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91126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八项反措教材第十四章.doc

14

防止接地网和过电压事故

总体情况说明

为了防止接地网和过电压事故,根据近年来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以及近几年的一些接地网和过电压事故情况,修订防止接地网和过电压事故的反事故措施。

原文中所有引用电力行业标准《接地装置工频特性参数测量导则》(DL/T475—1992)之处,全部按最新标准修改为《接地装置特性参数测量导则》(DL/T475—2006)DL/T475—2006。

另外把正文中引用的标准《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DL/T393—2010)(执行状态检修的地区)、《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596—1996)(未执行状态检修的地区)提至前言部分说明,各地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参照标准中具体条款执行。

本次修订将防止接地网和过电压事故措施分为六部分,即防止接地网事故、防止雷电过电压事故、防止谐振过电压事故、防止变压器过电压事故、防止弧光接地过电压事故、防止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事故,反事故措施尽量按照设计、基建、运行三个不同阶段分别提出。

原反措中有关防止并联电容器组的过电压的内容在调整至第10章(防止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和并联电容器装置事故防止电容器组事故)中体现。

根据目前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基本完全取代阀式避雷器,因此,条文中取消了有关对阀式避雷器的反措要求。

条文说明

条文为防止接地网和过电压事故,应认真贯彻《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1997)、《接地装置特性参数测量导则》(DL/T475—2006)、《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0—1997)、《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DL/T393—2010)、《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596—1996)及其他有关规定,并提出以下重点要求。

接地装置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部件,准确测量变电站的接地阻抗是非常重要的,试验必须严格执行《接地装置特性参数的测量导则》(DL/T475—2006)中所规定的测量方法和要求。

在测量运行中的大、中型接地网的接地阻抗时,应尽可能消除地网中电压和电流的干扰,近几年变频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地消除系统中干扰电压和干扰电流的影响,可准确的测量大中型接地网的接地阻抗。

条文14.1防止接地网事故

条文14.1.1设计、基建应注意的问题

条文14.1.1.1在输变电工程设计中,应认真吸取接地网事故教训,并按照相关规程规定的要求,改进和完善接地网设计。

应采用实测土壤电阻率作为接地设计依据,土壤电阻率测量应采用四极法,如条件允许,变电站土壤电阻率测量最大的极间距宜取拟建接地装置最大对角线的2/3。

应应重点考虑接地装置(包括设备接地引下线)的最小截面,有高电位引外或低电位引内可能的,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超过规程规定等问题,采取隔离措施,采取相应措施。

以及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超过规程规定的解决措施等问题。

条文14.1.1.2对于110kV及以上新建、改建变电站,在中性或酸性土壤地区,接地装置选用热镀锌钢为宜,在强碱性土壤地区或者其站址土壤和地下水条件会引起钢质材料严重腐蚀的中性土壤地区,宜采用铜质、铜覆钢(铜层厚度不小于0.8mm)或者其他具有防腐性能材质的接地网。

对于室内变电站及地下变电站应采用铜质材料的接地网。

110kV及以上变电站随着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日益提高,对110kV变电站接地网的可靠性要求也逐步提高。

本条款所要求对象界定为新建、改建变电站,对已运行变电站不做要求。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部门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输变电工程接地设计有关要求的通知》(基建设计〔2011〕222号)中第二条新增内容:

“在中性或酸性土壤地区,接地装置选用热镀锌钢为宜,在强碱性土壤地区或者其站址土壤和地下水条件会引起钢质材料严重腐蚀的中性土壤地区,宜采用铜质、铜覆钢或者其他具有防腐性能材质的接地网,具体应根据站址的土壤腐蚀特性确定”。

钢质材料在土壤中容易遭受腐蚀。

虽然铜材价格较贵,但是综合考虑到铜质材料的耐腐蚀性较钢质材料好,缺点就是价格较贵,但是铜质材料的热稳定系数远大于钢质材料,且使用寿命长,因此对于同样的短路电流水平来说所需要的材料也相对少,因此对于110kV及以上重要变电站要求,在钢质材料腐蚀严重时,宜选用铜质材料的接地网。

由于室内变电站及地下变电站的接地网难以进行接地网改造,所以要求“室内变电站及地下变电站应采用铜质材料的接地网”。

条文14.1.1.3在新建工程设计中,校验接地引下线热稳定所用电流应不小于远期可能出现的最大值,有条件地区可按照断路器额定开断电流考核;接地装置接地体的截面积不小于连接至该接地装置接地引下线截面积的75%。

并提出接地装置的热稳定容量计算报告。

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网容量不断增加,各地区的原设计接地装置热容量不满足实际运行容量要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005年版《十八项反措》中“所在区域电网长期规划”往往不能适应电网的快速发展,所考虑裕度较小,接地网是隐蔽工程,扩容难度较大。

相对而言“按照断路器短路电流开断容量”是现有设备的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裕度较大,可以满足电网长期发展的要求。

但是对于某些变电站(如终端变电站),短路电流较小,而设备按国家电网公司统一招标,开断电流值的要求较高。

故要求校验接地引下线热稳定所用电流是远期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对于短路电流较大且区域电网扩容迅速的地方宜按照断路器额定开断电流校核,其他地区不做硬性统一要求。

在发生短路故障时,流过接地引下线的电流是全部的故障电流,而地网干线有分流作用,流过主接地网干线接地引下线的电流是接地引下线主接地网干线的2倍或以上50%或者更小,本条文要求接地装置接地体的截面积不小于连接至该接地装置接地引下线截面积的75%是考虑一定裕度。

关于设备接地引下线截面与主网干线截面的配合问题,参见根据《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1997)附录C。

接地线(接地引下线)截面的热稳定校验设备接地引下线截面与主网干线截面的配合原则如下:

根据热稳定条件,未考虑腐蚀时,接地线(接地引下线)的最小截面应符合式(14-1)要求

Sg≥Ig/c× (14-1)

式中

Sg ——接地引下线的最小截面,mm2;

 Ig ——流过接地线的短路电流稳定值,A;

 te ——短路的等效持续时间;

  c ——接地线材料的热稳定系数,钢材:

70,铜材:

210。

根据热稳定条件,未考虑腐蚀时,接地装置接地极(主网干线)的截面不宜小于连接至该接地装置的接地线截面的75%。

条文14.1.1.4在扩建工程设计中,除应满足14.1.1.3中新建工程接地装置的热稳定容量要求以外,还应对前期已投运的接地装置进行热稳定容量校核,不满足要求的必须进行改造。

工程扩建可能造成短路容量水平变化,目前在扩建工程中部分设计单位仅对新建扩建工程部分进行热稳定容量校核,对于由于工程扩建造成短路容量水平变化而对于原有接地网接地装置的影响未加以考虑,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要求同时应对前期已投运的接地装置进行热稳定容量校核,不满足要求的必须进行改造。

条文14.1.1.5变压器中性点应有两根与接地网主网格的不同边连接的接地引下线,并且每根接地引下线均应符合热稳定校核的要求。

主设备及设备架构等宜有两根与主接地网不同干线连接的接地引下线,并且每根接地引下线均应符合热稳定校核的要求。

连接引线应便于定期进行检查测试。

设备与主接地网连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接地引下线热容量不够和只有单根连接线,热容量不够的问题在14.1.1.3和14.1.1.4已经明确要求,对于当设备故障时,单根连接线接地引下线存在严重腐蚀造成截面减小严重或者出现问题非可靠连接时条件下,当设备故障时容易易造成设备失地运行的风险。

,带来的问题将会很严重。

因此变压器中性点应有两根与主接地网不同地点(地网主网格的不同边)连接的接地引下线,且每根接地引下线均应符合热稳定的要求,。

主设备指110kV及以上的断路器、TV、TA、CVT(换中文)、隔离开关、避雷器等。

连接引线要明显、直接和可靠,且便于定期测试、检查,应符合《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1997)的规定。

如截面(还应考虑防腐)不够应加大,并应首先加大易发生故障设备(如变压器、断路器、电压及电流互感器等)的接地引下线截面或条数。

[案例] 电网内曾发生过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引下线由于热稳定容量不足导致在单相接地故障时烧断的情况,造成变压器失地运行而引起设备损坏的事故。

条文14.1.1.6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预留设备、设施的接地引下线必须经确认合格,隐蔽工程必须经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验收合格,在此基础上方可回填土。

同时,应分别对两个最近的接地引下线之间测量其回路电阻,测试结果是交接验收资料的必备内容,竣工时应全部交甲方备存。

接地装置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施工未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造成接地装置埋深不够等问题,使得接地阻抗不合格或者接地装置易发生腐蚀,因此对于接地装置的施工应加强监理,隐蔽工程应经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回填,并要求留有影像资料存档,同时在交接时要求进行接地引下线之间的导通测试,保证导通良好,测试结果应作为接地网交接报告的一部分交甲方存档。

条文14.1.1.7接地装置的焊接质量必须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各设备与主接地网的连接必须可靠,扩建接地网与原接地网间应为多点连接。

接地线与接地极的连接应用焊接,接地线与电气设备的连接可用螺栓或者焊接,用螺栓连接时应设防松螺帽或防松垫片。

考虑接地线与接地极的连接时,特别应注意检查焊接部分的焊接质量并做好防腐措施,当采用搭接焊接时,其搭接长度应为扁钢宽度的2倍或圆钢直径的6倍。

接地装置在安装施工时,焊接质量一定要保证完好,否则会因焊接不好造成焊接处腐蚀速度加快,甚至在故障点时成为易断点,致使事故因接地不好而扩大。

各种电气设备与主接地网的连接,是各种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技术保障,若连接不良,将导致设备失地运行。

为保证扩建接地网与原接地网间等电位,必须多点连接。

条文14.1.1.8对于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的接地网,在接地阻抗难以满足要求时,应采用完善的均压及隔离措施,防止人身及设备事故,方可投入运行。

对弱电设备应有完善的隔离或限压措施,防止接地故障时地电位的升高造成设备损坏。

短路电流引起的地电位升高超过2kV时,接地网应符合以下要求:

(1)为防止转移电位引起的危害,对可能将接地网的电位升高引向厂、站外或将低电位引向厂、站内的设施,应采取隔离措施。

例如,对外的通信设备加隔离变压器;向厂、站外供电的低压线采用架空线,其电源中性点不在厂、站内接地,改在厂、站外适当的地方接地;通向厂、站外的管道采用绝缘段,铁路轨道分别在两处加绝缘鱼尾板等。

(2)考虑短路电流非周期分量的影响,当接地网电位升高时,发电厂、变电站内的3~10kV阀式避雷器不应动作或动作后应承受被赋予的能量。

(3)应验算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对不满足规定要求的,应采取局部增设水平均压带或垂直接地极,以及铺设砾石地面或沥青地面等措施,防止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4)对有可能由于雷击造成发电厂弱电设备损坏事故发生的,应对其采取隔离措施或装设专用的浪涌保护器。

条文14.1.1.9变电站控制室及保护小室应独立敷设与主接地网紧密连接的二次等电位接地网,在系统发生近区故障和雷击事故时,以降低二次设备间电位差,减少对二次回路的干扰。

本条款提出对应于二次保护对接地网的要求。

敷设区域界定为控制室及保护小室。

条文14.1.2运行维护的有关要求

条文14.1.2.1对于已投运的接地装置,应每年根据变电站短路容量的变化,校核接地装置(包括设备接地引下线)的热稳定容量,并结合短路容量变化情况和接地装置的腐蚀程度有针对性地对接地装置进行改造。

对于变电站中的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经低阻或高阻接地系统,必须按异点两相接地校核接地装置的热稳定容量。

对于变电站中的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经低阻或高阻接地等小电流接地系统,由于其异相不同点接地时短路电流最严重,是决定该系统接地装置的热容量的重要指标,所以该类系统必须按异点两相接地短路来校核接地装置的热稳定容量。

条文14.1.2.2应根据历次接地引下线的导通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开挖检查、处理。

对于接地装置来说,必须保证接地阻抗符合规程要求,同样设备接地引下线的导通良好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接地阻抗满足规程要求,设备引下线如果导通不好也将使得设备运行处于不好的状况。

设备引下线导通测量结果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接地网的腐蚀情况和连接状况,因此应定期进行接地装置导通情况的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测试中禁止使用万用表进行接地引下线之间的回路电阻测量,应采用测量电流大于1A的接地引下线导通测量装置,通过检测并经过历次试验数据的比较判断腐蚀程度或连接状况,并决定是否进行开挖。

接地装置引下线的导通检测工作建议1~3年进行一次(220kV及以上变电站1年,110(66)kV变电站3年),并进行记录、分析;还应按照规程要求定期选择条件恶劣处进行典型的直接检查,记录被腐蚀的厚度及年限等,以积累腐蚀数据。

对于腐蚀严重的部分应采取补救措施。

对于接地装置,第一次按规程开挖以后,应坚持不超过五年开挖1次。

(1)对于已运行10年的接地网,接地装置腐蚀情况通过周围的环境及开挖检查研究。

根据电气设备的重要性和施工的安全性,通过选择5~8个点沿接地引下线进行开挖,要求不得有开断、松脱或严重腐蚀等现象,如有疑问还应扩大开挖的范围。

(2)对于运行10年以上的接地网,以后每3~5年要继续开挖检查一次,发现接地网腐蚀较为严重时,应及时进行处理。

[案例] 1999年7月20日,某220kV变电站发生重大设备事故,事故造成一台220kV变压器(150MVA)烧毁,10kV的B段配电设备、主控室全部二次设备等严重烧损,并扩大到电网,致使部分发电厂共计10台发电机组发生相继跳闸的系统事故。

其事故起因就是8023插头柜三相短路,但是由于开关柜接地线与主接地网未连接,造成开关柜高电位,开关柜的高电位经开关柜内控制和合闸电缆直接窜入直流系统,导致直流电源消失,从而导致事故扩大。

条文14.1.2.3定期(时间间隔应不大于5年)通过开挖抽查等手段确定接地网的腐蚀情况,铜质材料接地体的接地网不必定期开挖检查。

若接地网接地阻抗或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测量不符合设计要求,怀疑接地网被严重腐蚀时,应进行开挖检查。

如发现接地网腐蚀较为严重,应及时进行处理。

目前来看,接地网开挖检查是检查接地装置材料腐蚀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定期开挖抽查可有效判断整个接地网的腐蚀情况,在开挖检查的5年期限之内,土壤或者地下水质可能导致接地网腐蚀严重的地区,可根据接地网接地阻抗或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测量结果适当缩短接地网开挖时间。

对于接地装置,第一次按规程开挖以后,应坚持不超过五年开挖1次。

(1)对于已运行10年的接地网,接地装置腐蚀情况通过周围的环境及开挖检查研究。

根据电气设备的重要性和施工的安全性,通过选择5~8个点沿接地引下线进行开挖,要求不得有开断、松脱或严重腐蚀等现象,如有疑问还应扩大开挖的范围。

(2)对于运行10年以上的接地网,以后每3~5年要继续开挖检查一次,发现接地网腐蚀较为严重时,应及时进行处理。

由于铜质材料防腐性能非常好,因此针对铜质材料接地体的接地网可以不必定期开挖检查。

条文14.2防止雷电过电压事故

条文14.2.1设计阶段应因地制宜开展防雷设计,除A级[地闪密度小于0.78次/(平方千米·年]]雷区外,220kV及以上线路一般应全线架设双地线,110kV线路应全线架设地线。

地线保护角可参照国家电网公司《架空输电线路差异化防雷工作指导意见》(国家电网生〔2011〕500号)选取。

近年来随着雷电活动日益强烈,部分地区雷击跳闸在线路跳闸中的比例有增加趋势,而且主要表现形式是绕击跳闸。

在线路投运后,降低绕击跳闸的手段非常有限。

因此对于新建线路,在设计阶段减小边导线保护角(地线保护角)地线保护角是行之有效的根本措施。

根据《关于印发〈架空输电线路差异化防雷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网生〔2011〕500号)最新指导思想,新建输电线路应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雷区分布图,逐步采用雷害评估技术取代传统雷电日和雷击跳闸率经验计算公式,并按照线路在电网中的位置、作用和沿线雷区分布,区别重要线路和一般线路进行差异化防雷设计。

(1)重要线路地线保护角。

重要线路应沿全线架设双地线,地线保护角一般按表14-1选取。

表14-1 重要线路地线保护角选取一览表

雷区分布

电压等级(kV)

杆塔型式

地线保护角(°)

A~B2

110

单回路铁塔

≤10

同塔双(多)回铁塔

≤0

钢管杆

≤20

220~330

单回路铁塔

≤10

同塔双(多)回铁塔

≤0

钢管杆

≤15

500~750

单回路

≤5

同塔双(多)回

≤0

C1~D2

对应电压等级和杆塔型式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减小地线保护角

对于绕击雷害风险处于Ⅳ级区域的线路,地线保护角可进一步减小。

两地线间距不应超过导地线间垂直距离的5倍,如超过5倍,经论证可在两地线间架设第3根地线。

(2)一般线路地线保护角。

除A级雷区外,220kV及以上线路一般应全线架设双地线。

110kV线路应全线架设地线,在山区和D1、D2级雷区,宜架设双地线,双地线保护角需按表14-2配置。

220kV及以上线路在金属矿区的线段、山区特殊地形线段宜减小保护角,330kV及以下单地线路的保护角宜小于25°。

运行线路一般不进行地线保护角的改造。

表14-2 一般线路地线保护角选取

雷区分布

电压等级(kV)

杆塔型式

地线保护角(°)

A~B2

110

单回路铁塔

≤15

同塔双(多)回铁塔

≤10

钢管杆

≤20

220~330

单回路铁塔

≤15

同塔双(多)回铁塔

≤0

钢管杆

≤15

500~750

单回路

≤10

同塔双(多)回

≤0

C1~D2

对应电压等级和杆塔型式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减小地线保护角

条文14.2.2对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敞开式变电站应在110~220kV进出线间隔入口处加装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条文14.2.2.1变电站所在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不小于50日或者近3年雷电监测系统记录的平均落雷密度不小于3.5次/(平方km·年)

条文14.2.2.2变电站110~220kV进出线路走廊在距变电站15km范围内穿越雷电活动频繁(平均雷暴日数不小于40日或近3年雷电监测系统记录的平均落雷密度大于等于2.8次/(平方千米·年)的丘陵或山区。

条文14.2.2.3变电站已发生过雷电波侵入造成断路器等设备损坏。

条文14.2.2.4经常处于热备用运行的线路。

按照原有设计规范,110及220kV变电站仅有母线避雷器,无出线避雷器。

处于热备用运行的线路在遭受雷击时,或变电站进出线断路器在线路遭雷击闪络跳闸后,在断路器等待重合前的时间内,线路再次遭受雷击时,雷电侵入波在断路器断口处发生全反射,产生的雷电过电压超过了设备的雷电耐受绝缘强度,母线避雷器对出线断路器等设备不能有效保护,造成内绝缘或外绝缘击穿,因此在110~220kV进出线间隔入口处加装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雷电侵入波在断路器断口处发生全反射,产生的雷电过电压超过了设备的雷电耐受绝缘强度,造成断路器、互感器等设备内绝缘或外绝缘击穿;此类事故的发生与变电站所在地雷电活动剧烈程度以及变电站出线走廊地形地貌密切相关。

变电站进出线间隔入口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应根据变电站总平面布置,在满足设计安全距离的前提下,优先考虑装设在变电站内进出线间隔的线路侧或进线门型架上;变电站内不具备安装条件的,可以将避雷器装设在进线终端塔上。

(1)装设在变电站内的间隔入口避雷器。

应选用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其性能参数和型号应与变电站母线避雷器保持一致,避雷器的保护距离见表14-3。

(2)装设在进线终端塔上的避雷器。

应选用带串联间隙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避雷器本体的性能参数应与变电站母线MOA相同(不能直接选用线路用避雷器),110、220kV带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应分别不大于250kV和500kV,终端塔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0Ω。

避雷器的保护距离见表14-3。

表14-3 避雷器的保护距离一览表

系统标称电压(kV)

安装位置

设备雷电冲击耐受电压(kV)

最大保护距离(m)

110

站内

450

60

550

95

220

850

80

950

105

110

终端塔

450

55

550

90

220

850

70

950

90

综上所述,为了预防断开断路器因雷电侵入波造成断路器损害的事故发生,最安全经济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易遭受雷击的线路入口(断路器的线路侧附近)装设MOA。

[案例] 2007年7月29日晨,某供电公司220kVWB变电站某线B相开关遭受雷击损坏,造成220kV北母线的母线保护动作,开关跳闸,全站停电。

现场检查,某线B相开关灭弧室瓷套损坏。

巡线检查,发现某线4号塔合成绝缘子有放电痕迹,雷电定位系统显示故障时,在某线4~5号塔间有连续落雷。

应优先安排重要变电站,重要线路出口段加装避雷器,提高线路、变电站防雷水平,防范雷击过电压对变电站设备造成损坏。

条文14.2.3架空输电线路的防雷措施应按照输电线路在电网中的重要程度、线路走廊雷电活动强度、地形地貌及线路结构的不同,进行差异化配置,重点加强重要线路以及多雷区、强雷区内杆塔和线路的防雷保护。

新建和运行的重要线路,应综合采取减小地线保护角、改善接地装置、适当加强绝缘等措施降低线路雷害风险。

针对雷害风险较高的杆塔和线段宜采用线路避雷器保护。

根据《关于印发〈架空输电线路差异化防雷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网生〔2011〕500号)中附件2中区分重要线路及一般线路的差异化防雷要求修订。

[案例] 某供电公司某变电站220kV侧仅由同塔双回线BT甲乙线供电。

2006年10月19日220kVBT乙线因雷击跳闸,造成变电站全停。

9时9分,220kVBT甲乙线双套分相差动保护动作、距离I段保护动作,A相开关跳闸,重合成功。

9时11分,220kVBT甲乙线双套分相差动保护动作,三相开关跳闸,造成220kV某变电站全停,并影响三座66kV变电站停电。

某变电站220kV侧仅由同塔双回线BT甲乙线供电,雷击后,同塔双回线同时闪络跳闸的可能性较大。

同塔双回线路可进行差异化防雷配置,减少雷击后同时跳闸的概率。

条文14.2.4加强避雷线运行维护工作,定期打开部分线夹检查,保证避雷线与杆塔接地点可靠连接。

对于具有绝缘架空地线的线路,要加强放电间隙的检查与维护,确保动作可靠。

220kV及以上线路采用绝缘地线时地线上的感应电压可以高达几到几十千伏,感应电流可高达几到上百安培,工程实践中曾发生过地线间隙长期放电引起严重通信干扰的情况甚至烧断地线绝缘子造成停电的事故,究其原因,其原因就是地线间隙不稳定或施工不准确调整不当或固定不可靠往往具有一定影响。

条文14.2.5严禁利用避雷针、变电站构架和带避雷线的杆塔作为低压线、通信线、广播线、电视天线的支柱。

当低压线、通信线、广播线、电视天线等搭挂在避雷针、变电站构架和带避雷线的杆塔上时,雷击会造成低压、弱电设备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因此严禁搭挂。

避雷针遭受雷击或雷电侵入波沿避雷线进站,所引起局部接地网电位抬升,高电位的窜入可能造成低压、弱电设备损坏。

应对低压、弱电设备采取完善的隔离或限压措施。

对有可能由于雷击造成弱电设备损坏事故发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