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3645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 28页.docx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28页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防范毕业论文(doc28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论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

 

学号BTA100900008姓名陶蹦蹦

学院远程教育学院指导教师(暂不填写)

专业金融学论文成绩

 

完成时间:

年月日

 

Grade201009

Date

论文审题表

研究课题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

题目

论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

选题说明

全面阐述了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的背景,信贷管理的含义,内容,必要性,以及国内外信贷管理的发展状况,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新的信贷管理方法。

主要结合国内外信贷管理的理论,进行分析中国的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根据国内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一种完整严密的信贷管理改进方法。

题目

论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

指导教师

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时间年月日

论文评定表

(学生不必填写)

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论文答辩小组意见

论文答辩小组审定成绩

组长签字

论文指导委员会意见

论文指导委员会审定成绩

主任签字

摘要(中文)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前言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信贷风险的内涵及种类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信贷风险管理的含义及内容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国内外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研究的现状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国外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研究现状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国内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研究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依据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五、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错误!

未定义书签。

六、构建新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努力改善外部经济、法律和信用环境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信贷风险识别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信贷风险度量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四)信贷风险控制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五)信贷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估错误!

未定义书签。

结论错误!

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错误!

未定义书签。

致谢错误!

未定义书签。

 

摘要

商业银行的信贷是伴随着商业银行的产生而产生,是商业银行区别于其他行业最重要的特征,是间接融资最主要的方式,也是把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的信贷极大的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增多,银行风险有扩大的趋势。

由于,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的立行之本。

因此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应运而生,而且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经过自身不断摸索以及对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的借鉴,对原有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根据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生成的特殊根源,从制度和方法两个层面。

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迸行了探讨。

尝试性地将国内外商业银行现代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进行梳理,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结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应从内部管理和外部约束两个方面来构建。

提出了新型信贷管理系统,即努力改善外部经济、法律和信用环境,信贷风险识别,信贷风险度量,信贷风险控制,信贷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估等五方面内容。

关键词:

信贷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一、前言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全球化和金融电子化步伐加快,国际金融市场愈加开放与自由。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金融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银行面临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剧烈变化,经营风险骤然加剧。

银行的风险分类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而世界银行在关于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中指出,银行破产最经常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

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和最重要的金融风险,它在计量、管理上比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更复杂。

贷款收益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使得企业经营的风险过多地集中于银行体系,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无法偿还贷款,企业的风险就会转嫁给银行,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

我国商业银行要想改变现状就要进行信贷风险管理在体制、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以增加收益,提升竞争力。

由于民间融资需求旺盛,即使监管机构对投放节奏有所控制,但1月新增信贷仍将高位运行尽管下半月投放热情有所减弱,但1月四大行新增信贷仍高达3700亿元左右,大幅高于去年同期3200亿元的水平。

尽管有所改善,银行开始注重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估,并开始逐渐推行遵循国际惯例的银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制度,信贷风险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和最重要的金融风险。

不良贷款的问题,目前中国的银行业无论是从不良贷款的余额,还是从不良贷款的比率看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现在整个银行业不良贷款的额不足5000亿,而中国银行业整体的贷款余额到去年年底已经接近65万亿,很快就会接近70万亿。

目前,不良贷款率只有0.95,这说明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水平总体是比较好的,在这样低位水平基础上有些波动应当属于正常状态。

表明国内银行在贷款审批、信贷风险防范和处置不良贷款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但也存在着为稀释不良贷

款比率盲目发放贷款的现象,并且与国际上的优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3%

以下、中等商业银行在5%左右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1]。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的

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信贷风

险的系统管理,体现在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制度体系、组织结构和技术方法上,导致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缺乏有效性。

因此,本文认为,作为以信贷资产营运为主的国内商业银行,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信贷管理体系,以此来识别、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保障信贷资金运动的顺畅,从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国内商业银行提升管理水平、更好地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

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一)信贷风险的内涵及种类

信贷风险[2],从广义上说,是指贷款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波动性。

贷款收益

的不确定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信贷资产盈利的不确定性,由于贷款合

约利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是固定的,如果市场利率等因素发生变化,这笔信

贷资产的实际盈利就会受到影响,信贷资产的收益就会出现不确定性。

另一

方面是指信贷资产损失的不确定性,损失的不确定性既包括数量上的不确定

性,表现在贷款本金和利息是全部收回,还是部分收回,或者零收回:

又包

括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贷款的本金和利息能否在约定的期限内按时收

回的不确定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关注的是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通常使用的是狭义的信贷风险概念,即信贷资产在未来损失的可能性。

综上,信贷风险是由于各种因素不断变化而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导致银行信贷盈利不确定或资产发生损失并虽终引起信贷资产价值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

贷款风险分类即贷款五级分类[3],是指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按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

该方法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对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和信贷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五级分类管理有利于银行及时发现贷款发放后出现的问题,能更准确地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有效地跟踪贷款质量,便于银行及时采取措施,从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二)信贷风险管理的含义及内容

信贷风险管理[4],是指通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程序,对风险进行评级、分类、报告和管理,保持风险和效益的平衡发展,提高贷款的经济效益。

信贷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列化的工作,贯穿于整个信贷业务流程,自贷前信用分析、贷时审查控制、贷后监控管理直至贷款安全收回。

信贷风险管理贯穿于贷款政策的制定、客户的选择,直至贷款的收回及有问题贷款的识别和处理的整个信贷业务过程中。

信贷风险的管理既应审慎,也应具有前瞻性。

世界银行的专家认为,信贷风险管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正常风险管理

正常风险管理指的是在正常情况下的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管理的常规程序应包括以下环节及内容:

界定目标市场;制定贷款政策与业务操作规程;建立与客户的信用关系并予以分析、审查;加强文件与支付的管理;加强对于资产组合的管理;监测并识别各环节潜在的风险。

2.补救性风险管理

补救性风险管理强调对在资产组合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矫正。

包括对有问题贷款的预警信号的识别以及对于有问题贷款的处理。

3.组织与人员管理

组织人员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组织机构与组织体系;人员的充足性;人员的连续性;教育和培训。

这些活动旨在促进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以便能在风险管理中很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三)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因为管理“问题客户”的代价非常高昂,银行应尽量避开,“防止被骗的最好方式是不与骗子打交道”。

风险控制从选择客户开始,风险管理尽量前移,银行才能盈利,避免“风险投资式”的贷款。

1.信息不对称

信息经济学认为[5],在经济运行中的任何一项交易中,如果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与该项交易有关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就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从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来看,不对称信息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称为事前不对称,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称为事后不对称。

事前不对称信息会引发“逆向选择”;事后不对称信息会导致“道德风险”。

而授信活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导致信贷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

信息经济学把在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知情者)称为代理人,将不具备信息优势的一方(不知情者)称为委托人。

在商业银行授信活动中,借款人对其自身的情况以及贷款项目的风险拥有更多的信息,而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情况以及信贷用途和风险可能缺乏了解,这种商业银行与借款人在信贷合约签订之前拥有信息的不对等,有可能导致“逆向选择”。

因为商业银行在这种现实情况下,要获取较高收益率,必须提高利率水平。

由于它无法了解所有项目的风险程度,银行只能根据市场上各个项目的平均风险程度决定贷款利率。

这样,低风险项目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而那些愿意支付高利率的都是高风险项目,“逆向选择”由此产生,而贷款的平均风险随之提高。

即使商业银行采取了抵押贷款这一风险防范措施,逆向选择依然会存在。

这是因为,达成抵押协议的抵押物很可能是低质量资产或是资产净值低于抵押金额的资产。

这样,当银行贷款不能正常收回时,抵押物不能补偿资金损失,银行不良资产就形成了。

在信贷合约签订之后,企业在贷款执行过程中,由于商业银行对贷款资金的实际使用状况、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等信息的了解肯定少于借款人,同时由于受到成本控制和信贷员素质、经验等事后监督成本高昂的因素制约,商业银行对随时追踪借款人贷款使用情况的信息所需花费的大量人力和费用力不从心,于是贷款企业就可能产生机会主义动机,隐藏资金使用的真实信息,采取不完全负责的态度,从而可能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发生。

总之,如果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是高效率的,并且是无成本或低成本的,通过缩小信息不对称的缺口,就可以有效地分配信贷资金并确保资产质量。

如果信息不对称的缺口在扩大,就会导致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筛选和监督的失误,从而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趋于恶化。

2.信贷合约的不完全性

信贷合约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合约。

由于信贷合约不可能是完全合约,从而导致信贷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信贷合约的不完整性与人的有限理性有关。

一方面是由于影响授信活动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和不确定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企业内部的,也有企业外部的;另一方面是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对影响授信活动的因素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有关授信活动的信息的收集、筛选、分析和加工整理以及信息的验证等会受到限制。

由于有限理性与影响授信活动的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商业银行既不可能在签订授信合约前把与合约相关的全部信息写入到合约的条款中,也无法预测到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偶然事件,更无法在合约中为各种偶然事件确定相应的对策以及计算出合约事后的效用结果,同时也会增加授信合同的监督费用和维护费用。

由此而导致的不完全信贷合约就意味着信贷风险可能发生。

3.信贷资产的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概念是威廉姆森首先使用的,“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的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

它与沉入成本概念有关”。

其涵义是有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特定资产(物质资产或人力资产等)就难以转向其他用途,即使能够再配置也要以重大经济价值损失为代价。

与资产专用性对应的概念是资产通用性,它可以被表达为资产专用性接近和等于零。

金融交易中资产的专用性一般是指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程度,流动性高、可转换能力强的金融资产,其专用性就差、通用性强;而流动性低和可转换能力差的金融资产,其专用性就强、通用性就差。

现金和活期存款是流动性极高的金融资产项目,其流动和转让的成本就低。

股票、债券的流动性较差,其转换与变现所支付的成本相对较高。

银行的信贷市场是一个协议市场而非公开市场交易,贷款大都具有固定的期限安排,资产的专用性特征明显、转换能力差。

要保证贷款的安全、防止违约的发生,必然耗费大量的信息收集、分析费用以及谈判、签约、事中检查和事后监督等费用。

信贷资产的专用性容易引发机会主义行为,形成信用风险。

4.高负债经营

商业银行的突出特性是高负债经营,即使按《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也仅为8%,其中核心资本仅为4%。

所以,商业银行资产形成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存款。

与银行信贷资产相比,存款具有高提取性、高流动性和短期限性,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与期限性方面往往不一致,不匹配,一旦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大量形成,就会加剧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与期限性的不对称、不匹配,从而有可能导致银行挤兑风潮出现,甚至银行倒闭。

因此,银行高负债经营的特点要求银行加强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6]。

所以,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就是通过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有效引入风险管理理念,缩小与先进的经营理念差距,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商业银行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投资,有利于商业银行稳健运行,提高商业银行抗御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实现持续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营造商业银行良好的信贷经营文化。

三、国内外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研究的现状

(一)国外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研究现状

作为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积累了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因此,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长处去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以面对外国银行的竞争。

我国应借鉴美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信用管理体制。

美国商业银行经过200年的发展,积累创新出大量的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办法。

从传统的专家分析法,五类信用评价法,信用评分法发展到现代的在险价值方法,期权定价方法,保险精算方法,宏观经济状况方法等信用风险模型的广泛使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美国银行业还开发出应用于风险管理信用衍生工具及其产品,如:

信用违约互换,信用联系票据,信用差价远期和期权[7],总收益互换,资产支持证券,有担保的抵押贷款以及抵押负债票据等。

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对美国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促进了信贷管理体制的完善。

现在美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体制相当完善,它们所采用的体制如下:

1.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价等级

美国的商业银行对借款的信用评级以外部评级为基础,不同银行根据自身情况采用独立的评级制度和方法,在贷款前对借款人的信资状况,授信种类,授信数额和授信的条件进行事前评级,对信用等级进行详细的划分,根据不同等级,对各等级发贷人发放贷款,确定利率、偿还方式,担保条件等,然后,在贷后还要定期进行观察,审核借款人的信用,定期进行评级更改,以降低不还贷的风险。

2.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美国的各大商业银行普遍拥有一套现代的信息管理系统(MIS),根据业务需要分为四个部分,即信用风险的识别,信用风险的分析决策,信用风险的监控和风险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信用风险的识别就是通过收集借贷人的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确定借贷人能偿还欠款的能力指数。

信用风险分析决策是对信用风险情况采取合适的度量方法和模型,来解决信贷风险。

信用风险监管是指对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排查,以提高信贷管理的安全等级和效率,风险流程信息化管理是指将计算机处理技术科学的应用到信贷管理的各个业务,管理当中,以便提高风险管理的监控能力。

因此,美国各大银行都会投入大量资金,对MIS进行维护和升级,建立较为全面的信贷风险管理四大机制。

信贷信息数据管理机制。

用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为数据分析提供依据。

信贷风险度量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信贷风险,设计相应的度量模型并进行实施(如内部评级模型,信用风险资本平衡收益模型等),信贷在线数据、报表机制。

对信贷风险各个评估因素进行实时,有效的跟踪分析,及时采取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

信贷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现在,在线支付,网上银行的飞速发展,为了保护用户的财产安全和银行的信息,数据,需要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升级。

3.强有力的外部监管

美国金融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的混乱经营,面对不正当的竞争,潜在的利益冲突,信息的安全保护,使得监管工作十分复杂,监管当局对信用评级考虑的是管制,美国采用NRSRO概念监管不会造成较大的进入障碍,增强了对评级机构的竞争力,监管机构使用NRSRO发布的信用评级简单高效。

一旦结合企业内幕信息的评价结果,流入客户,会妨碍交易的公平性。

因此,美国银行加强了对信息评价过程中信息获取,信息安全的保护。

其中,美联储可以对所有的存款进行监督,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州政府监理机构,它们根据职能监管一种或几种类型的金融机构。

由于,部分银行监管机构的职能有所交叉,可以防止监管权力过于集中和垄断,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监管结合,完善的法规体系,这样形成了层次清晰,职责明确,监管体系完整的美国特色监管体制。

(二)国内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历了同国外商业银行类似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资产的流动性管理、负债的流动性管理以及资产负债综合比例管理的相应阶段。

中国银行相继出台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和《关于资产成分和资产风险权数的暂行规定》,并按《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对信贷资产实行资产比例管理。

经过多年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发展和创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取得显著进步,信贷风险管理模式逐渐由传统的主观经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向现代化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转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信贷制度和决策机制的科学化

在决策机制上,我国商业银行的授信决策经历了最初的按计划放贷到自主评估放贷,建立“统一授信,信贷分离、分级审批,责权分明”的信贷运行机制到“客户授信总量授权、总量审批模式”。

在信贷制度上,由原先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呆账的“一逾两呆”分类法,转变为国际银行业对贷款质量公认的标准的五级分类法,将银行的信贷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

该划分是银行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

2.实行授信风险垂直管理体

在总行和各级设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信贷审查委员会以及信贷审查部和资产保全部等信贷资产管理机构和部门。

3.建立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开始对企业的信贷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等核心指标进行数据预算。

根据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分期对客户进行评级,划分其对应的风险等级。

4.建立信贷风险责任制

建立以行长负责为核心的信贷管理责任制,对信贷业务层层落实责任,体现在对每笔信贷资产确定第一责任人,对不良贷款的相关当事人实行终身追缴制度。

信贷责任制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信贷业务人员的违规行为,并能够督促其在信息不对称或者监管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能够自律,谨慎的实施放贷业务。

5.建立了现代化的信贷信息管理系统

利用计算机处理的优越性,各商业银行全面推广信贷管理系统(CNS),对法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CRM)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PCRM)进行优化改进。

建立信贷监控系统,在线监控中心能对信贷业务进行24小时全程监控,实现了对现场,尤其对非现场业务的有效监管。

6.建立起二级评级体系

采用内部评级法,基本建立了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和贷款风险分类的二维评级体系。

并按照新巴赛尔新资产协议要求,积极建立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正从打分卡阶段向模型化阶段迈进。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依据

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大致有统计模型、CAMEL模型和专家判断模型等三种理论依据:

1.统计模型

我国采用的统计模型主要采用违约概率(ProbabilityofDefault。

PD)理论,违约损失率(LossGiyenDefault,LGD)理沦。

利用统计模型进行信用评估的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数据积累,一般需要至少连续3年的相关数据。

违约概率(ProbabilityofDefault。

PD)[8],理论违约概率是预计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

评估结果与违约率的对应关系是国际公认的事后检验评级机构评估质量标准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尺。

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或履行相关义务的可能性。

如何准确、有效地计算违约概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十分重要。

不同评级机构所设定的违约定义可能不同,所反映同一等级的质量也因此而不同。

只有违约定义相同的评级机构,其评级结果才可以进行比较。

有了对应违约率的资信等级才能真正成为决策的依据。

商业银行违约概率常用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

基于内部信用评级历史资料的测度方法;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测度方法。

违约损失率(LossGiyenDefault,LGD)理沦[9],违约损失率是指债务人一旦违约将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数额占风险暴露(债权)的百分比,即损失的严重程度。

在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加大和创新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银行对资产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因过于简单、缺乏现代金融理论基础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和银行监管的需要。

以独立身份服务于全社会公众投资者、以公开上市债券为主的外部信用评级对银行内部以信贷资产为主、与银行自身有着特定联系的资产组合的适用性也越来越小。

因此,银行开始开发类似外部信用评级但又反映内部管理需要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