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870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7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docx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

绪论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说明理由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1、中国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文字是汉语和汉字。

错,(1分)在五十六个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亦有不少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字,约15种。

除汉族、回族同语同文,满族、畲族通用汉语汉文外,其余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2分)

2、新中国建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体制呈现多种状况。

正确,(1分)除了大多数少数民族和汉族地区一样,实行地主封建制度下的保甲制度外,在内蒙古部分地方实行的是盟旗制度。

西藏地区是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

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是家支制度(奴隶制)等。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

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1分)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2分)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1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1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

三、材料分析(请分析下面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和观点。

每题10分。

1、根据下列材料请谈谈当代中国的民族状况:

材料1:

“经解放初期科学的民族识别,在当代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大家庭里,共同生活着56个兄弟民族。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有近13亿人。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5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材料2: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公里;南北相距5500公里,全国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其中,居住着各个民族。

汉族人口最多,分布遍及全国,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在其它几乎所有地区,也有居住。

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但居住很广,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五大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东、海南、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山东、福建和台湾等省市部分地区;在山西、陕西、安徽等省亦有分布;即使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族际流动,也居住了一些少数民族。

(1)当代中国民族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2)当代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1)当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结合的国家,它由56个民族组成。

(2分)其中汉族是主体民族,人口众多,而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较少。

(2)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等地区,但在其他地区也由分布;少数民族分布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

(2分)从总体上看,现在我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相互杂居、流动频繁的特点,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犬牙交错,难以分割。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

每题10分。

1、中国民族理论的特点?

1、

(1)实践性:

不论毛泽东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或是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理论和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理论新发展,都来自于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国民族工作本身就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2分)

(2)继承性:

中国民族理论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乃至语言表述上,都是一贯相通、一脉相承的,都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经典论述。

(2分)(3)创新性:

中国民族理论在继承中,根据变化着的实际不断创新的。

如在毛泽东的“和平过渡”的观点,就是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落后民族如何实现社会变革这一重大问题上的理论创新。

(2分)(4)科学性:

作为对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是科学的,是我们党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锐利武器。

中国民族理论也是一套严密的科学体系。

(2分)(5)世界意义:

国际社会一致公认,我国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在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时代背景下,保障了中国社会稳定团结、欣欣向荣的局面,这是具有国际性借鉴意义的典范。

2、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2、

(1)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在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民族理论新发展,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3分)

(2)学习中国的民族理论,是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是继续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搞好当前民族工作的需要。

(3分)(3)学习中国的民族理论,在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民族理论的新发展,对我们进行各项民族研究工作,也有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五、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

每题20分。

1、论述中国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迄今为止,中国民族理论经历了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邓小平民族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三个阶段。

目前,正处于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发展之中。

(2分)

(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作指导,并吸取中国历史上传统民族观的优良营养,创建了中国民族理论。

其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民众的大联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一系列文章和周恩来的《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讲话,在解决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消灭民族压迫、获取民族解放和消灭民族内部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并初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等问题上作出积极的探索,为我国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5分)

(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依据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继承科学的毛泽东思想民族问题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即邓小平民族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回答和指导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里,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如何解决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尽快赶上先进民族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问题。

(5分)

(3)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推动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

特别是从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在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上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高度。

与此同时,在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问题上,也做了大量的创造性的工作,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此外,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于我国民族工作高度重视,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及时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的战略思想,分析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研究和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这大大地推动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5分)

总之,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分)

第一章 民族的一般特征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首先提出完整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时间是B

A、1912年B、1913年C、1914年D、1915年

2、不同部落结成民族的主要因素是A

A、物质关系和利益B、共同反抗外来侵略C、共同族源D、共同心理认同

3、在民族六要素中,起基础作用的要素是C

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生产方式D、共同心理认同

4、在民族六要素中,具有相当稳定性、历史连续性和持久性的要素是A

A、共同心理认同B、共同文化C、共同生产方式D、共同风俗习惯

5、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A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物属性D、特征属性

6、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与民族的B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物属性D、特征属性

7、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后被确认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是C

A、土家族B、赫哲族C、基诺族D、畲族

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题2分。

1、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BCD

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族源D、共同心理认同

2、在民族六要素中,具有比较稳定并表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是AD

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生产方式D、共同风俗习惯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

1、民族: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分)。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分)。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分)。

2、共同历史源渊:

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2分)、族体渊源(族源)(2分)等。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

3、地域渊源:

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1分)。

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2分)。

它是民族的生产、生活、繁衍的空间场所(1分)。

4、族体渊源:

就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族共同体(2分)。

是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分)。

5、共同生产方式:

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1分)、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2分)、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1分)。

6、共同语言:

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2分),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1分),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1分)。

7、共同文化:

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2分)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1分),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分)。

8、共同风俗习惯:

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2分),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2分)。

9、共同心理认同:

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2分)。

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2分)。

10、民族识别:

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2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2分)。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

每题10分。

1、民族与宗教的区别是什么?

答:

(1)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共同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2分)。

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括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宗教属于思想意识范畴(2分)。

(2)民族与宗教有各自的产生发展的规律(2分)。

民族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社会大分工、商品交换、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以及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确立时产生的。

民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阶段形态的变化而演进,到了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高度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时候,到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自行消亡(2分)。

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

宗教产生之后,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

人类社会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科学文化高度发展、人全面发展而使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极明白合理的时候,宗教才会自行消亡(2分)。

2、民族与宗教的联系是什么?

答:

(1)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宗教(2分)。

宗教是某些民族重要的特点之一,与这些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1分)。

(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对维系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存在,对民族的经济生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3分)。

(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些宗教节庆、礼仪、禁忌演变成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些宗教中涵有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的历程;有些民族的民族心理受宗教心理影响较大(4分)。

3、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民族识别?

答:

(1)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2

(2)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2分)。

(3)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只有识别了民族成分,才能更好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3分)。

4、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

答:

一是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2分);二是民族源流是重要的历史源流(3分);三是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3分);四是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2分)。

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一般来说,民族形成的时间是B

A、原始社会B、奴隶制社会C、封建制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是C

A、经济关系B、血缘关系C、地域关系D、利益关系

3、氏族与民族的根本区别是B

A、经济关系B、血缘关系C、地域关系D、利益关系

4、在民族发展中,“同源异流”现象属于B

A、民族组合B、民族分化C、民族自然同化D、民族强迫同化

5、在民族发展中,“异源同流”现象属于A

A、民族组合B、民族分化C、民族自然同化D、民族强迫同化

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题2分。

1、民族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途径是BCD

A、中国人式B、希腊人式C、罗马人式D、德意志人式

2、部落的二重性是CD

A、血缘关系B、地域关系C、人们共同体形式D、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

3、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CD

A、问题越来越多B、矛盾越来越尖锐

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日益增多

4、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ABC

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C、跳跃式发展D、滞后式发展

三、判断改错(先判断正误,然后改错。

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改错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1、有了人类就有了民族。

2、在民族和国家形成的时间上,先有民族后有国家。

3、“同源异流”属于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1、错,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形成的。

2、错民族和国家是在同一历史时期产生的。

3、错属于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即次生形态民族。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

1、次生形态民族:

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

2、民族结构:

是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自身生产及其有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和组合。

3、民族素质:

就是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在长期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及人类自身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的和显观的能力。

4、民族同化:

就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5、民族强迫同化:

就是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变化过程,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6、民族自然同化:

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

7、民族分化:

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这一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8、民族组合:

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

每题10分。

1、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是什么?

答: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分)。

(2)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3分)。

(3)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基于历史和现实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3分)。

2、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

(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民族同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分)。

(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强迫同化是认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同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发生的现象,是自然的社会历史过程(2分)。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自然同化中的同化主体一定比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其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2分)。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2分)。

(5)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2分)。

3、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

答:

(1)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分)。

(2)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民族融合不是突然发生和完成的,是由量变到质变,总体量变和部分质变,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种量变的积累是个缓慢的过程,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3分)。

(3)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2分)。

(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2分)。

4、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

答:

(1)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

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2分)

(2)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

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2分)。

(3)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

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2分)。

(4)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

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2分)。

(5)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

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2分)。

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一、判断正误题(先判断,然后改错。

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改错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正确

二、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

每题10分。

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3分)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2)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逐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必然要求。

(5)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

(6)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三、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

每题20分。

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8分)

(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

(2)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3)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得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4)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6分)

(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三)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6分)

(1)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

(2)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3)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第四章 民族问题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B)。

A、民族成员个人之间的关系B、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C、民族整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D、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2、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C)。

A、民族矛盾B、民族的社会原因C、民族差异D、民族交往

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题2分。

1、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ABC)

A、民族利益B、民族权利C、民族发展问题D、民族矛盾问题

2、民族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ABCD)

A、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B、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C、国家与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D、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三、判断改错(先判断正误,然后改错。

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改错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1、一切民族问题都可视为阶级问题。

()

错误。

只有在阶级社会中才可以这么看。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

每题10分。

1、什么是民族问题?

2、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3、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4、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有什么联系?

5、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有哪些区别?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

每题10分。

1、民族问题属于社会问题的范畴。

民族问题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即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的关系问题,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2、民族问题的发生是以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为前提的(1分)。

民族问题的产生主要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自然原因有:

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民族间相互交流、交往中会引起的各民族的发展问题

社会原因有: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不团结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纠纷的根本的社会原因。

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