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281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docx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912课教案设计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课文(9-12课)教案设计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

(配乐《春节序曲》,播放关于春节的各种图片,如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

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

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

(出示自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准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教师范读。

(“/”表示朗读时要短暂停顿)

(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

边读边想:

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

(3个画面)

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

“爆竹声中一岁除”。

(齐声读)

(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

(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

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除)

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2)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

(3)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场景吗?

(如辞旧迎新、万象更新、喜气洋洋)

6.生看画面,师描述:

放完爆竹送走旧年,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

(课件出示:

春风送暖入屠苏)

(1)再读这句,哪一个字值得我们品味?

(暖)说说你的理解。

(爆竹声中辞旧迎新的快乐;喝了酒心里暖洋洋;小孩子长大了感到快乐,青年人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心里有了责任感,老年人非常幸福,健康长寿,心里高兴。

(2)再读诗句,读出你体会到的“暖”。

同学们,这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

初升的太阳把明亮耀眼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人们都出门迎接朝阳。

迎着红日,人们喜洋洋地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此时的场景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温暖的阳光,生活更有希望)

7.课件出示: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指名读、齐读。

(读出充满希望的感觉)

(2)男女分组赛读。

(3)从“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古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

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串户,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吧!

三、课堂延伸:

交流春联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春联。

(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春联,全班齐读。

3.教师指导书写课后生字“旧、符”;生写,师评价并随机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

(4月5日前后)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扫墓和踏青出游的日子。

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去看看吧。

(板书:

清明)

2.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韵味和节奏。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学习古诗第一句。

(课件出示古诗1、2行)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课件出示重点词“清明、纷纷、欲断魂”的解释,并配相应图片。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2.学习古诗第二句。

(课件出示古诗3、4行)

(1)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2)想象当时的情景(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杏花村),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3.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4.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念逝世亲人)

5.自由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6.学生小结学法:

解题目—知作者—释诗句—懂诗意—品诗味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诗人王维就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课件简介诗人王维。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1.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2.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重阳节的资料,谁来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

(课件出示重阳节简介)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课件出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与诗句相对应的图片,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感受?

(2)谈话过渡:

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每逢佳节,作客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就更加强烈了。

(3)让我们带着思念之情来朗读吧!

(男女读、小组读)

2.课件出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佩戴着茱萸登高,遗憾的是唯独缺少了我一个人。

3.感受古诗的韵律:

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它表现出来。

课件小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齐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

四、记忆识字,书写指导

1.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自主识字。

2.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独”的部首是“犭”,“异”的上半部分是“巳”。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板书]

9.古诗三首

元日春节热闹欢快

清明清明节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思亲、思乡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都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很强。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再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以不同的诵读方式去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交流读完古诗的感受,体会古诗的意境。

 

10.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保存、欧洲”等词语,积累多音字“累”“鲜”。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要求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以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刻也离不开纸,我们的课本是用纸做成的,我们的书写也离不开纸。

你知道纸是怎么来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大家了解的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纸的知识。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近义词辨析:

发明(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第一次看到或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2.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课后生字。

(指名读,齐读。

学生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3.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纸的发明”的。

(1)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

那时候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竹片和木片上,后来就在帛上写字。

(3)西汉时代,人们用麻来造纸。

(板书:

麻纸)

(4)我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发明了纸。

(板书:

纸蔡伦)

(5)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4.你能用简短的语言从这五个方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本文主要讲述了造纸术发明的过程以及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

2.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种类时间用料优点缺点造纸术发明以前帛麻纸。

2.结合上表,研读第4自然段中蔡伦造纸方法的句子,并将其与之前人们所使用的“纸”进行比较,想一想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通过对比,用蔡伦的方法造的纸,轻便好用,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3.引导学生根据课前对纸的广泛用途的了解,想一想、说一说:

造纸术到底是如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发展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引导他们联系生活中纸的重要作用,以及课后“资料袋”部分的内容,更好地体现纸在各领域中无法替代的作用。

4.为这一发明作出贡献的人是谁?

(蔡伦)

5.句子探究:

(课件出示: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1)交流:

把句子中的“之一”删去可以吗?

为什么?

(不可以,中国的伟大发明还包括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师引导:

所以说明性的文章用语一定要准确,“之一”一词就体现了这种准确性。

(3)举一反三,思考: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一句中“大约”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不能,因为造纸术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代记载,所以课文使用了约数。

6.延伸交流:

现在由于人们不注意节约资源,造成了大量纸张被浪费,针对这一现象,你们都有哪些好的建议?

学生自由交流看法,教师适时补充出示关于“再生纸”的资料(废纸被回收后重新造成纸),同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信息数字化形式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

三、记忆生字,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

术伟录册保存约验阿欧洲社

(1)小组交流:

怎样写好这些字?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重点指导。

(“术”最后写点,“社”先写点。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教学板书]

10.纸的发明

竹片:

笨重

帛:

轻便、太贵

麻纸:

粗糙不能普及

蔡伦纸:

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传承下来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对比阅读蔡伦发明的纸和他之前的那些纸,了解蔡伦纸发明的伟大,以及被传承普及的原因。

我通过设计表格、对比阅读、课外知识拓展等,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今后要善于表扬学生,让学生不断进步。

 

11.赵州桥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智慧、创举”等词语,积累多音字“爪”。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3.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按顺序介绍事物的写作方法。

2.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

(出示赵州桥的图片)它的名字叫赵州桥。

(板书:

赵州桥。

齐读课题。

2.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

(自由发言,不予评价)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检查反馈。

(1)课件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读准多音字“爪”。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3)理解词语。

(赵县:

在河北省,古代叫赵州。

隋朝: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石匠:

本文中的石匠是指隋朝的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建筑师。

设计:

在建桥之前的周密思考,精心绘制图样,就叫设计。

冲毁:

冲破。

创举:

前所未有的、影响大的举动或事业。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介绍赵州桥的,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内容。

(指导学生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归纳:

历史悠久、非常雄伟、坚固而美观、历史文化遗产。

2.自学第1自然段,这段话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内容?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

(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桥的形状,还写了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5.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

为什么赵州桥这样一座石拱桥会闻名于世界?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课后要求书写的生字。

(学生相互交流书写难点)

2.结合学生提出的书写难点,教师进行集中指导。

重点指导:

“县”中间不能写成三横,倒数第二笔为撇折,不能写成竖折。

“设”字的右上角,第二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慧”字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要多写或少写了笔画。

3.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问题激趣

1.(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自然段,回顾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

(世界闻名)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为什么赵州桥这样一座石拱桥会闻名于世界?

二、学习第2—4自然段

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

本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赵州桥非常雄伟。

板书:

雄伟)

(2)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

(3)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

(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①小组交流:

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优点?

(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重量,节省了石料,突出桥坚固的优点。

板书:

坚固)

②作者用了哪一个词语来高度称赞它?

(创举。

“创举”指前所未有的、影响大的举动或事业,因为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是他的首创,没有先例。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4句,读出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

2.读第3自然段,思考:

本段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小结:

课文的第2自然段写了赵州桥的“坚固”,而第3自然段接着介绍桥的“美观”。

像这样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连接作用的句子叫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从哪里可以看出桥十分美观呢?

(出示投影或录像,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2)课件出示文中描写精美图案的句子,思考:

怎样理解“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

(“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

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

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3)师小结:

就是这样精湛的雕刻,让赵州桥变成了一件艺术品,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想象着眼前的这几幅画面,再齐读这一段。

(配乐)

3.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

(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

智慧、才干、历史遗产。

师过渡:

赵州桥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

(课件出示:

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板书:

智慧才干)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

赵州桥旁的李春塑像,是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

由此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赵州桥介绍给你的父母。

 

[教学板书]

11.赵州桥

雄伟坚固美观

智慧才干

[教学反思]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这三个特点。

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积累多音字“都”“作”“乘”“笼”。

2.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

同学们,有人称《清明上河图》为我国“宋代社会的小百科全书”。

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

有什么特点?

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

(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教师梳理问题)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指的是什么?

作者是谁?

2.根据“阅读提示”浏览课文,思考:

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小组交流)

3.赏读,展开想象。

(1)张贴挂图或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

(2)《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

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边读边做批注。

2.选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1)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行业的人物?

(通过读句子,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再引导学生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功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板书:

人物多)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张择端的画技高超,内容丰富。

板书:

街市热闹)

(3)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

教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板书:

情景传神)

四、看图交流,内容拓展

1.《清明上河图》中像这样有趣的生活情景还有很多,谁能看图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评议。

2.教师小结:

这幅画画得非常传神,我们能透过画中的内容看到北宋人民生活的情景,所以它被称为“宋代社会的小百科全书”,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4.为什么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呢?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对照画面给爸爸妈妈介绍《清明上河图》。

2.了解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搜集资料,在下节综合性学习课上交流分享。

[教学板书]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人物多街市热闹

情景传神古都风貌

生活情景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紧扣阅读提示,半扶半放地进行本课的教学,努力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

《清明上河图》这幅画远离学生的生活,因此我借助视频拉近距离,用图文对照、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

这样学生既读懂了课文,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