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762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docx

《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docx

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

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

在经济与文化渐趋融合发展的今天,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和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

在国际经济发展大势和我国政策引导之下,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兴建文化产业园也是各地区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模式。

然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文化产业园的集聚效应还不明显,未能发挥出文化产业集群的规模效益。

因此,如何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园的已成为加强我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

本文着重从中国文化产业园的现状出发,根据文化产业集群的理论知识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结合我国一些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措施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

文化产业园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我国30余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最富有成效的经验之一就是建设了高新科技园区和经济开发区。

多年的园区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作为21世纪的产业和最具发展产业——文化产业必将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根据《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到2020年文化产业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中央到地方党委、政府都极为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纷纷通过建设文化产业园来集聚并推动其发展。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其中,文化产业群就是指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核心说法。

1.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理论依据

1.1文化产业园的界定

园区,按照新华字典的定义,指的是集中发展某种事业的地区;是政府集中统一规划管理的区域,区域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

在西方文献里有许多个不同的对照词,例如park,district,community,quarter,cluster等等,所有这些词汇和称谓分别来自不同的研究理论和领域,但其研究的容大都相似,翻译到中文里,我们统称为园区。

文化产业园是产业集群的一种形式,而文化产业园区的定义,国外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随着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关于文化产业园的理论研究也渐趋完善。

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是指运用产业集群机理为众多相关企业活动规划的专门区域,是工业时代产业园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运用。

”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园区化、规模化,即文化产业发展在地理空间上的积聚,从而形成的集政策企业、创新、孵化、投资管理、后勤服务和产权交易等系列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

在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诠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情,在此尝试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概念界定为: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

园区形成了一个包括生产——发行——消费——产供销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明晰文化创意园区的定义有助于深化理解创意园区的功能。

1.2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及意义

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文化发展平台的建设,还可以促进旧城区的改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推进地方文化产品的开发,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产业园区的首要功能就是产业集群。

产业园区具有聚合、丛集和融合、交汇的功能。

产业间企业间互相碰撞,就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优势。

产业,企业之间互动;产业外,企业可以合作共同对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同时,产业集聚因地理优势可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根据米歇尔•波特的理论,这种产业的集群有独特的优势。

地理上的集聚可能会产生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但同时也可以分享资讯,聚合特定需求,进而降低交易成本。

产业集聚也可以使本孤立的企业从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中受益,同时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条件。

这就是有名的“钻石”结构理论。

其次,文化产业与旧城区改造的有机互动,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国际上很多重要的创意产业区都和旧区重建有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旧城区改造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城市文脉的中断,不仅保留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而且通过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与西洋、经典与流行在这里的交叉融会,为城市增添了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景观。

不仅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使城市更具魅力,给人以城市的繁华感、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和时代的生机感。

再次,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经济的创收和就业问题的解决。

政府利用产业园的模式和政策上的优势,吸引来自区外各地的优质企业进驻,为片区创收任务提供支持。

另外,产业园的建立需要管理,需要人才,企业的进驻带来机会,带来工作,这样的模式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型产业园区,这样的表现尤为突出。

2.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建设受到普遍重视,并初具规模,虽然发展历史较短,起步也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

自2004年开始,我国文化部先后命名了4批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基地四批6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园区和一批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同时,各省市也建立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园区类别涵盖演艺动漫艺术创意与设计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

根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的统计,截止到2012年4月,全国已建成和正在筹建的文化产业园大概有1200余家,其中,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分布呈现东部占绝对优势共计852个,占总数的70%。

中部西部较为平均,中部地区合计186个,占15%,西部178个,占总数的15%。

2.1我国文化产业园的各种类型

2.1.1自发形成型

自发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不是由政府规划形成的,而是由于当地的一些特殊的条件碰到某些城市发展的机遇,吸引了一些艺术家等文化产业生产者积聚到此处,逐渐创造出一种艺术氛围,进而吸引更多的创意人才或企业汇聚到此地形成一种集群。

在形成知名度之后,大量的投资机构就会慕名而来进行投资开发。

比如一些城市的废弃的工业区,由于低廉的租金,宽敞的空间结构,富有时代感的建筑,很容易吸引创意人才的集聚。

像798文化产业园区和宋庄艺术区等的形成就是这个机理。

2.1.2政府引导型

在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中,此类产业园占绝大多数的比例。

这种模式是政府通过系统的规划和研究,有目的有意识的计划和安排。

政府通过提供土地、制定扶持政策和经济优惠政策来吸引或成立文化企业,最终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区。

例如创意100产业园就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的文化产业园。

创意100产业园坐落于市南区,地处东部最繁华的商业区,由市委市政府、市南区区政府共同支持管理,通过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平台和设施资源,聚集了一批国创意企业,如意大利博洛尼家具设计公司、倚丽集团、汉风画廊、锦江之星等60余家创意企业,营造了省第一个以广告、设计、服装、影视等创意行业为中心的产业园区。

现园区覆盖面已经由辐射至省各地以及国、日本等国家。

2.1.3产业生发型

产业型文化产业园区多是同由文化商人、企业、民间协会牵头组织形成的,其原创能力强,产业链完整,是比较成熟的市场导向型模式。

的大芬村油画村是产业型的典型代表。

大芬村的发展源于1989年,画家黄江来到大芬,租用民房招募学生和画工进行油画的创作、临摹、收集和批量转销,由此将油画这种特殊产业带进了大芬村。

随着越来越多的画家、画工进驻大芬村,“大芬油画”成了国外知名的文化品牌。

大芬村目前、以原创油画及复制艺术品加工为主,附带有国画、书法、工艺、雕刻及画框、颜料等配套产业的经营,形成了以大芬村为中心,辐射闽、粤、湘、赣及港澳地区的油画产业圈。

大芬油画的销售以欧美及非洲为主,市场遍及全球。

2.2我国文化产业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各种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园遍地开花。

但在这些风光的数据背后,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是否真正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呢?

到底这些产业园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了多少呢?

经调查,文化产业园的投资动辄上亿元,有的甚至达到数10亿元,由于投资巨大,目前只有少数能维持收支平衡,多数园区在短期难以实现盈利。

据第五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论坛上公开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其中70%以上处于亏损状态,真正赢利的园区不超过10%。

以国的影视基地为例,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影视中心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的影视基地80%处于亏损,15%处于温饱,只有5%的影视基地可以实现盈利。

不仅是影视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我国20年间建设的2500多个主题公园有70%亏损、10%盈利,被套资金近1600亿元。

从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存在一些很严重的问题。

在此,笔者通过亲身调查和资料的搜集,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2.2.1“量大质不高”是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体特征

如火如荼的文化产业园建设,在激活地方经济的同时,也不无隐忧。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浪潮,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

文化、艺术、科技、传媒、动漫、影视、旅游……各地纷纷希望通过文化产业园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大量数据和事实证明,现在的文化产业园区大部分没有产业集聚,也并没有形成规模,还是主要依靠租金的收入维持运转,有的甚至依靠政府补贴。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市场或者写字楼,只要和文化沾边,把自己称之为文化产业园区,这与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背道而驰。

“目前,我国众多文化产业园区中,真正能称得上是‘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只有不到5%。

”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少峰曾公开表示。

此外,文化产业园区的同质化现象也十分严重,有特色的创意产业较少。

根据大学传播研究所的调查,近年来,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迅猛发展,数量不断增加,虽名目繁多实则小异,同质化现象严重。

随着798的成功,很多地区出现了“本土版798”:

的“汉阳造”、的“黄桷坪”、的“M50”、的“红砖厂”,的“曙光798城市体验馆”、的“西街工坊”‘也都号称打造当地的798。

高调登场、低调落幕,翻检近年来“山寨798”的兴亡史,类似例子并不少见。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鹏举指出,798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那片旧厂房,而在于得天独厚的艺术家群落和艺术品市场,在缺乏上述条件的情况下盲目跟风,简单复制,难有成效。

更严重的是,很多地处偏僻、经济落后的地区,企图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其摆脱贫困的跳板,认为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其经济发展的金钥匙,而不顾当地的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等条件,也投资兴建了文化产业园,到头来劳民伤财,反而阻碍了当地经济的正常运行。

2.2.2“圈地圈钱圈市场”缺乏明确产业规划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越来越呈现出依靠创意发展,依靠专门人才发展,并给予越来越多中小型创意企业空间的特点。

但大批上马的产业园区项目缺乏明确的产业规划,以拼地、拼资源为发展方向。

如影视外景地、拍摄场地、特色演出场所等,近年各地以“影视城”、“影视基地”、“文化城”、“XX印象”等类题材上马的项目如雨后春笋,完全违背了影视拍摄制作业及相关业态数字化发展的规律,花费大量资金物力,圈占大量土地搭建各类仿古、人造景观等。

在大量的产业园区中,比之于软件园这类配套设施和服务完善的文化产业园区,应该说是少之又少。

一些借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之名、搞房地产开发的苗头已经出现。

客观来讲,文化产业园区需要进行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必须是为容服务的。

现在国家加强土地用地调控,不乏有人希望以文化产业之名获得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或别的产业项目获利。

虽然《文化部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命名管理办法》要求园区文化产业占比不得低于60%,然而变相搞房地产,还是成为了不少文化产业园的主要项目。

这些项目或者是以文化休闲,或者是以高端概念出现,实际就是开发一批商住楼盘或者别墅,利用产业优惠政策或资金扶持政策等,一方面把钱圈到手,一方面打政策的擦边球。

这类文化产业园区,通常在占地后,主要设施就是盖房子。

在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少峰看来,现在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基本上都是地产集聚,而文化产业园实际上需要的是创意文化企业的集聚。

近年来,仅全国要打造动漫、影视等类产业基地的省市,就拿出了众多大规模的规划方案。

已经建成、在建或规划立项的动漫、影视基地项目中,不乏“亚洲第一、世界第X”、“好莱坞”、“亚洲百老汇”等圈市场的口号。

这类看似主题明确的文化产业园区,存在大量同质化建设和同区域竞争、同题材竞争的关系,还没走出去就开始有“讧”之忧。

到头来并没有很好的推动我国动漫业的发展,却造成的资源的极大浪费,各产业链条之间的恶性竞争。

2.2.3“缺乏引擎”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意人才和文化积累是其核心资源。

创意人才好比文化产业的引擎,没有这个引擎,文化产业就转动不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不同传统产业,不能以工业化的思维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将创意人才的培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去对待。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文化产业缺乏市场化的发展环境,加上特殊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化人才和从业者的教育与培育机制,真正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比较稀缺。

目前尽管各高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但是在短期人才短缺与产业发展的矛盾依然会很突出。

据统计,我国仅影视、游戏动漫人才总需求量就达到15万人和10万人左右,而目前我国的动漫人才不到1万人,创意型高端人才更为紧缺。

再以软件人才为例,据调查,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将扩大到42.5万人左右。

综合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软件人才严重不足。

创意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瓶颈。

3.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对策

文化产业本身是一个自发形成的产业,但在我国却成为了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产业运动,这种发展模式其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克服我国文化产业组织存在的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问题,但政府的过度干预,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

因此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必须有所作为,改变目前的一些不适当的干涉行为。

3.1政府严格把关,控制文化产业园的数量

英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创意产业的发展虽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动,但并不是政府直接出资大围兴建文化产业园,而是从国家层面去塑造和提升文化产业形象和挖掘创意产业的潜力,从地方层面与艺术机构合作成立各种非盈利的专业组织,对创意企业在创业、融资、经营、人员培训方面进行指导。

在我国地区,虽也仿照过去科学园区的成功模式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但与大陆不同的是,地区的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并不多,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其重点是为民间和各个企业或者创新型人才搭建平台,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所以,文化产业园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最近两年来,我国文化部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对园区建设加大审核力度,并对不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园实行摘牌的惩处。

为保障政府部门审核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立法。

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立法的现状看,往往是从各自部门利益出发,政出多门、数量庞杂、容重复,法律位阶低。

特别是缺乏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方面的法律规,也没有相应的退出机制,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文化产业园遍地开花的乱象。

因此,建立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法规,已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

这不仅是治理文化产业园有名无实顽疾的一剂猛药,也将给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肆意行为起到了束缚的作用。

3.2应将创意容的挖掘和创意人才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园区不可缺少的就是创意。

创意的集聚也是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

宽容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沟通,吸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有创造力的人才的集聚。

园区的规划应体现以人为中心,园区不应当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厂,而是一个推动产生创意的地方,一个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合一的地方,一个享受工作的地方。

因此,文化产业园的发展,人才是关键。

培养和引进人才是文化产业园区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发挥高等院校的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优势。

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着实解决好学科理论和具体应用衔接的问题,将文学科教育与实际的就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要变革和创新高等院校培育创意人才的方式和手段,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到具体的师生互动以及专业实践都要增强创意性复合性和应用性,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单纯的“一心只读圣贤书”。

其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国外学术研究机构及文化产业园的互动和交流,学习各地区的优秀发展成果,实行人才的交换培养或联合培养,使文化产业人才拥有更广阔的发展视野。

再次,要注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再培训。

应以谦虚的态度开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争取引进一批海外高端优秀文化产业人才,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服务。

对已经在园区从业的人才,还要加强再培训和外派学习考察,不断增强其个人综合能力和创意水平。

最后,政府和园区还要实施一些奖励晋升机制,以期留住人才。

3.3打造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链,发挥文化产业园的集聚效应

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是产业集聚,而产业集聚的根本推动力是产业链的构建。

当前,很多文化产业园美其名曰是产业集聚和创意集群,但实际上只是盲目简单的扎堆。

有些文创园表面上热热闹闹地招来了商户,但往往各企业之间各自为战,也没有创造出集聚价值。

很多文产园最终偏离了最初规划的轨道,演变成各种不伦不类的样子。

壮大文化产业集群,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规模扩的集聚效应和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的雁阵效应,是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设想和归宿。

一方面,必须利用园区文化资源的禀赋,明确园区定位。

发展自身特色,避免同一个城市的同质化和恶性竞争的出现,增强园区生命力。

第二,园区产业链的构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把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

第三,要有灵活的管理机制。

因为文化产业园区各个企业之间的固定资产较少,企业的流动性较差,对于产业集群的挑战性也较大。

对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入园规制,从源头阻止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入驻。

同时也要加强入园后的管理机制,及时惩处和淘汰不遵守规制的企业,使得园区各企业始终保持发展活力,增强竞争力。

3.4加强我国文化产业园品牌建设,保持文化产业园区的持久生命力

文化产业园区要想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必须走向品牌化。

走向品牌也是上述一切措施的目的和归宿。

从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并且形成了许多极具影响力的集群品牌,如美国好莱坞、迪斯尼乐园、纽约麦迪逊大街和英国曼彻斯特北部文化产业园等等。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化才刚刚起步,大部分园区还缺乏品牌意识,只有少数园区处于了品牌的发展阶段,而国外闻名的园区品牌更是少之又少。

根据品牌发展的逻辑顺序,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发展也要经历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萌芽期就是园区开始有各种文化企业的集聚,但是企业间分工和合作较少、基本上还处于竞争状态,集群程度低、品牌意识薄弱,如市文化街等。

成长期,园区逐渐围绕一个核心产品形成产业链,进行分工合作,竞争力逐渐显现,如曲江新区等。

成熟期文化产业园区规模扩大,园区优胜劣汰的机制形成,园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涵和完整的集群品牌形象。

如好莱坞,英国曼彻斯特北部文化产业园等。

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和其他一般的品牌不同,它有其特殊性。

比如品牌主体的多重性。

品牌并不单纯隶属于某个文化企业,而是由园区每一个文化企业所拥有,所以,在品牌的构建中,每一家文化企业必须树立强烈的品牌认同感和归属感,一切从品牌的立场出发,而不应各自为战。

其次,地域文化的特殊性。

每一个低于都有其独特的区位特征和文化底蕴,因此在品牌的建构中要突出地域特色,发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特殊性,使其在品牌定位、品牌策划和品牌形象传播、品牌保护等方面也都存在独特性,需要经长期的实践积累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

4结语

文化产业园区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一种探索性组织模式,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目前,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尝试着从我国最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出现的最新的问题出发,试图分析和找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和对策,并对政府、企业和民众也提出了一些发展性的建议。

但实现文化产业园的健康持续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项措施的实现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些都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园区不断进步、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会形成一批富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品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