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68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非选择部分必会会考Word格式.docx

⑵从材料二、三中提取有效信息,说明北宋时期在商业活动方面比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有何重大进步?

意义如何?

2、⑴最早应在唐朝出现。

两者的出现使当时富商大贾便于储存金银财物,有利于长途贩运商业活动的展开,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⑵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北宋出现了商标,说明北宋商人重视商品的品牌意识和广告效应。

3、阅读下列材料:

康熙年间,朝廷根据江南机户的请求,废除“织机不得逾百张”的限制,丝织业日趋兴盛,南京织机已逾三万张,出现了拥有织机五六百张的丝织工场。

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丝织生产的分工也更细密,机房织出的生绢生绸,还要经过练房、染房、漂房的加工。

不管是机房、练房,还是染房、漂房,内部又有许多分工,如练房内部有煮、沤、曝等不同的工序分工。

⑴广州十三行是()(2分)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B、官营贸易机构

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⑵根据材料一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2分)

⑶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⑷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清政府的政策对工商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及认识。

(3分)

3、⑴C(2分)

⑵状况:

手工工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雇工数量更多;

分工更加细密。

(任答2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⑶闭关锁国政策将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

⑷康熙帝废除织机数量限制的政策,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每点1分,共2分)认识:

国家政策始终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力)。

(1分)

4、2001年10月,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九次会议在上海召开。

在此期间某中学举办了以“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上海”为题的知识竞赛。

⑴举出1840-1949年发生在上海经济领域的、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一例事件。

⑵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缩影。

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

(5分)

⑶这一时期上海群英荟萃,许多人在此为上海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请用50字左右介绍其中的一位。

(应包括所处的时代、主要贡献和你的评价,3分)

4、⑴《南京条约》中上海作为五口通商之一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19世纪60年代方举赞创办发昌机器厂。

(任答1点,每点1分,共1分)

⑵过程:

①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④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⑤抗战时期,由于沦陷区日军的掠夺和国统区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⑥抗战胜利后,由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大肆挤压和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⑤、⑥点可以合并为一点,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工场纷纷倒闭。

(答出阶段特点即可,原因不作要求)(每点1分,共5分)

⑶如:

①方举赞。

1866年,以200元资金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这是较早的民族工业。

②荣氏兄弟、一战期间,经营面粉业,一战后创办申新等几家纱厂,是中国最大的纺织业资本家。

评价:

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创办的企业逐步走向萎缩。

(“时代”、“贡献”、“评价”各1分,共3分)

5、在中国近代化发展道路上,洋务派迈出了第一步,而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政治舞台,为中国近代化的实现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努力。

(1)结合史实说明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努力。

(2)与地主阶级的探索相比,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有何特点?

试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3)指出民族资产阶级探索的结局并分析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5、⑴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发起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却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的方案,发起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的方案,发起辛亥革命,并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涨的同时,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中的一些人,把“振兴实业”看作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倡导“实业救国”论。

⑵特点:

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转到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

原因:

①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道路的。

②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资产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政治舞台。

③民族危机的加深,使民族资产阶级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

⑶结局:

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戊戌变法失败;

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因此,无论是改良还是共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都是行不通的。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三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材料三“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和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⑴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

⑵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

6、⑴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措施:

国家集中物力、财力大规模投入;

利用苏联帮组;

建立钢铁、汽车、重型及其等重工业企业和重点建设东北地区。

⑵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接壤;

幅员辽阔,资源物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联合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

材料二……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

……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向中央两位同志的讲话

材料三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是个思想路线的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观点突出反映了()

A、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盛行B、党内始终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

C、忽视客观规律坚持本本主义D、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用户

⑵材料二是如何驳斥材料一中的观点?

⑶材料三是怎样发展材料二的观点的?

用史实说明这种发展对当时所起的作用。

7、⑴A

⑵历史上的伟大任务没有说过凡是;

要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要用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全国人民。

⑶材料三是材料二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继续。

史实:

1978年,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了长期以来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8、阅读下列材料:

长期穷困的安徽凤阳县,在“文化大革命”时,每人每天的口粮只有8两(合公制400克),不够吃只好用瓜菜代替。

有人编了一段凤阳花鼓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然而,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凤阳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产,三年跨了三大步。

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2分)

A、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

B、农民生活水平不高

C、旧的经济体制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⑵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⑶假如2006年暑假,你陪一个外国考察团到安徽凤阳县农村考察经济,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78年、1978年以来该地方发生的变化,你准备如何介绍?

(4分)

8、⑴C(2分)

⑵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

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③改革购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④废除人民公社制图,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任答3点即可,每点1分,共3分)

⑶①1953~1956年,实行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2分)②1958~1978年,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扩大公有化规模和程度。

(1分)③1978年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9、1984年初,邓小平南下视察深圳等经济特区。

他指出: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建立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因。

⑵当时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⑶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建立在哪两个省区?

(2分)为什么?

⑷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有什么意义?

9、⑴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打破封闭状态,以经济特区为窗口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每点1分,共2分)

⑵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形势好转。

(任答2点,每点1分,共2分)

⑶广东和福建。

(2分)因为:

靠近港澳台,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吸收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

华侨多,便于引进侨资。

(任答1点,1分)

⑷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

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或答“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任答2点,2分)

10、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⑴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开始之际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贡献?

⑵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生产关系进行过了成功的调整和改革,简析其主要内容和作用。

⑶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作出了怎样的突出贡献?

⑷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从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两方面加以概括)

10、⑴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作用:

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提高。

⑶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⑷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帝国的军事在这次战争中,各种情势都应该更有利:

如果进行大规模战争,清军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作战的地区和防守地;

他们的后备部队和武器弹药都近在咫尺;

而最重要的一点,乃是这次战争是在清军本土进行的,他们一定可以全神贯注于这一战斗中。

——奥特隆尼《对华作战记》

1841年1月9日,钦差大臣伊里布准备收复定海,奏调安徽、湖北、湖南4000人入浙江协同作战。

道光皇帝1月17日批准,并以“600里加紧”命令上述3省调兵。

2月10日,以伊里布“畏葸”撤职,此时所调军队尚无踪影。

2月19日,接替伊里布的钦差裕谦奏报说:

离浙江最近的安徽兵“将到兵营”,湖广(湖北、湖南两省)“程途遥远,本属缓不济急”,奏请撤销调令。

(1)材料一、二说明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出现了什么情况?

(2)试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什么?

12、

(1)清军由于本土作战所拥有的战略优势完全丧失。

(2)直接原因是清朝军队交通通讯工具的落后,根本原因归结于腐朽的封建制度。

13、阅读下列材料:

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

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

——许金城《民国野史》

辛亥年间,不是只有清室的遗老遗少,或者张勋那样愿意向旧王朝顶礼膜拜的人才继续留辫的。

好多人将发辫盘在头顶,或藏在帽子里,还有人干脆一如既往,将辫子自自然然地垂于脑后。

清末政坛的风云人物张謇,倒是把辫子剪了,可是他却郑重地将剪下的辫子珍藏起来。

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说你们劝人除去胡尾,自己反倒过来掩饰欺人,实属可恶!

说罢将该巡士的油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

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宽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除,众始散去。

——《上海研究资料》

(1)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6分)

(2)你认为在当时剪辫有必要吗?

为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13、

(1)材料一说明深受清朝统治者压迫的下层人民对于剪辫还是非常支持的。

(2分)材料二说明还有很多人对于清王朝还心怀眷恋。

(2分)材料三说明有些官绅小吏对于剪辫还持观望态度。

(2)有必要(1分)。

因为辫子在当时已经成为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象征,并且妨碍工作,同时还要花费时间保持卫生,所以应该剪。

(3)在移风易俗方面,中国人受西方影响,开始断发,但是受封建思想毒害、影响特别深,彻底根除陋习是相当难的。

结论:

要想彻底地移风易俗,必须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同时政府的决策要果断和彻底。

14、阅读下列材料

在地理大发现前,欧洲人对生活神秘遥远的东方人民深感离奇莫测;

传奇的虚幻令人惊愕,传说恒河源头的印度人吃蛇,而且能活到400岁;

有些人生来只有一条腿,但行动灵巧……甚至认为印度洋的土地上是一个由人和动物两类怪物组成的世界。

材料二:

明朝万历年间(16世纪后期),西洋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拿出一幅世界地图给中国人看,这是中国人首次面临另一种崭新世界观,因为明代中国人的地图清楚标明中国居于世界中心,由中国十五个市政使司居地图中部,四周有海环绕,海中有若干岛屿,上面写着九个蛮国名称。

这些“岛国”总面积可能还不如中国一个省份大……

材料三:

直至15世纪,欧洲的世界地图也很简单,基督耶稣高高在上俯视世界,从诺亚方舟洪水退却之后,诺亚三个儿子分别居住欧、亚、非三洲成为各洲始祖。

地图上用圆规画出网状,网状内有代表城市和王国的旗帜与城堡,所谓“世界”即以地中海区域为主要范围的世界。

请回答

(1)为什么当时的欧洲人会对东方有如此怪异的印象呢?

(2为什么中国人在当时会坚持那样的世界观?

(3)为什么欧洲人在15世纪前会绘制如此世界地图?

坚持地中海中心的世界观?

有人说,当时全球形成了古代五大文明摇篮以及五大区域的种族信仰古典文明,你能列举吗?

14、

(1)欧洲人由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地中海航路,丝绸之路中断,东西方交流受阻,所以对东方充满着神奇而虚幻的主观臆想。

(2)中国长期以来以“天朝上国”自居,自视为世界文明的中心,视海外邦国皆是不开化的蛮夷之地、接受中国文明的恩施与教化。

(3)欧洲中世纪接受的是罗马大主教皇、基督教会颁布的创造世界与人类的宗教世界观、地图的结构源自《圣经》诺亚方舟的故事。

15世纪之前的欧洲,由于罗马教皇在地中海的意大利,统治着地中海区域为中心的欧洲版图,所以他们坚持地中海为中心的世界观。

当时世界存在五大文明摇篮,即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和南欧爱琴海沿岸;

产生了五大区域文明:

东亚儒家、南亚佛教和印度教、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欧洲基督教和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15、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博览会。

恩格斯说:

“不列颠的贸易达到了神话般的规模,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巩固:

新的冶炼厂和新的纺织厂大批出现,到处都是新建立的工业部门。

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愈来愈大企业的过程中进行得非常迅速。

现代工业调查提供说明这一过程的最完备最确切的材料。

例如法国……不到百分之一的企业,竟占有总数四分之三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

——列宁语

英国在印度以……等形式,每年从印度人那里拿走大量的东西,他们不付任何代价地从印度人那里拿走的东西——不包括每年在印度境内攫为己有的在内,即仅仅使印度人被迫每年无偿地送往英国的商品价值,就超过六千万农业和工业劳动的收入的总和!

这是残酷的敲骨吸髓的过程!

——马克思语

材料四:

“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社会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历史使命:

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

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语

(1)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次重大事件。

(2)据所学知识说明在两次事件后殖民扩张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四,客观地评述西方殖民主义带来的后果。

15、

(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4分)

(2)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商品输出为主;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资本输出为主。

(3)殖民扩张及殖民掠夺:

一方面是野蛮、残暴的,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另一方面客观上破坏了当地旧的封建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殖民地半殖民地也逐渐产生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一种建设性作用。

16、恩格斯说: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请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1)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哪些新兴工业部门?

(各举两例)

(2)两次工业革命产生哪些不同的后果?

(3)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4)今天当你站在又一个新旧世纪之交的时候,你觉得当时正确的态度或方略应该是什么?

16、

(1)第一次工业革命:

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任选两项,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任选两项,2分)

(2)生产力方面: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高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分)社会关系方面:

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近代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

(2分)国际格局方面: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19世纪中后期,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3)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工业(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

(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或答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2分)

(4)面对西方侵略,应该高举救亡旗帜,坚决抵抗,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领土完整;

同时面对西方先进事物,应该高举启蒙旗帜,努力学习,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高民族素质。

17、21世纪初,美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突显其能源战略。

⑴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先后被用作能源的依次是什么?

⑵在推动能源利用方面,两次工业革命有哪些革命性的发明?

这些发明产生了哪些影响?

17、⑴煤炭、电力、石油

⑵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

蒸汽机的发明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了发电机、电动机和内燃机等。

发电机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而内燃机的发明则推动了汽车工业、石油工业的大发展。

18、阅读以下材料:

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19日通过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

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代的关税战。

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60%~100%。

此外,法国采取“输出限额制”,德国创立“以贸易贸制”,其他国家纷纷效法。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请回答

(1)美国为何要提高进口税率?

其目的是什么?

(2)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这种关税战造成了什么影响?

18、

(1)美国提高进口税率的原因是经济危机爆发后产品大量积压,所以要限制外来商品。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的生产,抵制外国商品的竞争。

(2)这种关税战造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混乱,使危机进一步恶化。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阅读下列某时期资本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