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4993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docx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2020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知识点概要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价值及其特征。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的功能。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D.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3.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表明人的才智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发展的动力在于实践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4.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革命理论是革命行动的动力B.革命行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的运动的成败

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6.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广这句话肯定了

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感性认识的作用D.理性认识的作用

7.“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不可逾越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属于

A.不可知论B.先验论C.辩证反映论D.辩证唯物论

8.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mn,称为可见光谱。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

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I0mn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

这种现象表明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9.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

对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我们没能作出准确预测。

这件事说明

A.世界的不可知性B.人的认识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摹写

C.认识能动作用的实现的条件性D.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10.“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这种反映形式属于A.概念B.表象C.知觉D.感觉

11.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为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D.主体、客体、中介

12.马克思说;认识的真正任务就是“把可以看见的、仅仅是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的运动。

”这说明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回归实践、指导实践

C.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13.“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一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

A.唯物论B.可知论C.形而上学D.辩证法

14.列宁说: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这句话肯定了

A.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的作用B.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C.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的作用D.认识过程中间接经验的作用

15.“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担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

”对上述现象原因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人的感觉能够得到抽象理论的指导B.人的感官在生理上优于动物感官

C.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的D.人的感官具有和动物不同的认识对象

16.伽利略一次比萨斜塔实验就推翻了统治思想界达2000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说法。

这主要是因为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B.普遍性C.能动目的性D.社会历史性

17.真理的相对性应该理解为

A.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B.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C.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标准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18.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

A.承认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统一B.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C.承认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的统一D.承认终极真理和永恒真理的统一

19.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就是真理”,把“有用”与“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

A.客观性B.相对性C.价值性D.具体性

20.在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里,我们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符合人们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经得住思想的批判

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1.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17世纪牛顿提出“粒子说”,17世纪末惠更斯提出“波动说”,两种学说在科学史上争论了几个世纪。

直到1922年,爱因斯坦把两者统一起来,建立“波粒二象性”的学说,这个矛盾才得以解决。

这一历史事件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B.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C.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过程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2.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怀疑主义的观点

24.“知识就是力量”,对这一命题理解正确的是

A.真理和价值是统一的B.知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知识精英是历史的创造者D.知识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5.价值揭示的是

A.主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C.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B.主客体之间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D.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关系

26.价值评价的对象本质上是

A.价值主体的主观需要B.价值客体的属性和功能

C.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事实关系

27.“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强调了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C.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D.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28.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关键在于要A.坚持B.继承C.发展D.创新

29.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

A.改造世界观B.改造社会历史观C.改造人生观D改造自然观

3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是

A.实事求是B.坚持真理C.不断创新D.尊重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客体范畴的有

A.一切客观事物B仅存在于头脑中的论文构思C.有待挖掘的马克思主义思想D月球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A.抽象的人B所有的人C.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3.下列关于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限定和超越B.限定中的超越C.双向改变D.超越中的限定

4.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是

A.确立实践目的B.制定实践方案C.实践方案的付诸实施D.反馈调节

5.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原理的有

A.没有调査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6.“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有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7.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面对同一认识客体,不同的主体会得出不同的认识结果。

这说明

A.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B.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

C.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

D.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

8.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在于

A.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B.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

C.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D.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9-贝克莱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做是“观念的集合”。

从认识论的角度上看,其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B.承认主观能动性的辩证观点

C.唯我论的观点D.反理性主义的观点

10.下列关于理性认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理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反映

B.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推理和理论

C.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深刻

1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2.丹麦天文学家第谷?

布拉赫利用20多年的时间观察和记录行星的位置,死后留下了丰厚的观测资料。

他的助手开普勒利用这些观测资料,经过长期的分析、归纳、推算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

这件事说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

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B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C.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D.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13.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有

A.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B.理论为群众所掌握

C.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D.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14.列宁说:

“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饉的偏见!

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这段话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

其作用具体表现为

A.诱导作用B.指导作用C.激发作用D.解释作用

15.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有

A.欲望、意志B.想象、灵感C.信仰、习惯D.归纳、演绎

16.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认为“天圆地方”,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明地球是圆形的,18世纪巴黎科学院对地球进行了测量,证实地球是扁椭圆形。

近几十年来,利用人造卫星和电子计算机,人们对地球扁椭圆形形状的认识越来越精确,但并没有达到对其认识的终结。

这表明

A.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C.人类认识是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D.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7.列宁说:

"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这句话说明真理具有

A.相对性B.绝对性C.客观性D.有限性

18.真理总是一元的,这表明

A.世界上最髙的真理只有一个

B.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D.真理具有客观性

19.列宁说: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一观点说明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容为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B.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C.真理的绝对性通过其相对性表现出来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

2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并不是所有的真理性认识都能通过实践来检验B.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D.不同阶级、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22.逻辑证明虽然不是与实践并列的标准,但却是实践标准的重要补充,理由在于

A.逻辑证明有助于发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B.真理一定符合逻辑,符合逻辑的未必就是真理

C.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D.无法用直接实践进行完全检验的理论要靠逻辑思维证明

23.评价性认识与知识性认识的不同在于

A.前者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

B.前者的认识结果不以主体的具体特点为转移,后者的认识结果依主体的具体特点为转移

C.前者以“善”和“美”的认识为目的,后者以关于客体的“真”的认识为目的

D.后者以实践作为检验认^UE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前者则因人而异,无标准可言。

24.马克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为人的食物。

”这说明

A.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于物,而是物趋近于人

B-主体现实的需要以及需要程度,是某物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

C.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及价值的大小体现着主体的创造性本质

D.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及价值的大小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标准

25.价值评价的基本要求是

A.对评价标准的正确认识B.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C.对客体属性的正确认识D.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

2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已经超出了感动的意义,更催人行动。

这件事说明价值评价是

A.实践活动的精神驱动力B.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

C.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D.实践活动发展的决定力量

27.在实践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哲学基础是

A.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B.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辩证统一

28.割裂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会导致

A.教条主义错误B.经验主义错误C.主观主义错误D.冒进主义错误

29.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0.“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这一观点说明了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B.真理和价值的统一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D.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知识。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选项B、C的内容都包含在选项A中,因而选A。

选项D也属于主客体的关系,但非根本关系。

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改变自然界”指的是实践。

显然,题干论及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选项A、D为干扰项首先排除。

题干讲的不是人的才智的来源问题,而是实践锻炼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主体对世界的反映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所以选择C。

4.【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题干重在说明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的指导作用,但并未因此而否定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关系,所以不能认为这句话是把革命理论当作了革命运动的来源、动力和决定力量。

所以本题选择C。

5.【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査的知识点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列宁曾指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主张第一条认识路线,唯心主义主张第二条认识路线。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选项A回答的是世界的状态问题,选项B回答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问题,选项D中的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査的知识点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题干强调的是后半句话。

而“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意味着学习理论、占有间接经验,所以选择B。

由于题干说明的是“我”与“别人”的关系,这样,选项C、D成为干扰项而被排除。

7.【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査对认识的理解。

人的感性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但由此就得出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仅仅局限在感官范围内,实质上不仅否定了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走向不可知论(A),而且也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由此排除C、D。

命题指出认识的对象是外界事物,显然属于反映论而非先验论(B)。

所以正确选项是A。

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査的知识点是人的认识的能动性。

人的认识具有创造性,创造性表现之一就是对信息的选择、重构。

人在感觉产生过程中存在着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作用。

9.【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査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本质和意识作用实现的条件性。

“没能做出准确预测”不等于不能做出预测(B、D),不等于世界不能被认识(A)。

只是因为受到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尚未作出准确预测。

所以选择C.

10.【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其中,表象是大脑对过去的感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再现。

而感觉、知觉则是当时感知和印象的直接保留,概念则是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可见,A、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选择B。

1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选项A属于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选项C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选项D是实践的基本构成。

1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査的知识点是认识的任务。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理性认识的必要前提,但由于这种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所以其作用是有限的。

由于理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可以使人们掌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而获得自由。

所以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选项B、D揭示的都只是认识的任务。

选项C揭示的则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13.【答案】D

【解析】此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题干的内容意味着感性认识既有优势,同时也有其局限性,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同时也有着感性认识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就是辩证看问题。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14.【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的内容。

“人的感情”与人的理性相对称,属于非理性范畴,首先将A排除,选项C、D与题干内容没有关联,属于干扰项,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B。

1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人的肉体感官所具有的直接感受力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某些特定的动物而表现出局限性,但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感性认识能够获得关于世界各种现象的更深刻的认识。

因此,正确选项为A。

16.【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实践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品质决定了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普遍性既是实践的特点,也是理论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则是实践所独有的,也是实践髙于理论的优点,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

选项C、D虽然也是实践的特点,但与题意无关。

1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这不仅表现在特定真理的反映对象的范围上,也表现在其正确程度上,所以真理性的认识有待扩展和深化。

选项A、B否认了真理和谬误的严格界限,选项C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错误的观点,所以选择D。

18.【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是客现的而非主观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永恒真理或终极真理,所以,选项A、C、D因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而直接被排除。

真理具有客观性,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真理是个发展的过程,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就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9.【答案】A

【解折】此题考査的知识点是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对人有用。

但有用的未必都是真理。

“有用”中的“用"往往因人而异而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如把“有用性”与“真理”等同起来,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所以选择A。

2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说点是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2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査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这句话是讲认识问题,故选项B成为干扰项。

题干中的每一种学说都是理性认识,都在试图揭示事物的本质,而没有涉及感性认识问题,故排除选项A、D。

这样,就剩下了选项C。

做此题的关键是采取排除法进行选择。

2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标准。

从表述内容上看,选项C、D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可以排除掉。

再找题于的中心意思,“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_+—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显然考查的是真理的标准问题。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选择B。

2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诡辩论和怀疑主义都是相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怠的东西,这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首先排除选项C1D0选项A把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绝对化而不承认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不符合题意,也被排除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选择B。

24.【答案]A

【解折】此题考査的知识点是真理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