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559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9 大小:13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9页
亲,该文档总共1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1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集体备课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

童年的生活都是充满乐趣的,我们一起看看千年前,儿童们天真烂漫的生活吧。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

昼耘桑晓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教师提示易写错的字:

“耘”的偏旁是“耒”,不要写成“未”。

三、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1.课件出示诗人范成大简介,解诗题。

(强调“兴”的读音)

2.学生诵读古诗,互相交流,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强调“当、供”的读音)

3.教师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哪些人?

做了什么事?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出示情境图片,小组交流: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理解“解、供、傍”)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

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尝试默写。

6.归纳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树下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繁忙、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乡村男女勤劳、朴实的形象,也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童趣。

第二课时

一、学习《稚子弄冰》

1.解诗题,知诗人。

课件出示对杨万里的介绍。

(理解“稚”)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3.出示注释,学生理解古诗大意。

教师引导。

品读一、二句,想象画面,研读三、四句,讲述画面故事。

做冰锣、玩冰锣、冰锣破碎。

(“脱”形象传神地写出孩子剜冰的样子)

4.体会情感(从高兴到失落),有感情朗读,比赛读,比赛背诵。

5.归纳主旨:

通过写孩童做冰锣、玩冰锣的高兴及冰锣破碎后的失望,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内心情感丰富的儿童形象,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二、学习《村晚》

1.解诗题,知诗人。

课件出示对雷震的介绍。

2.学生读诗,指导正音。

(强调“漪”的读音)

3.学生自由说说诗意,教师点拨。

4.悟诗情。

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牧童的悠闲,体会诗中的闲适自在。

把握“衔、横、信口吹”,想象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的画面。

体会向往之情。

5.归纳主旨:

本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生动描写了牧童横坐牛背吹笛的神态,刻画了一个天真调皮、闲适自在的儿童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

6.比赛有感情诵读,一起背诵。

教学板书

1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村庄儿女→耘田、绩麻

童孙→学种瓜

稚子弄冰:

“脱”冰→当钲→敲→碎

村晚

景→草池塘山落日

物→牧童牛吹笛无拘无束

悠闲自在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三首诗都描写了天真烂漫、自由可爱的儿童和乡村的生活。

学生读时也会觉得有趣,甚至心生向往。

我在授课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抓住诗中精妙的字眼进行想象分析,描述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诗中的童趣,从而体悟诗人的情感。

2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樱、蚌、割”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蚂、蚱、嗡、樱”等14个生字,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

在品读文字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和祖父的爱,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

园子。

问:

同学们见过园子吗?

说说你见过的园子。

2.完成课题。

今天我们要来读萧红的一篇文章(引读课题)。

在萧红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几个学习任务来品味萧红笔下的园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容易读错或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写在黑板上,与大家交流。

(3)边读边想:

在萧红的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交流:

栽花拔草溜平铲地芒针倭瓜

重点理解:

溜平、倭瓜

再次感悟:

这是一个()的园子?

(学生板书:

自由、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热闹、快活)

小结:

同学们很会读书,我们一起说——这是一个()的园子。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

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

(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①朗读第1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

(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

①默读课文第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

◇“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

下雨啰!

’”

②讨论:

“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分自由。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

“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

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4.找出表现“我”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积累语言,留住记忆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摘录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生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这个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色彩斑斓、美丽、充满生机、鸟栖虫居、童话般的、有趣……)

2.是呀,“我”和祖父一天都在这个园子里,“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呢?

二、品读,了解“我”之自由。

1.请大家打开书本,出示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自由读读课文3~15自然段,看看“我”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事?

可以用横线标出来。

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

用波浪线把关键词句画下来。

读一读,用心体会,在“我”的表现当中,你体会到什么?

2.交流讨论。

(1)“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板书:

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

做了很多事情,省略号表示还做了什么?

(拾谷穗、和祖父一起玩、瞎闹、祖父收拾残局)

问:

写了一天里,“我”和祖父在地里,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浇菜。

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我”和祖父关系亲密、祖父爱“我”,“我”也爱祖父、觉得很有趣)

(2)那么,在这几件事中,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你就读哪件事,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好吗?

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我”好像是祖父的“影子”“小尾巴”,一老一少,一顶大草帽、一顶小草帽相映成趣,形影不离,画面风趣。

②种小白菜时瞎闹、踢飞菜种。

看,“东一脚,西一脚”,动作描写,让我们捕捉到了“我”的快乐。

文中还有像这样的动作描写,你能找到吗?

③铲地时,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男生齐读。

④读第13自然段。

数一数,这段话中有几个“又”字,再轻轻地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做事三心二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非常自由、幸福、快乐、轻松有趣、丰富多彩、无忧无虑——板书)

⑤读第14自然段:

拿水瓢浇菜。

师:

作者不往菜上浇,可以看出不是劳作,是玩。

(板书:

乱闹)

她很顽皮,直接把水往天空一扬;

师:

扬出了快乐,还喊了

齐读“下雨啰,下雨啰”。

师: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喊出了萧红的快乐,萧红的自由。

小结:

“我”跟着祖父种小白菜、铲地、浇菜,虽然是在瞎闹、乱钩、乱闹,但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吃黄瓜、追蜻蜓,这些就是作者在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快乐的、幸福的。

三、想象,悟祖父之爱

1.那么,当“我”做这些事的时候,祖父是怎样的态度呢?

请同学们再默读3~1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

①“我”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祖父很宠爱“我”。

②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地讲给“我”听,很耐心,很形象。

③祖父笑了。

师引导,指名读一读对话。

师:

这段文字中,还有祖父的神情描写,你找得到吗?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祖父的笑是疼爱,是呵护,是宽容。

正因为有祖父的疼爱和呵护,(板书:

爱)“我”才能在园子里如此快乐自在。

师:

一件件小事,饱含着萧红对童年的回忆,也饱含萧红对祖父的怀念,这种写作方法我们称之为“叙事抒情”。

四、美读,渗透园子的精神意义

1.课文第16自然段,再次描写了园子的景物,为什么要两次写到这园子的景物呢?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想一想:

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2.指名读。

3.交流。

(1)“一切都活了”,怎么写出“活”来的?

(用了三个拟人)

(2)“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自由配合着读一读。

师生配合读。

齐读句子。

(用的是排比)

(3)“随意”说明自由,扣住“一会儿……一会儿”。

生读。

4.作者写这些事物的自由和童年生活自由有联系吗?

为什么写这些话呢?

(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像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

作者写园子的自由实际上是要写“我”童年生活的自由。

5.延伸练笔。

“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让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

五、点题,延伸《呼兰河传》

1.在三十一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人间的“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

学生读课本P7“阅读链接”第1自然段: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了吗?

(①引出下文。

②祖父非常疼爱作者,开头就突出祖父。

③萧红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从小不喜欢她,母亲去世了,后母更不喜欢她,只有祖父疼爱她,祖父是萧红一生最重要的人。

就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课题。

2.《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

(课件,配《思乡曲》的音乐)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这一切,是萧红忘却不了的,于是,她就用最质朴的文字去表现它,珍藏它,写成了《呼兰河传》。

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的好书,希望同学们课下找来读一读。

教学板书

2祖父的园子

栽花、拔草、种菜、

铲地、浇菜……

瞎闹乱钩乱闹爱快乐的

幸福的

自由的拟人、排比

借物抒情

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思维自由洒脱,想说的话特别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

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

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一篇篇生动的续写提升了文本,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续写完成之后再欣赏《祖父的园子》中的精彩描绘,对比之中找到了自身与作者的差距,顺势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积累,充实文笔,使学生感受更深刻。

3*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认识“徘、徊、渺、篝”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体会作品表现出的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及其深刻内涵。

3.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4.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间播放梅艳芳的歌曲《床前明月光》)

(上课前3分钟)上课!

(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歌朗诵。

(播放诗歌朗诵《乡愁》)

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什么?

这让我们想起了什么?

诗歌是什么?

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

板书:

月是故乡明。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诗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

题目、作者和注释。

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省清平(今临清)县人。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兼任汉语系讲师。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会”成立。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等古代语言,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做上标记。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

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徘徊浩渺篝火旖旎绝伦耄耋

油然澄澈恍然大悟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的瑞士莱芒湖上,在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的大海中,在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的,我都非常喜欢。

此地有,,还有几座土山,风光无疑是。

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之上,上下,,,,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跟生字词语一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再复习巩固,不妨把它背下来。

同学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一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入分析,学会质疑,学会鉴赏。

同学们请结合背景资料(提前印发《季羡林的故乡情》),默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你认为好的(或不好)的地方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质疑,学生自主解答)(教师穿插点拨)

问题: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生1:

作者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生2:

作者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生3:

作者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2.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生:

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

是不是多余?

生: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的,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

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

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的月,故乡的月亮愈美,愈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师: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

同学们齐读一下。

(倒数第2自然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

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

那我想问:

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月亮)

很好,是月亮!

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

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总结文本:

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

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

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

用它来作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者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

有评论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五、写作实践

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

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段。

教学板书

3*月是故乡明

国外的月亮:

瑞士莱芒湖上

非洲大沙漠中

碧波万顷的大海中

巍峨雄奇的高山上

故乡:

苇坑里的小月亮(永远忘不掉)

对比中,体现出对故乡及亲人的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反思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乡和亲人。

不过,人们赋予月亮的象征义远不止于此。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来抒发对月亮的吟咏和思考。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月”这个线索,体会作者对不同地方的月亮的感情,从而实现情感的升华。

4*梅花魂

【教学目标】

1.认识“葬、腮、虬、玷”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2.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题目

1.(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们见过梅花吗?

知道梅花的品格吗?

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

2.(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

3.揭题释题。

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

教师过渡语:

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

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

二、预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1)读诗落泪。

(2)珍爱墨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图。

(5)送梅花手绢。

5.读了这五件事,你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

从文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解释“眷恋”一词)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三、谈谈体会

1.学习第一件事。

(1)出示句子:

“我很小的时候……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思考讨论:

①“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②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

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

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大意是:

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

(即第三、五件事)

(1)从“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这句话,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这句话,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这句话,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

(1)师:

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

课题写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

读读第3自然段,你能体会到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①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