农业中一部分人的边际生产率是零,尽管这些人

在干活,实际上对生产毫无贡献。

这种就业实际是隐蔽失业,把这些人从农业中抽走,并不会使农业生产减少。

舒尔茨详细分析了这一学说的理论渊源和基础:

这种学说的主要根源是一组通过玩弄花招而形成的错误的统计估算,或是利用了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所达到的生产要素的结合和较高的劳动产量并且把这两个因素的混合应用于贫穷的农业社会。

舒尔茨分析了1918~1919年流行感冒引起印度农业人口的减少和农业生产下降的关系。

由于1918—1919年的传染病,印度的农业劳动力大约减少了8%,谷物播种面积急剧减少。

这一事实证明:

在传统农业中,农业产量的增减与农业人口的增减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必然是农业产量下降。

所以,“贫穷社会中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学说是一种错误的学说。

舒尔茨提出了收入流价格较高和资本收益率低两个假设。

他认为,在传统农业里,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流价格是比较高的,投入传统农业的资本收益率比较低。

舒尔茨估计危地马拉帕那加撒尔的土地收益率在8.7%-9.9%之间,扣除有关费用,土地的纯收益率不足4%。

印度塞纳普尔的土地收益率不到1%。

所以,外国资本很少投入到传统农业部门,贫穷社会里的再生产性农业要素很少,甚至政府也很少投资到传统农业部门。

舒尔茨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对策思路。

(1)改造传统农业的方式只能采取市场方式,不能采用命令方式。

命令方式是政府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

政府不仅重组农业生产,而且要指挥农活动,这样必然会束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是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中心人物。

采取市场方式.给农民以经济刺激,就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重组农业生产单位。

由于专业化的存在,一个农场的规模不要太大。

舒尔茨批评了传统的大农场观念,提出了农业生产基本单位的

特点是具有真不可分性。

具有真不可分性的单位只能是农户。

(3)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投入新的技术、新的生产要素。

新的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是农民,供给者是发现、发明、生产和供应新生产要素的那些人和单位。

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有营利的企业和非营利的单位两类。

非盈利性单位免费提供新的生产要素,实际上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要继续取得资源才能提供新的产品。

能够持续供应新的生产要素的单位,都是盈利的企业。

新的生产要素也是商品,通过市场进入农户。

在穷国,新的生产要素的市场狭小,因此需要政府提供帮助。

农民接受新的生产要素的动机就是有利性。

有的新生产要素的使用,需要农了民学习知识,学习是需要化费成本的。

所以,要向民投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

此外舒尔茨提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理论:

资金依然是绕不开的难题。

舒尔茨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从经济思得想史上看,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

舒尔茨提出了农业要发展和改造的新思想。

在现代化过程中,农业要不要发展,能不能发展是争议的。

比如,古典经济学大师斯密就没有看到农业的改造和发展。

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里认为,国民财富巨大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而分工只能引入制造业,不能引入农业。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农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

”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都没有提出过改造传统农业的问题。

在当时的古典经济学那里,国民经济就是工商业经济,而不是传统农业,也就不存在改造传统农业的问题。

约翰·穆勒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到20世纪50年代的一百多年来,

经济增长理论的系统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

经济增长,以及农业进步的理论研究,被主流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所忽视。

1945年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也没有给农业应有的重视。

阿瑟·刘易斯40岁时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内容广泛,系统研究了经济增长理论,但是仍然没有摆脱轻视农业的倾向,只在第三章第四节用了一个目的篇幅。

讨论土地所有制和农户的规模两个农业问题。

刘易斯在《二元经济论》里,把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作为现代产业所需要的新增劳动力的来源时,才讨论到了农业。

正如不少学者所批评的那样,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忽视农业。

其实,忽视农业的不仅仅是刘易斯一个经济学家,而是一二百年来经挤学界的一个普遍倾向。

舒尔茨提出了向农民投资的新观点,现代化需要巨额资金,这是一个曾经困扰了一二百年来无数经济学家的难题。

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采取了罪恶的原始积累方式,成功地积累了大量资金,掀起了现代化进程。

可是对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可能重走资本主义初期积累资金的老路,积累巨额资金依然是绕不开的难题。

不少发展经济学家显得束手无策。

比如,纳克斯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

经济发展是需要巨额资金,资本缺20世纪20年代,俄国左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了所有谓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就是把农村作为社会主义工业的“殖民地”,剥夺农村的剩余作为工业化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的来源。

可能是斯大林讨厌左派经济学家说得那样露骨,而不是反对他们提出的基本思路。

从政治上看,斯大林高明得多,他引用了列宁用过的“贡税”这个词,然后说,工业化吸纳农业剩余,是农民向国家缴纳的“贡税”。

农民缴纳贡税,不仅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农民自身的利益。

如此巧妙的解说也许有助于平息农民的不满。

刘易斯研究了一些国家的实际情况,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吸纳农业剩余,不仅篇四:

农业推广考核说明

农业推广考核说明

农业推广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它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应用性学科,重点突出的是它的应用性。

课内学时90,学分4。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为注册学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业推广课程的学生。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三)考核依据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农业推广》(王德海主编,2005年12月第一版)。

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核命题均依据本考核说明,考核说明的制定依据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

(四)课程总成绩的记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包括作业(占总成绩的20%)、调查报告、读书报告以及访谈记录(占总成绩的15%)以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5%)。

终结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

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成绩必须分别达到60分及以上,方可取得该课程学分。

课程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及格。

(五)形成性考核的形式

形成性考核包括4次记分作业、1次调查报告、1次读书报告和1次访谈记录,以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

(六)考试的要求及形式

1.考试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课,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正确地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加深对我国农业推广理论和实践的了解,改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基层实际管理工作水平和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因此,本课程的考

核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两个方面的考察,大致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

各层次含义如下:

识记:

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包括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等。

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

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并能以自己的语言阐述,能够说明与相关问题的区别及联系。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

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涉及农业推广的一般问题。

应用包括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2.试题类型

形成性考核:

问答题、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访谈记录等。

终结性考核:

采用课程论文方式。

3.终结性考核的形式

本课程终结性考核的形式为开卷考试。

4.终结性考核的时间

终结性考核时间为第17、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