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4071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4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

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

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

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对比展示一组运动快慢的图片或视频:

飞奔的猎豹与缓慢爬行的乌龟、人徒步行走与人骑自行车前进、百米赛跑画面、奔驰的汽车、火车与飞机。

思考:

物体的运动快慢一样吗?

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欣赏,思考。

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

大家知道“龟兔赛跑”的寓言吗?

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比赛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是兔子跑得快

还是乌龟跑得快?

你是怎样判断的?

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裁判员”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百米赛跑中,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是如何判断

谁跑得快的?

归纳: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另一种是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比较它们所用时间的长短,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

在物理学中,采用的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

这样,在比较不同运

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学生讲述寓言故事。

思考、讨论并回答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例中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速度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ᄃ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路程

 

,学生自学、思考。

 

掌握速度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与时间之比,可用公式表示。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

(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

(m/s)读作“米每秒”。

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作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思考:

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m/s,另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km/h,它们哪一个运动得快?

点拨:

思路1:

根据速度单位的物理意义来比较1m/s的含义是物体1s内运动的路程为1m,照这样运动,1小时(1h=3600s)运动的路程为3600×1m=3600m=3.6km。

即1m/s=3.6km/h

反过来,1km/h=m/s

思路2:

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

把分子分母的单位先统一。

 

学生思考、讨论。

 

答:

蜗牛爬行最

慢,光速最快。

人步行的速度约1.1m/s,自行车的速度约5m/s。

公式、单位。

 

掌握两个单位进行换算的方法。

1km/h=

阅读课本“小资料”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

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

例1.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速度是10m/s,18km/h,450cm/s,1200cm/min

,则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v丁>v丙>v乙>v甲

B.v甲>v乙>v丙>v丁

C.v甲>v乙>v丁>v丙

D.v乙>v甲>v丙>v丁

分析:

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统一单位。

可把单位都换算成m/s。

v乙=18km/h=18×m/s=5m/s

v丙=450cm/s=450×=4.5m/s

v丁=1200cm/min=

 

增强对速度单位的感性认识。

 

巩固速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1200×=0.2m/s

所以:

v甲>v乙>v丙>v丁

答案:

B

三、匀速直线运动

先让学生观察列车在平直路面上前进和过山车运动的图片,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1)机械运动是如何分类的?

(2)什么叫作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

(3)什么叫作变速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

怎样反映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

归纳总结:

(1)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其特点是:

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即速度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

所以这时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3)物体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对变速运动做粗略研究时,可以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可以用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

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阅读、思考。

 

培养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有关速度的计算

让学生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得到或,指出利用这些公式可以在已知速度、路程或时间当中的两个量的情况下,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例1.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12.91s。

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结合例题,强调解题时,要养成先分析

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了解在利

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题时,需要

注意下列问题:

(1)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v、s、t必须是

同一物体在同一过程中的三个量。

(2)三个量的单位要对应。

一般用两套单位:

m、s、m/s为一套单位;km、h、km/h为另一套单位。

常常在写已知的时候划成统一单位。

(3)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时,既要代数值,又要代单位。

例2.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小明前、后50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结合例题,强调

(1)涉及不同的物体,或涉及不同的运动过程,同一物理量要用上角标或下角标进行区别。

例如题目中涉及两个物体的速度,我们可以分别用v1、v2来分别表示两者的速度,与此对应用s1、s2来分别表示两物体运动的路程,用t1、t2来分别表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一定不要乱用x、y之类的字母。

(2)在解答比较复杂的运动问题时,要画出表示物体运动过程的示意图,以便更快地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提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

(3)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

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

不同。

学生分析、思考。

培养学生规范化

地解题意识。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

忆。

《运动的快慢》同步试题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戴松方一、选择题

1.(2014年青岛市中考题)土星的第六颗卫星简称“土卫六”,它的表面覆盖了厚厚的大气层,地表有山脉、湖泊、河流,被认为是与地球最为相似的星球。

“土卫六”离地球最近时,距离地球约为1.3×1012m,假如小雨此时站在“土卫六”上,能用望远镜看到地球上的景象,他看到的是()

图1

A.地球上106个小时前的景

B.地球上1个多小时前的景象C.地球上现在的景象

D.地球上1个多小时后的景象

答案:

B

解析:

土星到地

球的距离

s=1.3×1012m,光速v=3×108m/s,所以光从地球传到土星的时间:

2.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分别是10m/s,18km/h,450cm/s,1200cm/min,

则它们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v丁>v丙>v乙>v甲

B.v甲>v乙>v丙>v丁

C.v甲>v乙>v丁>v丙

D.v乙>v甲>v丙>v丁

答案:

B

解析:

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统一单位,可把单位都换算成m/s。

v乙=18km/h=18×m/s=5m/s

v丙=450cm/s=450×=4.5m/s

v丁=1200cm/min=1200×=0.2m/s

所以:

v甲>v乙>v丙>v丁

3.(2014年黑龙江中考题)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汽车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AB

CD

图2

答案:

A

解析:

汽车在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反映在图

像上应该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A正确,BCD错误。

4.探究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将物体将要通过的路程分成若干段,再分别测量物体通过每段路程所需的时间。

如图3所示,将运动员跑步的路程分成长度相同的三段,由图中秒表可知运动员通过每段路程所需时间,从图中可见运动员在此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是()

A.不变B.变大C.变小D.先减小后增大

图3答案:

A解析:

比较物体运动

快慢的方法很多,本题采用的是相等的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0m到70m的三段相同路程中,从计时开始观察秒表的示数变化,可以发现在三段相等的路程内,运动时间均为10s。

由此可以判断出,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员通过的路程相等,或者说在相同的路程内运动时间相等,即运动员做匀速直线运动。

5.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vt,在图4中,甲、乙两直线分别

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图4

A.v甲>v乙

B.v甲<v乙

C.v甲=v乙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答案:

A

解析:

利用速度图像、路程图像分析问题时,注意每一点都有对应的路程、速度、时间。

本题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进行分析。

方法

(1):

时间相同,比较路程。

如图5(a),在A、B两点,根据公式,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相等,但s甲大,所以v甲大。

方法

(2):

路程相等,比较运动的时间。

如图5(b),在C、D两点,根据公式,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相同,但t甲小,所以v甲大。

图5

6.(2014年江西省中考题)如图6所示,是一个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里运动情景的物理模型图,对这个小球的运动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A.小球从高处自由落下

B.小球沿斜面上下运动C.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D.小球从碗边释放滚下

图6

答案:

B

解析:

由图得出,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先变小,后变大,所以小球的速度是先变小,后变大。

小球从高处自由落下,速度将越来越快,故A不符合题意;小球沿斜面上下运动,先是沿斜面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小,到一定高度后又沿斜面向下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B符合题意;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大小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小球从碗边释放滚下,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7.(2014年广安市中考题)如图7所示的图像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7

A

.A与B

B.A与C

C.C与D

D.B与C

答案:

D

解析:

A、C是路程-时间图像,A是一条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路程不变;C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这是正比例函数图像,表示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B、D是速度-时间图像,B是一条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速度不变,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D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表示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做加速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这两种图像表示方法:

s﹣t图像和v﹣t图像,一定要分清楚其本质的不同。

8.(2014年泰安市中考题)如图8,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图8A.只有①④正确B.只有③④正确C.只有①③正确D.只有②③正确答案:

D

解析:

①由图像可知,物体A是由O点开始运动,但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

所以两个物体不是从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③两条图像都是直线,表示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但vA>vB。

两图像在5s处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同,即A、B相遇;④在5s内,A运动的路程为5m,其速度为1m/s;B运动的路程为10m,所用时间为2s,其速度为5m/s;所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故只有②③正确。

9.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9所示,在图10中分别做出的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解析:

由图1可知,乙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多,即乙的速度大。

图2中A是路程-

时间图像,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多,故错误;B也是路程-时间图像,可以看

出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多,故正确;C是速度-时间图像,表示甲、乙的速度都不变,即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甲的速度大,错误;D是速度-时间图像,表示甲、乙的速度都不断增大,但甲的速度始终比乙大,错误。

答案:

B

10.(2014年台州市中考题)如图11是伽利略做斜面实验时的一页手稿照片,照片左上角的三列数据如表格。

表中第二列是时间,第三列是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添加的。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图11A.物体具有惯

B.物体做匀速

直线运动

C.物ᄃ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物体运动距离的增加量与时间成正比

答案:

C

解析:

分析表中数据容易知道,每一组数据中第一列数据是第二列数据的平方。

由计算可得每一组数据中第三列数据大约总是第一列数据的33倍左右,故可以得出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所以C选项正确。

二、填空题

1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请借助图12中的短跑比赛来

说明这两种方法:

a图表明;b图表明。

图12

答案:

在相同时间

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物体运动所需的时间

解析:

由a图可以看出他们运动的时间是相同的,但他们所通过的路程不相同,所以

由a图可以表明:

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越快。

由b图可以看出他们通

过的路程是相同的,但他们所用的时间不相同,所以由b图可以表明:

在通过相同的路程时,物体所用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12.(2014年淮安中考题)如图13所示,“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运动到相距30m的位置时,开始发送和接收信号,自动控制对接,知道相互接触时耗时150s。

若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十号”是的,且速度为m/s。

图13

答案:

运动0.2

解析:

以“天宫一号”为

参照物,“神舟十号”相对于

“天宫一号”位置发生改变,因此是运动的;运动速度为。

13.(2014年广安中考题)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其速度表如图14所示,

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km/h,合m/s。

图14

答案:

9025

解析:

汽车速度计的单位是

km/h,读出速度值,再进行单位换算。

速度计指示的汽车的行驶速度为

v=90km/h=90×m/s=25m/s。

14.(2014年南京中考题)如图15是某住宅小区内的场景,图中B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按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100m至少需要s,行驶过程中,以汽车为参照物,标志牌是。

图15

答案:

限制车速不超过

5km/h72运动的

解析:

图中B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汽车最大速度不能超过5km/h。

由可得在不违反交通法

规的前提下,汽车在小区内

行驶100m最快需要的时间:

行驶过程中,以汽车为参照物,标志牌与汽车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故标志牌是运动的。

15.人急行的速度大约是2m/s,人急行通过6m宽的马路所需要的时间大约是

s;汽车的行驶速度如果是10m/s,人至少要在距行驶过来的汽车m处开始穿越

马路。

答案:

330

解析:

人能安全穿过马路的条件是:

汽车行驶过来的

时间至少等于人横过马路所用的时间,即t车=t人。

t车=t人=3s,s车=v车t车=10m/s×3s=30m。

三、解答题

16.(2014年南昌中考题)如图16所示,甲图是两位同学在一段时间内以不同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三幅照片,请你在乙图中用图像分别描述出男女同学的大致运动情况。

图16

答案:

二人的v﹣t图像:

二人的s﹣t图像:

解析:

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16甲可知,女同学追赶并超过了男同学,女同学的速度比男同学的速度大。

17.长200m的火车以43.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在京九线上,当它穿越1000m长的

隧道时,所需的时间是多少?

答案:

100s

解析:

解本题的关键是确定火车穿越隧道时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单位。

由于路程单位是m,可以将速度单位km/h换算成m/s。

由图17可知火车穿过隧道时通过的路程是火车的长度与隧道长度之和。

图17

即s=L隧道+L车=1000m+200ᄃm=1200m又v=43.2km/h=43.2×m/s=12m/s所以:

==100s。

18.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

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m。

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又经过了12min到达学校。

求: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答案:

(1)m/s

(2)5m/s

解析:

求从家到书店的平均速度时只要用从家到书店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即可求出;求从家到学校的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也要用从家到学校的路程除以从家到学校所用的全部时间。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6m/s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5m/s。

19.从上海到南京的2526次普

通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Ⅰ所示,从上海到南京的D412次动车组运行时刻表如表Ⅱ所示:

表Ⅰ:

2526次普通列车

项目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发车时间

06:

30

07:

26

08:

24

到站时间

07:

24

08:

22

11:

30

里程/km

0

84

165

300

表Ⅱ:

D412次动车组

项目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发车时间

09:

15

09:

53]

10:

34

到站时间

09:

51

10:

32

11:

45

里程/km

0

84

165

300

(1)上海到南京的路程是多少?

(2)由上海驶往南京,乘坐D412次动车组比乘坐2526次普通列车可节省多少时间?

(3)从上海到南京,D412次动车组比2526次普通列车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答案:

(1)300km;

(2)2.5h;(3)60km/h。

解析:

(1)由列车时刻表得出,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是300km;

(2)乘坐2526次普通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时间:

t1=5h,

乘坐D412次动车,从上海到南京的时间:

t2=2.5h,

可节省时间t=t1-t2=5h-2.5h=2.5h;

(3)乘坐2526次普通列车,平均速度:

=60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