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3974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docx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宋代诗歌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

(二)宋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铁如意①

谢 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

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

一人夺执之,睨者一人过。

更舞又一人,相向屡傞傞。

一人独抚掌,身挂青薜萝②。

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

[注] ①如意:

象征吉祥的陈设品,长柄微曲,可供赏玩。

诗人与友人为文天祥设立牌位,酹酒恸哭,以如意击石,作楚歌为文天祥招魂,歌毕如意和石头俱碎。

这首诗乃记录此事。

②青薜萝:

语出屈原《九歌》“被薜荔兮带女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四句从“影”“音”的角度写仙人月下歌舞的情景,诗人想象文天祥此时也像仙人一样歌舞,无忧无虑。

B.五、六两句强调了仙人跳的是楚舞,唱的是楚歌,诗人把文天祥比作屈原,突出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C.七至十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手法,其中的动作描写主要是仙人击碎珊瑚树的枝条、仙人夺走如意等内容。

D.十三、十四两句描写了一位身挂青薜萝、独自用手击打节拍的仙人,“独”和“挂青薜萝”表现了他性格的孤僻。

E.诗歌前十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仙人歌舞图,营造出一种欢快、祥和的氛围,为最后两句的抒怀蓄势。

解析:

选AD A项,“想象文天祥此时也像仙人一样歌舞,无忧无虑”错误,开头四句只是单纯地写仙人;D项,“表现了他性格的孤僻”错误,表现的应是他的超群脱俗。

(2)诗歌最后两句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情景交融。

诗句描写了万籁俱寂的深夜,诗人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表达了诗人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心境。

②对比。

这两句诗人的“愁”与前文仙人歌舞的欢乐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文天祥殉国的悼念。

(每点3分。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为了悼念文天祥殉国而写的。

至正二十七年,诗人与友人冯桂芳、严侣等人登西台为文天祥设立牌位,酹酒恸哭,并以如意击石,作楚歌为文天祥招魂,以寄托哀思。

诗的前四句,总写月下歌舞的概况。

“仙客”与“月下”对举,更显缥缈之至,“散影”“遗音”体现诗境空灵。

接下来十句,就“影”“音”展开描写,勾勒出一幅月夜仙人歌舞图。

“楚舞”“楚歌”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独”“挂青薜萝”表现了此仙人的超群脱俗。

以上诗句表现了仙人歌舞的欢乐。

最后两句陡然反转,写诗人在漫漫长夜不能入睡的情景,突出了诗人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心境。

原来之前的歌舞描写,不过是聊以发泄心中的忧愤而已。

诗歌这样结尾,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②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 ①乙亥年十月,秦桧死后,宋高宗召回一些受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即在此列,其在大年三十行经渔梁村时写下了此诗。

②柳眼桃腮:

柳眼,初生的柳叶;桃腮,初开的桃花。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颔联,用“爆竹”渲染节日的气氛,用“残灯”“永夜”刻画凄凉的环境,对比之下,表现了诗人旧愁之上又添新愁的悲凉情怀。

B.“云容山意商量雪”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景色,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漂泊羁旅的寂苦。

C.从诗歌第六句描写的景色分析,诗人对这次临安之行充满希望,因为残冬将尽,春天将临,诗人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D.尾联从家人着笔,描写儿女们围炉思念诗人,用儿女们对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诗人对他们的思念,情感表达得直接明了。

E.整首诗以情出景,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情景相生。

在时地的跨度中,开拓了诗的意境,用词鲜明,真切质朴。

解析:

选BD B项,“比喻”错误,应该是拟人的手法。

D项,“情感表达得直接明了”错误,应是委婉含蓄。

(2)诗歌首联中的“似觉”一词能否换作“犹觉”?

请简述理由。

(6分)

答:

参考答案:

不能。

(1分)“似觉”含有不确定之意。

诗人多年来仕途奔波,宦海沉浮,似乎觉得谙练世情,但又感到政治风云变幻难测。

“似觉”一词准确地写出了诗人对前途把握不定的心理状态,能很好地呼应下句中的“空更”一词。

“犹觉”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5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别吴仲俊

吴锡畴

背人春事①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

宿霭未干桑叶雨,薄罗初试楝花风。

诗联锻炼微吟里,豪气施行半醉中。

此去相逢堪几度,别怀作恶②老来同。

[注] ①春事:

春意,春天的景象。

②作恶:

指忧郁不快。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现象入笔,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B.颔联中“未干”既指桑叶上的雨水未干,也指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整夜流泪,此时泪水未干的情景。

C.颈联从前两联对景物的描写中跳出,侧重写人,“微吟”“半醉”等词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情态。

D.尾联虚实结合,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渲染得真切动人,同时最后一句中的“老来同”也暗示了诗人的年龄。

E.全诗在结构安排上富有章法,“起”“承”“转”“合”四部分层次清晰,其中第三联成功实现由景到人的转换。

解析:

选BD B项,“宿霭未干桑叶雨”的意思是夜里的露水落在桑叶上,到了白天还没有干,表现了暮春的特点,不是表现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流泪,此时泪水未干的情景。

D项,尾联并没有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渲染得真切动人。

(2)“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两句写得很精妙,请简要赏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构思巧妙。

由“春去”引出“人去”,渲染友人间离别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

②手法精妙。

“背人”使用比拟手法,借春天的离去形象地表达诗人的感伤。

“浅紫”“深红”使用借代的手法,以“次第空”写出繁花的凋零,营造了暮春时节感伤的氛围。

③用词精妙。

“空”字使用精妙,形象地写出春天离去的空寂之感。

(每点2分)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现象入手,前两联侧重于景物描写,写暮春时节所特有的景象。

首联,描写春天将逝、百花凋零。

颔联,描写露水未干、夏风习习。

颈联,侧重于写人,“微吟”“半醉”是通过动作、神态等相关细节描写,来彰显诗人作诗、饮酒时的情态。

尾联,表达离别时忧郁的心情。

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白话诗歌] 春天已渐渐远去,如同向东流逝的水,盛开的百花已次第凋零。

昨夜的露水落在桑叶上,今晨还未干;楝花开时,人们穿起了薄薄的罗纱衣,享受着初夏的风。

在轻轻的吟咏中,不断地推敲锤炼诗句;在半醉的酒意中,展示出自己的豪气。

与你这一别,来日还能有几次相逢?

人们在离别时的情怀,总是忧郁不快的,即便是年老也是如此。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万里桥江上习射①

陆 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②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③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

一笴④他年下百城。

[注] ①万里桥:

在四川成都南锦江上。

淳熙四年正月宋孝宗有诏:

“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

”②胡床:

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

③欃枪:

彗星的别名。

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

这里代指金兵。

④笴:

箭。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

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之中。

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

D.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

E.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结以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

解析:

选BD B项,“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之中”错误,首联的下句通过描写诗人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表现了诗人壮怀激烈的情感,不是“闲适”的情怀。

D项,“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与诗中表达的意思不吻合,诗中意思是说如此习武练兵,正可击退南犯金兵,那些“草间狐兔”大可不必因此而惊慌。

(2)本诗尾联好在哪里?

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分)

答:

解析:

回答此题,注意把握三个方面,诗句的内容、使用的表现手法以及体现的诗人情感等。

从诗句内容的角度看,尾联主要表现了诗人的志向,就是一定要建功立业;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使用了夸张、想象等手法;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表达了诗人对收复中原的渴望。

参考答案:

①尾联自问自答,以豪壮之语作结,呈现出豪迈雄健的风格;②以“一笴”“下百城”的夸张与想象表达志向,具有感染力;③表达了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执着追求,有昂扬之气。

(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

[诗歌鉴赏] 首联写景,上句诗人从大处落墨,说放眼望去,那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向东北倾流而下;下句写诗人在一个晴朗的春天坐在交椅上观看江上将士演习射箭,一方面点题、点明时间,另一方面为下文埋下伏笔。

颔联紧承“春晴”生发。

春天风和日暖,角弓用的胶的黏力受到影响,所以弓的力量也有所减弱,但是,尽管“风和渐减雕弓力”,还是可以听到将士们射出的羽箭带着一声长啸,飞向旷野的远处。

这两句诗一退一进,刻画出将士们认真演习、臂力不凡的形象。

颈联是从颔联引出来的议论,意思是如此习武练兵,正可击退金人的侵犯,那些“草间狐兔”大可不必因此而惊慌,强调出收复失地的宏愿。

尾联表现诗人志向,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能断定一定无所作为呢?

体现了陆诗豪迈雄健的风格。

全诗以写景起,以叙事承,以议论转,以抒怀结。

[白话诗歌] 高低不平的坡地,如起伏的波涛,向东北方向倾斜;在这晴朗的春天,我坐在交椅上看将士们射箭练兵。

风和日暖,稍稍减弱了角弓的力量,射出的羽箭带着一声长啸,飞向旷野的远处。

奋起了神威呵,天上的彗星也能射下,草间的狐兔呵,用不着慌乱吃惊。

大丈夫只要不死,谁能料定我再无作为?

他年若能施展身手,一箭攻下百座坚城。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宿芥塘佛祠①

贺 铸

青青

②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③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 ①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

大麦。

③底许:

几许,多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麦欲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以“东风晚更狂”写风势变大,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

B.“微径断桥寻古寺”,以“微径”“断桥”衬托出寺庙僻静冷落略带荒凉的特点,极具画面感。

C.“短篱高树隔横塘”,描绘了寺庙周围错落有致的环境,暗示了探幽寻寺之路的曲折萦回。

D.全诗写入寺过程,层次井然:

先写进入庭院;再写傍晚燃香;最后写在寺内长廊看到满是故人的题字。

E.全诗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为序,意在表现诗人投宿古寺途中由“倦”到“忘”的心理变化过程。

解析:

选AE A项,“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无中生有。

E项,不是“意在”表现“途中”的心理变化。

(2)尾联说“底许暂忘行役倦”,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暂忘”的原因。

(6分)

答:

解析:

首联点明时节,此时诗人正是阅田劳倦的时候,故投宿古寺,可以暂时摆脱繁忙的公事,暂离疲倦;颔联写了寺庙的幽僻,颈联写了寺庙的清幽宁静,让人心神自在,这种外在环境氛围让诗人忘却疲倦;尾联写自己看到了故人的题字,十分欣慰,因而忘却疲倦。

参考答案:

①诗人每天以阅田为务,投宿古寺,暂离行役的劳倦;②古寺处幽僻之地,杨花飘落,柏子燃香,自在清静;③见到故人的题字,诗人感到慰藉。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诗歌鉴赏] 全诗可分“寻宿”和“投宿”两部分。

前四句写寻宿。

诗人从麦田着笔,一则点明春末的物候,二则暗示自己求宿之由。

第二句写风势之大,诗人既已阅田事毕,风尘仆仆,故欲求一块清静的地方休息,由此引出下面的“寻寺”之行。

诗人写“寻寺”有两个画面。

第一个画面是“微径断桥”,尽显环境之荒芜深僻;而正当道路不明之时,却出现了第二个画面,一个“短篱高树”的处所,一“短”一“高”,暗示了错落有致的人工布置和安排,给人以柳暗花明的感觉。

后四句写“投宿”。

诗人按入寺过程写来,层次井然:

先写进入庭院见满地杨花,再写走进祠殿看寺僧点燃柏子香,最后写转至殿后的长廊,意外发现故人的题字。

于此,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

全诗有事、有景、有人物、有情致;虚实隐显,巧于安排,而读来又浑然一气,毫不见雕琢之迹。

八句之间,承转无痕,潜相呼应。

例如第七句“行役”照应首句起兴;第五句中的“杨花雨”,既承上一句“高树”而来,又和第二句的“东风晚更狂”相呼应,而且着一“雨”字,就把眼前所见的杨花堆积的静态画面,变为一个纷纷扬扬飘散撒落的动态画面,从而为全诗平添了风韵和情致。

[白话诗歌] 正是春末青青大麦将要抽芒的时候,暮春东风声势更加浩大,我既已阅田事毕,风尘仆仆,故欲求一块清静的地方休息。

走过蜿蜒的羊肠小道和坍塌的小桥,那池塘对面,竹篱高树掩映之下的院落,便是佛祠的所在地了。

进入庭院,僧人还未及清扫满地堆积着的飘落的杨花,为了便于我早些休息,天色未晚,寺僧便在祠殿里点燃柏子香。

在此留宿,多少让我暂时忘却了行路的疲倦,更别说长廊里还满是故人的题字,让人倍感欣慰。

6.(2018·绥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少年游

柳 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①?

狎兴②生疏,酒徒萧索③,不似少年时。

[注] ①前期:

以前的期约。

②狎兴:

狂放游乐的兴致。

③萧索:

零散,稀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这首词由秋日中的长安古道起笔,低沉伤感,为全词蒙上了一层愁绪。

B.“夕阳”至“目断四天垂”三句,描绘出一幅空阔寥落的茫茫秋野之景。

C.“归云”乃作者自喻,“一去无踪迹”表现其归隐的洒脱和胸襟的豁达。

D.“不似少年时”,含有作者对过去时光的否定和对眼下处境的失意之情。

E.全词不事雕琢,采用白描手法,营造出一种低沉萧瑟而又冲淡清丽的意境。

解析:

选CD C项,“归隐的洒脱和胸襟的豁达”与原作情调不合。

D项,“含有作者对过去时光的否定”错,应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2)“高柳乱蝉嘶”一句中“乱”字用得妙,请结合全词,分析其妙在何处。

(6分)

答:

解析:

“乱”字在这里是双关手法,表面上写蝉声的“乱”,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情绪的“纷乱”。

结合词的内容和情感,围绕这一手法的使用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蝉嘶”之前加一“乱”字,表现蝉声纷乱;(2分)这纷乱的蝉嘶,配以日暮、寒风、茫茫荒野,以及易令人产生离愁别绪的“柳”,构成了萧瑟凄凉的景象。

(2分)由蝉声“乱”更引出词人内心的纷扰烦乱,“前期”的渺茫、昔日欢乐的不可复得等愁绪令词人难以安适。

(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鹧鸪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

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

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注]陌上尘。

[注] 柴桑:

地名。

位于今江西省九江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住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作者在本词中充分显现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C.“晋宋之间事”指的是当时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自己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

D.“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了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E.这首词是作者表达对陶渊明的喜爱的词作,写陶渊明其实也是写作者自己,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解析:

选BE B项,“旧时王谢堂前燕”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而非陶渊明的诗句。

“王谢”是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E项,词作主要表达的是对陶渊明的赞颂,作者以陶渊明为榜样,无法得出“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2)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以陶渊明的诗歌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世人对他的诗歌的认可,以此赞颂陶渊明的诗才;②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进行对比,说王谢子弟比不过“柴桑陌上尘”,以此赞颂陶渊明的高贵脱俗。

(每点3分)

[诗歌鉴赏] 辛弃疾非常仰慕陶渊明,这首词便表达了辛弃疾对陶渊明诗作和人格的高度评价。

“晚岁躬耕不怨贫。

只鸡斗酒聚比邻。

”晚年的陶渊明依旧下地耕种,但他并不怨恨自己的贫穷,偶尔还杀鸡设酒,邀请邻里聚会。

开篇即赞颂了陶渊明对贫穷没有怨言的君子节操。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晋宋之际,政坛黑暗,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毫不留恋地归隐田园,不再过问世事,生活如远古初民。

这里暗含着作者对自己的期许,希望自己像陶渊明一样。

下阕先对陶渊明的诗歌进行评价,特拈出“清真”二字。

千年之后,陶渊明仍有百篇诗歌流传,文中没有一个字不清新纯真,这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诗品的仰慕之情。

之后,又用一个极端的对比盛赞陶渊明的人品。

即使是潇洒儒雅的王谢子弟,他们连陶渊明门前的尘土都比不上。

这首词为戏作,所以词中用了一些夸张的写法。

词中多处化用陶渊明的诗文章句,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堪称妙笔。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江梅引①

姜 夔

人间离别易多时。

见梅枝,忽相思。

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

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

宝筝空,无雁飞。

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

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

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②。

漂零客,泪满衣。

[注] ①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蜡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

②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江梅引”,词牌名。

“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

B.“人间离别易多时。

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徊。

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E.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零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

解析:

选AE A项,“箜篌引”中的“引”是乐府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滕王阁序》中的“短引”指序文;E项,此二句写的是词人自己,而非恋人。

(2)本词在抒发情感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根据题干“抒发情感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可明确答题的范围:

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

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看:

“忽相思”“泪满衣”属于直抒胸臆,“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等为即事抒情,“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为借典故抒情。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

词中提到梦境和回忆,此为虚写(想象);既有携手同游之美梦,又有“梦中无觅处”之残梦,既有昔日之欢,又有今日之孤独,此为对比。

参考答案:

①直抒胸臆。

“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伤感和相思的情感。

②虚写(想象)。

内容包括梦境和回忆两部分。

“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今夜”句,写另一种梦境,表达别后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俊游巷陌”“旧约扁舟”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答“虚实结合”也可)③对比。

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之孤独的现实对比抒发情感。

(借景抒情、即事抒情、用典,言之成理亦可)(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易错分析] 考生在回答本题时,容易被题干所迷惑,“抒发情感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的问法不同于“主要采用了什么抒发感情的手法”,后者只需要考虑抒情方式,而前者还需要考虑诗歌的表现手法(联想、想象、对比、衬托、象征等),甚至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 上片以悲欢两种不同梦境反映相思之情。

“人间”三句,回想之前两人依依难舍的惜别场面,匆匆几年过去,相会仍是无期。

看到“翦翦寒花小更垂”的蜡梅,相思之情,悄然而生,然思而不见,就只能在梦中寻觅。

“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

小窗之下,伊人几度进入词人的梦境,仿佛当年两人携手出游,其乐融融。

“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今夜伊人未曾入梦,词人只好在凄凉的庭院中独自徘徊寻觅,仍一无所见,不禁悲从中来,以致寒气侵入衾被,也感觉不到。

两种梦境相比,前者能给予暂时的安慰,后者却带来无限的伤感。

梦境,本来是虚无缥缈的,词人正是借此进一步诉说别后对伊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下片“湿红”三句,薄薄香笺,和泪写成,而无限伤心往事,尽在其中;所恨的是书已成而信难通,于是想起伊人当年弹筝情状,此时玉颜既不可见,那宝筝也踪影全无。

“雁”字既可理解为筝柱,亦可理解为传书的飞鸿。

“俊游”几句,通过回忆透露内心的惆怅和伤感,泛舟同游的旧约已难以实现,这种悲苦的心事也只能深埋于自己的心底了。

“歌罢”两句,眼下冬将尽而草已青,春草萋萋归期何时?

一种惆怅迷离之感弥漫心头,无人与说。

结尾两句,总收全词,梦已醒,人不归,泪下沾襟,是既恨相见之难,兼以自叹漂泊,自伤身世。

[白话诗歌] 世间离别总是相会无期,今日看到梅花,心底忽然涌起对你的思念。

分别之后,你我几度在梦中相会,如同当初未曾离别时那样携手同游,而今我却连梦中都不得见你,只好独自徘徊在庭院,连寒气侵被也不自知。

我将愁怨写在纸上,泪水打湿了红笺,但我却见不到你当初弹筝的笑颜,也看不到传书的鸿雁。

当初你我同游的巷陌,如今仍有古木沐浴在斜晖中,却独独少了你。

当年泛舟同游的旧约已难以实现,空余心底的慨叹。

又见芳草萋萋,唱着淮南春草赋,想到自己独自飘零异地,不禁泪满襟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