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3724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docx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第6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

•产业间贸易是指两国之间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的商品。

例:

用彩电交换小麦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是指两国之间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产业、基本上相同或相似的商品。

例:

用彩电交换彩电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制

成品

用小麦交换小麦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传统解释

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是建立在某种需要探讨的新的基础上的国际贸易。

二战以后,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逐渐上升为影响整个国际贸易发展格局的重要贸易形式。

产业内贸易:

••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1.

2.

3.贸易产品上有所不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产品贸易流向具有双向性,相同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既有资本密集型产

品,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4.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

与国际贸易

本章结构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v

v规模经济的含义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

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v

v垄断竞争市场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

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

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v

v

v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双寡头市场——古诺模型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

第一节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

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两种表现形式:

v内在规模经济:

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v外部规模经济:

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整个行业的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

•假设某行业最初厂商数量N=10,每家的产出为q=100.

(1)N=20,q=100。

如果生产效率提高,则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大厂商无优势)

(2)N=10,q=200。

如果生产效率提高,则存在内部规模经济。

(大厂商有优势)

二、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

v专业化的供应商

v劳动市场共享

v干中学效应

三、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假设条件

J以2×2模型为基础

J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J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

J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J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

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1.部门间要素密

集度的差异

外部规模经济的例证

表6-1(a)两国分工前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表6-1(b)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如果两国一开始就希望消费更多的X产品,则PX/PY上涨。

最终两国贸易达到平衡,均衡点分别为CA,CB。

图6-2

(二)国际分工格局的确定:

偶然或历史因素C

P

(二)国际分工格局的确定:

偶然或历史因素。

v1.“先行优势”(FirstMoveradvantage)v2.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

国内市场规模相对

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

v

3.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的采用。

结论: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1.外部规模经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起因。

•2.对显著外部规模经济产业,需求和出口市场扩大,引起产业规模的扩大,促进产业的平均成本和价格下降,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

•3.具有相似的要素禀赋、成本和需求的国家中,首先生产并出口有规模经济的产业的国家将获得比较利益。

这种格局可由偶然因素决定或者政府扶持。

•4.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一般更容易获得比较利益。

第二节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

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v

不完全竞争和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市场O

B

图6-4

v

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模型

完全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特征

•允许异质产品(differentiatedproduct)存在,产品不能完全替代;•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

•产品差异性使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市场可自由进入,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数目达到均衡,差异产品的种类也随之确定。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1.假设:

–同一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

–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

–假设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2.单个厂商均衡产量的决定

D0(即P)

•MR=MC时,厂商确定其产出q

E

•如果短期内厂商获得的超额利润大于零,那么就会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市场。

直至利润为零,厂商数目n随之确定。

(AR=AC)

图6-5

•3.市场规模扩大的影响:

–如果市场规模越大,则其所能容纳的厂商数目(n)就会越多;

–厂商数目越多,与单个厂商平均成本曲线AC相切的需求曲线D就越平坦。

–均衡时,所有厂商的产量与产品价格也均相同,那么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均为:

q=M/n。

(M表示整个市场规模)

M1

P1/C1

P2C2

O2(M2下)12n

•均衡时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之间所有可能组合的轨迹——RC曲线

RC曲线向上倾

斜,表示市场规

模M越大,因而

对应的厂商数目

n与单个厂商产

量q就越大

vAA’,BB’:

M不

图6-6变时n与q的可

能组合

4、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

–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例如人口规模的差别导致了市场规模的差异)MA

–A国、B国在生产技术条件、要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假设都完全相同;

A点与B点:

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

v如果开放市场,世

界市场规模MW=

MA+MB。

vA’、B’分别表示

nB’

nA’A、B两国开放后的新均衡点。

vqw:

厂商的产量

vnA

图6-6

垄断竞争下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垄断竞争下的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独立起因。

•国际分工格局:

–不能肯定每个国家生产产品的种类。

每个国家的消费品一部分来自国内,一部分来自进口。

•贸易形态:

产业内贸易。

•对生产者产生两种积极效应:

–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贸易对消费者的福利效果:

–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

–产品品种的增加,满足消费者多样化

5、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1)假设:

–X:

资本密集型部门,垄断竞争,规模经济

–Y:

劳动密集型部门,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假设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外,其他一切条件都相同,

–A国:

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

劳动丰富的国家。

(2)开放后

•贸易格局:

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并存;–A国:

从B国购买Y产品,在X部门同时存在进出口,属于X净出口国

–B国:

出口Y产品,在X部门同时存在进出口,属于X净进口国。

•贸易起因:

–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产业内贸易则完全由规模经济引起。

•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的对比。

第三节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

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市场结构:

厂商数目很少(但不止一个)、产品同质的特征。

•厂商做决策时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

•厂商的行为有两种矛盾的倾向:

敌对、妥协。

二、双寡头市场——古诺模型

F只有两个厂商,H和F。

F两个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完全相同,边际成本为常数;

F厂商行为模式是非合作型的;

F厂商的决策变量为产量。

厂商对对方的产量并不了解(假设厂商同时做决策),但可根据对对方的猜测,来作出自己的各种选择。

厂商H假设对方的产量qF给定不变,曲线RDH即为厂商H的剩余需求曲线,

厂商H的边际收益曲线MRH与边际成本的交点,决定了厂商H最佳产量选择为qH

假设H是完全垄断的厂商:

假设H完全退出该行业:

qF=0,此时qH=qMqH=0,此时qF=qC

图6-8

]HH’:

厂商H的反应曲线。

(斜率为负)

]FF’:

厂商F的反应曲线。

]HH’比FF’更陡一些。

(OH>OH’)

]E:

寡头垄断下的均衡产

图6-9

三、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

假设:

¯世界上只有A、B两国

¯A国在某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H存在。

B国在同一行业只有一个厂商F存在。

¯开放后,两国厂商均可自由进入对方市场,两国的国内市场现在变为寡头市场结构(双寡头)。

E:

A国市场的均衡点。

aqh:

国内厂商H在本国市场上的销售量

a:

来自B国的厂商F在A国市场上的销售量qf

qfH

F

qfaqFHqhbOqha

(a)H/F/hOqfb(b)F/H/qf图6-10

两国之间的同质产品相互倾销(Reciprocaldumping),发生了产业内贸易。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之所以会发生,完全是因寡头厂商的策略性行为(Strategicbehavior)引起的。

与垄断竞争模型不同的是,在寡头垄断情形下,产品是同质的,所以贸易并不能增加两国消费者的消费选择。

寡头垄断虽不能完全消除垄断因素,但还是带来了竞争,这便是贸易的竞争促进效应(Pro-competitiveeffect)。

第四节产业内贸易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对产业内贸易研究的两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为第一阶段:

对产业内贸易的经验性统计和直观推断

1.佛丹恩对“比荷卢经济同盟”的集团内贸易格局变化的统计分析表明:

和集团内贸易相关的生产专业化形成于同种贸易类型之内,而不是在异种贸易之间;

2.密契里对36个国家5大类商品的进出口差异指数表明:

高收入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明显的相似性,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3.巴拉萨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体系对欧共体贸易商品结构的分析表明:

欧共体制成品贸易的增长大部分是发生在分类标准体系划分的商品组内,而不是在商品组间

•起点标志: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为第二阶段:

对统计现象的理论解释格鲁贝尔和劳艾德的开创性、系统性研究格鲁贝尔和劳艾德认为:

产业内贸易是一种由各种复杂

的原因所导致的一种复杂的贸易现象,多种原因的组合都可能导致产业内贸易发生。

•代表性观点:

格雷、戴维斯及兰卡斯特等人的理论观点。

格雷和兰卡斯特着重从产品异质性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强调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戴维斯则主要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揭示产业内贸易的成

因,指出规模经济可以在产业内形成互有竞争力的价格,从而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

二、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同类产品的异质性——主要基础•规模经济收益递增——重要成因之一•需求偏好的相似性——重要成因之一•经济发展水平——重要影响因素

解释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理论观点

1.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产品的异质性

传统理论模式中同一产业部门生产同质产品的假定不符合实际情况。

现实中,同一产业部门生产的同类产品可以有如下差异:

––

垂直差异,即产品质量的不同,以满足不同收入的消费者的需求

水平差异,即产品质量相同但特征不同,以满足同等收入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

这两种差异都可以形成各个不同的生产者在消费市场的垄断地位,产业内贸易由此而发生。

2.产业内贸易的成因之一:

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是指厂商进行大规模生产,使成本降低,报酬递增。

规模经济导致不完全竞争,如垄断竞争、寡头、垄断。

这是因为国际贸易开展后,厂商面对更广大的市场,生产规模可以扩大,规模经济使扩大生产规模的厂商的生产成本、产品价格下降,生产相同产品而规模不变的其他国内外厂商因此被淘汰。

因此,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某一产业部门内,各国将各自专于该产业部门的某些差异产品的发展,再相互交换(即开展产业内贸易),以满足彼此的多样化需求。

•国家间的要素禀赋越相似,越可能生产更多相同类型的产品,产业内贸易量越大。

3.产业内贸易的成因之一: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

•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在初期是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

通过国内市场建立生产的规模经济和竞争力后,才会去开拓国际市场。

由于产品是为满足国内市场偏好而生产的,所以产品出口会更多地流向偏好与出口国相似的国家。

•由于人均收入与商品需求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因此,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可以用收入水平的相似性来代替。

•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相近,消费偏好相似,对对方的产品形成广泛的相互需求。

因重合需求大,所以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量大。

4.产业内贸易的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部门内部分工就越发达,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就越大,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供给市场。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国民收入就越高,国民购买能力就越强。

而且,在国民购买能力达到较高水平时,消费需求便呈现出对异质产品的强烈需求,从而形成以至产品的需求市场。

•两国收入水平越高,相似需求的重叠越多,产业内贸易量越大。

三、产业内贸易的衡量——产业内贸易指数1.沃顿指数(P·J·Verdon)

某行业产品组J的出口与相应进口的比例。

Sj越接近1,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Sj越远离1,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

2.巴拉萨指数(B.Balassa)

其中:

0≤Aj≤1

表示净出口在多大程度上被进口所抵消。

Aj越接近0,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Aj越接近1,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

3.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

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行业内贸易指数(%)

本章小结

本章练习

中国2019年三类产品的下:

贸易状况如

用G-L指数求各行业贸易指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