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263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9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考点9文学类文本阅读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9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

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

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

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

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

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

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

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述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

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

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

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

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

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

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

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取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

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

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

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

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也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

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地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

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

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未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

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

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

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漾着兰草花的幽香。

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

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

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

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

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

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

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

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

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选自《中国小记》,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C.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D.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思维轨迹】作者写扬州是追寻诗意的梦境,表现了对扬州的“风流不再”的惋叹。

【标准答案】D

2.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

【思维轨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是从结构上来进行分析,看与上文﹑下文各有什么联系。

先确定诗句,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参考答案】①“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上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

②“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

③“秋尽江南草未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

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任选两处作答,意思对即可)

3.作者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都很独特,请结合第

段和第

段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语言的赏析能力。

【思维轨迹】题干要求宽泛,要结合具体语段寻找“独特”。

第④段从取名方式切入,“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

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也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

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地诗化了”。

整句和散句结合,“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

第⑤段,引用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秋尽江南草未凋”;四字词语“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

【参考答案】①作者从“小秦淮”与“瘦西湖”的命名方式切入,揭示了扬州景物“尺水玲珑”、“小家碧玉”的诗化意味。

②多用古诗和四字词语,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言辞清丽,格调典雅。

4.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

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

【思维轨迹】重点是对“唐代的风流”的理解,它代表旧时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

从文中看,“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但是水路不通、画舫绝迹,难于寻觅梦境般的东方审美意趣,令人叹惋。

【参考答案】①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

②“唐代的风流”代表古时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不再”一词表明这种情境在今日的扬州已难觅足迹。

③它的消失令人感怀和惋惜,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感受。

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溜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

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

“可还歇?

”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

“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

“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

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

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

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

猛然耳边有人笑:

“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

”方才觉出已到索头。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

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

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

【思维轨迹】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

”“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思维轨迹】作用题,但角度单一,难度较小。

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

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

在答题时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

【参考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赏析能力。

【思维轨迹】鉴赏人物形象题。

这一题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

【参考答案】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

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

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

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

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意蕴的探究能力。

【思维轨迹】探究题。

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

深刻意蕴:

①角度一:

整体把握。

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

领队和汉子们。

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

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

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角度四:

“我”和领队。

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炼人。

情感取向:

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参考答案】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

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

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

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

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

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

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

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

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三、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静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

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

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

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

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

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

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

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

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

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世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

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

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

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

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

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闾巷烟火的不易。

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释然。

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

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

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

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

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我父亲。

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

弟头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

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

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

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

弟说,他不会放弃。

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著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则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

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

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

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

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

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

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w.w.w.k.s.5.u.c.o.m

1.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思维轨迹】分析作品结构,提问方式常常是: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为后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作铺垫。

【方法技巧】文首: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拍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喝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挺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思维轨迹】找出这三个词语在文中所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参考答案】①“拍拍”:

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

②“喝令”:

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

③“挺直”:

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3.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思维轨迹】从全文来看,开头第1段,叙述弟弟孩提时代的理想不能实现,后来被“浮世炎风”刮倒,从渺茫走向邪路,在整日整日的游荡中,尝遍酸甜苦辣咸,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逐渐理解了现实,逐渐理解了父亲。

从这里可以解读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的第一个主观原因。

文章中有作者直接议论的句子:

“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第二个主观原因,小说中也有直接议论的句子: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释然。

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文章第7段,父亲为四处碰壁的儿子买出租车,父子关系释然;文章第12段,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父亲看到弟弟的坚强,父子感情加深,父子互相理解信任。

全文第3段、第8段、第10段三个承上启下的段落非常明确地叙述出父子感情的转化过程。

回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参考答案】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②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③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④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⑤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著、坚韧。

4.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5.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探究能力。

【参考答案】①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②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四、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

自然

(美)爱默生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

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

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

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

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

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

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

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

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

我是上帝的一部分。

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

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抑制的永恒的美。

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