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553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审计重要性论文.docx

审计重要性论文

 

浅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记录的数量不断增加、内容日趋复杂,同时伴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这时详细审计已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审计进入了抽样审计阶段,审计重要性概念也随之产生,并且在审计实务界广泛运用且占有重要地位。

审计重要性判断的运用有利于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费用。

《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可见,审计风险实质上强调的是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由于审计测试和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审计人员不可能将所审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或漏报都审查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始终存在,但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过程中,又总是希望通过执行合理必要的审计程序,尽可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这就需要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一)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及意义

审计重要性是指合理预期一项错报单独或者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21号——重要性》:

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其在量上表现为重要性水平,它是针对错报的金额大小而言。

在性质上指错报的性质很重要,可能影响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抉择。

注册会计师应从数量和性质两方面考虑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其意义表现在:

1.是有利于防范审计风险。

重要性水平的恰当判断对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有重大帮助作用。

在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对未审计部分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水平的设定、重要性的判断有关。

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2.是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被审计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经济事项日渐频繁,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审计抽样愈加普遍,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错报,在审计抽样确定样本规模及评价抽样结果时显得异常重要。

重要性概念为解决审计人员的抽样决策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从而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3.是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

由于审计费用预算与时间预算方面的考虑,审计人员必须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

重要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可以适当减少审计程序,缩小测试范围,使审计人员把审计重点放在那些对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方面。

(二)审计风险的含义以及意义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因素组成,其中检查风险是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

近年来,全球资本市场动荡,国内外一些公司严重舞弊事件数见不鲜,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牵连其内,所以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审计质量意义重大。

主要表现在:

1将会增强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证券市场融资状况将有所改善。

2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树立良好的信誉,有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更好发展。

3保护相关经济者的合法权益。

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压力有增大的趋势,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审计重要性的理论分析

(一)审计重要性的成因

之所以要对重要性做出判断是出于对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考虑,如审计重要性水平太低,审计质量得到了合理保证,却加大了审计工作量,降低了审计效率;如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过高,审计质量得不到合理保证,审计人员会面临比较大的审计风险。

因此,审计重要性是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合理统一,注册会计师要合理权衡审计收益与审计风险,确定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不得人为调高审计重要性水平减少审计工作。

在审计工作中要进行重要性判断,是由以下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1.审计方法的要求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是证实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其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社会经济环境是变化的,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企业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详细审计工作量太大,注册会计师也就不可能对会计报表的所有方面发表审计意见,只能运用审计抽样就重要方面发表审计意见,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就问题的重要性做出判断,对重要项目进行详细审计,对不重要项目进行抽样审计,从而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也不至于加大审计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

因此要求注册会计师要考虑重要性。

2.审计成本效益问题的考虑

审计并不是一种免费的行为,它需要资源,同时也会给社会资源配置带来影响。

正是由于审计成本的存在,在当前详细审计已不可能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只能进行抽样审计,就重要问题进行详细审计,这样既提高了审计效率,也合理规避了审计风险。

因此,从审计的成本效益方面看审计必须要考虑重要性原则。

(二)影响审计重要性的因素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审计的目标、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同时,还应当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1.从性质方面考虑影响重要性的因素

在某些情况下,金额相对较少的错报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一项不重大的违法支付或者没有遵循某项法律规定,但该支付或违法行为可能导致一项重大的或有负债、重大的资产损失或者收入损失,则认为上述事项是重大的。

下列可能影响重要性的因素:

(一)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的感知。

他们对财务报表的哪一方面最感兴趣。

(二)获利能力趋势

(三)因没有遵守贷款契约、合同约定、法规条款和法定的或常规的报告要求而产生错报的影响

(四)由于错误或舞弊而使一些账户项目对损失的敏感性

(五)重大或有负债

(六)关联方交易

(七)通过一个账户处理大量的、复杂的和相同性质的个别交易

(八)个别及其重大但不同的错报抵消产生的影响

(九)与账户相关联的核算与报告的复杂性

(十)可能包含了高度主观性的估计、分配或不确定性

(十一)管理层的偏见。

管理层是否有动机将收益最大化或者最小化

(十二)管理层一直不愿意纠正已报告的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缺陷

(十三)自前一个会计期间以来的账户特征发生的改变

(十四)可能的违法行为、违约和利益冲突

(十五)财务报表的项目的重要性、性质、复杂性、和组成

2.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的影响因素

(1)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结论。

影响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的因素:

(一)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如为了评价财务业绩,使用者可能更关注利润、收入、净资产);

(二)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三)财务报表因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四)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仅通过债务而非权益进行融资,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更关注利润、收入或净资产);

(五)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2)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者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下列因素可能表明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虽然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将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

(一)法律法规或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特定项目(如联防交易、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薪酬)计量和披露的预期;

(二)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相关的关键性披露(如制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成本);

(三)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财务报表中单独披露的业务的特定方面(如新收购的业务)。

(四)审计重要性的判断

重要性的评估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意见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执业中,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职业判断能力对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作出合理的判断。

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作出判断时必须考虑如下因素:

1.以往的审计经验

如果以前年度所使用的重要性水平适当,可以作为本次审计确定的直

接依据。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范围或职责发生变化,可作相应调整。

2.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了特殊要求,就应当谨慎地确定其重要性水平。

一般而言,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的要求越严格,被审计单位出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就越大,注册会计师应对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一点。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

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一方面由于其涉及的报表使用人范围较广,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各个报表使用人重要性水平的并集,另一方面,报表使用人主要根据报表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故应将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定低些。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范围较广,比如,既经营房地产、又经营电器,还经营其他业务,由于其经营范围较广,经济业务比较复杂,故会计处理比较容易出错,所以,注册会计师也应将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些。

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

如果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

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5.错报漏报的性质

如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漏报、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漏报、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等等,不论其错报漏报的金额多少,注册会计师都必须将其视为是重要的。

6.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程度是存在差别的,会计报表使用人对某些报表项目要比另外一些报表项目更关心。

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人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由于会计报表个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得不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7.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可能成为会计报表使用人做出反应的信号,因此,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深入研究这些金额及其波动的幅度。

三、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防范措施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现代审计对象繁多复杂,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一些补偿贸易等金融衍生业务,已成为很普遍的经营行为,这些导致了企业的审计工作更加复杂。

审计风险也会随之增大。

有些失误很容易被隐藏起来不被发现,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几年来审计对象的兼并,重组现象有很多,也就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另一方面,目前的审计工作已经不是传统的财务报表,还要对企业内部的重要错误和舞弊现象进行揭发,并对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进行评估,保证企业财产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这样的现状,使得审计人员的工作更加困难,也增加了审计风险的概率

(2)法律、政策的不完善、不稳定

法律为审计工作提供个法律依据,如果没有法律依据,审计工作就没有了统一的断定标准,也会增加审计风险。

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政策经历了几次打的调整,这些调整直接影响了我国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容易形成审计风险。

(3)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的经济组织都利用计算机记性财政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财政管理上,这是得我过的财政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计算机的应用使得财政信息的生成过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传统的审计方式已经达不到现在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使得审计人员不仅要对审计对象进行审计,还要对计算机审计系统进行审计,才能得到真实的客观的数据资料。

但是目前由于水平有限,审计人员在利用计算机审计系统行使经济经营的企业审计时,缺少计算机的辅助审计环节,而目前的计算机舞弊现象更加隐蔽,不容易被发现,这必然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4)内部控制失灵产生的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力的强弱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内部的舞弊现象,减少审计风险的概率。

但是,如果被审计的企业内部没有完善的控制系统,而且管理上松散,有明显的漏洞,那么就可能为审计风险埋下了隐患,那么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发现其中的舞弊现象。

2.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

(1)审计机构的质量控制机制不能有效落实

从我国目前从业人员的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构成及总体的执业环境来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松散,缺乏科学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

即使存在一套科学、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不执行,形同虚设。

加之行业内部之间的激烈竞争,少数事务所为了招揽业务,人为降低收费标准,甚至牺牲审计质量,满足客户不正当需求,使审计质量控制度落不到实处。

(2)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审计人员是实施审计的主体,其专业素质的高低对审计风险的发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目前,审计人员存在培训不足,专业技能不高,实务经验、风险意识欠缺,知识结构单一,大多是财经类人员,缺乏营销、工程、法律等多面而专业型人员。

同时,审计人员对各种业务系统的了解有限,容易出现信息盲从心理,真审计的风险、外部环境的变换性、复杂性以及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对审计人员提出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以现存的知识结构无法起到风险管理所要求的水平。

(3)审计方法选择不恰当

由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受审计成本限制,不能将审计事项全部查清。

因此,在审计方法上一般采用抽样审计,从而加大了审计的潜在风险、目前,审计一般采取判断抽样,受审计人员经验水平限制,抽样时可能出现:

一是对被审单位一些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大的项目选择的样本量过小;二是只求样本数量,不求质量,如存货审计,往往只对存货的品种数量进行抽样,而忽视对存货的计价方法、质量、现行价格、所有权等力面进行审核,因而可能使审计人员对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误判。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由于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消除其产生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其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减少其对审计人员自身乃至整个的审计环境产生的威胁。

下面我将阐述,降低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1.扩展审计范围,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充分重视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审计。

针对被审计单位资产中无形资产中比重的增长,审计人员应充分重视和加强对无形资产价值、构成、收益等方面的审计,为审计委托人、被审计单位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准确而可靠的信息资料。

同时建立和发展人力资源审计,逐步开展环境审计,进一步深化制度基础审计,提高工作绩效。

由于审计的内容不仅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为效益、管理、经济责任审计、经济决策审计、联合、拆分以后的偿债能力,评价企业是否有效益,提出是否可行的意见书,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审计人员需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审计风险方面的理论知识,从思想上保持高度警惕。

更新审计观念,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不断提高审计技能和政策水平并进行后续教育,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技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牢固树立审计人员廉洁自律意识,恪守审计规范,倡导敬业精神。

2.发展审计理论,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

审计理论应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不能墨守陈规,应根据新的经济形势作出相应调整,以跟上时代步伐。

因此,要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的审计范围、对象、取证、抽样、测试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根据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特点及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进行突破创新,发展新的理论。

审计人员可根据被审计单位系统会计处理特点及审计的目的等选择适当的方法与技术,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对一些企业内控管理薄弱、资产流动性较强或多有权难以确定、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经济业务繁杂等审计风险较高的事项,要引起足够额重视,适当扩大样本量,增加审计覆盖范围进行分析、复核。

对线索较少的计算机审计采用辅助审计技术,包括系统根系、系统测试、数据测试、特殊问题处理、管理自动化或办公自动化,提高审计效率。

3.加强审计立法,明确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责任。

国家应针对新情况建立一套新的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使工作制度规范化。

一方面,要加快审计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努力改善和优化审计环境,使审计法律更完备、更权威,使审计执法的依据更科学、更有效,使审计工作更规范、更具体,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另一方面要明确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的责任。

被审计单位应保证出具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保证会计报表充分披露有关信息;审计人员应按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合法。

被审计单位与审计人员双方应做出书面承诺,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双方各自责任,才能避免审计中带来的不必要风险。

4.实行质量控制时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采取的控制程序。

做好质量检查工作,是提高社会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

为降低审计风险,应建立配套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内部制定质量考核办法,形成质量与个人的责任利益挂钩的内部监督机制。

与委托方进行质量承诺并对质量问题进行处罚。

做到事前了解客户基本情况,准确有效地估计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确定收集成本高低,编制实施计划。

始终审查计划安排是否与委托单位要求相符,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计划,检查审计方法是否得当,审计依据是否正确,审计判断是否恰当。

事后进行承办人复核、部门负责人重点审查、实务所负责人则要抽查的歌层次检查工作,把好审计证据质量关,突出证据有效性,对审计人员的取证材料、底稿进行审核、确认,实行三级复核制度。

在外部做到规范控制和检查控制。

规范控制即事先制定各种控制规范来控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检查控制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检查、审计署的检查和法律责任大小。

5.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虽然制订了若干项具体会计准则,但大部分仅限于上市公司应用,其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仍有一定差异,中国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进程中,应全面分析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会计准则的内容,使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

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编制出规范、高质量额涉外审计报告,降低因会计规范不同而形成的审计风险。

四、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一)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性的关系

通过比较审计重要性与风险性的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审计重要性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考虑的,用来衡量会计报表的错报和漏报,而审计风险是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出发考虑的,用来查出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影响影响审计的可能性。

虽然二者考虑角度不一样,但是二者在客观上有着紧密联系[。

1.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变动

审计的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的风险性就越高,反之越低,这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的。

现实情况中,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基本上依据自身经验最审计重要性做出职业判断,而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决定着和使用者互相分离,会计报表者和审计人员在出发点和动机上存在一定差异,这势必导致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与会计报表者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就报表会计者自身利益来看,为了便于自身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这些报表会计者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资金流动状况和财务状况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过程,这就对审计报告和会计信息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期望这些审计报告能尽可能揭示被审计单位的问题,这样他们设定理想审计重要性水平就较低,这样一来,审计人员就会面临巨大的审计风险。

相反,如果会计报表者对审计重要性水平设定较低的话,那么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就会降低,即使报表中存在较大错误,审计人员也可能不会对其正确判断和决策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从会计报表者的使用角度分析,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性存在反向变动关系。

2.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呈正向变动

现实情况中,审计人员除开要考虑会计使用者的要求和审计风险之外,还要考虑审计工作本身的效益和成本。

因此,审计人员在判断审计重要性水平上越低,那么他的风险性就越小。

审计人员在遵守相关规定之外,尽可能增加审计的程序,付出较多时间和精力,从而尽可能全面搜集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证据,进而较大程度上降低可能面临的风险。

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一些,这些少掉的部分势必会影响审计的时效性,同时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性影响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下面将讨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性是否存在双向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从会计报表者的角度分析得出重要性水平与审计师的检查风险无关,检查风险决定不了重要性水平的高低。

另一方面,在审计实务中,依据审计经验,审计师要尽可能发现该重要水平以下的错误和漏洞,也就是说要降低检查风险,审计师必须扩大抽查范围、增加审计程序,这实质上就降低了审计的重要性水平。

由此可见,审计风险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审计重要性的高低,尽管它不是本质的影响因素。

(二)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性对审计实务的指导意义

1.为审计师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提供合理依据

近年来,如何节省审计成本的同时提高审计的效率成为审计行业的热门话题,如果会计报表者的客观重要性水平较低,而注册会计师经过专业判断后的重要水平较高,那么此时的审计风险就会变得很高,介于两者之间的错报和漏报对使用者的重要性就越大。

因此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会导致审计风险的提高。

2.充分考虑审计重要性水平以尽可能控制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要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并遵循“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评估结果”的理论依据来决定重要性水平,同时兼顾成本效益的实务操作原则,同时增加审计程序等方法来降低检查风险和审计风险。

此外,建立以重要性水平为内部管理重心的新型会计事务所也可以降低审计的风险性。

五、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性在审计事务中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概念,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性的合理运用将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决策方向和经济效益,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运用将会对一个企业取得良好的效益。

一汽大众是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汽车制造企业,支点会计师事务所为它服务。

2012年末,一汽大众公司的资产总额为5000万元,2012年的税前净利润为2000万元。

审计的重要性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审计重要程度的确定。

由此可知,在确定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同时,支点事务所一方面要考虑到资产总额的相对稳定性、可预测性和反映一汽大众的正常规模,将其用作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标准,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审计风险,支点事务所决定采用1%的比例,这样一来,一汽大众公司的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变为:

5000×1%=50万元。

与此同时,支点事务所又将一汽大众公司在2012年的税前净利润作为另一个重要性水平的标准:

2000×5%=100万元。

此时,就有问题出现了,一汽大众公司属于生产企业,适合用“资产总额”确定它的审计重要性,但是“净利润”一般只适用于流通企业。

同时,当一汽大众的净利润波动幅度比较大的时候,一般不会将它当年的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应该选择在最近几年的平均利润。

一汽大众公司2010年净利润为600万元,2011年净利润为1000万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的净利润变动幅度比较大,因此应该选取最近几年的净利润的平均值来确定重要性水平。

但是,在审计报告中,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只能有一个。

在这个案例中,支点事务所为审计项目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候,采用了两个重要性水平,同一个单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