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3733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4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docx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试行)

 

第一章概述

一、按摩适应证

二、按摩禁忌证

三、按摩注意事项

第二章常用手法操作规范

一、按法

二、摩法

三、推法

四、拿法

五、扌衮法

六、一指禅推法

七、揉法

八、点法

九、捏法

十、拨法

十一、叩击法

十二、擦法

十三、搓法

十四、抖法

十五、振法

十六、踩蹻法

十七、摇法

十八、拔伸法

十九、屈伸法

二十、扳法

第三章常见疾病按摩手法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骨伤科疾病

一、落枕

二、项痹病(颈椎病)

三、岔气

四、胸椎小关节错缝(胸椎小关节紊乱)

五、急性腰扭伤

六、慢性腰肌劳损

七、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八、骶髂关节损伤

九、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十、肱骨外上髁炎

十一、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十二、梨状肌综合征

十三、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十四、踝关节扭伤

十五、跟痛症

第二节内科疾病

一、胃脘痛(慢性胃炎)

二、泄泻(腹泻)

三、便秘

四、胁痛(慢性胆囊炎)

五、不寐(失眠)

六、头痛

七、中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八、面瘫病(周围性面瘫)

第三节妇科疾病

一、月经不调

二、痛经

三、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四、带下病(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五、乳癖(乳腺增生)64

第四节儿科疾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

二、疳积(消化不良)

三、便秘

四、咳嗽

五、夜啼

六、遗尿

七、能近怯远证(青少年近视)

八、小儿肌性斜颈

九、桡骨头半脱位

十、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

十一、五迟(小儿脑性瘫痪)

 

第一章概述

一、按摩适应证

 1.骨伤科疾病:

落枕、项痹病、岔气、胸椎小关节错缝、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痛病、骶髂关节损伤、肩凝症、肱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梨状肌综合征、膝痹病、踝关节扭伤、跟痛症等。

2.内科疾病:

胃脘痛、泄泻、便秘、胁痛、不寐、头痛、中风后遗症、面瘫病等。

3.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乳癖等。

4.儿科疾病:

小儿泄泻、疳积、便秘、咳嗽、夜啼、遗尿、能近怯远证、小儿肌性斜颈、桡骨头半脱位、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五迟等。

二、按摩禁忌证

1.骨折、关节脱位、骨与关节结核、骨髓炎、严重骨质疏松症。

2.急性脊柱损伤或有脊髓症状诊断不明确者。

3.严重心、脑、肺、肾、肝等疾病。

4.恶性肿瘤。

5.急腹症。

6.有出血倾向疾病。

7.传染病、化脓性疾病。

8.烧伤、烫伤、溃疡等皮肤异常部位。

9.月经期腰骶、腹部慎用;妊娠期腰骶、腹部禁用。

10.饥饿、过劳及醉酒后。

11.不能配合治疗的精神病患者。

三、按摩注意事项

(一)按摩医生注意事项

1.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告知患者治疗相关情况。

2.详细诊察病情,排除按摩禁忌证。

3.选择适当的体位。

4.随时询问和观察患者反应,以保持适宜的按摩强度。

5.按摩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按摩治疗。

6.月经期、妊娠期按摩,应掌握适宜的部位与刺激量。

7.按摩时要保持手的温暖和清洁,经常修剪指甲,勿戴戒指,以免损伤患者皮肤。

(二)患者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过劳或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时不宜立即接受按摩。

2.按摩时要呼吸自然,肌肉放松。

3.按摩过程中如有不适,如心慌、胸闷、过度汗出等,应立即告知医生。

4.功能锻炼的强度、范围均应量力而行,切忌过量。

 

第二章常用手法操作规范

一、按法

【定义】

用指腹、指间关节、掌或肘部着力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垂直用力下压的手法,称为按法。

可分为指按法、指间关节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

【操作要领】

1.指按法、指间关节按法宜悬腕,以腕关节为支点,掌按法、肘按法以肩关节为支点,借用身体的重量。

2.按法应垂直向下,力量由轻到重,逐渐增加,不可用蛮力或暴力猛压。

3.用力要沉稳着实,不可偏移。

4.当按压力达到所需力量后,应先停留片刻,再松劲撤力。

【适用部位】

全身多个部位。

【注意事项】

施力过程中要询问患者感受,及时调整手法刺激量。

二、摩法

【定义】

用指或掌在受术部位做环形摩动的手法,称为摩法。

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操作要领】

1.肩臂部放松,肘关节适当屈曲。

2.指摩时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紧张度,掌摩时腕部要放松。

3.摩动的速度、压力宜均匀、适中。

一般指摩稍轻快,掌摩稍重缓。

【适用部位】

全身多个部位,多用于胸腹部。

【注意事项】

施摩法时不宜带动皮下组织,与揉法有别。

三、推法

【定义】

用肢体某一部位如指、掌、肘等着力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推动的手法,称为推法。

可分为指推法、掌推法和肘推法等。

【操作要领】

1.着力点要紧贴体表,沿经络循行路线或肌纤维走行方向推进。

2.推进的速度宜缓慢、均匀,压力要平稳适中。

【适用部位】

全身多个部位。

【注意事项】

1.受术部位可涂以润滑剂等介质,以免损伤皮肤。

2.不宜隔厚衣物操作。

四、拿法

【定义】

用拇指指腹与其余手指指面相对用力,捏而提起肌肤的手法,称为拿法。

【操作要领】

1.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相对用力,捏住受术部位的肌肤,腕关节适度放松,以拇指同其余手指的对合用力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地提捏揉动。

2.操作时用巧劲提拿受术部位的深层筋肉,协调连贯,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不可突然用力或间断用力,不可用指端内抠。

3.动作要深透、柔和、灵活、连贯、有节律。

【适用部位】

头部、颈肩部、胸腹部和四肢部等。

五、扌衮法

【定义】

用小鱼际、掌背侧或掌指关节部着力于受术部位上,做腕关节屈伸、内外旋转连续往返运动的手法,称为扌衮法。

【操作要领】

1.肩关节放松下垂,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旋转摆动,带动腕关节做旋转和屈伸运动,通过小鱼际掌背侧或掌指关节突起部来回扌衮动,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受术部位上。

2.腕关节屈伸幅度应在120°左右,即向外扌衮约80°,向内扌衮约40°,使小鱼际与手背1/2面积依次接触受术部位。

向外扌衮动和向内扌衮动时发力轻重之比为3:

1。

3.压力要适中,不可过度碰触患者骨性突起部位。

4.操作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适用部位】

肩背部、腰臀部和四肢部等肌肉丰厚处。

六、一指禅推法

【定义】

用拇指指腹、指端或桡侧偏峰着力,通过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拇指或拇指指间关节做屈伸往返运动的手法,称为一指禅推法。

【操作要领】

1.用拇指指端、指腹或桡侧偏峰着力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以肘部为支点,通过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拇指或拇指指间关节做屈伸往返运动。

2.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受术部位上。

3.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

4.掌握紧推慢移的原则:

“紧推”指摆动的频率要快,每分钟约120~160次;“慢移”指从一个受术点到另一个受术点时应缓慢移动。

【适用部位】

全身多个部位。

七、揉法

【定义】

用指腹、鱼际、掌根、全掌、前臂或肘尖着力于受术部位或某一穴位上,做轻柔和缓的环旋动作的手法,称为揉法。

可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前臂揉法和肘揉法。

指揉法又可分为单指揉法和多指揉法。

掌揉法又可分为鱼际揉法、掌根揉法和全掌揉法。

【操作要领】

1.施掌揉法或指揉法时,腕关节要放松,用掌或指着力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及手掌、手指做轻柔、缓和的环旋动作,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

动作要灵活而有节律性,操作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2.施前臂揉法或肘揉法时,用前臂或肘尖着力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以肩关节为支点,连同上臂带动前臂做环旋揉动。

操作频率每分钟约100~120次。

3.揉法宜柔和深透,需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

【适用部位】

全身多个部位。

八、点法

【定义】

用指端、屈曲的指间关节或肘尖点压受术部位或穴位的手法,称为点法。

可分为指点法和肘点法。

指点法又可分为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屈食指点法。

【操作要领】

1.拇指端点法宜手握空拳,拇指指腹应紧贴食指中节桡侧缘,以免用力时扭伤拇指指间关节。

2.屈拇指点法时拇指端应抵在食指中节桡侧缘,使拇指得到助力和固定。

3.屈食指点法宜手指相握成实拳,拇指末节尺侧缘要紧压在食指桡侧以固定和助力。

4.肘点法要以尺骨鹰嘴突起部为着力点,以肩关节为支点,借用身体上半部重量,逐渐用力。

5.取穴要准,用力要稳。

6.用力方向宜与受力面相垂直,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

【适用部位】

全身多个部位。

【注意事项】

1.不可突施暴力。

2.对年老体弱、久病虚衰、心功能不全者,施术时应注意力度。

3.本法与按法的区别在于点法作用面积小,刺激更大

九、捏法

【定义】

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相对用力,在受术部位上做对称性挤压的手法,称为捏法。

【操作要领】

1.拇指与其他手指要以指腹着力,施力时力量要对称。

2.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律,用力要均匀而柔和,不能用指甲掐捏皮肤。

【适用部位】

颈项部、背部和四肢部等。

【注意事项】

捏法作用位置较浅,仅限于皮肤和浅筋膜。

附:

捏脊法

【定义】

用手指在脊柱两侧的皮肤及浅筋膜上做提、捏、捻、推的手法,称为捏脊法。

可分为拇指前位捏脊法和拇指后位捏脊法。

【操作要领】

1.拇指前位捏脊法:

用拇指指腹同食指桡侧缘捏住皮肤,腕部背伸,以利于前臂施力推动前行。

2.拇指后位捏脊法: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指腹捏住皮肤,腕部稍悬,以利拇指的推动前移。

3.捏提皮肤用力要适度,自龟尾至大椎穴施3~5遍。

4.操作时动作要灵活协调。

【适用部位】

脊柱两侧。

【注意事项】

1.捏脊法着力部位在指腹,而非指端,捏起时勿拧转。

2.如出现皮肤不适感,可在操作结束后,自上而下施推法3~5遍。

十、拨法

【定义】

用指、肘或其他部位按于受术部位上,做单向或往返拨动的手法,称为拨法。

【操作要领】

1.拨动的方向应与肌纤维、肌腱、韧带等方向垂直。

2.拨动速度要均匀,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适用部位】

颈项部、肩背部、腰部、臀部和四肢部等。

【注意事项】

1.拨动时不可在皮肤表面有摩擦移动,应带动肌纤维、肌腱、韧带一起拨动。

2.拨动的时间应根据施术需要而定,一般不宜过长。

十一、叩击法

【定义】

用小指侧或空拳的底部击打受术部位的手法,称为叩法。

用拳背、掌根、小鱼际或指端快速、短暂、有节律地击打受术部位的手法,称为击法。

【操作要领】

1.叩击时用力要稳,要有反弹感。

2.叩击动作连续而有节律,快慢适中。

3.叩击力量因人、因病(证)而异。

【适用部位】

全身多个部位。

【注意事项】

1.避免暴力击打。

2.年老体弱者及小儿慎用。

十二、擦法

【定义】

用掌、鱼际等部位贴附于受术部位,做较快速的直线往返摩擦,使局部产生热感的手法,称为擦法。

可分为掌擦法、鱼际擦法和小鱼际擦法。

【操作要领】

1.用力稳,不可歪斜,压力要适中。

2.动作均匀连续。

3.操作频率每分钟约100~120次。

【适用部位】

全身多个部位。

【注意事项】

1.不宜隔衣操作,应暴露施受术部位。

2.受术部位可涂少许润滑介质。

十三、搓法

【定义】

用双手掌面夹住肢体或胁肋部做交替搓动或往返搓动的手法,称为搓法。

【操作要领】

1.用双手掌面夹住受术部位相对用力,以肘关节和肩关节为支点,前臂和上臂主动施力,两手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并上下往返移动。

2.动作要协调、连贯,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3.两手用力要对称,不可过重。

【适用部位】

四肢部和胁肋部。

十四、抖法

【定义】

用单手或双手握住肢体远端,做一定幅度连续抖动的手法,称为抖法。

可分为抖上肢法、抖下肢法和抖腰法。

【操作要领】

1.被抖动的肢体要自然放松。

医者前臂动作要协调一致,稍用力做上下或左右连续抖动,使所产生的抖动波由肢体远端传递到近端。

2.抖上肢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每分钟约250次。

抖下肢的幅度可增大,频率宜放缓,每分钟约100次。

3.抖腰时,患者俯卧位,两手拉住床头或由助手固定其两腋。

医者两手握住其双踝,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牵引其腰部片刻,待腰部放松后,身体前倾以准备抖动。

其后随身体起立之姿,瞬间用力,做较大幅度的抖动,使抖动之力作用于腰部。

在操作时要用巧力,一般抖1~3次即可。

【适用部位】

四肢和腰部。

【注意事项】

1.习惯性关节脱位者禁用。

2.腰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肌肉不能放松者禁用抖腰法。

3.抖腰时患者切忌屏气。

十五、振法

【定义】

用指或掌着力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做快速振颤的手法,称为振法。

可分为指振法和掌振法。

【操作要领】

1.指、掌及前臂静止性用力,维持前臂和手的姿势相对稳定,腕屈肌群和腕伸肌群交替收缩,产生较快速的振动波,使受术部位或穴位有被振动感或温热感。

2.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于指或掌,不可过度用力下压或离开受术部位皮肤。

3.动作要协调连贯,均匀持续,要有较高的振动频率,每分钟约300~600次。

【适用部位】

指振法适用于全身多个部位,掌振法多用于胸腹部和腰背部。

十六、踩蹻法

【定义】

用足的不同部位作用于受术部位的方法,称为踩蹻法。

【操作要领】

1.医者通过踩床扶杆控制力度,掌握平衡。

踩床床垫宜厚软,患者一般采用俯卧位或侧卧位。

2.力度应由小到大,不可在一处过长时间施术。

3.要有节律性,呈轻踩步式,足底离开被踩部位时不要过高,以身体重心能转移至对侧足部即可。

4.做弹跳起落动作时须与患者呼吸相配合,即弹起时患者吸气,踩下时患者呼气,切不可屏气,以免胸胁逬伤。

5.弹压踩蹻时足尖不可离开受术部位。

6.以腰为轴,身体前倾后移踩蹻时,双足均不离开受术部位。

7.踩蹻的力量、次数和时间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适用部位】

肩胛部、背部、腰骶部和下肢等肌肉较丰厚处。

【注意事项】

1.注意询问患者感受,观察其反应,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施术。

2.年老体弱、极度疲劳、严重骨质疏松、孕妇等禁用。

十七、摇法

【定义】

以特定关节为中心,使关节做被动环转运动的手法,称为摇法。

可分为颈部摇法、腰部摇法和四肢关节摇法。

【操作要领】

1.医者一手固定被摇动关节的近端,另一手握持关节的远端,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被动摇动。

2.摇动幅度应在各关节生理活动范围内,由小到大,逐渐增加。

3.摇动速度宜先缓慢,随摇转次数的增加及患者的适应程度,可逐渐加快。

4.动作缓和,用力稳妥。

除被摇的关节运动外,其他部位不应随之晃动。

【适用部位】

颈项部、腰部和四肢关节。

【注意事项】

1.忌用蛮力、暴力。

2.习惯性关节脱位者慎用。

3.骨折、外伤者禁用。

十八、拔伸法

【定义】

将肢体或关节的一端固定,在关节的另一端做持续牵拉的手法,称为拔伸法。

【操作要领】

1.拔伸动作要稳而缓,用力要均匀而持续。

2.用力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待拔伸到一定程度后,则需要一个稳定持续的牵引力。

3.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和受术部位的不同来控制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适用部位】

脊柱和四肢关节。

【注意事项】

1.忌用突发性蛮力和暴力,以免造成牵拉损伤。

2.骨折、骨肿瘤、骨关节结核、关节畸形、习惯性关节脱位、严重骨质疏松等禁用。

十九、屈伸法

【定义】

使关节被动屈曲或伸展的手法,称为屈伸法。

【操作要领】

1.医者一手固定被活动关节的近端,另一手握持关节的远端,使关节做被动屈伸活动。

2.关节活动幅度应由小到大,并在此活动范围内连续做屈伸运动,反复数次。

【适用部位】

脊柱和四肢关节。

【注意事项】

1.用力应视病情而定,不可用暴力。

2.操作时要避免患者因疼痛闪躲而发生意外。

二十、扳法

【定义】

用两手分别固定于脊柱或肢体的一定部位,做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扳动的手法,称为扳法。

【操作要领】

1.两手用力稳实、配合协调,同时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扳动,不可硬扳或施以暴力,整个操作要稳、准、巧。

2.扳动的幅度要在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内,并结合病变关节的活动度而定,不要强求关节弹响。

3.因扳动的部位不同,其操作要点亦各异,仅介绍以下三种:

(1)颈椎斜扳法:

患者坐位,颈部略前屈或后伸。

医者一手扶其枕后部,一手托其下颌部,令其头部向一侧旋转至有明显阻力感时,稍做停顿,随后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做一小幅度、短促的扳动。

(2)扳肩式胸椎扳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患侧,以一手拉住对侧肩前上部,另一手以掌根部按于偏歪胸椎棘突旁。

拉肩一手将其肩部拉向后上方,同时另一手将偏歪胸椎棘突推向健侧,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随即做快速、有控制的扳动。

(3)腰椎斜扳法:

患者健侧卧位,健肢伸直,患肢屈膝屈髋,医者位其旁,一手固定患侧肩部,一手或肘部固定患侧臀部,将腰椎被动旋转至有明显阻力感时,稍做停顿,随后向相反方向用力,推肩、压臀,扳动腰椎。

【适用部位】

脊柱和四肢关节等。

【注意事项】

1.骨折、骨肿瘤、骨结核、椎体滑脱、严重骨质疏松、脊柱术后、先天畸形、诊断不明确的脊柱外伤及带有脊髓损伤症状体征者禁用。

2.施扳法后,应卧床休息。

3.副主任医师以下职称者慎用。

 

第三章常见疾病按摩手法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骨伤科疾病

一、落枕

【概述】

落枕又称失枕,多因睡眠时卧姿不良,颈肩部感受风寒,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而致,以颈部拘急疼痛为主要病证。

现代医学认为落枕是颈部常见的软组织损伤之一,为单纯的肌肉痉挛或关节紊乱,成年人若经常发作常系颈椎病的前驱症状。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患者坐位,医者位其后。

(1)在患侧颈肩部施扌衮法、推法或揉法3~5遍。

(2)在颈部两侧施一指禅推法、拿法3~5遍,重点施术于肌肉紧张处。

(3)一手托下颌,另一手扶后枕部,颈部略前屈,下颌内收,双手同时用力向上提拉,并缓慢左右旋转头部3~5次。

(4)点按风池、风府、风门、肩井、天宗、肩外俞、阿是穴。

(二)辨证治疗

1.风寒型:

在颈肩部施擦法~1分钟,患侧为重点,点按风池、风府、曲池、阿是穴。

2.瘀滞型:

在颈部两侧施推法、揉法或拨法3~5遍,点按风池、后溪、肩井、阿是穴。

【注意事项】

1.注意调整卧姿,垫枕高低要合适。

2.注意保暖,避风寒。

二、项痹病(颈椎病)

【概述】

项痹病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低头久坐、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属痹病、颈项痛范畴。

现代医学称颈椎病、颈椎综合征,是因颈部的椎间盘、椎体、关节、韧带发生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颈部两侧施揉法、拨法或拿法3~5遍,点按风池、百劳穴。

(2)拨、揉项韧带3~5遍,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物和压痛点。

(3)在两侧斜方肌施拿法、揉法或扌衮法3~5遍,点按肩井穴。

(4)沿脊柱两侧(胸1~胸7)施揉法、拨法3~5遍,点按肩中俞、肩外俞穴。

(5)在肩胛冈下部施揉法、扌衮法3~5遍,点按天宗穴、冈下酸痛点。

2.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1)揉锁骨下缘3~5遍,点按气户穴。

(2)拿、揉患侧上肢3~5遍,点按曲池、合谷穴。

(二)辨证治疗

1.风寒湿型:

在颈肩部施擦法~1分钟,点按风池、风府、风门、曲池穴。

2.气滞血瘀型:

沿背部膀胱经施推法、揉法或捏法3~5遍,点按膈俞、肝俞、脾俞、膻中、曲池穴。

3.痰湿阻络型:

沿头部督脉及膀胱经、胆经路线施揉法、推法3~5遍,点按中府、中脘、阴陵泉、丰隆穴。

4.肝肾不足型:

沿背部膀胱经施推法、揉法3~5遍,擦腰骶部~1分钟,点按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穴。

5.气血亏虚型:

捏脊3~5遍,点按膻中、血海、足三里、膈俞穴。

(三)对症治疗

1.颈型:

重点拨、揉或拿颈肩部斜方肌、菱形肌,点按百劳、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

2.神经根型:

重点施术于颈部阿是穴、冈下酸痛点、肩外俞、天宗、小海穴,拨臂丛神经干。

3.椎动脉型:

重点施术于风池、风府、天柱、太阳、百会穴。

4.交感神经型:

连续按压郄门至内关穴3~5遍,点按心俞、肝俞、肾俞穴。

5.混合型:

结合症状对症治疗。

6.脊髓型:

慎用手法治疗。

【注意事项】

1.注意颈部保暖,垫枕高度要适当。

2.急性期应减少颈部活动。

【功能锻炼】

1.左顾右盼:

立位或坐位。

颈部左右交替地缓慢旋转,双眼随之尽量向身体侧方看,转至颈部有牵拉感或微痛处保持5~15秒。

2.低头仰头:

立位或坐位。

头部缓慢抬起,双眼观天保持5~15秒后,再缓慢低头保持5~15秒。

3.左右侧屈:

立位或坐位。

颈部左右交替地缓慢侧屈,至颈部有牵拉感或微痛处保持5~15秒。

4.手颈相抗:

立位或坐位。

①前后相抗:

颈部居中,双手交叉置于额部或枕部,并施加一定阻力,手颈对抗5~15秒。

②左右相抗:

颈部左或右侧屈后,将同侧手放于头部并施加一定阻力,手颈对抗5~15秒。

上述动作5~20个/组,3~5组/次,2~3次/日。

三、岔气

【概述】

岔气又称胸胁迸伤,是由气机运行失常,气行岔道所致的胸部板紧掣痛,胸闷不舒的一种病证。

现代医学认为胸胁迸伤是在不正常的姿势下扭转胸部、躯干,伤及胸廓的关节及软组织而引起的胸、背部疼痛。

【按摩手法】

患者坐位,医者位其旁。

(1)在患处施摩法、揉法或一指禅推法~1分钟。

(2)一手握住患侧肘部,另一手五指分开与患侧手指交叉相握,两手密切配合,嘱患者咳嗽,同时用力向上方牵拉顿提上肢,使胸胁部肌肉有牵拉感,反复施术2~3次。

(3)点按肩井、中府、支沟、内关、阳陵泉、阿是穴。

【注意事项】

1.手法宜轻柔。

2.注意休息,避免负重。

四、胸椎小关节错缝(胸椎小关节紊乱)

【概述】

胸椎小关节错缝常因姿势不当或不慎闪挫,以致骨缝错开,局部气血瘀滞,经脉受阻,发为肿痛,属骨错缝范畴。

现代医学称胸椎小关节紊乱,是指胸椎小关节的解剖位置改变,以致胸部脊柱机能失常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按摩手法】

1.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胸椎两侧施按法、揉法或推法3~5遍。

(2)按压胸段华佗夹脊穴3~5遍。

(3)点按肩井、天宗、阿是穴。

(4)俯卧扳压法:

一手向上扳动一侧肩部,另一手掌抵压患处棘突,两手同时相对用力扳压,常可闻及弹响。

2.患者坐位或立位,医者位其后。

抱颈提升法:

患者屈颈,双手于颈后相扣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