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254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docx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打印版

高考语文诗歌增加选择题

诗歌还是改革了,由两道主观题变化为一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

增加选择题,意义何在

增加题量和增加分差。

题量怎么增加了?

很明显呀,一道选择题有五个选项,学生必须运用全部判断清楚才有可能得分。

这样一来,不但知识点的涉及围广了,难度也上升了。

原本不会瞎写至少能得两分,可现在,要么全得,要么全错。

分差的拉大,会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两极分化。

很多学生在一次考试惊奇地发现,原来语文居然可以考出130,140的高分。

也有的同学会诧异,自己怎么考出90这么难以理解的分数。

语文长久以来都因为答案标注不严谨而受人诟病。

但现在大量选择题的出现,不仅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更好的增加了难度。

让孩子重视语文。

诗歌选择题,如何得分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应该理解题型的特点。

选择题从其本源上来说是选项的判断正误。

一个选项中会涉及到两道三个信息点需要区分。

而这两三个信息点,需要我们确考点运用对应解题方法来判断。

所以,我们做选择题,最重要就是要就是判断一个选项中有几个知识点,以及他的对错。

实题操作

以省高考元调诗歌鉴赏真题举例

竹枝词二首

少娥①

其一

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

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

其二

燕睛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

红衣突展绿引畔,接袖②纷纷度小桥。

【注】①少娥,生卒年不译,明代女诗人。

②接柚:

指携手

1.下列对整首诗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属于环境描写,距离自远而近,视野由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

B.“当垆十五半遮面”,用特写镜头描写当垆女子,卖酒少女虽然没有正面亮相,但显得羞涩动人。

C.“一勺清泉"未必真“能醉人”,水不醉人而饮者自醉。

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衬托了当垆女子的美好。

D.第二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和春游的感受,“饶”是“多、盛”的意思,“醉、销”写出了春色摇荡性灵的力量。

E.第一首诗画面活泼可喜,第二首诗画面明净可爱,各有特色,但都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给人艺术美的享受。

2.“红衣突展绿江畔,接抽纷纷渡小桥”两句,在词语运用上或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色?

每种特色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6分)

参考答案:

1.(5分)答C给2分、答E给3分。

(C 项 没有拟人化的表达;E 项讲反了,上一首画面明净可爱,下一首画面活泼可喜。

2.(6分)

①选用色彩词语:

红衣、绿树互相衬托,大红大绿,色彩鲜明,富有视觉冲击力;

②用准确、贴切的动词表现情态:

突展,说明眼前景象出现突然而迅速,给人惊喜的感觉,印象强烈;接袖,写出携手的独特形态,渲染欢快活泼的气氛,饱含诗情画意,富有动态美。

③借代的手法:

用“红衣”借指红衣女郎,用“接袖”借指携手,只写衣着不直接写人,含蓄动人,给读者想象空间。

(三处特色和三处效果分析各1分,共6分。

其他合理答案,比如“景物衬托、动作描写”等等,可酌情给分)

选项A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属于环境描写,距离自远而近,视野由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

 1、先判断一个选项中有几个知识点

最原始简单的办法根据逗号来区分知识点。

都好在一句完整的句子中,本身就有提示层意的作用。

所以我们通常可以很粗糙的先将答案按照逗号加以区分,这样,我们就大概知道了判断容的个数。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选项A短短的一句话中,其实涉及三个知识点:

(1)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属于环境描写,

(2)距离自远而近,视野由大到小,(3)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

2、知识点进行判断对错

我们确定个数后要做的就是在通过已知的知识点进行判断

在A选项中,第一个信息点特别单纯,我们可以很快判断出这句话是一句环境描写句。

而第二个信息点,考察的是环境描是否带有观察角度。

如何判断。

这里教大家一招,我们可以通过名词来判断。

第一句中包含的名词有“酒家”,“水滨”,“酒旗”,“树头”。

非常明显的发现,他们之间是存在观察角度的。

而且符合选项中“由远及近”的说法。

最后一个信息点,要我们理解什么是“铺垫”。

“铺垫”,重,也就是说,如果我遮掉这首诗的第一句,下文的感情事件可不可以发生。

如果可以,那他不是铺垫。

如果没有,那他就是铺垫。

在这一首诗中,如果没有首段环境描写,是引不出下文的人物的。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出现了。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努力固然重要,但正确的方向才是成功的根本。

总结解题思路

诗歌选择题解题步骤

(1)根据逗号,判定一个选项有几个知识点需要判断。

(2)通过诗歌鉴赏知识点进行判断,诗歌鉴赏所需要的知识点如下表:

2017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新题型(选择题+主观题)十四题

【试题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1-2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问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E.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试题二】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第3题。

登鹳雀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

唐朝时建于今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试题三】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4题。

江楼旧感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试题四】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5题。

新沙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5、对《新沙》一诗的解说恰当的两项是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D.与聂夷中《田家》中“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的主旨接近。

E.与杜荀鹤《山中寡妇》中“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的主旨接近。

【试题五】

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

红梅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

指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已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E.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7、作者在尾联批评石老的诗没有捕捉到红梅最本质的特征。

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格”。

 

【试题六】

读下面的词,完成8-9题。

幕遮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8、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四句,碧云,黄叶,绿波,翠烟,作者从远近两个角度描写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

B.“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

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C.“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D.“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E.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9、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

 

【试题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0、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B.“雁门西,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C.“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D.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题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移居(其二)

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

①将:

岂②纪:

经营

12、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13、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试题九】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

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是日惊秋老:

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

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

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

被贬黜之人,已无家可言。

E.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接近杜甫的诗风。

15、“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试题十】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7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楼上。

注:

①孝祥:

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

“某离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

水神。

③准拟:

准定。

16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E.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柳永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婉约一派。

17、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试题十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8-19题。

古风(其三十九)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

落日余晖。

②枳棘:

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

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只有燕雀栖息于梧桐,鹓鸾栖息于枳棘,才是各得其所,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E.最后两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

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19、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试题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0-21题。

示秬秸①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

①秬秸:

耒二子秬、秸。

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20、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他却担忧饼冷难卖,果断地用衣服遮住没有卖出的饼。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E.他写诗有意学习白居易,诗作富有关怀人民的容。

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1、这首诗是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

[试题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2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E.唐·谷《阙下春日》中“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的“香”与本诗中“雨香飞燕促”中说的雨“香”,都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试题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题。

古风(其十)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

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与合力抗②平原:

即平原君,国重臣

2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四句与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含蓄委婉地赞赏了鲁仲连的高贵品质。

D.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E.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容显豁,感情深挚。

24、千人评此诗:

“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2002--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选择试题汇编及解析

  【2002年卷】  

登颧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颧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颧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003年卷】

江楼旧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004年卷】

红梅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

指轼的前辈诗人古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情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 2005年卷】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2006年卷】      

移居(其二)

 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

将:

岂  纪:

经营 

★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008年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

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

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

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

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009年卷】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楼上。

注:

①孝祥:

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

“某离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    

②波神:

水神。

                     ③准拟:

准定。

 

★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010年卷】      

古风(其三十九)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

落日余晖。

②枳棘:

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

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011年卷】   

示秬秸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