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5989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x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3-2017年)

文章来源:

江西省发改委网 发布日期:

2013-4-17 编辑:

管理员

     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重要途径,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引导农民致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2010年和2011年,省政府连续两年召开乡村旅游专题工作会议,推广先进典型,总结发展经验,研究部署推进全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2011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赣府厅〔2011〕39号)。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引导全省乡村旅游规范有序发展,根据《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要求,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17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优势

1.生态环境一流。

江西生态环境良好,大小河流众多、名山遍布全省,生物种类繁多,森林植被优良。

全省有5处世界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1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级湿地公园,4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2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

201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0.7%,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Ⅱ级标准,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2.文化底蕴深厚。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江西人才辈出,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朱熹、文天祥、宋应星、汤显祖、詹天佑等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灿若群星,光耀史册。

悠久的历史为江西留下了婺源理坑、浮梁瑶里等大批的历史文化名镇村和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桔乡、茶乡、莲乡等众多的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赣南客家风情、鄱湖渔俗、婺源茶俗、樟树药俗、景德镇窑俗等的丰富的民俗风情,灯彩、山歌、锁呐、傩舞等灿烂的民间文化艺术。

3.田园风光秀美。

江西自然资源丰富,湖泊星罗棋布,田园风光秀美。

江西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资源颇为丰富,是建国以来全国两个从未间断向国家贡献粮食的省份之一。

省内盛产稻米,是我国稻谷优势主产区和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江西四季分明,四季有花有果,拥有茶叶、果蔬、经济作物及花卉等特色的农产品,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4.交通条件便利。

近年来,江西旅游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铁路、机场等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形成了完善的水、陆、空交通网络,极大地改善了江西的交通可进入性。

截至201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260公里,“四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已基本建成。

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3.5万公里,路面硬化里程达9.7万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通公路、100%的乡镇通班车、100%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

乡村公路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大大提高了我省乡村旅游的通达性。

(二)发展机遇

1.旅游产业迅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旅游业发展保持了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长幅度,成为我国新兴旅游热点地区之一。

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由2005年的5095.1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2.05亿人次,年均增长22.50%;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32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400亿元,年均增长23.12%。

旅游住宿餐饮、旅游商品产销、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文娱等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初具规模的产业体系是江西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

2.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以城镇居民为主,随着我省城镇化迅速推进和城镇人口规模日益扩大,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热衷于到农村寻根忆祖,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乡村旅游目标市场迅速扩大。

3.政策环境更加有利。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赣发[2009]10号)、《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赣府厅发[2011]39号)、《关于促进我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赣府厅发[2012]21号),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特别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战略目标,为江西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4.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深入推进。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的若干意见》(赣发[2012]10号)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在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改变农业农村总体面貌和优化农村生态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将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存在的不足

1.乡村旅游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资金来源单一,发展投入不足,导致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仍然相对滞后,旅游交通成本较高,文化演艺、住宿、特色餐饮等配套服务还不能满足游客需求。

2.乡村旅游产品档次不高。

我省特色乡村旅游精品还比较少,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档次不高,项目单一雷同,缺乏吸引力强的体验性、参与性产品。

3.乡村旅游人才队伍亟待充实。

乡村旅游人才要素市场还不健全,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乡村旅游带头人以及项目策划、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本土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外来人才的有效引进机制不够顺畅等,制约了我省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4.乡村旅游服务尚不规范。

没有形成完善的乡村旅游管理制度和乡村旅游行业的服务标准体系,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还较低,违规违法经营和不按服务规范提供服务的行为时有发生,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亟待加强。

二、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总体要求和“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战略布局,以富民强省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布局,突出地方特色,以建设旅游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A级乡村旅游点和星级农家旅馆为重点,加快构建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使之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为建设旅游产业大省和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发挥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2.科学规划、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持续利用的要求,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关系,推动乡村旅游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结合实际,深入挖掘原生态和原生文化资源,突出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和农家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特色风貌,突出以森林、湿地、荒漠等自然景观与森林生态文化结合的特色功能,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整合资源、融合发展。

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充分整合农村、农业、林业、旅游、文化等资源,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

5.创新机制、提升效益。

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不断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和旅游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旅游扩大规模,提升层次,提高效益。

6.品牌引领、项目带动。

重点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好、地域文化明显的乡村旅游项目,加快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景区,带动并构建一批江西乡村旅游的战略性支撑项目,形成江西乡村旅游精品品牌体系。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用五年时间,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丰富和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全面提升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乡村旅游成为江西省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江西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生态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将我省建设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名省。

2.品牌创建目标。

到2017年,建成1个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1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0个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300个A级乡村旅游点、1000家星级农家旅馆。

3.经济效益目标。

到2017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4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30亿元。

4.社会效益目标。

乡村旅游成为江西广大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成为我省形象窗口和旅游品牌的重要载体,成为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到2017年带动直接就业60万人,间接就业280万人;参与乡村旅游的农民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

5.生态效益目标。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江西省的环保水平,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更佳的生态环境,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总体布局

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布局,形成一核、两轴、六片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一)一核

一核即环南昌市乡村游憩核,指以南昌市中心城区为圆心的环城乡村游憩圈层,它是江西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的核心和圆心。

空间范围包括南昌市青山湖区、湾里区、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及南昌周边的永修县、靖安县、奉新县、高安市、余干县,共2区1市8县。

主体资源以古郡风韵村落、现代农业生态园、规模农业产业基地、新农村示范点、休闲农庄、特色水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特色。

重点发展方向是古郡风韵观光体验、现代农业景观休闲游等。

(二)二轴

二轴指以江西“南北和东西”交通大轴构成的“十字金叉”乡村旅游轴带。

其中:

京九铁路、赣粤高速、105国道构成南北向主轴;浙赣铁路、沪瑞高速、320国道构成东西向主轴。

铁路、高速、国道“三合一”的“十字金叉”主轴在南昌市交会,通过合纵连横,利用完善的现有省道、县道、乡道、村道交通子系统,使全省各个乡村旅游景区(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覆盖并贯穿全省的以乡村观光休闲、乡野生态度假、乡土文化体验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交通体系和产品体系网络。

(三)六片区

由赣西、赣北、赣东北、赣东南、赣中和赣南等六大旅游片区构成。

1.赣西真山水文化旅游片区。

由新余现代农业体验与村落型度假旅游区、宜春生态养生旅游区、萍乡乡村景观带休闲旅游区等组成。

空间范围包括新余市渝水区、分宜县,宜春市袁州区、万载县、铜鼓县、宜丰县、上高县、丰城市、樟树市,萍乡市安源区、湘东区、芦溪县、上栗县、莲花县共4区2市8县。

以赣西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森林泉瀑为依托,主体资源以现代农业科技园、特色生态山村、休闲农庄、规模农业产业基地、乡土特产、各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技艺)和新兴业态富硒谷为主要内容。

重点发展方向是现代农业观光体验、山岳及湖泊型乡村生态度假、乡村景观带休闲、富硒生态养生游等。

2.赣北滨水环湖旅游片区。

由九江—瑞昌水乡生态休闲旅游区、武宁—修水山乡滨水生态养生旅游区、鄱阳湖滨湖渔家乐旅游区、鄱阳县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区等组成。

空间范围涵盖九江市庐山区、九江县、瑞昌市,武宁县、修水县,星子县、德安县、共青城市、都昌县、彭泽县、湖口县,上饶市鄱阳县,共1区2市9县。

以赣北秀丽山岳景观和鄱阳湖、柘林湖等重要水域为依托,主体资源以现代农业科技园、滨水休闲农庄、特色生态乡村、各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土特产(湖鲜美食)为主要内容。

重点发展方向是滨水生态农庄休闲、特色生态乡村体验、水乡生态度假养生、湖鲜美食游等。

3.赣东北梦里老家旅游片区。

由景德镇瓷乡文化旅游区、上饶山乡生态休闲旅游区、婺源乡村生态度假旅游区等组成。

空间范围包括景德镇市、昌江区、乐平市、浮梁县,上饶市信州区、上饶县、玉山县、德兴市、铅山县、广丰县、横峰县、弋阳县、万年县,婺源县,共2区2市9县。

以赣东北浓郁的民俗风情和秀丽的田园风光为依托,主体资源以休闲农业园区、规模农业产业基地、旅游型新农村、特色古村镇、乡土特产为主要内容。

重点发展方向是乡村旅游度假养生、文化创意产业修学、休闲农庄体验、乡土旅游食品尝购游等。

4.赣东南名人道乡旅游片区。

由抚州名人故里休闲旅游区、鹰潭道乡养生旅游区组成。

空间范围涵盖抚州市临川区、东乡县、金溪县、南城县、资溪县、黎川县、南丰县、广昌县、乐安县、宜黄县、崇仁县,鹰潭市月湖区、贵溪市、余江县,共2区1市11县。

以赣东南名人文化与宗教文化为依托,主体资源以特色古村镇、现代农业生态科技园、新农村示范点、规模农业产业基地、红色文化型乡村和乡土特产为主要内容。

重点发展方向是文化古村休闲、农业景观观光、道乡文化生态体验游等。

5.赣中文化风情旅游片区。

由吉泰走廊庐陵文化乡村休闲旅游区、井冈山生态山乡旅游区、武功山—赣水复合旅游区等组成。

空间范围涵盖吉安市吉州区、青原区、吉水县、永丰县、吉安县、泰和县,井冈山市、万安县、遂川县、永新县,安福县、峡江县、新干县,共2区1市10县。

以赣中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主体资源以特色古村镇、现代农业生态科技园、新农村示范点、规模农业产业基地、红色文化型乡村和乡土特产为主要内容。

重点发展方向是古村落休闲、现代农业科普修学、红色乡村观光、水乡生态度假养生游等。

6.赣南客家风情旅游片区。

由赣南客家风情之乡旅游区、赣南红色之乡旅游区、东江源三南生态之乡旅游区组成。

空间范围涵盖赣州市章贡区、赣县、南康市、信丰县、大余县、崇义县、上犹县,兴国县、于都县、宁都县、瑞金市、会昌县,石城县、寻乌县、安远县、定南县、全南县、龙南县,共1区2市15县。

以赣南突出的客家风情和厚重的农业文化为依托,主体资源以特色文化古村、新农村示范点、规模农业产业基地、红色文化型乡村、民族民俗风情活动和乡土特产为主要内容。

重点发展方向是城郊型乡村生态休闲、民俗风情体验、新农村旅游、乡土特产尝购游等。

四、主要任务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和总体布局,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里,江西省乡村旅游的主要任务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积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乡村特点,发挥森林养生和生态文化功能,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着力培育6大重点乡村旅游产品。

1.着力培育乡村观光产品。

继续优化乡村观光产品,进一步提升农家乐、渔家乐、休闲农庄等休闲娱乐产品的发展水平,注重规模与集约经营,建设培育一批高品位、多功能、多元化“农家乐、渔家乐”专业村和休闲娱乐型农业园区,引导发展成片种植的农业观光带,推出赣鄱农业景观观光游。

2.着力培育乡村度假产品。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度假目的地,以婺源县国家级乡村度假旅游实验区为典型,提升现有乡村度假产品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积极建设一批旅游型村镇、乡村酒店、乡村俱乐部、乡村度假综合体,打造一批乡村度假示范区,满足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养生需求。

3.着力培育乡村慢游产品。

探索发展乡村慢游产品,强调健康、可持续的旅游方式,引导游客体验回归自然,在忘情山水之中恢复健康和快乐、以健康及自给自足的形态过慢悠的生活,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4.着力培育创意体验产品。

依托规模农业产业基地和景观农业基地培育一批休闲创意农庄、创意农业园、手工作坊、乡村大地行为艺术园,提供采摘、种养、渔猎、农产品加工、工艺品制作、民俗活动等乡村文化与生态创意体验产品,丰富江西乡村旅游业态。

5.着力培育乡村科普启智产品。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生态科技园、教育型农业园、动植物标本区、自然教室、乡村暑期夏令营基地、大专院校学生乡村修学基地等乡村旅游业态,对广大游客开展环保教育和科普教育,突显科普启智功能,进一步营造乡村旅游产品的新形象。

6.着力培育乡村美食养生产品。

以各地有机蔬菜、土特名产、特色果品和农家土菜系为重点,因地制宜地使用乡土原材料、土烹制、土成品,形成土吃法,培育独具特色的赣派农家土菜类品牌系列,推出赣乡土特名产与农家美食品尝休闲游。

(二)构建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

通过加强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A级乡村旅游点的建设,形成完备的江西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

1.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打造工程。

加快推进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建设,科学安排度假区功能布局,大力营造度假氛围,着力开发度假精品,全面提升旅游设施水准和管理服务水平,至规划期末基本建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

努力推动婺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转变、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把婺源打造成世界著名的乡村旅游度假胜地,为发展江西乡村旅游度假产品提供样板,为全国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打造提供借鉴。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打造工程。

根据旅游资源赋存状况、旅游发展基础、交通可达状况和开发潜力条件,把南昌县、安义县、星子县、鄱阳县、靖安县、井冈山市、石城县、渝水区、资溪县、浮梁县等10个县作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对象,同时,建设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从旅游资源开发、形象塑造、功能定位、产品开发等进行重点规划和打造,使其成为全省范围内要素齐备、特色明显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3.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打造工程。

以有突出地方特色、悠久历史文化及重要旅游开发价值的城镇村落为依托,注重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功能建设,打造成旅游型城镇村落。

至规划期末建成30个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

4.A级乡村旅游点打造工程。

按照《江西省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建设乡村旅游点,努力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着力打造300个A级乡村旅游点。

其中,5A级乡村旅游点10个,4A级乡村旅游点90个,3A级乡村旅游点120个,2A及1A级乡村旅游点80个。

(三)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结合江西的省情及基础条件,重点创新和确立7种发展模式。

1.古村镇型。

以乐安流坑村、吉安渼陂村、婺源理坑村、鹰潭上清镇、安义罗田村、龙南关西围屋、浮梁瑶里镇、高安贾家村、庐山海会镇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和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等为支撑,依托古村落文化和乡村生态环境,开发具有江西古风遗韵、环境秀美的古村镇型乡村旅游产品。

2.现代农业型。

以南昌江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吉安市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和新余市现代农业科技园等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龙头,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在其种植作物的主体功能外,延伸附加休闲、娱乐和求知功能,在市场营销、产品提升、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成为江西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3.民俗风情型。

以畲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和客家风俗风情资源为依托,培植打造资溪县新月、贵溪市樟坪、永丰县龙冈、青原区东固、铅山县太源、全南县瑶山等畲族瑶族风情村寨,以及龙南客家围屋、兴国三僚、石城大畲等客家风貌村落,营造具有江西特色的民族风俗型乡村旅游品牌。

4.景区依托型。

以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功山等重点景区为依托,整合景区内外原住乡民村落资源,开发依靠景区优势客源的差异互补性乡村休闲产品、主营延伸性产品、配套服务性产品。

5.红色文化型。

以江西高品位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浓郁积淀,着力开发建设井冈山菖蒲村、瑞金沙洲坝村、兴国塘石新村、永新三湾村、横峰葛源镇等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红色文化型乡村旅游品牌。

6.新农村建设型。

以加强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注意生态文化内涵,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型新农村建设,培植新余渝水区欧里镇昌坊村、萍乡湘东区麻山幸福村、上犹县梅水乡园村、永修县柘林镇易家河村、进贤县西湖李村、鄱阳县团林蛇山村等一批各具地域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型乡村旅游点。

7.创意农业型。

通过建立休闲创意农庄、创意农业园、市民农园、乡村大地行为艺术等形式,开展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互动游,让游客体验农业劳作、农村生活和乡土文化,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体验价值、丰富游历。

(四)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1.改善交通条件。

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向近郊乡村延伸,延伸城市公交线路到达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景区点。

完善通景公路,设计建设具有乡土风味的乡村道路,选择和采用多种形式的富含乡土气息的特色交通工具。

合理布局停车场,逐步解决停车瓶颈问题。

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旅游码头、游船。

完善乡村旅游道路标识系统如旅游标识、交通指示、安全警示、路牌路标、夜间引导、安保工程系统等。

2.改善基础设施。

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林业和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整体布局,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加快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点)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

3.美化乡村环境。

大力整治村容镇貌,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景区(点)房屋外观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积极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提倡乡村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实践,推广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定期集中处理;推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地热能在农村的使用。

(五)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

1.完善住宿接待设施。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分档的原则,鼓励建设农家客栈、乡村旅游公寓、休闲农庄、乡村度假村、乡村商务会所以及乡村旅游营地等不同档次与风格的旅游住宿设施,满足乡村旅游者的多样化住宿需求。

2.完善餐饮配套服务。

突出旅游餐饮的本地特色,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底蕴,组织举办江西地方传统特产和名吃展示、烹饪技艺大赛表演等活动;包装推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地方文化的特色菜、土特食品以及本土饮品,满足餐饮需求及市场供应,形成规模和品牌。

建设乡村旅游餐饮设施体系,形成农家乐餐饮、特色主题餐饮、路边风味餐饮、餐饮风味街区等形式多样、档次各异乡村旅游餐饮服务体系。

3.完善娱乐配套服务。

规范、充实、完善娱乐项目,规范提升采摘、垂钓、农耕体验等乡村旅游娱乐项目,大力开发建设登山、亲水、度假等旅游娱乐项目。

努力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加强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发,打造具有江西地方特色、吸引力强、游客喜爱的娱乐节目,培育建设特色演艺场所,推出傩舞、山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晚间娱乐演出剧目,满足游客晚间文化娱乐生活需求。

(六)发展乡村旅游商品

1.支持旅游商品研发,扩大旅游商品生产。

整合农民自发的小作坊式生产模式,培育有活力、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扶持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对企业在研发、技术支持、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物流等方面进行扶持引导。

重点打造土特名产、风味食品、文化产品、手工艺品、旅游生活用品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及较高知名度的乡村旅游商品。

2.重视旅游商品设计,推进品牌化建设。

深入挖掘江西文化内涵,将实用、精美、个性化等概念植入旅游商品的设计中。

增强乡村旅游商品加工与生产者的品牌意识,鼓励生产企业注册商标。

重视品牌文化挖掘和宣传工作,在品牌的“真”、“原”、“纯”上做文章,提高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做大品牌。

3.培育产业化体系,扩宽销售渠道。

扩宽销售渠道,通过农庄、农场、牧场、农家乐、农户家庭自销的形式销售;与乡村集市、景区商店、超市等零售商合作销售;通过商品批发商、旅行社合作扩宽渠道,增加市场占有率;在城市商业区、旅游景区附近开设特色农业旅游商品专卖店;积极拓展乡村旅游商品的销售渠道。

(七)强化乡村旅游宣传推广

1.实施江西乡村旅游形象营造与传播工程。

塑造“秀美乡村•风景独好”的乡村旅游主题形象,加强软性宣传,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