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1063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x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

你们知道自己的村名是什么来历吗?

一、大名镇

县前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因位于旧县衙门南面,故名县前街。

马文操神道碑原存于城内文庙(实验学校)内前院,后移至北关县招待所东院,今挪至大名县碑林处。

此碑立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五月二十五日。

马公是五代晋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

碑铭及序为贾纬奉撰。

道前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因位于旧道台衙门前边,故名道前街。

路北有关帝庙,拜堂下有一口大钟,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铸造,撞之声闻数里。

铸造工艺较高,至今其面光洁不锈,“破四旧”时,经多次夯砸仍完好无伤。

关帝庙,在解放后即改建为人民剧院,其钟仍置于院内。

后来移至大名碑林园内陈列,供人观赏。

玉带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因该街成环状,形若玉带,故名玉带街。

菜园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据传,古时这里菜农较多,故名菜园街。

张小街古时,这里是无名小街巷,因街南头有一张姓大户,明朝时,某知府命名为张小街。

解放前,街西有一老爷庙,庙前称宫前,庙后称宫后。

解放后,也并入张小街,但人们对那两处地方仍有称“前宫”“后宫”的。

寺胡同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从前,这里是通往普照寺的一个胡同,故名寺胡同。

普照寺建在城西南角,是宋朝旧城(今大街)建的古刹(chà庙),明初迁城时,寺僧随来,并建此寺,规模宏大,僧众二百余人。

明嘉靖、万历及清顺治时,屡次修缮,游人甚多,并有不少名人题咏。

后渐倾废,因藏经阁失火,寺基半为民占。

同治十三年(1874),大名、顺德、广平兵备道恩褔聚金补修,一度粗具旧观。

后又拆毁,如今泯(mǐn)灭无存。

大寺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古时,此处有普照寺,规模宏大,故名大寺街。

北城隍庙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从前,这里有座城隍庙,其位置又靠北城,故名北城隍庙街。

油坊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从前,这里的油坊很有名气,故名油坊街。

马厂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清朝时,此地西边是练武场,练武者均拴马于此,故名马厂街。

满洲街据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大名县志》记载:

“顺城至东门,所谓东大街也,西行北为满洲街。

”大名历来是战略要地。

清朝派八旗部队(满洲兵)防守,并设有道台府和镇台(兵备道)衙门。

“满营”在大名驻扎,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根据战争需要,兵力时增时减。

八旗兵流动性大,不准带家属,至今满洲街没有留下一户满族人。

因为这里住的多是满洲人,人们自然而然地称之为满洲街。

推翻满清后,此地没了满洲人,一度更名为“免愁街”,可人们还是缺吃少穿常发愁。

“文革”以前改名为胜利街,“文革”时叫反帝街,后又恢复原名满洲街。

北关因地处大名北城门外,故名北关。

明朝叙州知府陈绶(shòu)之墓在此村郊外,曾有华表石器。

河北省立第七师范遗址在该村北侧,学校是革命教育家谢台臣于1923年创建。

他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936年旧历二月初四不幸逝世。

为纪念谢台臣校长对革命事业做出的伟大功绩,全校师生自动捐款立汉白玉石碑一座。

原在七师正门前,现在校园东端,并建有纪念碑亭,以使后人永志不忘。

北刘庄很早以前,刘姓在此定居。

明末,刘家建一墓地,因该村在墓地之北,故名北刘庄。

在墓地之南的名南刘庄。

南关一铺从前,南关相当繁华,开有很多店铺,按区域划分为三处,此处离城最近,故名南关一铺。

与一铺相邻的为南关二铺,与城较远的为南关三铺。

金家潭从前,大名城南门外有一黑龙潭,其潭西又有一小潭,金姓定居于此,故名金家潭。

匡公堤此村在旧堤之上。

其堤原为明万历初知府匡铎(kuāngduó)所筑,人称匡公堤,村因堤得名。

七里店此处离大名县城七华里,早年有客商店铺,故名七里店。

十里铺此处距县城约十华里,早年又有客商店铺,故名十里铺。

康堤口此处原是一段古黄河残堤,后有康姓在此定居,故名康堤口。

村南有罗让墓,立于唐龙纪元年(889年),墓碑尚存,为我县少有的完好唐碑之一。

罗让为唐工部尚书,魏博节度使罗宏信之父。

邑人立碑以为纪念,公乘亿撰文,

郑褒书碑文。

村北及村东南另有两处古墓群,据有关方面推测,也是唐墓。

刘堤口此处原为一段古黄河残堤,后有刘姓在此定居,故名刘堤口。

铁窗口该村地处古大名府城西门附近,因防水患,西门常年不开,并造有铁栅栏挡在门外,形似铁窗,故名铁窗口。

升斗铺从前,该村以做升斗量具而闻名,故名升斗铺。

成营相传,北宋时,宋与辽作战,在这一带安下九营十八寨,此处为其中一营遗址。

后有程姓在此定居,故名成营。

周围的谷营、夏营、苗营、窦营、金营、王营的村名起源也与之类似。

付桥相传,从前这里有座小桥,村在桥边,且村民多姓付,故名付桥。

程堤此处原是一处古黄河残堤,因程氏在此定居,故名程堤。

油粉滩《县志》载:

元朝时,该村叫油盆里,后演变为油粉滩。

范店该村原名道堤口。

相传北宋时,皇帝曾在此吃过饭,誉称饭店。

又说,此地处进城官道旁边,早年开有饭铺,故称饭店。

后“饭”字演变成“范”字,故名范店。

二、西魏庄乡

西魏庄相传,宋朝年间,有魏姓来此定居,故名魏庄。

因城东还有一魏庄,为示区别,故名西魏庄。

武马庄相传,北宋时,宋辽作战,这一带为宋军骑兵营地,因武氏在此定居,渐成村落,故名武马庄。

高马庄村名起源也与之类似。

王军庄宋朝时,此处为军屯之地。

军屯即屯兵于田之意。

古时为了战备的需要和节省开支,将军队驻扎在边防线战略要地,平时搞生产自给,谓之“屯兵于田”。

后来王姓在此定居,故名王军庄。

刘军庄村名的形成也同此。

大韩道相传,明嘉靖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韩姓在此定居,村名韩道。

后村旁又建一小村亦名韩道,为示区别,故名大韩道。

刘窑相传,明朝年间,有刘姓大户在此建一砖窑,称刘窑,后在窑东侧形成村庄,故名刘窑。

阎庄从前,该村名郭小庄。

一百多年前,阎姓占优势,改名为阎小庄。

后因大名县行政区划图误印为阎庄,村人顺势于1976年改名阎小庄为阎庄。

西王庄明朝时,大名城四个方向各建一王庄,因该村在西,故名西王庄。

段村该村位于城西要道旁,段姓开有店铺,故村名段村铺。

随交通变化,此处行人渐少,店铺倒闭,后渐略去“铺”字,故名段村。

魏村因魏姓最早在此定居,故名魏村。

村南有清少傅成克巩墓,并有华表石器。

还有大学士京江张玉书志铭。

刘村因刘姓最早在此定居,故名刘村。

村郊有明卫辉府训导工部主事李友芝墓,并有华表石器。

漳河涯该村位于古漳河岸边,名漳河涯iái。

有东西两村,在东的名东漳河涯,在西的名西漳河涯。

村南有明尚书李养正墓,有华表石器。

有大学士成基命志铭。

未城未城名称来历说法有二。

其一、明洪武三十四年,旧大名府(大街一带)城池遭水患,计划迁城于此,并做了详细规划。

中未城为十字大街,吴未城为北门,双未城为东门,杨未城为南门,李未城为西门。

后因土质不好,不宜兴建,挪往今址,规划之城未能实现,故名未城。

其二、为魏武侯城遗址。

《明志》:

在旧府城南十里;《汉书·地理志》魏郡注:

“高帝置,莽曰魏城亭。

”应命曰:

“魏武侯别都,今城西南十里数村并列,皆名魏城,疑即基墟。

”上述两种说法不同,但都与城址有关,只是“魏”字演变为“未”。

何说属实,尚待考查。

杨未城村名来历见未城。

后有欧阳氏在此定居,村名欧阳未城。

因欧阳姓断绝,改村名杨未城。

1947年土改时,村分为二,在北的名杨未后,位南的名杨未前。

李未城村名来历见未城。

明朝时有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李未城。

吴未城村名来历见未城。

明朝时有吴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吴未城。

苗未城村名来历见未城。

该村原是吴未城的一部分,后独立为村,且苗姓居多,故名庙未城。

双未城村名来历见未城。

因从前该村有两座大庙(奶奶庙和南海庙),名双庙未城,后简称双未城。

老堤头该村在古黄河残堤上,是决口之一端,故名老堤头。

解放后,村分为二,在北的名老堤北,位南的称老堤南。

据《县志·老堤头》载:

在旧大名城(今旧治)西北二里,明朝嘉靖年间,漳、御(卫)水逼县城,旧堤崩,知县诸称复增筑之,名曰诸公堤。

以在护城堤外,亦名二道堤,今为村落。

朱洼该村在一片洼边上,又因朱姓居多,故名朱洼。

许堤该村在古黄河残堤上,又因许姓居多,故名许堤。

白水潭从前,村南有一大水坑,终年不涸,且水清澈,称为白水潭,村因此得名。

《县志》载:

白水潭在卫水之阳,去今城十二里,为河南粮艘所经,林木交荫,菱荇(língxìng)纵横。

邑(yì)无名山大川之奇,临流眺望舟楫(jí),颇觉快心爽目。

旧治八景所谓卫水旧帆者也。

后河徙(xǐ)变村落,景状全无矣!

历代有名人雅士题咏,现录一首:

卫水归帆(在白水潭)

(明)刘遵宪

城头恣眺望,卫水正归舟。

一叶凭风下,孤帆来月流。

柳边堪倚擢,沙际见眠鸥。

擢zhuo

顿有濠梁意,游鱼任拍浮。

刘堤口该村在古黄河残堤决口处,因刘姓居多,故名刘堤口。

三、大街乡

大街大街乃古大名府城遗址,在今城东六公里大街一带,至今尚存有残垣。

明洪武三十四年,漳河、卫河同时数处决堤,水淹府城,才迁至现在的大名县城。

因该村的位置在当时旧大名府的中心大街,故名大街。

五里屯因该村距县城五里之遥,故名五里屯。

村东南公路南侧有狄梁公碑,立于唐元和七年(812年)。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年)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朝廷委狄仁杰为魏洲刺史,镇守大名,契丹兵闻之慌忙退走。

地方百姓无不敬仰,为其立生祠及碑,以为纪念。

红寺从前,该村东北角有一寺院,名叫红罗寺,人们简称红寺。

村因寺而得名。

教善从前,村北有一杏黄寺,附近村民多来此拜佛,曰“向善”,故村名教善。

双台宋朝时,大名城曾为北京,此处在城中心。

当时有两个上马台,称为双台,后成村落,故名双台村。

村西北处有宋徽宗御制御题的五礼记碑。

碑倒于地,断为数截,字迹无存。

现挪至大名碑林,重新立起,供人观赏。

鱼营“鱼营”原是“御营”的谐音。

北宋时,此处在大名城内,御林军兵营设在这里,称为御营。

水淹城毁,此处为村,乃名御营。

后人为书写方便,往往写作鱼营。

久之,即演变为鱼营。

东门口该村位于旧大名城东门外,在南边的名前东门口,北边的称后东门口。

东未庄该村最早为魏氏定居,原名魏庄。

后“魏”演变为“未”,又因城西还有一未庄,为示区别,故名东未庄。

沙堤古大名城西,有一护城河堤,该村建在堤上,故名沙堤。

当时的沙堤为府城之屏障,故多有名人题咏。

仅录其二。

沙堤晓障

万历进士官大学士成基命

田野低平楚,亭亭此望赊。

赊shē

蜿蜒曾阜起,迤逦抱村斜。

迤逦yǐlǐ

村色迎初照,风烟散暮鸦。

直看屏是锦,不道堤是沙。

沙堤落雁

康熙九年知大名县顾成泰

大堤何年筑?

寒沙聚雁群。

衔芦来异国,掠水下商旻。

旻mín

家自衡阳得,声从绿绮闻。

乡书何日到,翘首望秋云。

李庄相传,明朝时,有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来时带有一鹅一猫,村名为鹅猫李家,后改为李庄。

南门口该村在古大名城南门附近,名南门口。

又因此处有两村并列,在后的名后南门口,在前的前南门口。

摆渡口古时这里有条小河,此处是个渡口,村在其旁,故名摆渡口。

路庄相传,明朝时,有路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路庄。

王楼明末清初,有王姓知府(据传名王进堂)携眷来大,其夫人及其亲属定居于此,并建有楼房,为近民瞩目,曰“王楼”,村因以得名。

北门口村址在古大名府城的北门,故名北门口。

公元1401年(明洪武三十四年),大名府境内两大河流同时爆发洪水,漳河、卫河决堤数处,水位高于城墙,淤泥一丈多深,大名府城被淹毁于水灾。

五百多年前的繁荣景象,如今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难以辨认的残迹。

而以大名府北门处命名的北门口沿用至今。

阎沙岸据传,明朝年间,曾名考老将村,解放后,因阎姓较多,村址又在古沙河旁,故名阎沙岸。

邓台相传,明朝年间,有家邓姓迁此定居。

又因此地较高,形状如台,故名邓台。

大董村相传,清朝年间,有户孟姓因犯法逃潜此地隐居,伪称董姓,名董家村。

解放后,为和本社另一董村加以区别,改名大董村。

玉皇阁相传,四百年前,该村有座玉皇庙,庙前有阁,故名玉皇阁。

村郊有明朝陕西按察司付使张应凤墓。

大桂村相传,明朝年间,有几户同时迁居此地,因其中桂姓居多,名桂家村。

解放后,为与本社桂村加以区别,改名大桂村。

西曹村相传,明朝年间,有曹姓迁此定居,后渐成村,名曹村。

因村东边还有一曹村,为示区别,故名西曹村。

西张村相传,明朝年间,有家张姓迁此定居,后渐成村,名张村。

因东边还有一个张村,为示区别,故名西张村。

巩台相传,明朝年间,有家巩姓迁此定居,这里原是一个土台,后渐成村,故名巩台。

陈坟据查,明世宗孝洁皇后之父陈万言埋在这里。

有人据此为陈看坟,后成村落,故名陈坟。

现在村南仍有华表石器。

据民国23年版《县志》记载:

陈起家诸生,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授鸿胪(lú)卿(鸿胪寺的主官,主要管朝祭礼仪之赞导。

)改都督同知(明代设五军都督府。

中军、左军、右军、后军、前军,五府各有左右都督,设都督同知,都督佥(qiān)事。

原为统辖京卫及外卫之兵而设。

后各卫仅存空名,都督遂为虚衔。

)后封泰和伯。

白杨庄相传,很早以前,有家杨姓从南刘店迁此定居,村名杨庄。

因附近叫杨庄的村较多,后来村民又多为白姓,故名白杨庄。

安庄此地位于古大名府城(现大街一带)西护城河堤外,村名曾叫堤下。

清战乱年代改名安二庄,以示安全吉利。

解放后简称安庄。

堤上该村建在古大名府城外护城河堤上,故名堤上。

城角该村建在古大名府城外西北城角处,故名城角。

四、旧治乡

旧治该村原名南乐镇。

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移大名县治于此,后几经变化,到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以后不再为县治,故名旧治,也有称旧大名县者。

《县志》载:

旧治在今治南稍东八里。

旧治,所谓徙南乐镇者也。

城自金屯营始,元时徙县居焉,明因之。

景泰间,典吏郜(gào)容重修土城,周围五里,宽一丈二尺,知县陆彝复加缮(shàn)治;弘治十六年(1503),知县徐士彬重修门楼、角楼;嘉靖二十七年(1548),知县华舜钦增设南门;四十五年(1566),知县朱湘葺(qì)补,改东瓮城梢向南;隆庆三年(1569),大水坍(tān)城,知县李本意重修三门,重建楼于巅;万历三十八年(1610),知县赵一鹤大加修葺;清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顾成泰重修;乾隆二十二年(1757),水圮(pǐ)为患,二十三年移入府城,遂废为村。

旧治村东北五里处,有积土亩许高台,相传为战国时澶(chán)会盟之所。

又说为唐宋演武之将台。

今遗址无存,历代多有名人题咏,现录一首:

铜台夕照

正统初官大名知府李辂lù

一上高楼思惘然,故园遥在夕阳边。

惘wǎng

云横泰岳知天近,水远金堤觉地偏。

鸦带霞光归故堞,雁将秋色过平川。

堞dié

行人若问前朝事,车驾曾经此地还。

旧治城南郊外有明大学士成基命先茔(yíng),城东郊外有明工部侍郎郭增光墓,城东北有明巩昌知府赵时敏先茔。

但古墓均无存。

颜场相传,明朝年间,此处是颜姓大户的打谷场,后有人定居,渐成村落,故名颜场。

豆腐营很早以前,这里以做豆腐远近闻名,故名豆腐营。

至今,该村豆腐仍享盛誉。

潘场明朝年间,此地是潘姓大户的打谷场,后有人定居,渐成村落,故名潘场。

纸坊相传,一百多年前,该村有个叫郑国栋的人,造纸手艺很高。

他传授给很多人,村民多从事造纸,其造纸业远近闻名。

郑死后,人们为纪念他,称该村为纸坊。

窑厂相传,从前官府在此地建有不少砖窑,后有人定居,渐成村落,故名窑厂。

东老堤解放前,此处是美建基督教堂,地处一段老堤之上。

解放后,教会撤走,教民、杂役留居在此处,渐成村落。

因西边还有一老堤村,为示区别,故名东老堤。

张坊相传四百多年前,村旁有一大水坑,终年不涸,称水为坊,后来,张姓居民渐多,故名张坊。

邱堤此处原是一段残堤,有邱、贾二姓在此定居,故名邱贾堤。

后贾姓渐衰,改名为邱堤。

樊庄相传,古时村民常组织起来对抗官府,官府恶之,称之为“反庄”。

村民谐其音,称为樊庄。

后来村分为二,在西的为西樊庄,在东的名东樊庄。

菜园明朝时,此地是郭督堂的菜园。

先有周姓在此定居,元后成村落,故名菜园。

郭督堂名郭增光。

督堂,明朝督察院长官,都御史、付都御史、佥(qiān)都御史以及派遣到外省带有这些兼衔的总督、巡抚均称督堂。

郭增光原系山西人,因涉嫌魏忠贤案,隐居大名,并在此经营一菜园,以至留村名至今。

逯堤逯(lū)堤原为堤名。

《县志》载:

“逯堤在大名旧县(今旧治)东南三里。

”《府志》云:

“相传戚里逯氏居此,因历史久远,莫详所自,民赖之以避水患,今屋宇鳞次,已为村落。

”故名逯堤。

因其村较长,1959年分成逯堤北、逯堤中、逯堤南三个村。

徐楼很早以前,这里有徐姓地主,颇有家财,盖有高大楼房,人们称为徐家楼。

久之,便成了村名,故名徐楼。

小逯堤该村在古逯堤之一小段上,因堤得名,故名小逯堤。

高庄很早以前,有高姓在此定居,村名高庄。

后来村分为二,在西的名西高庄,位东的叫东高庄。

未店从前,此处是交通要道,有未姓在此经营店铺,故名未店。

殷李庄相传,明朝时,有李姓在此定居,村名李庄。

清朝时,又有殷姓从升斗铺迁此,且发展较快,后改名殷李庄。

三里店从前,此处有人开设店铺,且距城三里,故名三里店。

王庄相传,该村原名叫沙窝,后有王姓在外居官,嫌村名不雅,改名王庄。

孔庄明初,有巩姓在此定居,原名巩庄。

后巩姓断绝,成为废墟,外人称“空庄”。

后又有人来此定居,觉“空”字不雅,“空”“孔”谐音,改名孔庄。

砖桥该村在旧大名府南门以外。

古时,南门外小河上有座砖桥,村在桥附近,故名砖桥。

郭场明朝时,此处是郭督堂(郭增光)的打谷场,后有人定居,故名郭场。

(有关郭督堂的解释,参阅“菜园”)

杨村该村建有玉皇阁,距城约七里,原名七里阁。

后杨姓占优势,改村名为杨村。

陈庄据查,明朝永乐年间,有陈姓数户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陈庄。

秦庄据查,明朝永乐年间,有秦姓数户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秦庄。

程辛庄相传,最早有马姓人在此定居,村名马庄。

后程姓迁入,且发展较快,要改名程庄,为示废旧立新,村名程新庄。

后“新”字演用为“辛”字,就成了程辛庄。

吴村明初,有吴姓迁此定居,故名吴村。

因其在夹河村附近,也有称吴夹河者。

于夹河从前,此处低洼,积水如湖,中间有一高阜,夹在两边积水之中,后有于姓定居于此,故名于夹河。

李茂堤据《县志》载:

李茂,大名人,徙(xǐ)家扬州,父兴寿,临卒谓茂曰:

“我病且死,尔善事汝母。

”茂注受命,奉母孟氏益谨。

遂为天下孝子。

民间传说,此地屡遭水患,元朝时,孝子李茂率众筑堤而受益,人们为纪念他,称此堤为李茂堤。

后来有人定居其上,屋宇鳞次,形成村落,故名李茂堤村。

在长达十多里的李茂堤上,自西向东分为九个村庄,分别称为一至九牌。

序号为一者,名李茂堤一牌,后简称李一牌,又因许姓较多,别名许牌。

李二牌,别名韩牌。

李三牌,别名李牌。

李四牌,别名曹牌。

李五牌,别名曹牌。

李六牌,别名阎牌。

李七牌,别名石庄。

李八牌,别名张庄。

李九牌,别名马庄。

五、万堤镇

万堤相传秦始皇时,为堵挡黄河水泛滥成灾而修此大堤。

后因有万姓人参与修堤并在此定居,故村名万家堤。

后简化为万堤。

黄炉相传北宋时期,宋军为修造武器,在此地设有不少烘炉。

又因历史上黄姓为大户,村因此而得名,叫黄炉。

大李庄相传明朝年间,有两户李姓在此定居,一东一西,后来都发展成村,有大小李庄之称,1958年公社化时,两村建立一个大队,定名大李庄。

辛庄相传,明朝年间,毕庄有一权势者,迫使一户姓林的迁到村南去住。

后来发展成村,村名新庄,后演变为辛庄。

马庄相传,明朝年间,有马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发展成村,故名马庄。

小潭口相传,秦朝年间,黄河在此决口,在今村东冲了一个大坑,名为潭坑,又称潭口,坑边两个村庄亦名潭口。

当时该村较小,故名小潭口。

村子较大的叫大潭口。

后屯历史上,该村人少姓杂,称屯。

因村南有一同名小村,为示区别,故名后屯。

南边的称前屯。

李山庄因村边有一古冢,冢甚高大,人称山冢。

村在冢近旁,亦名山冢村,后演变为山庄村。

又因村民多姓李,故名李山庄。

徐山庄、廉山庄的村名起源与之类似。

后桥相传,宋朝年间,村南有座漳河桥,故名后桥。

前桥相传,宋朝年间,村北有座漳河桥,故名前桥。

二集相传,宋朝年间,村西有一大庙,每月逢二为一个大的集会,故名二集。

崔岳村相传,清朝年间,有崔姓紧靠大堤定居,故名崔堤。

岳姓也迁来居住,后渐成村,故名岳村。

后来两村合为一村,名崔岳村。

皂庄相传,明朝年间,该村曾有枣种寺,村因寺而得名。

因“枣”与“皂”谐音,后渐变成皂庄。

魏县屯据查,明朝年间,该村为魏县的寄庄地(寄庄地:

是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产物。

地主为大量占有土地,常在外地购买庄田,再出租给农民,向地主所在的县缴纳银两,俗称寄庄地。

)故名魏县屯。

高庄固相传,很早以前,村东有座庙,庙前有块坟地,地势很高,村因此得名高冢固,解放后演变为高庄固。

田六店据传,很早以前,该村紧靠漳河弯曲处,村名曲流店。

又因村民田姓较多,称田曲流店,后演变为田六店。

后张庄该村地处田六店(原是农村较大集市)后,又因村民多姓张,故名后张庄。

苏庄据传,最早有苏姓在此定居,故名苏庄。

后有一叫苏现的人带头造反,人称大刀苏现。

失败后,其族人为避官府剿杀,隐名埋姓,改姓陈。

而今村民都姓陈,但仍称苏庄。

李炉相传,明朝年间,村民李姓曾有12盘烘炉,为这一带有名的铁匠作坊,故名李炉。

冀台据传,三百多年前,有冀姓迁此定居,后渐成村。

冀姓在历史上曾有人做过高官,村名曾叫冀家堂,因“堂”“台”声同韵近,1949年以后逐渐改叫冀台。

赵口据传明朝年间,该村姓赵兄弟二人均在朝居官,因此命村名为赵口村。

南冯庄据查,村民多姓冯,故名冯庄。

村北也有一冯庄,人多村大,故该村又名小冯庄。

1958年后改名南冯庄。

六、黄金堤乡

黄金堤据查,该村建在古黄河残堤上,北宋时称为寸金堤,后取“黄”“金”二字,称黄金堤。

南盘据传,此处在汉朝时为黄河大堤的拐角处,名龙盘堤。

北宋时,有董姓迁此定居,村名董盘。

因馆陶县有一村名北盘,故名南盘。

村西北里许,有明工部郎中董芳墓,村北有明吏部给事中董业第墓,村西北里许有明吏部郎中董复享墓及碑记。

庞龙化相传,汉朝此地有一大水洼,称龙洼,后有庞姓在此定居,称庞龙洼,后演变为庞龙化。

赵龙化、曹龙化、翟龙化皆因有大水洼,不同姓氏的人定居而成村名。

包头村该村在黄金堤的南头,村庄把此段残堤挡住,故名包头村。

郑时庄据查,很早以前有三村相邻,均称时庄,南面的称前时庄(即马时庄),中间的名闫时庄,北边的称后时庄。

解放后,后时庄郑姓人多,改名郑时庄。

张王胜滩相传,此地为漳河故道,沙滩甚多。

北宋时,辽军攻宋,一番王在此得胜,此地得名王胜滩。

后有孟姓迁此定居,渐成村落,村名孟王胜滩。

解放后孟姓断绝,张姓居多,改村名张王胜滩。

王乍村据传,三百年前,有一皇帝路过此地,并住了一夜。

古时天子曰“兆民”,故地称为王兆村,后演变为王乍村。

张王庄据传,很早以前,有张王两姓迁此定居,原为张庄、王庄两个村,公社化后合建一个大队,两个村也逐渐连在一起,称张王庄。

吴毕庄据传,很早以前,有吴毕两姓在此定居,分别叫吴庄、毕庄。

公社化后合建为一个大队,两个村也逐渐连在一起,称吴毕庄。

西赵庄据传,五百多年前,有两户姓赵的在此定居,在东西两侧各成村落,在西边的叫西赵庄,东边的叫东赵庄。

迤庄据传,五百多年前,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原村在今村东三百米处,因地势低洼,易遭水患,故移今址。

村名称移庄,后改称迤(yǐ)庄。

王店据传,三百多年前,通过大名的官道经过此地,王姓在道旁开店,人称王店,后成村落,故王店村名沿用至今。

冯庄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