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6180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素材 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2004年:

口腔健康与生命质量。

 

资料9-2-2常见牙科疾病与健康口腔的4要素

据全国牙

防组织调查,我国儿童乳牙龋齿率为76%,成年人牙周不健康者高达97%;

达到口腔卫生良好指标的成人只有0.22%;

每10个老年人就有1人全口没有一颗牙。

健康的口腔应具备4个要素。

没有任何疼痛和不适;

良好的功能,包括咀嚼、吞咽、语言功能等;

心理方面:

外观正常、不影响自尊、个人满意;

社会方面:

不影响社会交流。

世界卫生组织给“口腔健康的标准”下的定义为:

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痛感,牙龈色泽正常,无出血现象。

牙科专家指出,常见的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

饭后及时漱口;

早晚坚持刷牙;

儿童3到6个月检查一次牙齿;

成年人6到12个月检查一次口腔;

成年人半年洗一次牙。

资料9-2-3龋齿

龋齿俗称“虫牙”或“蛀牙”,真正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

龋齿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硬组织中的无机物脱矿,有机质分解,从而造成牙体组织缺损的一种疾病。

其特征是龋齿初起时牙齿龋坏部分的色泽及硬度改变,继而发生牙组织的实质性缺损而形成龋洞,病变继续向深部发展,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等并发症,甚至成为口腔病灶而影响全身健康。

(1)临床表现 

不论乳牙或恒牙都可以发生龋齿,病变的进行一般都很缓慢,先是牙釉质发生龋蚀,牙冠龋坏的部位色泽变成灰黯,牙面上不光滑,易有牙垢堆积。

龋齿初期患者不感疼痛,当龋洞发展到牙本质时,遇到冷、热、酸、咸、甜的食物时才发生疼痛(一般是酸痛)。

如果龋洞较深,与牙髓接近或蛀穿到牙髓,上述性质的刺激可引起难以忍受的酸痛。

龋洞内经常有食物嵌入,发出腐败难闻的臭气。

随着龋洞不断地扩大,牙冠就会一块块地崩溃,最后只留下残余牙根。

龋齿初起时,可见牙釉质呈白垩状或浅褐色,表面粗糙。

进一步发展可见患牙的硬组织有大小不一、边缘不整的洞形缺损,多呈黑色,最后可见残根或牙冠大部分破坏。

(2)治疗当龋后未发生牙髓炎以前,去除腐败组织,用适当的材料充填龋洞。

如龋病已引起牙髓炎或尖周炎,则应进行牙髓治疗,再行填补。

丧失咀嚼功能,无保留价

值的牙齿;

牙冠缺失过多或残根均应拔除。

(3)预防龋齿的预防方法,从个人来说,必须讲究口腔卫生,做到每天刷牙,饭后漱口,临唾前不吃零食,最好是坚持睡前刷牙一次。

刷牙的方法要正确,刷牙时,牙刷要上下移动,刷咬合面时,要来回刷。

牙齿的内侧面也应注意刷净,将残留在牙面牙缝隙里的食物彻底清除。

儿童4岁前可由父母帮助清洁口腔,4岁时即可教其刷牙方法。

定期检查,发现龋齿及时填补。

采用含氟化钠或氟化亚银的牙膏,按照正规的刷牙方法、可起到一定的防龋效果。

资料9-2-4唾液腺

包括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对。

一、唾液腺的一般结构:

1、腺泡:

由单层立方或锥形细胞组成,在腺细胞和基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腺泡分为三种:

浆液性腺泡:

浆液性腺细胞组成,分泌物稀薄,含唾液淀粉酶。

浆液性腺细胞胞质染色较深,基部胞质嗜碱性较强,可见较多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核圆,位于基部,顶部有较多嗜酸性分泌颗粒,酶原颗粒。

粘液性腺泡:

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分泌粘液。

粘液性腺细胞胞质染色较浅,细胞核扁圆形,居细胞底部,顶部有粗大的分泌颗粒,粘原颗粒。

混和性腺泡:

浆液性腺泡和粘液性腺泡共同组成。

常见浆半月,由几个浆液性腺细胞位于腺泡底部,呈半月形排列。

2、导管:

(1)闰管:

管径小,

单层立方或单层扁平上皮。

(2)纹状管:

单层高柱状上皮,核位于顶部,胞质嗜酸性,基部有垂直纵纹,吸收Na+,排出K+,吸水或排水,调节唾液中电解质含量和唾液量。

二、三种唾液腺的比较:

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腺泡

纯浆液性

混合性(以浆液性为主)

混合性(以粘液性为主)

半月

闰管

纹状管

较长

最长

不明显

分泌物

含唾液淀粉酶多,粘液少

含唾液淀粉酶少,粘液多

以粘液为主

唾液量

25%

70%

5%

资料9-2-5人体的最大消化腺——肝脏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也是最大的实质性脏器,肝脏主要位于右季肋部和上腹部。

我国成年人的肝脏的重量,男性为1230-1450g,女性为1100-1300g,约占体重的1/40-1/50。

在胎儿和新生儿,肝的体积相对较大,可达体重的1/20。

我国人肝长径、阔径为25X15cm。

  因为肝脏有丰富的血液供应,所以肝脏呈棕红色,质软而脆。

肝右端圆钝厚重,左端窄薄呈楔形,有上、下两面,前后左右四缘。

上面隆凸贴于膈,由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

下面略凹,邻接附近脏器,此面有略呈H形的左右纵沟及横沟,右侧沟窄而深,沟前部有肝圆韧带,右纵沟阔而浅,前部有胆囊窝容纳胆囊,后部有下腔静脉窝通过下腔静脉。

横沟内

有门静脉、肝动脉、肝管、神经及淋巴管出入称为肝门。

肝的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和上腹部,小部分位于左季肋部。

肝上界与膈穹隆一致,成人肝的上界一般在锁骨中线交于第5肋水平。

肝大部分为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部左、右肋弓之间露出3-5cm,贴靠腹前壁,所以,正常时在右肋缘下不易触及肝下界。

如果肝上界的位置正常,成人如果在右肋缘下触及肝脏,

则为病理性肝肿大。

小儿肝脏下界可低于肋弓。

由于肝上面借冠状韧带连于膈,故当呼吸时,肝可随膈的运动而上下移动,升降可达2-3cm。

腹上部以及右季肋区如受到暴力打击或肋骨骨折时,可导致肝脏破裂。

肝的邻近脏器为左叶上面膈邻近心包和心脏。

右叶上面膈邻近右胸膜腔和右肺,因此肝右叶脓肿有时侵蚀膈面而波及右胸膜腔和右肺。

右叶后缘内侧邻近食道,左叶下面接触胃前壁,方叶下接触幽门,右叶下面前边接触结肠右曲,中部近肝门处邻接十二指肠。

后边接触肾和肾上腺。

肝以肝内血管和肝内裂隙为基础,可分为五叶、四段:

即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尾叶;

左外叶又分为左外叶上、下段,右后外又分为右后叶上、下段。

肝脏被许多条韧带固定于腹腔内,肝脏表面被灰白色的肝包膜包裹着。

肝脏的血液供应3/4来自门静脉,1/4来自肝动脉。

门静脉的终支在肝内扩大为静脉窦,它是肝小叶内血液流通的管道。

肝动脉是来自心脏的动脉血,主要供给氧气,门静脉收集消化道的静脉血主要供给营养。

资料9-2-6肝脏的作用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

也是体内新陈代谢的中心站。

据估计,在肝脏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500种以上,实验证明,动物在完全摘除肝脏后即使给予相应的治疗,最多也只能生存50多个小时。

这说明肝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

器官。

肝脏的血流量极为丰富,约占心输出量的1/4。

每分钟进入肝脏的血流量为1000-1200ml。

肝脏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糖的分解、贮存糖原;

参与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激素的代谢;

解毒;

分泌胆汁;

吞噬、防御机能;

制造凝血因子;

调节血容量及水电解质平衡;

产生热量等。

在胚胎时期肝脏还有造血功能。

1.肝脏的胆汁分泌作用:

肝细胞能不断地生成胆汁酸和分泌胆汁,胆汁在消化过程中可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

每天有600-1100ml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

胆囊起浓缩和排放胆汁的功能。

2.肝与糖代谢:

单糖经小肠粘膜吸收后,由门静脉到达肝脏,在肝内转变为肝糖原而贮存。

一般成人肝内约含100g肝糖原,仅够禁食24小时之用。

肝糖原在调节血糖浓度以维持其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

当劳动、饥饿、发热时,血糖大量消耗,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所以患肝病时血糖常有变化。

3.肝与蛋白质代谢:

由消化道吸收的氨基酸在肝脏内进行蛋白质合成、脱氨、转氨等作用,合成的蛋白质进入血循环供全身器官组织需要。

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场所,由于血浆蛋白可作为体内各种组织蛋白的更新之用,所以肝脏合成血浆蛋白的作用对维持机体蛋白质代谢有重要意义。

肝脏将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合成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

所以肝病时血浆蛋白减少和血氨可以升高。

4.肝与脂肪代谢:

肝脏是脂肪运输的枢纽。

消化吸收后的一部分脂肪进入肝脏,以后再转变为体脂而贮存。

饥饿时,贮存的体脂可先被运送到肝脏,然后进行分解。

在肝内,中性脂肪可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此反应可被肝脂肪酶加速,甘油可通过糖代谢途径被利用,而脂肪酸可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肝脏还是体内脂肪酸、胆固醇、磷脂合成的主要器官之一。

当脂肪代谢紊乱时,可使脂肪堆积于肝脏内形成脂肪肝。

5.维生素代谢:

肝脏可贮存脂溶性维生素,人体95%的维生素A都贮存在肝内,肝脏是维生素C、D、E、K、B1、B6、B12、烟酸、叶酸等多种维生素贮存和代谢的场所。

6.激素代谢: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各种激素都保持一定含量,多余的经肝脏处理失去活性。

当患肝病时,可能出现雌激素灭活障碍,醛固醇和抗利尿激素灭活障碍。

7.解毒功能:

在机体代谢过程中,门静脉收集自腹腔流来的血液,血中的有害物质及微生物抗的性物质,将在肝内被解毒和清除。

肝脏解毒主要有四种方式:

(1)化学方法:

如氧化、还原、分解、结合和脱氧作用。

(2)分泌作用:

一些重金属如汞,以及来自肠道的细菌,可随胆汁分泌排出。

(3)蓄积作用;

(4)吞噬作用。

肝脏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它可保护机体免受损害,使毒物成为无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排出休外。

8.防御机能:

肝脏是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

肝静脉窦内皮层含有大量的枯否氏细胞,有很强的吞噬能力,门静脉血中99%的细菌经过肝静脉窦时被吞噬。

因此,肝脏的这一滤过作用的重要性极为明显。

9.调节血液循环量:

正常时肝内静脉窦可以贮存一定量的血液,在机体失血时,从肝内静脉窦排出较多的血液,以补偿周围循环血量的不足。

10.制造凝血因子:

肝脏是人体内多种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人体内12种凝血因子,其中4种都是在肝内合成的。

肝病时可引起凝血因子缺乏造成凝血时间延长及发生出血倾向。

11.热量的产生:

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都有肝脏参与。

安静时机体的热量主要由身体内脏器官提供。

在劳动和运动时产生热的主要器官是肌肉。

在各种内脏中,肝脏是体内代谢旺盛的器官,安静时,肝脏血流温度比主动脉高0.4-0.8摄氏度,说明其产热较大。

12.肝脏的再生能力:

动物试验证明,当肝脏被切除70-80%后,并不显示出明显的生理紊乱。

而且残余的肝脏可在3周内至8周内长至原有大小。

这说明,肝脏具有再生功能。

资料9-2-7胰腺

外覆被膜,实质被分隔

为许多小叶,实质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

外分

泌部:

分泌

胰液,参与食物消化。

内分泌部:

又称胰岛,分泌激素,参与糖类代谢。

一、外分泌部:

为纯浆液腺,与腮腺相似,但有下列特点:

1、基膜与腺细胞间无肌上皮细胞;

2、可见泡心细胞;

3、闰管长,无纹状管;

4、从小叶内导管至主导管,上皮由单层立方渐变为单层柱状和单层高柱状上皮。

二、内分泌部:

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分布于腺泡之间,大小不一,呈团索状排列,细胞间有丰富的有孔型毛细血管,主要有四种细胞组成,分别是A、B、D、PP细胞,HE染色区分不了,一般用特殊染色显示。

A细胞

B细胞

D细胞

PP细胞

数量比例

20%

70%

5%

很少

分布

周边

中央部

散在分布于A、B细胞之间

分泌颗粒

较大,卵圆形,致密核蕊与膜之间可见一新月形帽样间隙

大小不一,常见杆状晶体致密核蕊,核蕊与膜之间有较宽间隙

较大,卵圆形,内容物为细颗粒状

高血糖素

胰岛素

生长抑素

胰多肽

作用

促进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使血糖升高

促进葡萄糖代谢、合成糖元及转化,使血糖降低。

抑制A、B、PP细胞分泌功能

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胆囊收缩

资料9-2-8消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消化液

分泌量(L/d)

PH

主要成分

酶的底物

酶的水解产物

唾液

1.0-1.5

6.6-7.1

沾液

α-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

胃液

1.5-2.5

0.9-1.5

粘液、盐酸

胃蛋白酶(原)

蛋白质

、胨、多肽

内因子

胰液

1.0-2.0

7.8-8.4

HCO3

胰蛋白酶(原)

氨基酸、寡肽

糜蛋白酶(原)

羧基肽酶(原)

氨基酸

核糖核酸酶

RNA

单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酸酶

DNA

麦芽糖、寡糖

胰脂肪酶

甘油三酯

脂肪酸、甘油、甘油一酯

胆固醇酯酶

胆固醇酯

脂肪酸、胆固醇

磷脂酶

磷脂

脂肪酸、溶血磷脂

胆汁

0.8-1.0

6.8-7.4

胆盐

胆固醇

胆色素

小肠液

1.0-3.0

7.6

粘液

肠激酶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大肠液

0.5

8.3

 

资料9-2-9小肠

小肠是食物中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盘曲于腹腔内,是胃肠道最长的部分,长约3—5米,这对于食物的充分吸收是非常有利的。

小肠上端起于幽门口,下端接续盲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一、小肠的结构

小肠又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1、十二指:

十二指肠是小肠的第一段。

上接幽门,下连空肠,长约25—30厘米;

位于上腹部的后壁,形状好像1个“U”形的马蹄铁,开口向左,环抱胰头。

十二措肠分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

上部因很短(约5厘米),又呈圆形,因此又叫十二指肠球部,此处的特点是粘膜较薄,因此是溃疡的好发部位,约95%的十二指肠溃疡发生于球部。

十二指肠降部长约7—8厘米,在下端有一个乳头样的隆起,叫十二指肠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处,胆汁和胰液就是从这个开口流入小肠,帮助小肠消化吸收的。

十二指肠下部长约12—13厘米,下端连接升部,十二指肠升部较短,它与空肠连接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

十二指肠空肠曲是区分上、下消化道的分界线,此处有一个标志,叫屈氏韧带,作用是使空、回肠的内容物不易反流入十二指肠或胃腔。

区分上、下消化道,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如呕血一般只限于上消化道出血,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大多为下消化道出血,黑便或柏油样便则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2、回肠和空肠:

回肠位于腹腔的中、

下部,因整个肠段比较长,所以在腹腔内迂回盘曲,活动性也较大。

其上段的2/5管腔常空虚,故称为空肠;

下段3/5迂回较多,所以叫做回肠。

空肠和回肠的粘膜表面可以看到有许多像花瓣一样的环状皱襞,突入肠腔3—10毫米,这种结构,使肠腔内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对食物中营养成份的吸收就更充分了。

回肠韵末端连接盲肠。

此处有一个瓣,突入盲肠,叫回盲瓣,它的作用是当肠内容物向下(大肠方向)流动时,此瓣就开放,而当盲肠内的液体以及粪流等向上(小肠方向)逆流时,此瓣就关闭,以防止反流。

回盲部是肠结核容易发生的地方,由于回盲部与阑尾几乎处在同一部位,因此发生于回盲部

的肠结核易与阑尾炎相混淆。

二、小肠的作用

小肠的作用,主要是消化和吸收。

前面谈到,食物在胃中,在胃的蠕动研磨和胃液的混合作用下,食物变成细碎稀软的食糜,食糜排入小肠后,小肠继续蠕动,同时胰液和胆汁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流入小肠,这样,食糜就与小肠液(包括胰液和胆汁)充分混合,并使食糜与肠壁充分接触,为消化和吸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小肠液中含有许多消化酶,其中最主要的是消化蛋白质的蛋白酶,消化糖的淀粉酶和消化脂肪的脂肪酶。

这些酶分别将我们食入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变成(分解成)较简单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才能被小肠吸收。

小肠对各种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此如小肠近段;

主要吸收脂酸等,小肠中段主要吸收氨基酸和糖类,小肠远端则是维生素B12的主要吸收部位。

食物通过小肠后,各种营养物质已经基本上被消化吸收掉了,只留下不能消化的和很少的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

食物在小肠里停留的时间,一般为3—8小时。

小肠剖面图

资料9-2-10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

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

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

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

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在消化过程中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形式。

  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这种消化过程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

由消化腺所分泌的种消化液,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

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

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

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功能同时进行,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