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543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

第1课聚聚散散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课时:

2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聚和散的感觉

难点:

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

教具准备:

吴冠中的作品、学生作品、水粉颜料、排笔、彩色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

这里有作品欣赏,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

“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

作品描绘了什么?

在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

给你的不同感受吗?

“纤细的线条宛如少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

宣纸上彩墨点点,如春雨播洒池塘;又如春花灿烂点点梨白桃粉、迎春黄。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

(板书:

点线结合)

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

”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大师与大师”:

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

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

三、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四、交流体验

小结:

对于吴冠中的作品,多数孩子都不能理解,甚至认为这些画是“乱画”。

为了让他们都理解其作品的内涵,我带他们浏览了吴冠中作品的网站,从时代的角度、人文的角度多方面的介绍了作品的寓意,使得孩子们终于从画面中悟出了“聚”与“散”。

第二节

一、师生交流:

1、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2、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3、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二、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

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生。

板书设计:

第1课聚聚散散

点线结合展示园地

课后小结:

作品效果良好,优秀率百分之九十以上,学生们对美术课的兴趣很高。

课后反思:

在用喷洒的方法进行作业时,很容易溅在身上,一定要提前嘱咐好学生避让,喷洒时动作幅度小一些,尽量保持好卫

 

第2课点的魅力

课型:

造型、表现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上一课的延续,一个黑点在纸中的不同位置,会给人不同的感觉,通过观察和分析、比较,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中的奥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纸上画摆放小圆点,体验各种变化,并组合出各种创意的作品。

2、在摆放圆点中发现有创意的圆组合会产生美感,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愉悦。

教学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意在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圆点的几种基本形状:

圆面、圆圈;发现圆点在纸上不同的位置,给人不同的感觉,产生基本变化:

通过对教材创造性的处理,突出一个“玩”字,力求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现小圆点的魅力,用圆点来创造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线条的几种变化,发现圆点在纸上的不同位置产生的不同感觉。

教学难点:

让学生有创意地玩小圆点,用圆点组合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准备:

预习:

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收集圆的物品,观察寻找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圆的图案。

教具:

平面构成“圆点的变化”。

学具:

彩笔、瓶盖、纽扣等圆的东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

今天的美术课和平时有点不一样,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教室里来了许多老师和我们一起来上这一堂美术课,大家用掌声表示欢迎。

其二、就是唐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小伙伴,同学们肯定会喜欢上它的,大家看,它来了-------

展示课件动画图片和播放声音,出现一个小圆点,(说话:

同学们,大家好!

我的名字叫小圆点,我喜欢穿各种色彩的衣服,我的本领可大啦!

能大能小,位置和大小的变化还能给人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在生活中和美术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我的身影!

大家都称我为魅力的小圆点呢!

“同学们,听完了小圆点的自我介绍,它的自我评价还挺高,那今天,我们就让小圆点来展示一下它的魅力吧!

”板书:

《小圆点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在欣赏小圆点魅力之前,必须知道,怎么样才能算小圆点?

谁能告诉老师,圆该怎么画呢?

学生来一个画圆,

老师用圆规示范画圆的方法。

当然我们在画的时候不可能这么标准,做到尽量而已!

老师加于讲解:

固定圆心,半径相等长度,旋转360度就是一个标准的圆了,如果里面是实心(有色彩)就是圆点,如果里面空心的那就是圆圈了!

那今天我们画的圆点就是实心的,因为比较小!

所以才叫为小圆点。

(一)、大家看见今天的课题肯定会觉得有点奇怪,小圆点的魅力在哪里?

怎么体现出来呢?

我们马上就可以领略到啦!

老师在黑板上贴好一张白纸,粘上一个小黑圆点,并做从上往下移动,出现三种画面效果,让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一起来体验小圆点位置变化后产生的不同心理感觉,并把自己的感觉提出来。

老师出示一个乒乓球,加与示范,这就好比是一个小圆点,师生一起进行总结出三种感觉:

1.下落感(悬空的感觉)

2.稳定感(上下左右的作用力一样,四平八稳。

3.安定感(没有地方可以掉了)

老师拿出2个小圆黑点,要求同学们在一张白纸上摆放出吸引感和排斥感。

(请出2位同学上来进行摆放)

并得出以下两点感觉:

4.相互吸引感

5.相互排斥感。

老师总结:

小圆点只要把位置改变了一下,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感觉,所以我们在画画时,要注意,主体物的位置就象小圆点一样,位置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画面和心理感觉!

(出示课件,结合美术作品进行讲解)

(主体物---苹果,具有下落感)

(二)、同学们都知道,所有的美术作品都是由什么组成呢?

点、线、面,哪位同学告诉老师,点是如何变成线的呢?

(张贴两张点的范图)

1.直线、曲线的感觉

圆点越密,线的感觉就越明显,朝一个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条直线,朝其它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条曲线。

所以点排列在一起会有线的感觉。

(师生互动,得出相同的感受)

2.移动的感觉

圆点从大到小,是一种透视现象,渐变后会产生移动的感觉!

(师生互动,得出相同的感受)。

出示课件---火车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在生活中,小圆点无处不在,看:

出示课件,展示生活中具有小圆点存在的图片,联系生活,从身边寻找灵感,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如---衣服、鞋、围棋、人民会堂灯、药丸、被子等等!

老师加于讲解,并渗透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的相关知识。

(四)、小圆点不仅仅出现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而且美术作品中,也有他们可爱的身影呢!

你们看!

出示课件,展示画面中具有小圆点存在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明白小圆点的作用和独特的画面艺术效果。

同学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老师从构图、色彩等审美角度讲解,让学生认识俄国莫斯科画家康定斯基、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老先生及其美术作品,使学生在美术欣赏和审美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最后重点介绍点彩画派的创始人法国画家修拉和其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

(五)、利用小圆点还可以摆放、拼出很多漂亮的图形呢!

大大小小的圆点组合在一块,就成了一张美丽的作品了!

出示课件,展示小圆点的美术作品、书本范作。

让学生结合美术作品,知道什么是抽象和具象作品。

并从作品中发现小圆点有大小之分、聚散之分,有无规则之分等。

出示老师的示范作品(2张)

继续讲解抽象和具象美术作品的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的方法。

三、布置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小圆点展示自己的魅力这么久了,现在该轮到我们一展自己的魅力了!

但是小圆点还有几句话要给我们交代,它要和我们说什么呢?

展示课件图片和播放声音:

老师再复述一遍,并根据不同水平定下三个评价标准(1个红点、2个红点、3个红点)。

1.每位同学用彩色小圆点进行装饰或用小圆点拼出其形状。

2.要美观。

3.更需要创意。

(播放轻音乐,愉悦课堂气氛)

方法不限,可以大小彩点结合使用,也可以直接点出作品,或点出作品轮廓后再填充彩点,还可以和线条互相结合在一起使用,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灵活机动。

四、作业欣赏、评价

评价小圆点的美术作品,师生共评、自评,好在哪?

不好又在哪?

互相提点建议!

再次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五、总结、拓展

本节课主要是运用彩绘圆点的方法完成美术作品,小圆点的魅力还远远不仅仅在于此呢!

还可以利用其它方法、材料,如布、色卡、圆的小物件等等,都可以展示小圆点的魅力所在,在下一课时中我们会继续学习,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再次显示小圆点的魅力。

小圆点无所不在,美也无所不在,只要我们善于用发现、审美的眼睛去观察、去创造,美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第2课点的魅力

1讲解演示2应注意的问题

课后小结:

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课前的精心准备,换来了学生学习的欢乐,老师也感到了身心的愉悦。

一堂课,只要学生学的开心、画的顺利,老师教的实在,我认为就是一堂成功的美术课。

课后反思: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求知识欲和表现欲很强,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整堂课在时间安排上非常紧凑,最后学生作业的时间不是很充足,部分孩子虽然还在努力,但也只有在课后继续完成了。

在课堂教学设计当初,并没有讲到小圆点的聚散、规则以及作品欣赏做到归类等问题,给这堂美术课留下了少许遗憾。

课虽结束了,但思考仍在继续着。

第3课“五谷”作画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用点状的谷物来组合画面。

2、教会学生利用谷物的外形、质感和色彩制作装饰画。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

教学准备:

师:

辅助课件、各种谷物制作的美术作品、与谷物画有关的资料。

生:

绿豆、大米等谷物,卡纸、白乳胶、小毛笔、镊子等。

重点难点:

重点:

让学生掌握利用谷物的外形、质感和色彩制作装饰画的基本方法。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谷物来设计,粘贴一幅造型简洁的装饰画。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摸百宝箱猜宝贝游戏,提问:

猜猜你摸到了什么?

(大豆、扁豆······)这些宝贝都是粮食,统称为五谷。

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五谷作画,我希望同学们还是应像平时一样不要浪费一粒谷物。

出示课题“五谷”作画

二、发展阶段

欣赏谷物画,简要介绍谷物画。

谷物画是以五谷等粮食作物的种子为原料,通过粘贴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经过特殊处理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每件作品。

讨论:

作品中出现了哪些种子?

作者借用了种子的哪些自然特征?

你将如何更巧妙地运用谷物籽粒创作更精美的作品?

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种子粘贴画的制作步骤,思考如何让作品变得更漂亮。

教师小结种子贴画的制作步骤:

构思主题:

确定作品内容,用笔勾勒出大体轮廓。

选择材料:

根据自己的构图,选择大小、质感、颜色合适的种子。

均匀涂胶:

将白乳胶均匀地涂在硬卡纸上。

仔细粘贴:

将所需的谷物平撒在图画上,用棉棒、牙签等进行休整。

学生实践与体验,进行五谷作画。

三、展示与讲评阶段

学生简述制作心得、创作感受。

四、收拾整理阶段

引导学生整理好制作工具和材料,尤其要提醒剪纸的同学,注意环境卫生。

板书设计:

第3课“五谷”作画

1.讲解演示2.注意事项3.作品赏析

课后小结:

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作品效果良好。

反思:

通过学生制作,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并通过亲身实践,获取成功的喜悦。

 

第4课主体与背景

课型:

造型表现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范图、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出示一幅画,问学生:

图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和背景,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的主次关系在哪里?

学生答:

人物(玩耍)---主体环境(建筑)——背景

师揭题:

主体与背景(课件1)

2、讲授新课

A、师出示四组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进行欣赏:

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主次关系。

及对画面的不同感受

B、学生思考:

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景?

学校、家里、游乐场所等

C、师出示一幅画完的主体,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背景来衬托。

师小结:

同一主体,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不是任何的背景都符合主体。

(认真观察作品,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在一起产生和谐的。

D、师生共同讨论作画步骤

先小组讨论、思考主体要画什么

主体在哪些情况下出现(背景)

小组讨论分工问题。

可由一人或两人来画主体,剩下的同学画背景、上色。

要做到主体与背景合情合理。

最后画主体的同学剪下主体,帖于各个背景上。

完成整幅图。

(分小组讨论交流创作的内容,综合练习,相互学习,培养协调能力。

3、作业要求: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1人画主体,其余的画背景。

4、学生创作、师辅导

5、作业展示、评价

6、学生收拾与整理

板书设计:

第4课主体与背景

1.讲解演示步骤2.范画展示

课后小结:

上课演示时引起了学生们很大的兴趣,学生也很容易明白了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课后反思:

在制作本节课的范作时,我把一张画着维尼熊的旧贺年卡的背景镂空掉,背面又贴上了一个封套,然后画了好几张风景画的背景插进去。

这样就变成了“维尼熊去雪山”,“维尼熊去林海”等等有趣的画面。

第五课色彩的明与暗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明度的含义;学会用色彩明暗对比的方法用水粉颜料涂色,提高色彩表现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欣赏夏加尔作品,感受色彩的层次丰富;通过师生互动对作业评析,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明度色彩效果的由来;采用引导学生依据作业标准,对自己的作业作出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尝试色彩明暗的各种表现方法中感受色彩的美感,提高对色彩的鉴赏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明、暗色调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明、暗色调的配色方法。

课前准备:

水彩画工具、图片、媒体等。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欣赏:

揭示课题

1、复习已学过的色彩知识:

媒体出示关键字:

三原色、间色、复色。

2、学生小组讨论关键字的含义。

3、学生反馈

4、欣赏作品(媒体出示作品及其介绍)

问:

看了这些作品后,你有什么感觉?

《我与村庄》是俄国画家夏加尔的作品,他用有条不紊的组织方法来描绘不同时空下的现实生活,他以想像和回忆来构思画面形象。

他笔下的人物和景物都超脱了呆板的规律,每个细节都保留着生活的真实、完全的自由和尽可能的优美雅致。

这幅画充满对童年的追忆、对故乡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

5、学生交流感受:

作品的色彩很有层次感。

6、小结:

作品中有许多色彩,每一块颜色又有明暗不同的层次,有的色彩较亮,是明色,有的色彩较暗,是暗色,这就是色彩的明暗强度,我们称它为色彩的明度。

7、揭示课题:

色彩的明与暗

二、自学方法:

尝试调配

1、学生欣赏教材内的调配方法并反馈:

2、媒体板书调配方法:

明色和暗色的调配方法:

明色——加白色使色彩变亮。

暗色——加黑色使色彩变暗。

3、学生尝试调配明色和暗色,教师辅导。

要求:

随意加白和加黑。

三、教师演示学生创作

1、教师演示用不同层次的明度:

师:

你们看色彩层次感的体现就在这随意间的加白和加黑而形成的,你们说有趣吗?

2、出示未涂色的画面:

3、师提出作业要求:

1)、在这四幅画里选择一幅涂色。

2)、用色彩的明暗对比的方法涂色。

3)、可以自己创作涂色:

造型简单。

四、展示评价教师小结

1、展示作业。

学生依据黑板上的评价标准把作业贴在相应的位置。

2、自我评价:

3、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棒,整个学习的过程都在自学、自主、自我的活动中完成,老师希望你们今后也能像这堂课一样表现出自我和个性的风采。

好吗?

(媒体出示板书)红、黄、蓝是三原色。

用三原色调配出来的颜色称为间色。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间色调配而成的,这样调配出的颜色称为复色。

媒体出示板书:

明度就是色彩的明暗强度,明度高是指色彩较明亮,而相对的明度低,就是色彩较灰暗。

在黑板上写好评价的标准:

色彩明度对比强烈。

色彩均匀。

画面干净。

作业布置:

用色彩的明暗对比的方法涂色。

可以自己创作涂色:

造型简单,

明色和暗色,

色彩明度对比强烈,

色彩均匀,

画面干净。

反思: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明暗教学知识的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能够较快的掌握一些知识,来进行这一课的色彩练习。

 

第6课色彩的渐变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课时:

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加强学生色彩运用的训练,使他们对色彩的渐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教会学生运用色彩渐变的原理画一幅风景画。

3、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意能力。

二、教学重点:

运用渐变的色彩描绘画面,

三、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学会根据色彩渐变的原理,创作风景画。

四、教学准备:

教具:

颜料水瓶,毛笔,色彩卡片若干,调色盘,小水桶等。

学具:

素描纸张、毛笔、颜料、调色盒、小水桶等。

五、教学过程

(—)实验引入。

1.老师在一个大玻璃缸里倒入红颜色水,然后慢慢地加黄颜色水。

提问:

请问玻璃缸里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2.小结:

颜色在色性上慢慢地产生变化,称为色彩的渐变。

今天我们学习用渐变色来画画。

(板书课题:

色彩的渐变) 

(二)寻找生活中的渐变色。

1.提问:

在生活当中,哪些地方能看到渐变色彩?

 

2.学生讨沦。

 (三)欣赏书上作品。

(四)老师示范运用渐变色彩填图案。

在画的时候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老师边讲边示范,在一个图案甲填上由红色渐变到黄色的色彩,并要求涂的时候不要涂出格子。

(六)布置学生作业

1.观察要求涂色作业

图案。

2.说一说你想用什么颜色涂大树和背景以及树的轮廓线。

3.老师小结:

大树和背景可以选用实际的色彩,也可以用想象的色彩,大树的轮廓线的色彩要与其他颜色形成对比,使其鲜明。

4.布置作业

要求:

运用色彩渐变的方法为图案填色,并选用恰当的色填画树的轮廓线。

要求画面工整,颜色搭配适当。

(七)学生作业。

(八)作业

讲评,宣布下课。

板书设计:

色彩的渐变

1.演示步骤图2。

范画欣赏

课后小结:

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都不错,能够大胆尝试调色练习,作业效果较好。

反思:

在设计作业时,为了让孩子们从枯燥的涂色练习中得到乐趣,我设计了“宝葫芦在闪光”、(逐渐加白的过渡练习)“七彩的宝石”(色彩的过渡练习)等几个参考作业。

由于形式有趣,孩子们做得也认真。

而且通过作业,他们发现了:

“原来逐渐加白能出现闪光的效果”“逐渐加黑能出现深远的效果”。

 

第7课色彩的情感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多种色彩活动,初步感知色彩情感。

2.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学会选择和运用色彩特性,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能熟练大胆地表达和应用色彩,表现思想与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用艺术点缀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利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教学方法:

教法:

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课件展示法、现场展示法。

学法:

讨论法、练习法、展示法、评价法。

课时安排:

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色彩的特性并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课时是第二课时的上课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丙烯颜料、油画笔、调色盘、水桶、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计:

奥运会开幕式上林妙可表演《歌唱祖国》歌曲演唱。

学生进入课堂。

二.导入

师:

这个女孩是谁?

她在奥运会开幕式这么隆重的场合身穿红衣?

有什么内涵和意义?

(生:

中国象征、喜庆吉祥、激动昂扬)色彩的情感是否天生就有的呢?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有此共同的感受?

师:

色彩和人类一样富有感情,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情感特征。

导入课题:

色彩的情感

三.新授

1.联想色彩、感悟情感。

师:

说到红色,我们一般会联想到哪些事物?

生:

火焰、太阳、血液、红旗、春联、窗花„„师图片补充。

师:

看到这些图片,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呢?

在哪些时候我们喜欢用红色呢?

红色的服装会给我们什么感觉?

(结婚或喜庆的日子。

热情、奔放、喜庆、热烈、有活力„„)红是火的色彩,表示热情奔放。

在我国,喜庆的日子用红色,红色又是血的色彩,国旗用红色,因此红色象征着热情、喜庆、幸福、革命,另外它又象征着危险,因此红色被运用到了交通信号灯、消防车的色彩。

同时红色有时也给人以恐怖的象征。

粉红色,充满使人怜爱的温馨,在人感觉世界里应该是一种冷静的热,理智的情。

淡雅的爱,高洁的品。

由此可见,色彩的情感是怎样产生的呢?

(人们在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对色彩的某些定的含义、感受和心理反映。

色彩在更多的时候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观感经验。

2.自主探索、感知色彩情感。

刚才我们共同探索了红色在生活的应用与其情感的产生之间联系。

下面咱们分组进行色彩的情感的探索。

每组分配一种色相,进行讨论。

要求组长统计出该色彩的联想事物和可能产生的情感特征。

两分钟后依次汇报。

3.讨论结果展示:

(1).蓝色:

可以联想到蓝天、海洋、宇宙„„自然界中蓝色的面积比例很大,寓意蔚蓝的大海和晴朗的天空,是自由祥和的象征。

蓝色的注目性和识别性都不是很高,但是给人一种冷静、清凉、深远的感觉。

蓝色是极端的冷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

在西方“蓝色音乐”指的是悲伤

的音乐。

(2)绿色:

绿色是植物的色彩,可以联想到绿叶、草原、蔬菜。

意味着生长,充满生命活力,是青春、生命、希望的象征,给人以安全、和平的感觉。

他的刺激性不高,是轻松舒爽、赏心悦目的色彩,对生理和心理的作用都很温和,所以绿色是大多数人喜欢的色彩。

它是未污染环境的标志;绿色代表安全通行信号,又是有点职业的专用色。

(3)黄色:

可以联想到光源、柠檬、油菜花,黄色还象征着丰收,意味着光明和希望。

黄色是有彩的纯色中明度最高的颜色,给人以光明、轻快、活泼的感觉,黄色的识别性强,注目性高。

多被运用到告示牌、马路斑线等地方,如交通信号灯红绿灯。

在中国,黄色是高贵与权威的象征。

为中国帝王的专用色;

(4)橙色:

橙色的刺激性相对于红色来讲,显得弱一些,但是其识别性很强,象征热情又象征光明,橙色的性格很活泼,往往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