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0476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

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

A宿命论B英雄史观C唯物史观D诡辩论

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

11.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

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

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

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B抽象的人性论C利己主义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

A物质文明的进步

C政治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

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社会进步的尺度是客观的、综合性的,其中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C)

A.文化的发展程度B.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程度

C.生产力的高度发展D.社会和谐的程度

17.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D)

A血缘关系B法律关系C思想关系D生产关系

18.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

19.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销量大增。

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B)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2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B)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21.“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B)

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

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2.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D)

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23.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D)

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2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D)

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唯物史观观点

25.生产方式是(D)

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6.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范畴的理解,正确的是(C)

A.生产力是标志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生产力是标志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生产力是标志人类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27.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C)

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

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

3

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

28.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D)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

29.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

30.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D)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3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3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中结成的(B)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

3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3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A)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

35.经济基础是指(B)

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B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交换和消费关系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36.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C)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自由理性的外化

37.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C)

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

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

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4

38.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B)

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

39.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40.国家是代表(D)

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

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

D统治阶级利益的

41.“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

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

”这一观点(D)

A.突出了国家的对内职能B.突出国家是特殊公共权力的设立

C.忽视了国家的对外职能D.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42.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C)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43.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C)

A人口多少

44.社会形态是(D)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

45.国家的实质是(D)

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

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46.“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应该理解为(B)

A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D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47.认为“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真实越广泛”,这一错误观点认为(D)

A.民主不是抽象的、绝对的B.民主没有共性的内容

C.民主问题的实质取决于经济基础D.民主的发展程度决定民主的性质

48.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任何时候阶级“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那么,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D)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5

4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E)

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

50.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是(D)

A自然规律B人的主观意志C阶级斗争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51.社会变革的成功,是以(A)为根本标志的。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政权易手C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D发展高新技术

52.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实质是(B)

A生产关系B阶级关系C思想关系D人的自然属性

53.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

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是(A)

A.民族利益B.民族交往

C.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D.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

54.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B)

A质变B量变C爆发式飞跃D非爆发式飞跃

5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发展标志是(C)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56.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B)

A.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

B.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C.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

D.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

57.“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观点属于(A)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历史辩证法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历史决定论观点

58."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B)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59.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是(D)

A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B坚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C坚持传统观念的原则D坚持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的原则

6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是(A)

A生产活动B政治活动C精神活动D科学活动

6

61.“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B)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62.杰出人物产生的条件是((C)

A社会政治条件与经济条件的统一B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C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D个人自我奋斗的结果

63.“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

”这一观点属于(C)

A.英雄史观B.唯心史观C.唯物史观D.宿命论

64.“时势造英雄”说明(D)

A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B英雄没有阶级性

C英雄都具有历史局限性D英雄的出现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

65.美国经过南北战争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俄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通过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C)

A社会形态的更替是没有规律可言的B社会发展是不存在共同道路的

C社会发展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D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66.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A)

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C专指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B专指无产阶级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D专指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

67.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是(B)

A.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B.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

C.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D.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三、多选择题

1.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ABD)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2.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悲惨生活,全然取决于“人口增长总要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这一个“永恒的规律”的作用。

马尔萨斯这一观点(ABD)

A.把人口因素看成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因素

B.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口相对过剩的事实,却掩盖和歪曲了事实的本质

C.在重视人口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出人口发展的规律

7D.注意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3.“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论断基本依据在于(ABCD)

A劳动创造了人的天然器官和生产工具B劳动使人们结成社会关系

C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于形成D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4.割裂社会规律同人的活动的统一会导致(ABD)

A.宿命论B.唯意志论C.庸俗进化论D.唯心史观

5.唯心史观的错误在于(BCD)

A否认阶级斗争

C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6.马克思一生的两个重要发现是(AB)

A历史唯物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7.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BC)

A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B适度的最优人口状况能够起加速社会发展的作用

C人口数量和发展速度不能自发地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D适量的人口可以决定社会性质

8.下面的说法哪些属于唯心史观的英雄史观(AB)

A“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B“治国”犹如“牧民”

C“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D“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9.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有(ABCD)

A人类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B人类的劳动带有社会性

C人类劳动是有目的的能动的过程D人类劳动具有继承性

B剩余价值学说

D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B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没有找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

10.劳动在类人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包括(BD)

A使类人猿建立自己的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

B使猿脑变成人脑,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C改变了类人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性

D使类人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8

E使类人猿能够离开大森林,到地面生活

11。

“人有了物质条件才能生存,人有了精神条件才能生活”的观点(CDE)

A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

C看到了社会物质条件的作用

E准确把握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对人的影响

1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过程和一切因素的总和,它的一般特点是(CD)

A.阶级性B.客观性C.相对独立性D.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13.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被动的,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因为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独立性表现为(AC)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C.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14.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CD)

A政治法律思想

C自然科学B道德与宗教

D逻辑学和语言学

B夸大了社会存在的作用

D看到了社会意识条件的作用

15.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AC)

A.前者具有阶级性,后者不具有阶级性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前者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直接反映经济基础

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16.国体是指社会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表现在(BD)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B.国体决定政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国体,政体对国体具有反作用,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C.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D.同一国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政体形式

17.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

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民主共和制(ABC)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B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8.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是(ABCD)

A法律生产于阶级社会;道德比法律历史悠久

B法律具有强制性,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教育等发挥作用

C法律只适合违法行为,道德应用于一切不道德行为

D法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9.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ABCD)

A经济是基础B政治是经济的反映与集中表现

9

C政治归根到底为经济服务D经济革命导致政治革命

20.一位日本首相说“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是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

说明(ABCD)A资本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B资产阶级政府只代表部分资产阶级利益

C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2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BC)

A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B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C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D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

22.阶级生产的直接原因是(CD)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43.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才产生的两大阶级的对抗,所以阶级是(AC)A历史范畴B政治范畴C经济范畴D思想范畴

D资产阶级的权力基础在于金钱

24.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它们是(AC)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全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现代化发展道路

25.人民群众是(ABCD)

A居民中的大多数

C体力劳动者B无产阶级

D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26.民粹主义代表人物米海洛夫斯基认为,在历史极黑暗的时刻,当“人的智慧和精神潜能被缩小到了最简单化的形式,到了只为最后一片能糊口的面包而斗争时,人就会丧失自己的个体性”,成为群氓。

这时他们会产生对“英雄”的渴望。

而“英雄”就会依从自己的或善或恶的本性,带领群氓从善或从恶。

他的这一观点(BCD)

A.认为英雄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代表B.认为英雄人物能够对社会历史进程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认为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不起积极作用D.是认为“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27.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CD)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9.马克思曾指出:

“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同时也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说明(ABC)

A.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B.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

C.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D.科学越来越不具有独立性

30.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中介环节有(ABCD)

10

A提高劳动者的素质B发现新的劳动对象

C改进生产工具D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31.社会基本矛盾是(CD)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B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2.马克思指出:

“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这句话反映了(CD)

A.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立即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B.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生产力内在要求的体现C.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D.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不以任何人、任何阶级以至于整个人类的意识为转移

33.下列对于社会形态分析正确的有(BCD)

A.社会形态是抽象的B.社会形态是历史的

C.社会形态是全面的D.社会形态是多样的

34.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它是绝对不会灭亡的。

这是因为(AB)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具有相对稳定性C.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D.任何一种社会的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建立起来的

35.哲学家孔德认为: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对他的这一看法分析正确的有(ABCD)

A.认为人类历史是具有规律的B.没有认识到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C.他否认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D.他的这一观点具有形而上学的倾向

36.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AD)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B.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C.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依据发生了改变D.历史有时会向后做出较大的跳跃

37.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

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

这一变化体现了(ABCD)

A.政治文明的进步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E.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38.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CDE)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D.能够解决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E.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

39.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CDE)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启示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E.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11

40.马克思指出: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这表明(ACD)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41.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表明(ABCE)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C.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是不可以改变的D.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E.社会形态更替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

42.唯心史观主要的理论表现为(AB)

A宿命论B唯意志论C激变论D天才论

(23)“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的观点是(BD)

A唯物史观B唯心史观C宿命论D唯意志论

44."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BE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化原则D.否则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E.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4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BDE)

A.生产力发展的动因B.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E.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46.恩格斯提出的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有(CDE)

A.合法斗争B.自觉斗争C.经济斗争D.政治斗争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