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0027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docx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6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Word版

学案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学案引语 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歌的思想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其设问角度有二:

概括式,要求直接答出思想感情;分析式,不仅要求答出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

无论哪种角度,准确把握其感情基调是其核心,“调”定准了,才能对“调”分析。

二轮复习就要牢牢抓住这两个环节,集中训练,练出实效。

自学在前 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 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孤城回望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时歇?

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请概述词人的情感发展过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酒醒之后的迷离——幽梦无人说的孤苦——对仕宦奔波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

郎士元①

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 ①郎士元:

唐代诗人,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

②避地衣冠:

西晋末年,中原士庶大举迁居东南,史称“衣冠南渡”。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6·全国丙)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

古代兵书。

③时髦:

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

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曹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平生遭遇:

三十年前学习兵书,“我”的名字也经常在当代俊杰中出现;曾经为赴国难披上铠甲,即便家里贫困,也不曾卖了宝刀;而今“我”臂力强健,还嫌弓弦弹力疲软;目光依然敏锐,还能识得许多高明的战阵;昨天夜里庭院前刮起秋风,(寻找秋衣时,)看见了以前的盘花战袍,这让“我”不由得感到无比羞惭。

曹诗与辛词题材相似,但曹诗通过追忆以往峥嵘岁月,抒写的是作者虽年事已高,但仍存为国杀敌、报效国家之心的豪情;辛词通过追怀以往抗金的战斗往事,表达的是作者英雄暮年、壮志未酬的悲慨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反思

1.思想感情概括题与分析题这两种题型有何异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准确概括思想感情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如何做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实在,尤其要善于抓住“抓手”分析,分析的常见“抓手”有哪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 批语完善

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原诗见“自学在前”第2题]

现场答案

批语

学生甲

①该点可从尾联末句直接提取,可惜未注意到“意难堪”三字的情感定“调”作用。

或者说,该要点是不规范的,一种情感的规范表达应由“情感理由或情境+情感基调”构成,少了“思乡怀国”的“痛苦”“喜悦”之类的基调词,是严重缺失。

②该点不知从何而来,起码从尾联中看不出来,想必是看注释乱写的吧?

情感概括讲究有依据,不可妄下结论。

最后得分:

1分。

学生乙

①该点直接从尾联末句提取而出,表述准确、规范。

②该点与第①点相同,属重复答题。

不过,力求答全要点的出发点是好的,且注意了尾联上句,只是不解其意,尤其是未抓住关键词理解深挖。

最后得分:

2分。

总批语

该道情感概括题4分,包括两个要点,且为上下句。

下句的情感相当明显,提取出来无难度,问题是第二个点是什么,在何处概括。

答题到这个地步,就要深挖语言,联系主旨了。

该联有个关键词“惟有”,其意是说:

只有到了夜晚,猿啼于海树的时候,才是思乡望国之情最痛苦的时候,言外之意,在其他时间并非“思乡望国意难堪”的。

再联系前三联对江南的赞美,于是“表达对江南风景的喜爱、赞美”这一要点就出来了。

有些情感较为隐蔽,需要多方挖掘、多联系主旨才能答出。

满分

答案

①表达了对江南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②表达了思乡望国的痛苦之情。

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原诗见“自学在前”第4题]

现场答案

批语

学生甲

该答案答出了“对友人来访的喜悦”这一层感情,勉强可得1分。

所谓“分析”,分开而析。

原题要求分析三、四两句,应将三、四两句各自分析,这样的分析,才叫“分析”。

而该答案只是整体“打包”,从表面上看有分析,实则分析太笼统。

最后得分:

1分。

学生乙

该答案通过对诗人动作的分析得出蕴含的两种感情。

虽说对第四句有点分析的意味,但从该诗主旨看,未免离题太远,缺少紧扣主旨分析的意识。

最后得分:

2分。

学生丙

分析,必须结合语言进行。

该答案能抓住“欲扫”“贫”等词语来分析,且三点情感都分析出来了,显示了较强的分析意识。

只是在抓住显性情语(“贫”)的同时,也要抓住隐性情语,甚至较含蓄的写景语言分析。

如第四句中的“青苔”“黄叶”,院子里长满了青苔,落满了黄叶,这不是描述其家的贫穷,而是隐指平时少有人来,透露出诗人平时的寂寞,在此情景下有人不远千里而至能不惊喜吗?

可惜该答案未能在此展开深入分析。

最后得分:

3分。

总批语

所谓情感分析题,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分析,概括出包含的情感内涵。

该题要分析的三、四两句,包括了一个动作、一个景句。

那个动作包含的情感容易分析,问题是景句该如何分析。

不少考生受“贫”字影响,写出了作者甘守清贫生活的情感。

这不够准确,因为该句的主语不是“贫家”,而是“青苔”“黄叶”堆满“贫家”,这表明了什么?

表明作者家中平时少有人来,平时心情较寂寞,这时突然有朋友万里而至,能不惊喜吗?

因此,该句透露出作者贫困生活中的寂寞,这种寂寞反衬了朋友到来的惊喜。

分析是要联系主旨,以语言为“抓手”的。

满分

答案

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

“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平时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

借题发挥 突破题点

一、准确定“调”,多方挖掘

1.准确定“调”

所谓准确定“调”,就是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准确抓住所给语言材料的感情基调——是愁是喜,是爱是憎等。

“调”定准了,后面的许多任务都好完成了。

准确定“调”的方法主要有:

(1)直接情语定基调

从标题、正文里找到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情语”)。

这是最主要、最管用的办法。

(具体内容参见《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

那些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倾向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自然要好好关注,不过,我们也绝不可忽视那些饱含作者情感态度的形容词、副词及其他虚词,如“空”“惟”“还”“又”“更”“再”等。

(2)景物色彩定基调

景物是情感的载体。

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绪。

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一种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

当然也有特例,作者以悲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悲情,这种情况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另当别论。

景物也有时令色彩。

一般而言,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给人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3)人物举止定基调

诗中人物的行为举止是其内心情绪的反映,而作者有意选取人物的行为举止或事情入诗,肯定与表情达意密切相关。

找出人物举止一类词语加以揣摩,就能把握住情感基调了。

(4)用典褒贬定基调

古诗少不了用典。

用典,作者自然要表明自己或褒或贬、或伤或讽的态度,于是可以从中窥探作者的感情基调。

如2016年全国乙卷古诗《金陵望汉江》引用的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典故,作者对当时太平盛世的赞美溢于言表,而任公子“善钓”才能不用了,又隐含了自己的无限失落,这样,“高兴夹杂着失落”的感情基调就把握住了。

2.找出情由

在抓住感情基调后,就要进一步找出作者愁喜悲乐的原因。

大体而言,作者感情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外在环境与作者自身两种。

外在的环境主要有时令变化、社会治乱等,作者自身因素主要指身体、人生遭遇(或贬谪,或离合)和理想抱负等。

这些原因,都可以从诗句中找到,注释也能暗示。

边练边悟1

(1)阅读下面这首词,请用“直接情语定基调”法把握其情感,并找出作者情感产生的原因。

千秋岁·水边沙外①

秦 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 ①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

千秋岁:

词牌名。

②西池:

即金明池。

③鹓鹭:

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飘零”——漂泊之苦,“离别”——离别之痛,“空”——思念却不能相见的失落,“忆”——对往昔美好情景的回忆,“携手处,今谁在”——聚散难定、人生无常之感,“朱颜改”——人生老去的无奈悲哀,“春去也”——惜春伤春之意,“愁如海”——愁。

②原因:

从注释中可以看出是作者被贬处州。

(2)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中间两联寄寓的情感,并指出产生的原因。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颔联有寒山、斜阳、落叶等黯淡景物,虽有“新月”之亮丽景色,却与落叶组合在一起,也带有了凄凉之意;颈联有烟水、远鸿、霜风、残菊等朦胧、萧瑟的景物。

由这些景物的悲苦色调及暮秋(时令)色彩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多么忧伤、孤单、落寞。

②原因:

秋暮,人暮。

(3)阅读下面这首词,找出人物的行为举止词语,分析其中的情感,并指出情感产生的原因。

阮郞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②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 ①作者一说秦观。

②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

围棋术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最后两句,“整顿着残棋”,说明主人公棋未下完,联系上文,应是因愁绪而停止;“应劫迟”,说明主人公心有所思,心不在焉,因而反应迟钝。

这两句叙事,写出了主人公心事重重、心绪烦乱的状态。

②原因:

春去,人别。

特别提醒:

每一种情感内涵的表达主要由“情由”加“感情基调”组成,少了哪一项内容,都不是规范的表述,考试中是要扣分的。

3.多方开掘

情感把握题不仅要把握准确,更要全面。

也就是说,情感要点往往不止一个,要答足答全情感要点。

而考生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

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多方开掘,即从不同方面、角度、层次充分开掘情感要点。

(1)细分层次

情感把握题要求概括分析的材料有:

一两个词语、一两个句子、一联或两联、上片或下片,乃至全篇。

不同的层级,包含的情感要点不同,如两句(一联),情感要点有两个,两句都要分析,如果只分析其中一句,就有可能要点不全。

至于两联、上下片乃至全篇,更是如此。

为此,要特别区分层次、划分层次,有几个层次就要尽可能作几个层次的情感概括或分析。

(2)联系全篇

有的词句,单看其身,自然能概括分析出。

可是如果把它与全篇联起来看,它还有一层情感要点。

所以,我们有时不能忘记把它放在上下文中看,放在全篇中看,这样才能不少答情感要点。

(3)注意“双向”

有不少古诗,古诗中有不少词语,它们的情感自身具有“双向性”,作答时不能只答出“一向”。

①咏物诗、怀古诗的情感双向十分明显。

咏物诗的情感一关乎“物”,一关乎“志”,回答情感时要“物志兼有”;怀古诗的情感一关乎“古”,一关乎“今”(己),回答情感时要“古今兼有”。

②闺怨诗有的有寄托,有的没有。

如有,则情感一关乎“闺”,一关乎“寄”。

③诗中的“风雨”“春天”等词语一般都有单向性,但也有双关义(象征义)。

如有双关(象征),随之而来的情感可能“双向”。

(4)内外关联

有的情感题目所给的语言材料如从诗的内部看当然有情感内涵,如果与诗外的写作背景、诗人生平联系起来看,则另有一层情感内涵。

因此,我们有时“内”“外”联起来看,才能全面把握。

如2016年全国甲卷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一诗,通篇赞扬了曹霸的画技。

如果与作者联系起来看,诗中何止是赞美,其情感内涵要丰富多了。

边练边悟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建康作

赵鼎[注]

烟雨满江风细,江上危楼独倚。

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

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

注 赵鼎(1085—1147),山西闻喜县人,南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

全词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孤独(凄凉)之感,②寂寞思乡之情,③忧郁(忧愁)茫然之意。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送李御带[注]珙

吴 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注 御带:

官名。

下片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友人的依依不舍,②对友人未来的关切和担忧,③对友人报国无门被迫辞官的痛惜,④对朝廷不重用人才的悲愤。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雨中花·武康秋雨池上

毛滂①

池上山寒欲雾。

竹暗小窗低户。

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

  白酒浮蛆鸡啄黍。

问陶令②、几时归去。

溪月岭云红蓼岸,总是思量处。

注 ①毛滂:

北宋词人,一生仕途失意。

本词作于作者自衢州推官改任武康县令之时。

②陶令:

陶渊明。

下片中“问陶令、几时归去”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以陶渊明自比,一方面表达了自己要像陶渊明一样保持高洁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怀;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思乡归里、向往田园生活的急切心理。

二、善用“抓手”,对“调”分析

1.把握分析原则

(1)紧扣主旨,分析有据,不可任意拔高或转移,更不可一知半解,就句论句。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先对全诗的主旨情感基调有个大致的把握,在这样的前提下方能展开分析。

分析时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紧紧扣住语言作具体分析,不可空泛、笼统,套用一两个术语。

2.善用三个“抓手”

(1)译句析

直接把所给材料的语句大意翻译一下,点出它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这叫“译句析”。

这个“抓手”分析运用较普遍,多用于对某联、某片或全篇的情感分析。

运用“译句析”,不必像文言文翻译那样直译,只要译出大意即可。

也不必句句皆“译”,只“译”出那些蕴含感情的句子即可。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朝中措

[南宋]张炎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

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请简要分析“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所蕴含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归去的途中,随手折了一枝杨柳,可是把它插向谁家呢?

表达出天涯游子无家可归(或“国破家亡”)的悲苦、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2)手法析

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表达技巧这座桥梁,因此在分析诗歌情感时,不能孤立起来,一要通过具体的语句来思考,二要结合表达技巧来思考。

这样,答案才会完备。

边练边悟6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

叶梦得

碧瓦新霜侵晓梦,黄花已过清秋。

风帆何处挂扁舟?

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

  乐圃桥边烦借问,有人高卧江楼。

寄声聊为诉离忧。

桂丛应已老,何事久淹留?

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乐圃”句设想朋友登高远望之景,表现对朋友的牵挂和思念;“寄声”句直抒胸臆,表现与朋友离别的忧愁;“桂丛”句运用对比和反问,表达了自己渴望回归故里和朋友相聚的情感。

(3)捕象析

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

古诗中的形象,尤其是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物。

从形象,尤其从典型意象切入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这叫“捕象析”。

此法多用于咏物诗或写人诗的情感分析题。

边练边悟7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游北园寄韩侍郎

周 朴

灼灼春园晚色分,露珠千点映寒云。

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

冷酒杯中宜泛滟,暖风林下自氛氲。

仙桃不肯全开拆,应借馀芳待使君。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作者对春天景物的喜爱和对友人韩侍郎的思念。

作者春日游园,面对艳丽的春色,见蝶舞,听莺鸣,暖风氤氲,表达出喜爱之情;桃花不肯全开,像是在等待着韩侍郎,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