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288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2 大小:13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2页
亲,该文档总共1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1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docx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计划

第课时

课题:

1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呢、龄、敏、遗、沐、躯”6个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诗。

3.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充满情趣的语言,激发对祖国妈妈

的无比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诗。

2.难点:

学习朴实有趣的语言,体会诗歌内涵,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

生字卡片或字幕投影仪

 

(一)谈话导人

有一个人,我们大家都称呼她为‘妈妈’,同学们这样称呼她,老师这样称呼她,爸爸妈妈这样称呼她,连爷爷奶奶也这样称呼她。

她就是我们共同的妈妈——祖国妈妈。

今天我们学习一组诗——《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

作者给祖国妈妈说了哪些悄悄话呢?

请大家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并说说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2.交流反馈,学习字词。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听读正音,也可以简单谈谈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本课安排了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可以采用集中识字的方式识字。

作为高年段的学生,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运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识记方法。

字音上,“呢”的声母是鼻音,“龄”的声母是边音,可比较认读。

“敏”的韵母是前鼻音,“龄”的韵母是后鼻音,读的时候要注意正音,把音读准。

字形上,“呢、龄、敏、遗、沐、躯”均为左右结构的字,可以用拆字法记忆字形,也可以利用熟字进行对比记忆。

如“呢”与“呢”相似,左边为“日”;“敏”是“繁”的上半部等。

“遗”为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先内后外,里边的“贵”上部为“虫”字少一点,不要多加了点。

在书写时,要注意左右结构的字的比例,“呢、沐、躯”为左窄右宽,“敏”为左宽右窄,“龄”左右等宽。

字义的理解,应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或找近义词的方法自主揣摩,也可凭借工具书自主理解。

以下词语的意思供参考:

亲呢:

十分亲密。

德高望重:

成语。

品德高尚,声誉卓著。

遗著:

死者生前留下来的著作。

沐浴:

原指洗澡,比喻受润泽。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边读课文,边感知内容,体会。

交流,反馈。

带着情感体验再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把收获总结一下吧!

 

年月日本期总第1课时

年月日本期总第2课时

第课时

课题:

1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呢、龄、敏、遗、沐、躯”6个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诗。

3.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充满情趣的语言,激发对祖国妈妈

的无比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诗。

2.难点:

学习朴实有趣的语言,体会诗歌内涵,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

生字卡片或字幕投影仪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听写生字。

2、说说课文的内容。

(二)感悟理解,指导朗读

学生边读边想:

作者对祖国妈妈说了哪些悄悄话?

你读懂了哪些?

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诗句?

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悄悄话”?

在诗旁简单写下自己的体会,然后再交流讨论。

1.《称呼》一诗通俗易懂,语言富有儿童隋趣。

前三句以儿童特有的视角写出了“我”、“爸爸”、“爷爷”三代人都称呼祖国为“母亲”,祖国母亲有千千万万的儿女。

“母亲”这一称呼将祖国与“我们”的距离拉近,更加形象化了。

最后一句,则以自己是“母亲”最年幼的儿子感到无限光荣,爱国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教学时以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即可。

指导朗读时,前三句要读出儿童的天真、童稚;第四句要读出激动的语气;最后一句要读出自豪的语气。

2.《年龄》一诗第一句用“德高望重的老人”写出了祖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用“火红的青春”写出了祖国今天的新面貌,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

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说祖国“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却又“焕发出火红的青春”。

第二句让学生先从课外收集的资料中谈谈方志敏的遗著(如《可爱的中国》等),再由教师补充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到新中国成立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再谈谈今天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新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建设大中国的决心、信心,学习第三句诗。

朗读时,要让学生带着情感体验去朗读,一、二句诗的前半句宜稍慢,低沉些,后半句宜稍快,第三句宜高亢些。

3.《画像》一诗应重点指导理解“于是,我想到了好多好多的英雄,他们是骨子里最像您的中国娃。

我正决定照他们的模样,把您的形象描画”。

可让学生谈谈对祖国的印象,谈谈祖国的英雄儿女,他们有哪些优秀的品格。

最后两句写要画张自画像,来代表祖国,这表达了自己愿意继承优良传统,将中华儿女的优秀品格发扬光大。

4.这组诗读时朗朗上口,可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诗句自由诵读,熟读成诵后可当堂背诵。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趣

对于祖国妈妈,你有哪些悄悄话要说呢?

学做小诗人,可模仿课文写,也可以自主写作,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附板书设计:

1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

①称呼——祖国妈妈

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②年龄——越活越年轻

③画像——长得像妈

 

年月日本期总第3课时

第课时

课题:

2香港有棵老榕树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湾、港、榕、筑、商、挪、签、吨、扭、

赢”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香港人爱树护树的赞美之情,

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这棵榕树的昂贵之处。

2.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明白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具

CAI图片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1.播放CAI图片,教师配以动情的解说,介绍香港的这棵老榕树,把学生带人情境当中。

提问:

喜欢这棵大榕树吗?

想对它了解得更多吗?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写的《香港有棵老榕树》。

2.借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想了解些什么?

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时,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也可以与同学讨论。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生字,教师检查朗读时相机检测反馈。

字音上,“港、榕、商、赢”的韵母都是后鼻音,发音时注意舌根隆起,把音发准;“挪、扭”的声母是鼻音;“筑”的声母是翘舌音,注意正音。

字形上,“湾、港、榕、挪、吨、扭”均为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的比例,把字写得均衡匀称,富有美感。

“赢”字笔画繁多,提醒学生写得紧凑,张弛有度。

在记忆字形时,引导学生采用拆分部件法和猜字谜记忆法,特别强调“商”字下框中由部件“八”和“口”组成,可与“摘”比较记忆;“赢”字的字谜如:

一字五部件,亡口月贝凡,败者猜不着,胜得可占先。

字义的理解可引导学生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自主感悟为主,也可鼓励学生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辅助理解。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沧桑:

沧海桑田的略语。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恍然大悟:

成语。

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

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举世瞩目:

瞩目,注视。

指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别扭:

不顺心,不相投。

可持续发展:

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这种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

4.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年月日本期总第4课时

第课时

课题:

2香港有棵老榕树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湾、港、榕、筑、商、挪、签、吨、扭、

赢”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香港人爱树护树的赞美之情,

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这棵榕树的昂贵之处。

2.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明白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具

CAI图片资料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听写生字。

2、说说课文的内容。

(二)感悟理解,指导朗读

1.初读课文,先让学生说一说对这棵树的初步认识:

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榕树?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并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意在重点介绍榕树的昂贵。

2.了解这棵树的昂贵之处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

香港人为了让这棵见证了香港百年沧桑的老榕树不被砍伐,不被移走,而采取了最昂贵的保护措施。

以“这棵树究竟贵在何处”引导学生默读、思考,并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第二自然段用一个问句巧妙地过渡:

“树,活的树,又不卖,何言其贵”,既承接了上文的意思,又揭示了下文的写作意图,也恰到好处地激起了读者的兴趣。

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提高表达能力。

(2)第七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对这棵榕树实施的保护措施。

“直径18米、深10米……花了两千多万港币”,引导学生从所列数字直观感受其昂贵。

(3)第八自然段描写了太古大厦落成之后,现代文明和自然景色和谐共处的独特景观。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并引导学生想象这幅奇特壮观的图画,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欣赏图片和录像,让学生从这独特的景观感受其昂贵,感受其物有所值。

3.让学生弄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路是保证香港繁荣昌盛的前提”,“只有懂得爱植物和尊敬植物的地方,才是真正领悟人的价值的地方,才是能在地球上创造奇迹的地方”。

因此,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香港。

指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好好品味朗读,可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使学生领悟得透彻明白。

(1)第十自然段写到了一位老作家访问香港时的感受,作者为什么要提这段往事?

要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对比“榕圃”与“钢筋水泥的森林”,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知道香港社会的进步并不是无限制地利用和挖掘自然资源,而是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子孙后代造福。

(2)第十二自然段是作者对这棵老榕树的美好祝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情朗读,读出对榕树的喜爱,读出对榕树的祝福。

要让学生明白这不光是作者对榕树的祝福,更是作者对世人的希望,希望有更多的“榕树”得到这样的“超级待遇”。

(3)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句子的含义。

先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老师总结: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其进步与文明很大程度取决于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是否爱护和尊敬动植物;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人类才可以意识到自身真正的价值——不是向大自然无节制地掘取,而是要合理开发利用,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创造;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人类才能创造奇迹。

4.指导朗读要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动而读,动情地读。

朗读时要轻缓抒情,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出对榕树的喜爱和尊敬。

(四)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依据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感受,填空:

这是一棵的榕树,我愿它——。

2.老榕树得到如此关照,会有什么想法呢?

以“老榕树的话”为题写一段话。

3.你想对香港有更多的了解吗?

选择一个有关香港的主题,上网查找资料。

 

附板书设计:

2香港有棵老榕树

超级待遇

/\、

香港人老榕树

\/

明智远见

 

年月日本期总第5课时

第课时

课题:

3城市的明眸

教学目的:

1.认读“眸、辟、韵、矗、廊、禹、襟”7个生字;辨析多

音字“似、旋、分”。

2.理解课文内容,欣赏青岛的各种雕塑,体会作者对青岛

及其建设者的赞美之情。

3.了解课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欣赏青岛的各种雕塑,明白为什么说它是城市的明眸,体会作者对青岛建设者的赞美之情。

学习课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2.难点:

学习课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教具

图片资料

 

(一)借题质疑,导人新课

本课课题新颖,可从课题人手导人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板书“明眸”两字,并教学生读准“眸”字并说说“明眸”的意思,即明亮的眼睛。

接着板书“城市的明眸”。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如:

“城市的明眸”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是城市的明眸?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也可以播放一段青岛的风光片,重点突出青岛的雕塑,让学生谈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从而导人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韵、禹”是整体认读音节;“廊”是后鼻音,“襟”是前鼻音,注意读准。

2.本课有3个多音字,注意辨别。

似旋分

(三)自学交流,引导思考

本文为略读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

可抓住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寻找答案,使学生能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1题,交流讨论:

“城市的明眸”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是城市的明眸?

交流时,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青岛”比喻成“新妆的丽人”,将“精美的城市雕塑”比喻成“丽人的明眸”,所以“城市的明眸”指的是精美的城市雕塑。

最后一自然段又强调正因为有了这些雕塑,为高楼林立的城市增添了许多风景,“倍加亮丽了青岛”,使她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眼睛为心灵之窗,“永恒地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多么“使人迷恋”,所以说它是“城市的明眸”。

教师结合文章的开头、结尾,讲述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

2.学生已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但对精美的城市雕塑还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应继续让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2题。

交流讨论:

课文介绍了哪些雕塑园区?

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个雕塑园?

课文主要介绍了文化名人雕塑园、五四广场“五月的风”、海韵园等,写得最详细的是海涛园。

写海涛园先是介绍了主体雕塑“天地问”,又介绍了最令人动心的“世纪长廊”,以及令人感动的盲文说明图的设计细节。

作者不但写出了海涛园雕塑的特点——雄伟大气,立意不俗,令人感受到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和历史文化氛围的熏陶,同时还突出了设计者的人文关怀——铜牌制作的盲文说明图,不忘给盲人装上一双“明眸”——能够通过触摸感受此间的美丽。

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青岛雕塑的文字或图片资料,通过展示和欣赏,使学生感受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的强烈震撼。

(四)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朗读。

指导朗读时要读出对青岛雕塑的赞美之情,更要读出对青岛建设者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青岛的雕塑各具特色,你能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你周围或你看到过的一座雕塑吗?

2.你对“世纪长廊”十二根圆柱上雕刻的历史故事感兴趣吗?

选择其中一个故事的主要画面,用自己的话把它再现出来。

 

附板书设计:

3城市的明眸

精美的雕塑

名海海海海

人风韵趣涛

园园园园园

\————————————————————

建设者的聪明才智

 

年月日本期总第6课时

第课时

课题:

名字中的语文

教学目的:

l_通过调查、交流、查阅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表

达能力。

2.创设情境,分块活动,人人参与,促进学生积累语言、

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活动,增进同学问的友谊。

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探讨名字中的语文现象,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难点:

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表达能力。

2.难点:

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表达能力。

l_重点:

引导学生探讨名字中的语文现象,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难点:

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表达能力。

文字的魅力。

2.难点:

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表达能力。

教具

广泛收集我国古今名人名字的轶闻。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每个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向父母等长辈调查自己名字的来历、意义等,看谁获得的相关信息多。

2.广泛收集我国古今名人名字的轶闻。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简单询问检查学生课前为本次口语交际所做的准备工作。

问:

你喜欢自己的名字吗?

你为什么不满意自己的名字?

你想给自己取什么更好的名字?

……

(调动起学生的情绪,然后用幽默或感人的语言给学生讲述自己名字的有关故事,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2.小组交流。

(1)就小组成员名字中不懂的字义向本人提问。

(2)把长辈给自己起名时发生的故事说给小组成员听。

(3)说说当你知道父母为自己起名的用意后有什么感受。

3.猜想性评价。

教师在黑板上列举若干(不是随意的,应事先做好分类)本班学生的名字,请本人所在小组之外的学生根据字面对这个名字进行猜想性评价,由本人最后加以验证。

教师相机进行归纳。

(1)以出生时间(生年、生月、生日、生辰)取名的;

(2)以出生地点取名的;

(3)以出生情景取名的;

(4)以美好的期望(有所作为、人格高尚、性格优良、人生顺利、生活幸福、健康长寿、姿容秀美等)取名的;

(5)以灵感取名的;

(6)以个人爱好取名的;

(7)以人生追求取名的;

设计意图:

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从中了解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感受名字所散发出来的文化气息。

4.创意性表达。

你对班上谁的名字最感兴趣?

在充分了解对方名字的前提下,根据其特点写赠言,然后全班交流评价,评出最佳赠言。

例如:

文学骏——

愿你像一匹骏马,在文学的道路上飞奔向前!

不管道路怎样坎坷,旅途如何漫长,你都要无所畏惧地奔跑,再奔跑,直至抵达胜利的终点。

金航——

愿你是个永不言败的远航者,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满载着“金子”凯旋。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写赠言,亦庄亦谐,既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又通过创意性的表达,让学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5.交流平台。

(1)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我国古今名人名字的轶闻。

(2)把大家收集到的资料装订成册,课后传阅。

 

年月日本期总第7课时

第课时

课题:

家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并适当运用在自己的习作

当中。

2.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3.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难点:

抓住最有特色的内容写具体。

教具

家乡风景的照片,或者一种家乡的特产。

 

l.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策略一:

出示一组有关家乡的精彩图片,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策略二:

开展争做家乡“形象大使”活动,向外来的客人介绍自己的家乡。

2.审题立意,拓宽思路。

(1)回顾引路。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组课文《香港有棵老榕树》、《城市的明眸》的写作特点,可以以自己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为例,谈谈作者是怎样抓住最有特色的内容写具体的,运用了哪些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感悟。

(2)引导交流。

指导学生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家乡在哪里,说说家乡有哪些让自己感到自豪的地方。

(3)明确习作要求。

阅读课本中的习作提示,小组交流了解本次习作要求:

可以写家乡的风景、家乡的人或物、家乡的新鲜事;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最有特色的内容写具体,表达自己喜爱家乡的感情。

(4)交流方法,启发选材。

根据学生所选题材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如,介绍家乡风景的为一组,介绍家乡特产的为一组,介绍家乡新鲜事的为一组……

组织学生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加深对家乡的了解。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明确本次习作着眼点。

如:

介绍家乡的风景,应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顺序描写,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写景物时要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

介绍家乡的特产,应抓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把事物的特征反映出来。

不但要做到“言之有物”,同时还要做到“言之有序”。

可以按事物的特点来安排材料,采用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安排内容。

介绍家乡的变化,应抓住变化最大的一两方面来写,不必面面俱到。

可通过对变化前后不同面貌的描写,通过对一些具体的事例的叙述,使文章内容生动具体。

3.构思准备

学生构思,准备作文。

 

年月日本期总第8课时

第课时

课题:

家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并适当运用在自己的习作

当中。

2.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3.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难点:

抓住最有特色的内容写具体。

教具

家乡风景的照片,或者一种家乡的特产。

 

一.构思成文

1.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教师在学生习作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教师巡视,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二.自主评析,修改完善。

1.学生交流习作初稿,学生评议。

2.教师指导点评。

3.教师提出修改建议,教授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

(1)粗读全文,看内容是否符合本次习作要求,选材是否得当。

(2)细读全文,看字是否写正确了,标点符号对了没有,语言是否通顺。

(3)精读全文,看内容是否具体,有没有表达出喜爱家乡的感情。

4.交流习作,展示成果

(1)班级举办一次“爱我家乡”的习作专刊。

(2)引导学生从他人的习作中受到启发,进一步了解家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三.范文示例

 

湘江风光

我的家乡就在湘江边,我爱迷人的湘江。

清晨,湘江披着一层薄薄的白纱,这时的湘江好似穿着婚纱的少女,一副害羞的样子,若隐若现。

太阳慢慢升起来了,一缕霞光映在恬静的江面上,把正在睡梦中的湘江唤醒了。

太阳越升越高,魔术般地把江水从起初的淡黄色变成了现在绿莹莹的颜色。

中午,船只来往于江面上,划出一道道波纹。

微风轻轻地抚摸着江水,拨弄起一卷卷温柔的波浪。

看,贝壳乘着浪花电车跑上岸,在沙滩上晒太阳,它们就是江水送给我们的小礼物呀!

听,江水在唱歌呢,“哗哗……刷刷……”它总是这么活力十足,仿佛是一个爱玩耍的孩子。

傍晚,夕阳把湘江映照得金黄,水面上波光粼粼,就像水底有个挖不完的金矿。

太阳慢慢地下山了,江水也在慢慢地变幻着自己的色彩,从金黄一直到深蓝。

夜晚的湘江比白天更热闹,沿江风光带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