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2553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9 大小:60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1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docx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

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加强和改进我省普通高中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的要求,结合我省的教学实际,特提出福建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领会化学学科教育教学理念

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深刻揭示新时期学校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指明了课程改革的方向。

课程作为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因此,学校在实施高中化学课程时,应建立新型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准确把握高中化学课程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充分发挥高中化学课程在培育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从而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在教学中要坚持如下几个原则:

1.德育为先。

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德育内涵、领悟精神实质,并在化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德育要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

2.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注重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注重因材施教、落实以学定教的原则。

3.全面发展。

设置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高中化学课程、开展多样化的化学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形成和发展终身发展所必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以适应未来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能力为重。

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细化为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要求。

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活动,形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化学观;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基于证据推理、建构模型分析的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提高分析、解决真实情景下与化学相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及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

5.实践育人。

积极探索化学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

6.多元评价。

根据高中化学学习进阶要求,建立与完善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学业评价标准,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自我、同伴和教师)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形成性——终结性、过程性——结果性、定量——定性),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

二、课程开设建议

高中化学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要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毕业要求,以及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潜能,制订化学学习计划。

在指导学生选课时应考虑高中化学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价值,避免以应试为中心,“考什么、选什么”。

1.对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的模块开设建议

(1)必修模块

《化学1》、《化学2》的主题1(物质结构基础)和主题3(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连续安排,每周3学时,用两个学期完成上述化学必修课程。

(2)选修模块

①必学模块:

《化学反应原理》,注意补齐化学2的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的相关知识内容。

②选学模块:

《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等2个模块中任选1~2个模块。

选修模块紧接必修模块之后不间断的学习,每周3~4学时,用三个学期完成上述化学选修课程。

建议优先选择学习《有机化学基础》。

对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或有条件的学校可补充开设《实验化学》模块。

2.对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的模块开设建议

(1)必修模块

《化学1》、《化学2》。

其中,《化学1》、《化学2》的主题1(物质结构基础)和主题3(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从高一上学期开始连续安排,每周3学时,用两个学期完成。

化学2的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从高二上学期开始安排学习。

(2)选修模块

《化学与生活》,在高二上学期内完成修习,每周3学时。

【附件1】是部分设区市和学校的高中化学教学计划,供参考。

三、课程实施建议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模块的教学设计

模块是实现普通高中课程多样化及选择性的重要手段,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

在模块教学中,注意把握每一个模块的功能和内容特点,做好四个层面的教学设计:

基于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基于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基于模块的节(课题)教学设计;基于模块的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时注意: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正确理解不同模块的不同设置意图。

同时,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基础、学习能动性以及以学习为目标的人际交流情况等,使教学设计针对性明确。

2.准确把握内容标准,尤其是必修模块的内容与选修模块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与衔接,不能为片面追求教学的深、广度而盲目拔高教学要求,盲目提高习题的难度。

3.应重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提炼知识、形成观念,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和决策。

4.注意构建教学内容问题化,在各层面的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情境,把学习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问题(问题串),提出学习和探究的主题,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习得内在的原理及思想方法,逐渐达成对模块主题全面、深入的认识。

5.要充分考虑教师自身的作用,重视对核心知识的讲解,通过实验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结合原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

6.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合理选择、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对教学主题进行加工处理,重新组织和构建教学内容。

(二)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1.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拓宽学生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高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学习生活中的化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现在及未来生活的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利用各种实际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帮助学生充分接触和认识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密切关系,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2.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 转变学习方式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核心和关键的部分。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注意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根据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不同课程模块、主题及课时的学习任务和特点,在教学中改变长期以来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强化训练的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开发和使用探究、合作、启发、讲授、自学、讨论、网络等各种各样的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确保学生的充分发展,全面达成课程目标。

3.突出学科特征,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中,应结合模块的特点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和选择实验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2)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训练实验方法和技能,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附件2】为高中学生动手化学实验的活动内容与教学安排,供参考使用。

4.重视化学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在这一基础上制订高中阶段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

(2)帮助学生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3)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学会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让学生通过化学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协作,学会合作与分享,增强团队意识。

(三)模块教学要求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要求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针对我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实际,对课程标准各模块的“内容标准”提出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

学习要求包含知识内容与学习目标。

知识内容是“内容标准”的具体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包含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

认知性学习目标分A、B、C、D四个层次,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在相应教学建议中说明。

学习目标按从低到高分水平层次界定,一般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了低层次的要求。

具体如下:

1.认知性学习目标

A:

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即识别“是什么”)

B:

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即明确“是什么”)

C:

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即懂得“为什么”)

D:

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即能够“综合应用”)

2.技能性学习目标

初步学习、模仿

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

学会、掌握、迁移、灵活应用

3.体验性学习目标

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

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

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

化学1

主题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知识内容

认知

目标

 

1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1)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2)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A

B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发展的历程和趋势。

2.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3)化学是在分子层次   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4)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5)化学变化的本质

A

 

B

B

通过有关化学现象的本质和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的具体事例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3.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6)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

(7)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

 

B

B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微粒数、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从中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简单计算。

4.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8)实验、假说、模型、 比较、分类等方法

 

B

 

通过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方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

5.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9)化学科学对提高人 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B

结合具体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化学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化学在研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懂得赞赏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10)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B

 

教学中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初步学会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11)物质的检验

(12)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B

B

B

注重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会Cl-、Ag+、SO42-、CO32-、Fe3+、NH4+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会过滤、蒸发、结晶等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会溶液配制的实验技能。

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14)实验安全与实验工作习惯

 

 B

 

引导学生树立实验安全意识,识别常见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基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15)实验基本能力

 

B

 

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学会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交流,学会合作与分享。

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6)实验方法

B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现象分析、数据处理等方法,知道它们在学习化学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17)物质的分类和常见化学反应类型

 

B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了解常见化学反应分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

教学中注意初高中衔接和知识的逐步完善。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18)胶体及其重要性质

 

A

 

通过比较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区别溶液、胶体和浊液;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如丁达尔现象、聚沉、电泳),了解渗析;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了解胶体的一些重要应用。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5.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6.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9)钠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与氧气、水的反应)

(20)钠的重要化合物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过氧化钠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水的反应)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比较(与酸反应、热稳定性、碳酸氢钠与碱反应)

(21)镁

物理性质和用途

化学性质(与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的反应)

(22)铝

物理性质和用途

化学性质(与氧气、氧化铁、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3)铝的重要化合物

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

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与强酸、强碱的反应)

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与强酸、强碱的反应)

(24)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5)铁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Fe与Cl2、H+、Cu2+的反应,Fe3+与Fe、Cu的反应,Fe2+与Cl2的反应)

(26)铜的物理性质

(27)合金材料(铝合金、铁合金、铜合金)

(28)酸、碱、盐在溶液中的电离

(29)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30)离子反应

 

(31)氧化还原反应

 

(32)氯气

物理性质和用途

化学性质[与铁、钠、氢气、水、碱溶液(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的反应]

(33)次氯酸的化学性质(强氧化性、漂白性、不稳定性)

(34)溴和碘(颜色、状态,在水、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性及颜色,氯、溴、碘单质氧化性的比较)

(35)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

(36)氮的重要化合物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

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氨的化学性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一水合氨分解)

铵盐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铵盐的化学性质(热稳定性、与碱反应)

硝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硝酸的化学性质(浓硝酸与铜、木炭的反应,分解反应,钝化;稀硝酸与铜的反应)

(37)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8)硫的重要化合物

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与氧气、硫化氢、水的反应,与碱溶液反应,漂白性)

三氧化硫与水反应

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浓硫酸的化学性质(与铜、木炭的反应,钝化)

(39)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40)硅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1)二氧化硅

物理性质和用途

化学性质(与氧化钙、氢氧化钠溶液、焦炭的反应)

(42)硅酸盐(玻璃、水泥和陶瓷)

B

C

 

A

C

 

B

 

C

 

B

C

 

B

C

 

A

C

 

C

 

B

C

 

A

A

 

B

B

B

 

B

 

 

B

C

 

B

 

B

 

C

 

 

B

C

 

B

C

 

B

C

 

B

C

 

B

 

B

C

 

C

B

C

 

C

B

 

B

C

 

A

在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的教学中,注意归纳、比较,让学生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以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设计实验等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多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进行以下实验: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铁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铝的性质,氧化铝与氢氧化铝的两性等。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相关金属及其化合物以及合金在生产、生活和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要求学生能够应用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解释、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教学应适当拓展延伸。

例如:

常见金属与硫的反应,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ⅠA、ⅡA族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等等。

 

通过实验事实引导学生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学会正确书写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学会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弱电解质的相关知识暂不作要求。

要求学生根据元素化合价升降来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了解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判断、得失电子守恒在化学计算的应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和相关计算,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采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教学情境,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教学,进一步归纳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以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设计实验等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多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进行以下实验:

探究氯气的性质,探究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探究氨及铵盐的性质,探究硝酸的氧化性,探究氯、溴、碘单质氧化性的强弱。

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了解铵态氮肥;认识氨氧化法生产硝酸的反应原理。

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硫气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由二氧化硫生产硫酸的反应原理。

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硅及其化合物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了解玻璃、水泥和陶瓷等硅酸盐产品的用途。

适当拓展ⅤA、ⅥA、ⅦA族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要求

本模块建议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或溴水中的溴)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3.常见离子的检验

4.探究金属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5.探究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6.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7.探究氯气的性质

8.探究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

9.探究氨及铵盐的性质

化学2

主题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知识内容

认知目标

 

1

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1)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

B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引导学生了解核素在医疗、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要求学生知道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能说出

的含义。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知识

B

关注学生已有的初中原子结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能画出常见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4)元素周期律

B

B

以多种探究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5)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6)周期和族

(7)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A

B

A

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以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设计实验等形式探究第3周期元素的性质,简要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能以IA、VIIA族元素为例,简要说明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能说出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8)化学键

(9)离子键和共价键

(10)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A

B

B

教学中注意比较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