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4700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

微生物学概论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微生物学概论

(一)单选题

1.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B)。

A、单细胞生物B、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或核仁

C、二分裂方式繁殖D、对抗生素敏感

2.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C)。

A、细菌B、放线菌C、真菌D、立克次体

3.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D)。

A、支原体B、衣原体C、螺旋体D、病毒

(二)填空题

1.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病毒;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真菌;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放线菌。

(三)名词解释微生物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大类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

其特点有:

①体积微小;②结构简单;③繁殖快;④数量多;⑤种类多;⑥分布广;⑦与人类关系密切。

病原微生物:

引起人、动植物疾病的微生物。

(四)简答题何谓微生物?

按其形态和结构,可分为哪三大类。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单选题

1.G-菌细胞壁组成中不包括(B)。

A、外膜B、磷壁酸C、脂多糖D、肽聚糖

2.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特殊结构是(A)。

A、荚膜B、芽胞C、鞭毛D、菌毛

3.普通菌毛是细菌的一种(C)。

A、细长波状的丝状物B、运动器官

C、黏附结构D、可传递遗传物质的器官

4.具有的细菌抵抗力强。

(D)

A、外膜B、菌毛C、鞭毛D、芽胞

5.“核质以外遗传物质”是指细菌的(C)。

A、mRNAB、核蛋白体C、质粒D、异染颗粒

6.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A)。

A、菌毛B、荚膜C、芽胞D、中介体

7.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结构是(D)。

A、质粒B、异染颗粒C、芽胞D、荚膜

8.青霉素的抗菌作用其作用是(B)。

A、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B、抑制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C、破坏细菌的细胞膜D、抑制细菌的酶活性

9.细菌鞭毛的主要作用与有关。

(A)

A、运动B、致病力C、抵抗力D、接合

10.下列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D)。

A、荚膜B、菌毛C、黏附因子D、芽胞

11.革兰阴性细菌的性菌毛(C)。

A、与细菌的运动有关B、化学成分为多糖

C、参与两个细菌间遗传物质的交换D、是转导时必要的结构

12.革兰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列(C)。

A、稀释复红→碘液→乙醇→结晶紫

B、结晶紫→乙醇→碘液→稀释复红

C、结晶紫→碘液→乙醇→稀释复红

D、稀释复红→乙醇→结晶紫→碘液

13.革兰阴性菌化学组成中不包含(B)。

A、核蛋白体B、磷壁酸C、胞质颗粒D、肽聚糖

14.关于革兰阳性细菌,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B)

A、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B、肽聚糖层外有脂蛋白,外膜及脂多糖

C、对青霉素敏感

D、有些革兰阴性细菌能产生外毒素

15.革兰阴性细菌的脂多糖存在于(B)。

A、细胞膜B、细胞壁C、细胞质D、肽聚糖层

16.关于芽胞的叙述,下列哪项错误?

(C)

A、芽胞形态、大小、位置有助于细菌的鉴定

B、一般在机体外才能形成芽胞

C、芽胞是所有细菌生活周期中的一种生命形式

D、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17.关于菌毛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D)

A、多见于革兰阴性细菌B、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两种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D、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二)填空题

1.细菌的结构中与革兰染色性和致病性有关的是细胞壁。

2.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细菌的基本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核质细胞浆、细胞膜、细胞壁。

4.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5.G+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是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组成。

6.肽聚糖是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凡能破坏其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都有杀菌和抑菌作用,如青霉素和溶菌酶。

7.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霍乱弧菌的鞭毛还与致病性有关。

8.经革兰染色后,被染成紫色的是革兰阳性菌,被染成红色的是革兰阴性菌。

9.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前者具有吸附作用,后者具有传递遗传物质作用。

10.细菌荚膜的最重要的功能为抗吞噬,因此与细菌的毒力有关。

(三)名词解释质粒

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双链环状的DNA,控制细菌某些的遗传形状,可自我复制和可转移,非细菌生存所必需。

(四)简答题简述革兰染色法的步骤及结果。

结晶紫碘液95%酒精稀释复红镜检。

(五)问答题

1.试述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义。

2.试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1.组成:

1)肽聚糖:

又称黏肽,为G+菌与G-菌共有成分。

G+菌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个部分组成;G-菌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个部分组成(其四肽侧链之间由肽键交联)。

2)G+菌特有成分——磷壁酸:

抗原性强;能黏附宿主细胞,与致病性有关。

3)G-菌特有成分——外膜层:

脂多糖(内毒素)、外膜、脂蛋白。

意义:

①染色性:

经革兰染色后,G+菌为紫色,G-菌呈红色;②抗原性:

G+菌——磷壁酸,G-菌——O抗原;③致病性:

G+菌——磷壁酸,G-菌——内毒素(脂多糖);④治疗:

G+菌对破坏肽聚糖或抑制肽聚糖合成的药物(如溶菌酶、青霉素)敏感。

2.

(1)荚膜:

意义有:

①具有抗吞噬作用,是细菌毒力因素之一;②具有抗原性,可用于细菌的鉴定和分型。

(2)鞭毛:

其意义:

①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临床上以动力试验鉴别细菌;②具有抗原性,可用于细菌的鉴定和分型。

(3)菌毛:

分为:

①普通菌毛:

具有黏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②性菌毛:

与遗传物质的传递有关。

(4)芽胞:

其意义:

①抵抗力强(医学上以杀灭芽胞为灭菌的标准);②细菌的鉴别。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一)单选题

1.细菌的繁殖方式是(A)。

A、二分裂B、复制C、有丝分裂D、孢子生殖

2.列关于菌落的描述,错误的是(B)。

A、一个菌落由一个细菌繁殖形成B、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

C、一个菌落包含成千上万个细菌D、肉眼可见

3.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B)。

A、分离单个菌落B、增菌C、检测细菌毒素D、观察细菌的运动能力

4.斜面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D)。

A、观察细菌的运动能力B、观察细菌的粘附能力

C、观察细菌的菌落形态D、增菌

5.下列不是细菌代谢产物的是(D)。

A、维生素B、毒素C、热原质D、抗毒素

6.研究细菌性状应选用的细菌。

(B)

A、迟缓期B、对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

(二)填空题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有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宜的酸碱度、合适的温度、必要的气体环境。

2.根据细菌对氧的需求不同将其分为需氧菌、微需氧菌、

耐养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

3.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气体种类主要有氧气和二氧化碳。

4.细菌的繁殖方式为二分裂。

5.细菌的生长曲线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四期。

(三)名词解释菌落生长曲线

1.菌落:

在固体培养基上,由一个细菌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2.生长曲线:

是指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于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连续定时检查活菌数,并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所得到的曲线。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

(一)单选题

1.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B)。

A、毒素B、细菌素C、侵袭性酶D、热原质

2.关于热原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大多由革兰阴性细菌产生B、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

C、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D、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破坏热原质

3.下列不是细菌代谢产物的是(D)。

A、维生素B、毒素C、热原质D、抗毒素

(二)填空题

具有致病作用的细菌代谢产物有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类。

(三)名词解释热原质

热原质:

是许多G—菌和少数G+菌产生的一种物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G—菌的热原质就是脂多糖。

(四)简答题简述具有致病作用的代谢产物及其作用

(1)热原质:

即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大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注入人体或动物体能引起发热反应。

(2)侵袭性酶类:

为细菌产生的一类胞外酶,具有辅助细菌侵入机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和扩散的作用。

(3)毒素:

为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体具有毒害作用。

细菌的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第五节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单选题

1.构成细菌毒力的是(C)。

A、细菌的基本结构B、细菌的特殊结构C、侵袭力和毒素D、细菌的代谢产物

2.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D)。

A、荚膜B、菌毛C、脂多糖D、异染颗粒

3.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代谢产物是(B)。

A、毒素B、细菌素C、热原质D、血浆凝固酶

4.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C)。

A、荚膜B、菌毛C、芽胞D、透明质酸酶

5.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D)。

A、鞭毛B、芽胞C、荚膜D、普通菌毛

6.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D)。

A、菌毛B、荚膜C、血浆凝固酶D、透明质酸酶

7.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是(C)。

A、特异性多糖B、脂多糖C、类脂AD、核心多糖

8.关于内毒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C、性质稳定,耐热D、用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

9.类毒素是(C)。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B、细菌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D、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二)填空题

1.细菌的毒力是由侵袭力和毒素决定的。

2.细菌的侵袭力是由荚膜、黏附素和侵袭性物质构成。

3.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份。

4.内毒素是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其毒性部分为脂质A,其菌体抗原是特异多糖。

5.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可用甲醛处理制备成类毒素。

6.构成固有免疫的因素有屏障结构、参与固有免疫的免疫细胞和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三)名词解释毒力侵袭力条件致病菌脓毒血症败血症

菌血症毒血症菌群失调症正常菌群PAMPPRR

1.毒力:

指病原微生物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侵袭力和毒素。

2.侵袭力:

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细菌侵袭力主要包括细菌的荚膜、黏附素和侵袭性物质。

3.条件致病菌:

在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的条件下,正常菌群中的微生物可引起宿主的疾病,即成为条件致病菌。

4.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并通过血流播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引起多发性脓肿。

5.败血症:

细菌侵入血液并大量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中毒症状。

6.菌血症:

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经血液到达某部位,但未在血中繁殖,无明显中毒症状。

7.毒血症:

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入血,而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全身症状。

8.菌群失调症:

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称为菌群失调。

严重的菌群失调可引起疾病,称为菌群失调症。

9.正常菌群:

指寄居正常人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对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无害,有些甚至有利的微生物。

10.PAMP:

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是一类或一群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可被固有免疫系统所识别。

11.PRR:

即模式识别受体,是一类固有免疫系统的识别分子,呈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

(四)简答题

1.简述细菌的侵袭力概念及组成。

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细菌侵袭力主要包括细菌的荚膜、黏附素和侵袭性物质。

2.简述正常菌群转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正常菌群转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主要有:

①寄居部位改变;②机体免疫功能低下;③菌群失调。

(五)问答题试述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G+菌及部分G—菌分泌或溶解后释放

G—菌

存在部位

多数由活菌分泌,少数为细菌裂解释放

细菌裂解后释放

化学成份

蛋白质

脂多糖

热稳定性

不稳定,60~80℃×30min被破坏

250℃×30min被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

较弱,各种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变化、休克、DIC等

免疫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高滴度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

较弱,可刺激机体产生低滴度的抗体,但保护作用弱;经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第十一章消毒与灭菌

(一)单选题

1.消毒是指(B)

A、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B、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C、杀死细菌芽胞D、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2.对血清培养基的灭菌,应选用(C)。

A、煮沸法B、巴氏消毒法C、间歇灭菌法D、高压蒸汽灭菌法

3.杀灭芽胞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是(C)。

A、紫外线照射B、煮沸5minC、高压蒸汽灭菌法D、流通蒸汽灭菌法

4.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C)。

A、100%B、95%C、75%D、50%

5.血清及药物等除菌,可采取下列哪种方法?

(D)

A、化学消毒剂B、高压蒸汽灭菌法C、紫外线照射D、滤过除菌法

6.高压蒸汽灭菌的温度和时间是:

(A)

A、121.3℃,20′B、160℃,2hC、100℃,10′D、110℃,30′

(二)填空题

1.高压蒸汽灭菌法的蒸汽压力为103.4kpa(1.05kg/cm2),温度为121.3°C,维持时间是15~20min。

2.紫外线杀菌最强的波长为265~266nm,常用于无菌室空气的消毒。

3.预防新生儿淋球菌感染常用的滴眼剂是氯霉素链霉素合剂。

(三)名词解释消毒灭菌无菌操作

1.消毒:

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与方法。

2.灭菌:

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

3.无菌操作:

防止微生物生长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四)简答题

1.简述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化学消毒剂杀菌机制:

(1)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

(2)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3)损伤菌细胞膜。

2.简述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1)消毒剂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2)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3)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4)环境中有机物与拮抗物质的影响。

第十二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单选题

1.H-O变异属于(D)。

A、毒力变异B、菌落变异C、形态变异D、鞭毛变异

2.关于耐药性突变,下列叙述错误是(D)。

A、可以自然发生B、可以诱导发生C、具有相对稳定性D、可由噬菌体介导发生

3.前噬菌体是指:

(B)

A、尚未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

B、整合在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C、尚未装配好的噬菌体

D、游离的未感染宿主菌的噬菌体

4.关于噬菌体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D)

A、侵袭细菌、真菌、螺旋体的病毒

B、有严格的寄主特异性

C、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D、每个噬菌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5.溶原性细菌是指:

(A)

A、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B、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

C、带有R因子的细菌D、带有F因子噬菌体的细菌

6.细菌突变的发生是由于(D)。

A、基因重组B、基因交换C、质粒丢失D、核质基因发生突然而稳定的结构改变

7.溶原性转换(D)。

A、由R质粒参与B、由性菌毛介导C、由毒性噬菌体参与D、由温和噬菌体参与

8.介导转导的物质是(B)。

A、性菌毛B、噬菌体C、R质粒D、F质粒

9.介导细菌接合的物质是(C)。

A、鞭毛B、普通菌毛C、性菌毛D、中介体

10.溶原性转换是指(C)。

A、供体菌染色体基因与受体菌染色体基因重组

B、供体菌质粒与受体菌染色体DNA重组

C、噬菌体DNA与细菌染色体DNA重组

D、细菌染色体的基因发生突变

11.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DNA,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A)。

A、转化B、转导C、接合D、溶原性转换

(二)填空题

1.常见的细菌性状变异有形态与结构的变异、耐药性变异、毒力变异、菌落变异。

2.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是菌体内的细菌染色体、质粒和转座因子。

3.噬菌体侵入细菌后,能在菌体内进行增殖,最后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

4.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5.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DNA称为前噬菌体。

7.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

(三)名词解释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细菌前噬菌毒性噬菌体

转化接合转导噬菌体转变

1.噬菌体:

是侵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2.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在宿主菌内不增殖,而是将噬菌体DNA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成为细菌染色体的一部分,并随着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当细菌分裂时,噬菌体DNA被分布至两个子代细菌中,这种状态称为溶原状态;这种噬菌体称为溶原性噬菌体或温和噬菌体。

3.溶原性细菌:

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在宿主菌内不增殖,而是将噬菌体DNA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成为细菌染色体的一部分,并随着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当细菌分裂时,噬菌体DNA被分布至两个子代细菌中,这种状态称为溶原状态;这种噬菌体称为溶原性噬菌体或温和噬菌体。

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前噬菌体:

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在宿主菌内不增殖,而是将噬菌体DNA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成为细菌染色体的一部分,并随着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当细菌分裂时,噬菌体DNA被分布至两个子代细菌中,这种状态称为溶原状态;这种噬菌体称为溶原性噬菌体或温和噬菌体。

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5.毒性噬菌体:

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噬菌体增殖,宿主菌裂解。

这种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

6.转化:

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染色体上,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7.接合:

是细菌通过性菌毛互相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

8.转导:

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9.噬菌体转变:

是指溶原性噬菌体的基因组与细菌染色体重组,导致细菌的遗传特性改变。

第十三章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第一节球菌

(一)单选题

1.关于SP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A、为葡萄球菌的表面蛋白B、所有葡萄球菌均具有

C、能与人IgG的Fc结合D、具有抗吞噬作用

2.下列对热抵抗力最强的细菌是(D)。

A、伤寒沙门菌B、大肠埃希菌C、结核分枝杆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

3.引起毒性休克综合征的病原菌是(C)。

A、肺炎链球菌B、脑膜炎奈瑟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A群链球菌

4.与葡萄球菌感染易于局限化的有关物质是(C)。

A、葡萄球菌溶素B、杀白细胞素C、血浆凝固酶D、透明质酸酶

5.关于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C)

A、常引起皮肤化脓性感染B、表皮葡萄球菌可引起尿路感染

C、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能产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D、致病性葡萄球菌在医务人员中带菌率高,易引起交叉感染

6.能引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A)。

A、甲型溶血性链球菌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表皮葡萄球菌

7.能引起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是(D)。

A、M蛋白B、链球菌溶素C、透明质酸酶D、致热外毒素

8.A群链球菌产生的致病物质不包括(B)。

A、链激酶B、致热外毒素C、表皮剥脱毒素D、透明质酸酶

9.与A群链球菌致病性无关的物质是(A)。

A、肠毒素B、M蛋白C、溶血毒素D、透明质酸酶

10.关于链球菌感染后的风湿热,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

A、发病与A群链球菌感染有关B、发病机制可能与Ⅱ型超敏反应有关

C、发病机制可能与Ⅲ型超敏反应有关

D、病灶标本中分离培养出链球菌可作为诊断指标

11.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属于(D)。

A、凝集试验B、沉淀试验C、补体结合试验D、中和试验

12.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多为(A)。

A、内源性感染B、外源性感染C、医源性感染D、继发感染

13.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A)。

A、荚膜B、肺炎链球菌溶素OC、脂磷壁酸D、神经氨酸酶

14.鉴别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用(D)。

A、外斐试验B、肥达试验C、乳糖发酵试验D、胆汁溶菌试验

15.胆汁溶菌试验常用于鉴别(C)。

A、丙型链球菌和淋病奈瑟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

C、肺炎链球菌和甲型溶血性链菌D、肺炎链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16.关于脑膜炎奈瑟菌的生物学性状,下述哪项错误?

(D)

A、为革兰阴性双球菌B、营养要求较高C、新分离菌株大多有荚膜,有菌毛D、抵抗力较强

(二)填空题

1.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有黏附素、M蛋白、链球菌溶素、

致热外毒素、链道酶、链激酶、透明质酸酶等。

2.SPA可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IgGFc段非特异性结合,因此,具有两种重要意义,即抗吞噬作用和应用协同凝集试验。

3.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有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

表皮剥脱毒素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4.A群链球菌产生致热外毒素,与猩红热发病有关,其细胞壁成分M蛋白与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发病有关。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对易感染儿童可用流脑A、C、Y和W135四价混合多糖疫苗接种预防该病。

6.淋病奈瑟菌初次培养时可采用巧克力血琼脂培养基,并置入含5%CO2(气体)中培养;镜下为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染色,形态),急性感染时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7.A群链球菌可产生链球菌溶素O,测定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