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869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docx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

 

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省级实训基地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名称:

  

项目申报单位:

 

申报单位主管部门:

 

申报单位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

        

申报日期: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建设可行性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晋人社厅发[2014]70号文件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就《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学校基本情况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师学院坐落在驰名中外的煤都-—山西大同矿区,校园占地面积263亩,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

学院隶属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所集中高级技工教育、技师教育、在职培训、安全培训、技能鉴定、煤矿关键岗位人员中等学历教育和成人函授学历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办学机构。

学院前身为大同矿务局技工学校,始建于1954年.1993年被煤炭部命名为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1994年被劳动部命名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1996年经国家计委、劳动部批准,组建为高级技工学校;2004年经原山西省劳动厅批准,增挂“大同煤炭技师学院”牌子,成为全省首家技师学院;2006年同煤集团整合教育资源,成立了同煤大学,学院成为其中的三所学院之一;2013年7月15日,山西省政府正式批复成立“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师学院”,成为全省首批7所技师学院之一;2005年依托学校成立同煤集团安全培训中心,并通过国家安监总局评估验收,取得煤矿安全培训机构二级资质。

学院现有员工500多人,其中教师300多人,热土有高级职称80多名,在校学生近3000名,开设了吃偏饭采维修钳工、综采维修电工、矿井通风工、电子技术应用、数控等20多个专业和工种,涵盖了煤炭生产一线的大部分式种。

学院引进了现代化办公、多媒体教学、智能化培训、网络化管理等先进设施、设备,有综合办公楼、教学楼、培训楼、公寓楼、实验楼、图书楼、实习工厂、实训大楼、模拟矿井、运动场等建筑设施,尤其是模拟矿井和学训一体化大楼的建成,大大地提高和发送了办学的硬件条件。

学院大力推进一体化建设,与同煤集团机电装备制造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建17个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2010年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确立了“绿色校园,阳光运行,成就老师,成才学生,内涵发展,造福员工”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管理提升,重建扩源,跨越发展”的发展方略。

凝炼出“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校训,铸就了“务实求真,和谐创新”校风,形成了“爱心匠心,乐教善教"的教风和“好学笃行,精技强能”的学风。

建校六十年来,同煤技师学院共为企业、社会各界培养输送技术工人二万多人,培训各类人员20多万人次,完成技能鉴定11余万人。

毕业生遍布百里煤海,成为煤炭建设行业的中坚力量,许多人成为同煤集团优秀人才,技术骨干,近百人走上了同煤集团的中层领导岗位,为全国能源基地建设,为同煤集团的发展作出了积大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学院正以全新的姿态,昂扬的步伐奋勇迈进。

2、相关专业办学时间和沿革

建校以来,已培养培训《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员400余名。

学校早在1958年,就已开展相近专业,《配电盘》专业的教学。

之后,又曾开展过《变配电》和《电子技术应用》、《矿山供电》、《数控》等专业的教学.多年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经验让我校积累了丰富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我院“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现有在校学生132人,4个教学班,学历达标率为100%。

3、实训条件

目前,校内已建起120多平米的机房2个、八十多平方米的通用电学实训室、PLC控制室、电子实验室等场所,设备有八十多台计算机、PLC可编程实验装置20多台、TG-2003通用电学实验台26个以及各类电子实验器材,具备了该专业一定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基础。

4、技能鉴定方面

学院的山西煤炭行业大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炭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分别命名的全国首批“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和“示范职业技能鉴定站”,还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每年完成各类式种鉴定上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所可开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技能鉴定。

近两年,在校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率在98%,就业率达90%。

5、专业建设方面

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

我们将找准方向、把握定位,以全新的理念,打造区域“品牌”.实施项目后,本专业将真正成为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特色突出,在大同市职教领域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龙头”专业教学基地.通过实施项目建设,推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全面的教研教改,使其较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的职教要求。

通过《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炼实训基地建设经验。

以此,带动其他专业建设,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并通过实施项目建设,培养、锻炼师资队伍。

本专业建设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引入企业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促进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6、毕业生的情况

经过大量走访用人单位,通过近两届毕业生的分析、汇总,毕业生情况的有以下几点:

(1)本专业有较强的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就方向主要是通过同煤集团的劳务市场进入本部所属各矿工作,还有部分进入私企和自己独立工作,就业率在

98%以上。

(2)多数用人单位认为本专业毕业生能够适应煤炭企业艰苦的工作环境,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具有上进心,专业知识比较扎实,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单位基本满意。

(3)有63%以上毕业生认为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在就业工作过程中基本够用,但要求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所脱节,这是由于毕业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4)当学生(员)能胜任工作或成为技术大拿后,基本工资待遇都在四千以上,个别有特出贡献的、成为技术骨干之后,都能达五千以上,毕业生满意度良好。

超过九成的毕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信心,认为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具有优势。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本地区该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大同市既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重化工基地,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电力生产基地,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现已初步形成以煤炭、电力为支柱产业,冶金、机械、建材、化工、轻纺、制药、食品等工业门类比较完整的体系.当前大同市正处于从煤炭原材料资源型工业城市逐步转型的时期.以“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作为总体战略部署,“十二五”期间,将主要抓好七个千亿元产业板块:

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新能源、新型化工、三三组合(医药、建材、冶金各300多亿元)、现代物流、煤炭电力产业板块的建设。

大同市也正处于把握主动,寻求突破,全面推进当地经济文化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作为大同地区重要煤炭能源基地的同煤集团,也是我国第三大煤矿国有企业,生产区域跨越大同、朔州、忻州三市,拥有煤田面积6157平方公里,总储量892亿吨。

同煤集团抢抓“建设综改试验区试点企业"发展机遇,按照“建设新同煤,打造新生活"战略愿景,奋力实施项目总投资和新增销售收入“双千亿”工程。

转型跨越发展,建设煤电一体化的国际能源大集团。

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模式。

粉煤灰、矸石综合利用和高岭土加工,形成循环产业链,发展能源低碳经济,在做强煤炭主业的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发展非煤新兴产业,打造行业的龙头。

在“十二五”末要形成煤炭、电力、煤化工、光伏、冶金和机械制造六大产业为支柱产业,建材、外贸、旅游和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为支持产业的多元产业体系.

无论地区,还是企业,都将电力产业作为支柱予以发展。

“十二五”期间,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人才将呈现旺盛态势。

据粗略调查测算,本地区对这类技能人才的需求,年均在200人左右.加上参加专业培训,提高技能水平的人员,年均专业培养规模可达500人次以上。

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近年来,同煤集团在煤电一体化建设方面。

通过新建或兼并已拥有11座发电厂,而正建和改扩建的发电厂还有9座。

一个原以煤炭生产为主业的企业,短短几年间快速进入到电力生产行业,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然而,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技能人才的严重不足.根据我们的调研,在同煤集团现有电力企业员工中,经过专业、系统培养的技工还不足30%。

呈现技术力量严重缺乏的现状,已影响到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

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渴望,十分迫切,技术人才的缺乏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我校作为同煤集团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为同煤集团和大同地区及周边地区培养、输送技能人才的责任。

就自身办学条件来说,有一定的办学经验和办学基础.但是,在教研教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诸多方面仍存在问题,急待开展建设工作,迎头赶上。

眼下,可谓困难与机遇并存.抓机遇,求发展,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学校申报实施“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初衷。

然而,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建设发展现状和所遇到的困难。

则是,推动我校力争“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落户的直接动力。

在这次“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我校将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作为实训基地建设重点项目。

通过建设,缓解企业急需、短缺技能人才压力,解燃眉之急。

并通过建设,促进学校教学工作。

特别是,改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条件。

同时,通过实施项目建设打造区域专业建设品牌。

提炼项目建设经验,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3、项目实施的条件

1)、师资条件

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20人,其中,专职教师15人,兼职教师5人。

专职教师中,高级讲师11人,具有工程师、技师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9人,研究生2人.

学院依据本专业规模和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的需要,合理系统地规划教学团队的规模和结构比例,构建“五对象、五能力、三层次"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精心遴选“五对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企业兼职教师、青年教师),按照各类培养对象对能力、层次的具体要求,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教育教学实绩、科研能力和参与企业新技术应用、社会服务等进行考核,提升“五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建设能力、教科研能力及技术服务能力),达到“三层次”(院级、省级、国家级名师)。

建立一支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稳定、专兼合理、专业带头教师、骨干教师、“双师”教师、“一体化”教师的师资队伍.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注重“双师”素质的培养与“双师”结构的优化。

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比例逐年提高。

基本形成了一支能够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结构型“双师”教学团队。

加强了“一体化”教师的队伍建设,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本质上的保证。

按照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建设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通过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和专业教学团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努力建设一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高素质的结构型“双师”教学团队,来服务本专业方面建设的需求。

 2)资金和基础条件

我院是隶属于同煤集团,依托同煤和省里,学生实行全免费,本专业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纯消耗性实训,专业运行资金条件有保证.

同煤技师学院,交通条件便利;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场地;实训基地基础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内部设施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师资力量有可靠的保障;同煤集团也从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煤集团及周边同类工厂、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为培训提供了充足的生源.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具备优良的基础条件。

校内设有同煤集团国家二级资质安全培训中心、山西煤炭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近年来,致力于学校的教学“软硬件”建设.在“软件"方面,开展了“一体化”教学试点、校企合作开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体系建设、校本教材开发、实训设备、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深度融合.还开展校内“培训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体系功能,使培训工作更加规范、更加协调、更加高效.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数量已占到专业教师的85%以上.

近年,学校又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实训楼、井下模拟工作面;扩建了采掘实验室、通风安全实验室、矿山救护实训室等一批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建筑面积达到1。

5万平方米以上。

使学校教学条件日趋完善、教学手段更加先进、教学功能更加齐备。

学校后勤服务功能齐全。

建有图书馆、学生公寓、标准运动场、室内运动馆、三个学生食堂、浴室等设施。

 

3)培养、教学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1)具体措施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以真实生产任务”加“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

企业文化进课堂,校企文化紧密结合,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了素养引领,技能为基的课程体系;通过开发产品,承担产品加工,构建产教特色课程,把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方法带入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工艺能力。

建设了本专业的资源信息库、素材库,以多媒体和网络化实现现代化的情景教学模式,同时编写适合本专业应用的校本教材和实训手册。

建设了电子“一体化"教室,做到了融教室、实验、实训、考证等于一体,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有利于教师在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学习原理,又可以进行实践动手训练。

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能够穿插进行,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根据课程项目自己开发制造一些小的实验实训设备;与有关企业密切配合,学生在矿、厂、校内实习,可以做到教、学、做合一,实现真实生产环境下的实训教学,在指定的校内和企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2)教学主要内容

主干课程:

 

① 电子技术模块一:

电子技术综合基础(电工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三门课综合)、高频电子线路、电子测量、家电维修、电子技能与实训、电子产品结构与工艺。

 

②电子技术模块二:

电子元器件与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非电量测量与传感器应用、现代电器控制与PLC、电子测量与自动检测技术,信号处理系统。

 

③电子技术模块三:

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电子设计自动化、嵌入式系统与DSP。

 

实践课程:

 ①电子技术模块一:

电工学实训、模拟电子技术实训、数字电子技术实训、高频电子线路实训、电子测量实训、电子技能实训。

 

②电子技术模块二:

电子元器件选用实训、单片机实用技术实训、非电量测量与传感器应用实训、现代电器控制与PLC实训、测量数据处理实训,电子产品工艺实训. 

③电子技术模块三:

印刷电路板制作实训、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实训、嵌入式系统与DSP应用实训、电子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实训、实用电子产品设计实训。

 

核心课程: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与实训、非电量测量与传感器应用与实训、电子测量与自动检测技术(测量数据处理实训)、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印刷电路板制作实训)、电子设计自动化EDA。

 

5门核心课程贯穿了电子技术的三大模块,体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

通过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非电量测量与传感器应用的学习与实训,使学生掌握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路;通过电子测量与自动检测技术(测量数据处理实训)、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印刷电路板制作实训)、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学习和实训,使学生掌握测量技术的自动化与仿真,以及对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处理方法、电路板制作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基础课和核心课程的学习,贯穿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

(3)成效

两年来,学生在本校举办的技能比武和同煤集团的技术比武中,都取的良好的成绩,得到了企业的好评.

4)可能共享的院校布局描述

作为学院乃至周边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龙头,每年接待兄弟院校比如:

淮北师院、省煤干院、天津职业师院等参观交流达10余次,本专业骨干教师到兄弟学校交流、指导和学习近20人次/学期,部分专业教师成为企业和职业技术学院、大同大学工程学院的特聘教师。

带动大同市中专、职高、普通技工学校的专业建设,并辐射和带动周边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的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力争成为省内专业实训和项目试验的平台,为省内相关院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共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5)建设项目主要内容项目实施后的效果分析

(1)建设项目主要内容

名称

价格(万元)

电子实验室

30

小电子制作实验器材

5

电学实验台

5

教学资源数据库

3

校本教材

5

技能比武器材

5

(2)效果分析

 ①本专业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在本行业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人才,能从事电子技术方面的操作、维修以及进行相关技术改造

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仅靠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不行的,必须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受教育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其就业能力.

③培养对象能掌握较深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电子技术应用(中级及以上)岗位操作能力,面向同煤集团及周边地区行业及其相关产业,能胜任或独立完成本专业的工作任务及要求.

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运用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心智、意志,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确定符合实际的个人发展方向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安排并有效利用时间完成阶段工作任务和学习计划;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来适应新的和变化着的环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发现及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⑤增强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不谋私利、公道正派、廉洁自律、坚持原则;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工作程序与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

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勇于实践、开拓和创新。

尊重师长、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热爱集体、着装整洁、文明生产。

6)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功能及风险预测分析

通过重点建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可以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鉴定,为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开展技术指导、技术革新、技术服务、设备维修、产品质量检测等工作,提高服务企业的质量和层次;开展技术交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展示、新知识培训等工作,打通企业技能人才知识更新通道,解决企业急需本行业的高技术技术人员的瓶颈;突出教学中心、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的功能;和兄弟学院进行资源交流、共享;为企业或社会上提供本专业的岗位培训;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预期效果显著。

本专业主要是面对同煤集团对电子技术方面人才的需求,项目发展主要是设备的配备和升级,调查估计,同煤集团电厂、装备制造公司等厂、矿对本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在1000千人以上,即,社会和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有稳定需求,所以本项目风险极小,可以说几乎是没有风险。

结论是,本专业的项目建设前景广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可行性很强。

 

三、项目建设方案

1、当地产业发展人才需求

为了准确定位本专业的服务面向,正确指导电子技术专业项目建设及人才培养需求,通过对同煤集团下属各单位(本部厂、矿,地煤公司、同生公司等)对人才需求、生产状况、电气设备等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和相关人员进行座谈。

其中:

重点深入到电力公司、大唐电厂进行调研.目前,人才断层和断档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尤其是生产一线人才更为匮乏,大部分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是随着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更需要大批懂理论会操作、会维修的复合型电气方面的技术人才。

如何尽快建立和完善煤炭企业紧缺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煤炭紧缺技能型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大量的中、高级人才还需要我们自己培养,本专业就是本着为本地企业或同类行业培养人才,从而发挥其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2、基地现有基础

根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项目的要求,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校企合作的原则,努力推进真实生产和仿真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集教学、技术开发与应用、生产、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满足专业实训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网络。

先后建成了实训大楼、模拟矿井、多功能实验实训中心等;学院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建有多个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

与企业合作单位进行相互配合,相互融入,相互配备人员进行密切交流,重点有同煤电力公司、大唐电厂、同煤装备公司等。

重点建设“一体化"教室,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验、实训、考证等于一体,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

教师在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学习原理,又可以进行实践动手训练。

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能够穿插进行,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首先做到根据专业课程要求配备基本的实践设备和材料,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其次,根据课程项目自己开发制造一些小的实验实训设备,这个实践过程对老师和学生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实践过程;第三,与有关企业共同建设集生产、研发于一体的教室。

1)校内基础

2012年学院先后通过“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级中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项目评估,并获得建设资金支持,2013年经人社部、财政部评审通过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有这依托,我院建设了实验室、实训一体化大楼等设施,能够为学生提供“工学结合”的良好机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各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训内容相衔接,形像化、具体化,使学生从枯燥的书本和课堂走出来,极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性.

 2)校外资源

学生在学校学习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现场环境有差距,一些重要意识和良好行为等职业素质的养成,只有通过实际工作的环境才能学到。

仅靠学校教育,只有书本知识,只有课堂、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场所,是难以培养合格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校外实训基地实习顶岗锻炼,是培养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教学实践环节。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接触社会,培养了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接触了电子技术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熟悉了将要从事岗位的工作要求,了解了生产全过程,培养了专业的基本职业技能.

学院与同煤集团建立良好的实训、实习基地,校企结合,互惠互利。

学院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略,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搞讲座、开讨论会;派老师到企业讲课、实践。

共同合作的有装备公司、电力公司、大唐电厂等。

 3)教学资源库建设

根据专业实习、实训的特点,校企合作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软件,为学生提供安全、便捷的仿真实训条件。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形态(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实训教学等),提高教学效率,开发核心课程的电子教学方案,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等。

建成教学软件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准备搭建互动平台。

逐步改变以往陈旧、枯燥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建设实训基地必要性

1)虽然我院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有一定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条件,但其规模和能力相对国内其它省份的发展,相对于企业的需求,还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