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学(2015).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93817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PT 页数:497 大小:13.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7页
地震工程学(2015).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7页
亲,该文档总共4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工程学(2015).ppt

《地震工程学(2015).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工程学(2015).ppt(4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震工程学(2015).ppt

地震工程学EarthquakeEngineering,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本课件基于李英民博士同名课件制作,特此致谢!

教材胡聿贤,地震工程学(第二版),地震出版社,2006参考书谢毓寿,地震与抗震,科学出版社,1977地震工程研究文集-纪念胡聿贤教授从事科学研究40年,地震出版社,1988魏格尔,地震工程学,科学出版社,1978金井清,工程地震学,地震出版社,1987魏琏,中国工程抗震研究四十年(1949-1989),地震出版社,1989工力所,中国地震工程研究进展,地震出版社,1992云南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资料汇编,地震出版社,1988陈达生,云南澜沧-耿马地震震害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1云南省地震局,1996年丽江地震,地震出版社,1998网络资源http:

/mceer.buffalo.edu/http:

/www.eeri.org/http:

/peer.berkeley.edu/,Go,地震工程学-总目录,1地震工程学概述2地震学基础知识3工程地震地震作用与灾害4结构地震反应分析5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6场地、地基和基础7建筑结构抗震验算8几种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back,1地震工程学概述,1.1地震灾害简述1.2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概况1.3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内容1.4地震工程学的特点1.5地震工程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back,1.1地震灾害简述,地球与地震并存地震灾害严重地震灾害频仍抗震防灾是有效的,back,地震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灾害严重,世界地震灾害严重简况世界十大自然灾害(据联合国,1947-1980)热带气旋(飓风、台风)、地震、洪涝、雷暴与龙卷风、雪暴、火山爆发、热浪、雪崩、滑坡、潮汐与海啸中国是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重:

地震(7/17次5万人,4/4次20万人)分布广成灾比率高,back,20世纪大地震速览中国唐山1976年7月28日7.8级死亡24万人日本横滨1923年9月1日8.3级死亡20万人中国甘肃1920年12月16日8.6级死亡10万人秘鲁北部1970年5月31日7.7级死亡7万人伊朗西北1990年6月21日7.37.7级死亡5万人智利奇康1939年1月24日8.3级死亡2.8万人伊朗东北部1978年9月16日7.7级死亡2.5万人亚美尼亚西北1988年12月7日6.9级死亡2.5万人危地马拉1976年2月4日7.5级死亡22778人智利瓦尔帕莱索1906年8月16日8.6级死亡2万人墨西哥中部1985年9月15日8.1级死亡9500多人阿富汗东北部1998年2月4日6.1级死亡5000人伊朗北部1997年5月10日7.1级死亡1500人哥伦比亚西部1999年1月25日6级死亡1171人,21世纪大地震速览,名称时间地点震级死亡人数印度洋地震海啸,2012.3.20,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8.9级,300000汶川地震,2008.5.12,四川汶川、北川,8.0级,69227人,17923人失踪印尼苏门答腊地震,2009.9.30,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7.9级,1115海地地震,2010.1.12,海地,7.3级,300000,21世纪大地震速览,智利地震,2010.2.27,康赛普西翁,8.8级,507人玉树地震,20104.14,青海玉树州,7.1级,2698人日本地震,2011.311,宫城县,9.0级,15773人土耳其地震,2011.10.23,凡城,7.2级,601人,21世纪大地震速览,墨西哥大地震,2012.3.20,格雷罗洲梅特佩克,7.4级,2人四川芦山地震,2013.4.20,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7.0级,196人,失踪21人(至4月27日),back,中国大震,1920年海原地震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1927年古浪地震1927年5月23日6时32分47秒,甘肃古浪发生震级为8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死亡4万余人。

地震发生时,土地开裂,冒出黑水,硫磺毒气横溢,熏死饥民无数。

1933年叠溪地震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震级为7.5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叠溪镇被摧毁。

震前犬哭马嘶,蛇出鼠惊,乌鸦惨啼,母鸡司晨。

震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岷江断流,壅坝成湖。

1950年察隅地震1950年8月15日22时9分34秒,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2度,死亡近4000人。

喜马拉雅山几十万平方公里大地面目全非,雅鲁藏布江被截成四段。

1966年邢台地震邢台地震由两个大地震组成: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9度;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46秒,邢台专区宁晋县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

两次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经济损失10亿元。

地震发生后,漫天飘雪。

1970年通海地震1970年1月5日1时0分34秒,云南省通海县发生震级为7.7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为10度,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

震前,豕突犬吠,雀啼鱼惊,墙缝喷水,骡马伤人。

震时,村寨房屋尽毁,地面或裂或陷。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如有四百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十六公里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唐山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被夷为平地。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突然发生7.8级强地震,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唐山蒙受惨重灾难,被夷为一片废墟。

地震震中在唐山路南区的吉祥路一带,即北纬39度38,东经118度11,震中烈度达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

极震区以唐山为中心向四面延伸,约47平方公里。

唐山市老区多为老式单层民房,震后变成一片瓦砾;新市区大多是砖混结构多层建筑,几乎倒塌殆尽;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物亦未能幸免,铁路轨道发生蛇形扭曲或由于路基下沉而呈波浪式起伏,地表产生宽大裂缝,桥梁普遍塌毁。

地震构造裂缝延伸达8公里,裂缝带附近的地面运动非常惊人,其两则200多米的范围内连人都被抛向空中。

地震的影响区域极大,强震波及我国东部的广大地区,北起黑龙江的满洲里,南至河南的漂河,东临渤海湾,西抵宁夏的名咀山,14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的几亿人受到扰动。

遭受地震破坏的区域约2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严重破坏区3万多平方公里。

区内民房大量倒塌,农田淤满泥沙,水渠、水并堵塞,公路,铁路、桥梁损毁。

据京津唐地区累计,地震中死亡24.2万,地震造成公路断裂,震中烈度为11度,桥梁坍塌,交通彻底中断,(唐山地震)丰南火车站。

铁轨弯曲变形。

(唐山地震)汉沽天津旭日化工厂,高26米的水塔,底座为砖结构,储水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向北20度东方向倒塌。

(唐山地震)北京白塔寺,塔顶和塔基部分砖被震落,唐山地震破坏了的大桥,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被称为“汶川大地震”。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back,地震灾害频仍,灾害日趋频繁产生自然灾害的直接原因自然现象产生自然灾害的结构原因“社会”本身的弱点灾情日趋严重城市“黑洞”现象日益加剧生命线系统的脆弱近年来的五大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风灾、陨石袭击、温室效应,back,静力阶段反应谱阶段动力阶段,1.2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概况,back,地震动地震地质背景、强震观测、地震动特性、地震动模拟、震害分析工程结构地震反应抗震试验、理论分析抗震减灾理论抗震设计理论、结构振动控制理论、地震危险性分析、震害预测理论、防灾规划、灾害控制理论,1.3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内容,是研究地震动、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和抗震减灾理论的科学。

工程地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结构抗震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抗震鉴定、抗震加固,地震动:

地震动的研究主要包括:

地震地质背景、强震观测、地震动基本特性、地震动的模拟及场地震害现象分析等。

这些内容正好是地震学与地震工程学的交叉点,可归入工程地震。

目的在于通过对地面运动规律、地震动特性、震害现象的了解和总结,结合地震工程学的后续内容,探求从工程角度减轻和控制地震灾害的方法。

因此,地震动研究是工程结构动力性能与抗震减灾理论的基础。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

主要包括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研究两部分。

进行各种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

通过对试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获得对结构抗震性能的某种程度的了解,用以指导今后的结构抗震设计。

抗震减灾理论:

抗震设计理论、结构振动控制理论、地震灾害预测理论、防灾规划及地震灾害控制理论等诸多内容。

抗震减灾理论是近年来颇为活跃的一个领域,也是地震工程学研究的根本目标。

地震工程学上述三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没有对地震动的了解,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就成为无本之木,没有抗震减灾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就只是纸上谈兵。

同样,在现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下,没有对工程结构地震反应的研究,人类也很难真正有效地减轻和控制地震灾害。

back,1.4地震工程学的特点,研究基础强震观测、震害经验与试验研究研究重点地震作用研究热点结构非线性与复杂地震动输入发展方向广泛应用概率论、控制论、规划论,back,地震工程学与地震学地震工程学与土木工程地震工程学与社会学,1.5地震工程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地震学,研究固体地球介质中地震的发生、地震波的传播以及地震的宏观后果等课题的综合性科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地质学和物理学的边缘科学。

利用地震学的基本原理探测地下资源,找油、找气、找矿物,这就是地震勘探。

还可以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地壳构造。

地震也给出地质活动的信息,有助于地质学的研究。

研究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由地质条件及地质活动的情报对地震作出估计和准确的预报是地震地质的重要目标。

地震工程学与社会经济学,为了尽量减小这种灾害损失,需要研究地震可能引起的各种损失,通过决策分析,采取相应措施,使工程投资与震害损失之和为最小。

地震引起的损失,除了直接经济损失外,还包括各种政治、人身。

次生灾害等。

抗震设防标准上,地震工程学也受社会经济效益的左右。

(4)课程目的,地震学及地震工程学的基础知识宏观认识地震作用机理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特点工程结构抗震设防基础知识学习国家防震减灾法规,back,2地震学基础知识,2.1地球内部构造2.2板块构造运动2.3地震成因和类型2.4几个有关名词2.5地震分布2.6地震观测与度量2.7地震波动理论,back,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平均半径约6400km,内部由三个圈层组成。

地壳:

地球最表面的一层,很薄,厚度各处不一,一般厚度为5-40km,平均厚度约为30km。

主要由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

沉积岩花岗岩玄武岩等。

绝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内。

地幔:

中间一层,很厚,平均厚度约为2900km。

主要由具有粘弹性性质的质地比较坚硬的橄榄岩组成。

其上部存在一个约几百公里厚的软流层。

地幔内部的物质在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作用下缓慢运动,可能是造成地壳运动的根源。

地核:

地球最里面的一层,半径约为3500km,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可分为外核(厚2100km)和内核(厚1400Km),其主要构成物质是镍和铁。

根据推测,外核可能处于液态,内核可能处于固态。

back,

(2)板块内部构造,PacificPlate(太平洋板块)NorthAmericanPlate(北美板块)SouthAmericanPlate(南美板块)EurasianPlate(欧亚板块)AfricanPlate(非洲板块)IndoAustralianPlate(澳印板块)AntarcticPlate(南极州板块),海底扩张的证据(沉积物的年龄),陆陆碰撞-山脉陆陆张裂-裂谷陆洋碰撞-海沟洋洋张裂-洋中脊,陆和洋是指板块的大陆部分和大洋部分。

喜马拉雅山-陆陆相撞-,东非大裂谷-陆陆张裂-,back,2.3地震成因和类型,地震成因宏观背景板块构造运动局部机制断层说(弹性回跳说、粘滑说)地震类型按成因(构造EQ、火山EQ、陷落EQ、诱发EQ)按发震位置(板边EQ、板内EQ)按震源深度(浅源EQ、中源EQ、深源EQ)按地震序列(主震余震型、震群型、单发型),(3)板内地震,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称为地震。

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人类工程活动如采矿、水库蓄水、深井注水、地下接爆炸也可诱发地震。

构造地震是现代地壳运动所产生的一种突发事件,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危害最为严重的地震,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和所有的强烈地震均属构造地震。

(3)地震发生的机制,地震产生于板块边缘和板块内部的活动构造带,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产生构造变形积蓄应变能,一旦达到岩体强度极限,就会发生突然的剪切破裂(脆性破坏)或沿已有破裂面产生突然错动(粘滑),积蓄的应变能就会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使地壳震动而发生地震。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

断层的组合类型,叠瓦式构造,阶梯状地堑地垒,地震序列:

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相继发生在相邻地区的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主震:

在某一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叫主震。

前震:

在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余震:

在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按主震震级是否突出:

(1)主震型地震:

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很突出,其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中的绝大部分的叫主震型。

(2)群震型或多发型地震:

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不突出,主要地震能量是由多个震级相近地震释放出来的叫群震型。

(3)孤立型或单发型地震:

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前震和余震都很少,甚至没有,绝大部分地震能量都是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出来的叫孤立型。

据统计,上述三种类型地震中主震型地震占60,群震型地震占30,单发型地震占10。

按震源的深浅不同:

(1)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70km以内,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约85%来自浅源地震。

(2)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70300km,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约12%来自中源地震。

(3)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超过300km,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约3%来自中源地震。

back,2.4几个有关名词,震源,震中,震源深度,back,震源距,震中距,震源,2.5地震分布及活动性,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中国地震环境地震构造运动背景10个地震区中国地震的基本特征,地球上的4个主要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约80浅源地震和90的中深源地震,以及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这一地带。

(2)欧亚地震带除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中深源地震外,几乎所有的其他中深源地震和一些大的浅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地震活动带。

(3)沿北冰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主要山脉的狭窄浅震活动带(4)地震活跃的断裂谷,全球地震带分布,我国地震带分布,我国大致可划分为6个地震活动区:

(1)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2)喜马拉雅山脉活动区(3)南北地震带(4)天山地震活动区(5)华北地震活动区(6)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区,我国的2条主要地震带:

(1)南北地震带

(2)东西地震带,世界地震带,活跃的岩石圈动力环境,back,2.6地震观测与度量,地震观测地震度量,back,池塘中水波呈圆形波纹扩展地震波以相似的形式从震源向外在各方向上传播,2.7地震波动理论,假设前提:

地球介质是均匀的、连续的、各向同性的和完全弹性的。

应力体力,面力应变线应变,切应变,体应变,杨氏模量体积模量切变模量(刚性系数)泊松比,假设一弹性体,如岩石,受到打击,会产生两类弹性波从源向外传播。

第一类波的物理特性恰如声波。

声波,乃至超声波,都是在空气里由交替的挤压(推)和扩张(拉)而传递。

因为液体、气体和固体岩石一样能够被压缩,同样类型的波能在水体如海洋和湖泊及固体地球中穿过。

在地震时,这种类型的波从断裂处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传,交替地挤压和拉张它们穿过的岩石,其颗粒在这些波传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后运动,换句话说,这些颗粒的运动是垂直于波前的。

向前和向后的位移量称为振幅。

在地震学中,这种类型的波叫P波,即纵波,它是首先到达的波。

弹性岩石与空气有所不同,空气可受压缩但不能剪切,而弹性物质通过使物体剪切和扭动,可以允许第二类波传播。

地震产生这种第二个到达的波叫S波,即横波。

在S波通过时,岩石的表现与在P波传播过程中的表现相当不同。

因为S波涉及剪切而不是挤压,使岩石颗粒的运动横过运移方向。

这些岩石运动可在一垂直向或水平面里,它们与光波的横向运动相似。

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这就是地震波。

体波,

(1)纵波:

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

特点:

周期短,振幅小。

(2)横波:

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特点:

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根据弹性理论,纵波的传播速度大约为横波的1.67倍,说明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因此也把纵波叫初波,横波叫次波。

地震P波(纵波)和S波(横波)运行时弹性岩石运动的形态,从实际地震时记录到的地震波可以看出,首先达到的是纵波(初波、P波),接着是横波(次波、S波),面波到达的最晚。

一般情况下,当横波或面波达到时,振幅增大,地面振动最猛烈,造成的危害也最大。

地震波记录图,波的性质,最简单的波是简谐波,即具有单一频率和单一振幅的正弦波。

实际地震记录波形包含着多种波长的波,短波长的波叠加在较长波长的波上。

由法国物理学家傅里叶首次于1822年将复杂的波列定量表达为各种不同频率和振幅的简谐波的叠加,,两个正弦波之间的相位移动,3个简单波形及其叠加产生的复杂波形,地震波传播的基本理论假定在极短期的迅速变化的动力作用下,岩石表现为弹性的,其粘滞作用的影响用能量损耗的概念来修正。

地震波类型体波(运动特点、对结构作用)纵波压缩波P波只有体积变形而无形状改变(畸变)的波。

纵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递方向一致,均为X轴。

其速度约为:

78km/s,横波剪切波S波只有形状改变(畸变)而无体积变形的波。

横波的振动方向(Z轴)与波的传递方向(X轴)相垂直。

其速度约为:

45km/s,面波若介质是均匀无限空间,则只可能存在体波。

若有界面的存在,界面两侧的介质性能不同,由于界面处必须满足应力平衡与变形连续条件,就可能在自由表面或界面处产生其他波,该波称为面波。

只限于在地面附近传播的波,也就是体波经过地层界面多次反射形成的次生波。

周期长,振幅大,比体波衰减慢,能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面波包括:

瑞雷波和洛夫波,特点:

能量集中在界面附近,沿界面传播,振幅随深度的增加迅速衰减。

勒夫波L波,勒夫波是地震面波中最简单的一种类型。

它们是以1912年首次描述它们的勒夫的姓名命名的。

这个类型的波使岩石质点运动类似SH波,运动没有垂向位移。

岩石运动在一垂直于传播方向上在水平面内从一边到另一边。

虽然勒夫波不包括垂直地面运动的波,但它们在地震中可以成为最具破坏性的,因为它们常具有很大振幅,能在建筑物地基之下造成水平剪切。

瑞利波R波,瑞利面波具有相当不同的地面运动。

于1885年首次由瑞利(LordRayleigh)描述,它们是地震波中最近似水波的。

岩石质点向前、向上、向后和向下运动,沿波的传播方向作一垂直平面,质点在该平面内运动,描绘出一个椭圆。

勒夫波和瑞利波的速度总比P波小,与S波的速度相等或小一些。

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假设条件:

地球表面是自由表面,表面下为半空间或层状半空间介质,台站接收的是平面波。

平面波在自由表面的反射,L为P波传播方向,N垂直于LS波分解为SV和SH波,SV沿N方向,SH垂直入射面,平面波在平界面的反射和折射,back,3工程地震(地震作用),3.1地震动观测3.2震级与烈度3.3地震地面运动特性3.4地震地面运动模拟3.5地震灾害,back,3.1地震动观测,地震动观测仪器强震观测台网强震观测的现状强震观测记录的作用,back,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已知最早的地震仪是由中国学者张衡在公元132年制造的。

这台艺术性的仪器被称之为“候风地动仪”。

设计者的意图是让它能指示地震波产生和传来的方向。

它是一个金属桶,直径大约2米,有8条龙附在它的外侧,面朝着8个主要方向。

在每条龙头下面有一只青蛙蹲着,它的嘴张开朝向龙。

每条龙的口里含着小球,小球是由其内部某种机制通过小杠杆连接而固定在那里。

意大利地质学家帕尔米里于1856年制造的电磁地震记录仪它已能记录地震到达当地的时间,地震仪发展的重要一步是1892年在日本取得的,当时访日的英国工程教授约翰米尔恩(JohnMilne)(18501913年)在他在帝国大学的同事詹姆斯尤因(JamesEwing)和托马斯格雷(ThomasGray)的帮助下,研制出记录地震动随时间变化的仪器。

现代地震仪的原理,现代化的野外地震仪,地震观测台的观测室在荧光屏上显示的是各个地震记录台传来的地震图,日本海5.9级深源地震的震动在德国埃连根可能记录到的垂直分量地震图图分别表示的是短周期地震仪(上面)和长周期地震仪(下面)的记录,左边绘出的是所用滤波器;可以看出电子滤波器对记录波形复杂性的影响,地震仪,公元138年,现代地震仪:

拾震器,放大器和记录系统,地震仪强震仪位移加速度长期运行触发小震大震地震学用地震工程(抗震)用,地震动观测仪器,两种仪器地震仪与强震仪,拾震器,放大器,记录器,mx+cx+kx=-mxg,x+2EWx+W2x=-xg,二者不同点,二者共同点运动方程用拾震器的位移表示地面运动,back,强震观测台网,地震动衰减台阵,布设方式:

线状布设在发震断层辐射线上目的:

地震动衰减规律、地震传播效应举例:

美国加州,布设方式:

布设在某区域内(上百公里)目的:

巨大地区的地震动资料、场地影响举例:

美国阿拉斯加,布设方式:

布设在潜在发震断层附近目的:

近场地震动、震源机制举例:

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台阵,back,布设方式:

布设在建筑物不同高度处目的:

结构地震反应举例:

北京饭店、天津医院,布设方式:

布设在几十至几百米目的:

地震动的空间相关性举例:

台湾SMART-1、SMART-2,布设方式:

布设在地表及地下几十-200米处目的:

地震动随深度的变化、土结相互作用举例:

日本,区域地震动台阵,断层地震动台阵,结构地震动台阵,地震动差动台阵,地下地震动台阵,强震观测的现状,始于1932年美国1933年获得首次记录(美国长滩地震)60年代以前,以结构为主60年代以后,加强了地表和近地表地震动的观测1985年,全世界供布设7000台,日美各3000台全世界已取得可用记录达上万条世界最大峰值加速度记录2.3g(加拿大)中国最大地震动记录0.958g(汶川2008.5.12)云南最大地震动记录0.54g(云南澜沧耿马1988.11.6),back,强震观测记录的作用,是地震工程学赖以发展的数据基础是研究地震动特性的数据基础是推动地震力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几乎每一次关于地震动特性认识的提高和地震力理论的变革其根本原因都可归结为对强震观测记录的深入分析是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输入形式是推动结构抗震理论进入反应谱阶段和向动力阶段过渡的重要因素,back,3.2震级与烈度,震级烈度,back,地震基本参数为:

发震时刻:

H震中位置:

经度,纬度震源深度:

h地震大小:

M(震级),地震震级定义M=logA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用M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