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472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黄石有色一中2016届高三适应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宗白华

  诗哲泰戈尔曾说过:

“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

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这是极其

伟大的一种天赋。

  他的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神的观察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思考。

先谈“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东西方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

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理智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造福民生。

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

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着“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

即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

《论语》上载: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

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

老子也从他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他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活泼的庄子也说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他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

荀子歌颂着天地的节奏: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

中国古代哲人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并且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在礼与乐里,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

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日用器皿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

再谈“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制作了

玉质的日用器皿,后来把它们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

在青铜器时代我们竭尽当时的艺术技能把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角等等,制精制美,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

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

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且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

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陆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

我们发明火药,却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新年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

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万位与走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中华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却轻视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使我们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欺侮,我们的灵魂粗野了,卑

鄙了,怯懦了,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正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选自《艺境》,1946年,有删节)

1.关于“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哲人找到的“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B.发现宇宙秘密的能力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被泰戈尔认为是中国人的一种极其伟大的天赋。

C.中国古代哲人把找到的宇宙旋律的秘密渗透进现实生活,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D.中国古代哲人仰观俯察宇宙秘密的目的,并不像西方哲人那样想获得“科学权力的秘密”。

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的一项是(3分)

A.新石器时代制作了玉质器皿,后来我们把它们作为政治、社会和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

 B.我们将崇高意义与优美形式赋予现实的器具,使它们已不再仅仅是被役使的工具。

C.我们没有用火药和指南针来获取霸权,而用来享受

新年的平民式的欢乐和适宜的自然环境。

 D.四时运行和万物生育,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这种秘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西方哲人探求宇宙万物的目的是了解与控制,因此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探求过程中的真谛与乐趣。

B.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C.庄子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而荀子歌颂天地的节奏,他们对宇宙旋律的体验大相径庭。

D.在重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否则,我们便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

雍正初,为知县。

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

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

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

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

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

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余顷。

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

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

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

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

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

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

巡抚怒曰:

“汝敢逆旨耶?

”对曰:

“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

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

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

”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

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

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

以忤巡抚被劾罢官。

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

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

数年卒。

(选自《清史

稿·循吏二》,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

形势:

河流状况。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

以前:

从前,以往。

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

部居:

分门别类。

D.次第造册请奏。

次第:

依照顺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

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

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

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

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田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

(5分)

(2)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望江南·池阳道中李纲

归去客,迂骑过江乡。

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

一望楚天长。

春信早,山路野梅香。

映水酒帘斜扬日,隔林渔艇静鸣榔。

杳杳下残阳。

8.结合词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词人的两种主要感情。

(6分)

9.李纲词中的“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两句,化用了唐朝温庭筠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你认为谁的诗句更妙?

请阐明自己的理由。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陈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

,“退亦忧”指的是:

_______。

(3)《论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荀子的《劝学》篇中,也有一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句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莲池老人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

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

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

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

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

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

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

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

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

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

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

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

——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思想,很有趣味。

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

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

”他说,“那是玩具。

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

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

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

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

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

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

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

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

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

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

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

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

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

“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

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

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

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

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

”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莲池老人的“亮相”——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似的,别开生面,犹如一幅意境悠远的中国传统山水画。

B.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的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C.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

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D.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

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

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

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E.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

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2)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莲池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闫荣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

“屋老。

一树梅花小。

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

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

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

“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

……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

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

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

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

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

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

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

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

”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

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

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

“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

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

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

林语堂说:

“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张爱玲说: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

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

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

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

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

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

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钵了却谁的浮生”这个题目新颖别致,

一方面与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

B.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

C.“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

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2)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人生轨迹有哪些不同?

世人对他是如何评价的?

(6分)

(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

(6分)

(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

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有关专家建议,除经常通风外,定期对空调散热片和滤网进行清洗已是。

②这些的事情还没有得到解决,你让我怎么能够安心睡觉呢?

③他时刻关注天气情况,希望来场台风,而台风带来的降水能解决漂流缺水的。

A.迫在眉睫当务之急燃眉之急

B.当务之急燃眉之急迫在眉睫

C.燃眉之急迫在眉睫当务之急

D.当务之急迫在眉睫燃眉之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马年“春晚”节目中,由开心麻花团队

精心打造的喜剧小品《扶不扶》,以生活气息浓郁、喜剧效果明显

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B.近日,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文明天下行”大型投票活动,高票选出了“随车扔垃圾”这一行车行为,成为民众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

C.澳大利亚搜寻马航MH370航班联合协调中心公布了最新搜索情况,“蓝鳍金枪鱼”自主水下航行器已经开始执行其第二次海底搜索任务。

D.自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3月21日定为“世界诗歌日”以来,为世界各地人们举办诗歌活动提供

了一个契机,推动了诗歌运动的发展。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梦的文化维度是文明进步,文化繁荣。

,;

,;,满足民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①它的提升需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包容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交融碰撞

②传承优秀璀璨的中国文化

③文明程度是国家的软实力

④还需要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⑤吸纳一切体现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

也需要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形态

A.③①⑤④②

B.①⑤②

④③

C.①④⑤②

③D.①⑤③④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前人有诗说: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

,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

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

,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

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未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

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

,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17.请为下面的漫画拟写题目(不超过8个字),并写出漫画寓意(不超过30个字)。

(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杨绛曾说:

“直到人生的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从容与淡定,曾一直期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却发现: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先生的话带给你怎样的启迪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