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415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docx

九年级语文抒情散文阅读指导3星

不装饰你的梦)(4分钟)

 

诗人望月抒怀,感受各不相同;多情的不是明月,而是诗人的心。

诗歌能言志抒情,散文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课堂开始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读诗歌感受诗文情感。

体会感情的抒发往往会借助一定的渠道,方便导入课堂——抒情散文。

知识大本营)(15分钟)

【知识梳理】

一散文的基本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题材及主要表达方式,可分为:

叙事散文、抒怀散文、哲理散文。

三关于抒情散文:

1、抒情散文一般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常常采用借景(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来传情达意。

2、抒情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传递作者情意,并吸引人、感染人的阅读目的。

3、由于表现手段不同,也可以分成很多种。

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有些散文是以景色描写主的,作者花费大量的笔默写景其目的是为了抒情,这类散文的特点是“借景抒情”。

(2)有些散文是状物为主,总是以相当多的篇幅描述某一物(或物件),同时又总是通过这一事物(或物件)寄寓特定的思想情感。

(以上知识点比较枯燥,但是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对其有一定了解,以上知识老师可以提问问题如:

散文为什么称其为“散文”?

抒情散文的情感往往通过什么抒发?

等问题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并且在互动中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使知识传达更灵活有效。

【考点展示】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2.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写景散文中的描写主要考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时我们必须明确:

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

因此,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考点。

4.发展性考题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1)对描写对象;

(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题型】

一、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应试技巧:

(1)注意开头结尾句:

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

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

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

二、赏析(理解,分析作用)词语

◎应试技巧:

第一步:

先理解词语的本义,把握词语在一般情况下的感情色彩。

第二步: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简称语境义)

第三步:

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也就是表现力。

如,动词:

这个词语准确描写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三、赏析(理解,分析作用)句子

◎应试技巧:

第一步:

分析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即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

解答此类试题时千万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作架空分析。

第二步:

分析句子在形式上的作用即分析句子在结构、艺术形式上的作用。

四、分析写法

◎应试技巧:

1、布局谋篇的技巧

(1)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

(2)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材料与中心关系处理,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2、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

使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

使形象更加鲜明、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

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4)托物言志:

含蓄、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

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题。

(7)动静相衬:

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以上所有表达技巧,在解题的过程中,既要答到其作用,还要联系文章内容,这样答题才完整。

当然在考试中也要注意分值,如过渡的考查,一般来说,2分题只须答出作用,4分题则要具体化。

五、感受启示题

◎应试技巧:

1、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2、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

3、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

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以下例文非常经典,基本上考查到了抒情散文阅读的常见考点,关于抒情散文阅读的方法和解答技巧都可以通过对下文的阅读解答获得一定体认,老师在这里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本文的考点考题,总结解答技巧,再回扣前面知识梳理部分所讲解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印象。

【典例分析】

叶子时期的梅

①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

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

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

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

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②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

我后悔当初没有在梅的枝子上留下刻痕,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

叶子。

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

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

我是多么无知。

③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

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

不然,我就不必再费周折。

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驻足的行迹。

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

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

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

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④可爱的你呀,藏在自己的叶子里。

但我还是找出了你。

花朵是你的脸吗?

叶子是你的衣裳吗?

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⑤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

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

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

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

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⑥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⑦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

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

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

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

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

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⑧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

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绝不是这样!

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

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

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

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

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⑨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

我喜欢这种隐藏。

⑩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询问

“你认识它吗?

⑾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

“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选自《名作欣赏})

1.作者极力称道的“叶子时期的梅”,主要表现出哪些个性来?

(命题意图:

析标题,感知主要内容。

解答指导:

以文章标题为出发点,搜索文中“叶子时期的梅”的特点,是本题思考的核心。

答案:

(1)最安宁的阶段(从第⑤段提取的信息);

(2)最年轻富有的辰景;(3)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4)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以上都是从第⑧段中提取的信息)。

2.这篇文章的思路,概括起来说是由梅到梅。

(请在横线上各填一个字)

(命题意图:

找线索,理清行文思路

解题秘诀:

既然是“思路”,就应该是作者写文章时的思维路径,它应该是作者对“叶子时期的梅”的感情变化,因此,本题实际上是一道感情线索理解题。

我们通过跳读每一段的段首就不难理出这样的线索。

答案:

从“找梅”到“赞梅”,或者说是从“寻梅”

到“懂梅”。

3.揭示“叶子时期的梅”特点的一个句子是什么?

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又是什么?

(命题意图:

觅文眼,把握文章主题

解答指导:

文眼指的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也就是集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语或句子。

阅读写景抒情类散文要善于抓“文眼”,并以点带面对文章做全面分析。

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就是以“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一句为文眼来提挈全篇的,文章的主旨也因为这个句子而显得更加明确。

这两个问题很容易混同。

前一问实际上是考查把握物(景)的特点的能力,通读全文之后,很容易找到以“长久和佳美”为核心的语句;后一问实际上是考查集中表达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这类句子从表达方式来看常表现为集中议论,从文中出现的位置看常在结尾。

答案:

前一句应答为:

“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

后一句应答为:

“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4.参照下面示例,品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

示例:

第①段画线句把在废墟中凌寒怒放的梅比作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突出了梅花的光彩夺目,抒发了作者赞叹之情。

(命题意图:

品修辞,感受精妙语言

解答指导:

写景抒情类散文的语言一般都生动、形象而优美,我们可以以修辞为媒介认真品味和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并通过感受文章精妙的语言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题。

《紫藤萝瀑布》开篇就用到“像一条瀑布”“紫色的大条幅”“迸溅的水花”等妙喻,并以“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和阳光互相挑逗”等拟人手法刻画出紫藤萝的繁盛美丽——一切都被作者描摹得贴切形象,目可观,手可触,心可感,在多种感官中凸显出紫藤萝之美。

答案:

作者采用整齐的句式(四字短语)、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怎样写的),形成强烈反差(写得怎样),写出梅花盛开时的繁华、凋谢时的寂寞(写了什么),表现了一般人对梅花的爱是短暂而肤浅的(给读者的感受)。

5.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文章最后一段说:

“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这句话作为全文的收笔,有何深刻意义?

(命题意图:

析手法,领会表现手法

解答指导:

写景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一般有: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想象联想。

我们要通过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达到深入理解文章深层内涵的目的。

答案:

本文是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喻人。

这句话字面上是说梅,开花时期的“显露”与叶子时期的“隐藏”,都是“别人”的感觉,对于梅自身来说,它无非是自然界一颗普通的植物,文章以梅喻人,含蓄地告诫人们,我们每个人也如同这样一丛腊梅,应固守自己的本色,做到无所谓显露,无所谓隐藏。

熟能生巧)(18分钟)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镜泊湖的黄昏

熊召政

⑴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

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

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

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⑵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⑶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

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⑷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

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

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

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⑸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

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

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

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

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

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⑹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

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⑺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

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

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⑻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

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

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

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

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

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

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⑼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

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

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

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⑽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

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

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

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

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⑾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

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

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选自《新民晚报》2007年10月30日)

1、镜泊湖的黄昏美在哪里?

试用文中的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2.文章第4~6段对镜泊湖作了具体介绍,请用短语依次概括各段的内容。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1)“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一句中加点的“生命的蛋白汁”是什么意思?

(2)“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

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中加点的“更”有什么表达作用?

4.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A.开头通过对比描写,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并自然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宗旨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跳跃的文字,大胆的想像,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渗入了禅机,从太极、阴阳鱼,到生机、生命态度的慢慢感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5.结合本文主旨,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答案:

1.活泼、生动、宁静、欢畅、辉煌。

(3分)。

也可以用名词性词语回答,如夕阳、波浪、禅机、光粒。

答到其中任意3个词语即可得满分)

2.(形成原因)→(名称沿革)→(河道特点)(3分)

3.

(1)散发光晕的夕阳(或“夕阳散发的光晕”)。

能给镜泊湖提供生命的能量。

能启迪作者思考生命的价值。

(2分,答到任意2点即可)

(2)强调镜泊湖半弯的夕阳的活力和辉煌,镜泊湖水的清澈和明亮。

(2分)

4.B(2分)

5.无标准答案。

可参考下面的要点联系实际来分析:

(1)要及时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

(2)保持乐观的心态,坦然地面对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

(3)人生的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加以珍惜。

(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约会荷花

①早早的就听说霍金要来了,霍金保持着他特有的身体姿态与偶露的微笑要来杭州了!

②霍金来杭州,人们都以为这是一位科学巨匠与我们的一次聚首,一场约会,一篇不亚于任何追星场面的经典篇章。

而我私底下却在想:

霍金应该是来赴西湖的荷花之约的。

③当那么多的人都在为霍金而狂时,他坐在轮椅上想的是什么呢?

是身体上的不适?

是想拼命忍着将要流溢出来的口水?

是想好好地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

还是新的黑洞理论?

这些都只有他自己知道。

④一尊微弱之躯,一个病中的老人,面对这么多鲜花、掌声、赞叹和美誉,他为什么不像其他明星表露出满心的欢喜与陶醉呢?

哪怕是装出来的。

一切都是那么静静的,静静的,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静静地飘下,飘到一个地方,风吹一下,就动一动。

风不吹,就静静地禅定着。

那些仍然留在枝头的鲜花与果实与它无关,那些欣赏鲜花与享受果实者的赞叹与它无关。

它只属于大地。

回归大地,是它的理想与抱负。

走向大地时的那份从容与宁静,那份无悔与蕴藉,只有那片掉落的秋叶,才能够懂得!

⑤很多的时候,霍金都保持着一种雕塑般的姿态。

没有任何一种雕塑会像他那样生动,会像他那样令人难忘与不舍!

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

⑥所有的鲜花与笑脸还有亲吻连同祝福,也就是冲着他的那份直立着的心而去!

⑦大多时候沉默着的霍金,总让人误以为他是暂时地睡着了,睡着了似的霍金其实是比谁都清醒着。

他在心中寻找美,一份简单得令人心痛的美。

所以,当他看到西湖的荷花盛开时,忍不住赞叹了:

多美啊!

美就是那么简单!

而美又不是那么简单的!

当荷花浮出水面,亭亭玉立于这个世间的时候,那些曾经生活在淤泥与黑暗中的生活细节就淡远了,曾经付出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与汗水都化作了一缕甜蜜的回忆与沉潜的智慧。

⑧任何生命都有这个过程。

当霍金读懂荷花时,笑了,由衷地发出赞美:

多美啊!

⑨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接天的荷叶当中,霍金难道不比荷花更美吗?

他与荷花融为一体。

微风起处,荷叶与花儿都摇曳了起来。

风在花叶上吹着,也吹在霍金的脸上。

霍金也如一朵荷花,幽香随风飘过来,带给我们夏日里最后的一抹清凉。

(作者赵福莲,有删改)

〔注〕霍金: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患卢伽雷病,全身瘫痪,却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8.揣摩文章题目,写出它的两重含义。

(2分)

(1)

(2)

19.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4分)

(1)第④段说霍金“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结合全段,说说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2)“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

”具体说说“斜”和“笔直”放在一起的表达作用。

20.文章第⑧段说“当霍金读懂荷花时,笑了,由衷地发出赞美:

多美啊!

”请具体说说霍金究竟读懂了什么。

(3分)

答案:

18.

(1)霍金来西湖赴荷花之约;

(2)我们与如荷花般的霍金相会

19.

(1)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霍金面对荣誉时的从容(或实现人生价值后的无悔)。

(2)形成对比,突出了霍金在身体残疾时表现出的坚强乐观(或从容高洁)的精神品质。

20.示例1:

经历了淤泥般的黑暗生活并将之淡远,所展现出来的亭亭玉立的生命是最美的。

示例2:

付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与汗水,把它化作一缕甜蜜的回忆与沉潜的智慧,拥有这个过程的生命是美的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黄蜂筑巢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

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

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

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

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

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

生活着多么好啊。

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

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

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

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

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

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

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

   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

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

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

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

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

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

“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

”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

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

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

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

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

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

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选自《周涛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6.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

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4分)

黄蜂的“举动”

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

第二次

17.文章写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