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6199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docx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

一、认为比较成功之处

1、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环节还比较清晰

本课的设计有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重点解决科举制创立与完善的原因

第二个环节是模拟科举考试及对科举制的认识

第三个环节是科举制产生的影响、联系实际进行辨析

2、重、难点确定与解决还算比较完满

本课的重点: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重点解决办法:

通过创造性的使用史料——编写一封书信,简单明了的陈述了科举制创立的原因。

学生在比较和联系旧知识的过程中,解决了这个问题。

科举制的完善,主要是通过讲述、线索图和板书设计的办法,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本课的难点:

对科举制的认识。

难点的解决办法:

通过史料、图片和模拟,让学生先得出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然后对此形成了一定的认识。

最后,学生对科举制的概念、作用和认识基本上都落实了。

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形成了这一概念。

二、认为不成功或者欠缺的地方

1、在分析作用和影响的地方有重复的地方。

例如:

关于讲述武举的幻灯片可以这样处理:

删除这张幻灯片,然后,讲述武举考试的内容。

把钟馗中武举的图片放在后面的吏部栓选(身言书判)那里展示,并可以与学生选出的及第的人作对比,大家看看,当时钟馗是因为相貌丑陋而没有被点状元,大家选出的及第者都比他长的好,可以做官了。

3、提问技巧还不成熟。

从学生的课后调查中发现提问出现一下几个问题:

指向性不明确、层次性不够、对学生的引导还注意不够。

还有最后的一个提问,自己都很难解答,

让学生答,非常勉强。

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

虽然自己在备课的时候很注意这些,但是在课堂上,真正做的时候,还是没有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加强锻炼。

另外,在做课前,一定不要增加自己没有理解透的材料和用它的目的还不是明确的材料。

最后17、18张幻灯片都是临时加上的,结果提问,学生都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了,结果导致了冷场。

一、课程内容标准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并介绍了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隋朝废除了以前按门第选官的制度,以真才实学作为选官的标准,对以后有深远影响。

也为以后学习第15课八股取士做好了铺垫。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科举制度体现了隋唐的繁荣与开放,尤其体现了唐朝的开放。

对内选拔干部更广泛更开放,不仅寒士可取,少数民族人士也可取。

对外,外国人也能来考试当中国官,洋人在中国当“公务员”。

唐朝的开放胸怀在科举制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指出教材中的一点缺憾,教材中“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关于“人才”的提法不准确。

“人才”与“干部”、“官吏”是有区别的。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在12—13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

渴望得到表扬、肯定,渴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学习。

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

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2、对学生所学知识和信息掌握情况的分析。

在七年级上学期里,学到了“禅让制”和“世袭制”的不同,但对选官制还没有真正接触。

课前已布臵同学们搜集查找与科举制有关的信息。

四、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单方面的'知识教育,而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完整体系。

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新课标,我设计了三方面的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隋唐时期用科举制选拔官员;能概括出隋唐皇帝为科举制的创新与完善做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并竞答的方式讨论解决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吏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是隋唐制度创新的典型体现,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了解古今中外,不是为了考试上大学。

而是为了借鉴,为了推陈出新,为我所用,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国家,服务社会;让学生知道,今天世界各国的考试都起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科举制的影响。

六、教法和学法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因此我采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引导探究式课堂教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则在其中发挥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对重难点的学习。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七个环节:

联系实际,引出课题;师生互动,突出重点;合作探究,突破难点;知识提炼,巩固提高;关注现实,情感升华;课堂小结,专题整合;布臵作业,引出预习。

1、联系实际,引出课题

多媒体显示:

2011年公务员考试现场照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公务员的职业在就业难的今天更显出其夺目的光环。

公务员作为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公务的人员,其个人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行政系统的运转。

因此,对于公务员的选拔,各国都是非常重视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制度,或者说官吏考试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中间断裂,现在又重新实行,可谓千年大轮回。

当然,是更高一级的轮回。

设计意图:

初一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用公务员考试这一话题导入自然而有效,既能烘托课堂气氛,更能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巧妙衔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今及古,思考:

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

2、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在“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我把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代表6个时期的读书人,分别是魏晋时期、隋文帝时期、隋炀帝时期、唐太宗时期、武则天时期、唐玄宗时期,让他们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别介绍自己所处时期的选官制度和形式。

设计意图:

这是本课的重点,课前教师要充分预设,做好“设计师”,能够运筹帷幄;而在课堂中要抓住时机“自然生成”,做好“魔术师”,能够点石成金。

例如:

提出这样的疑问“魏晋以来用门第出身选官有何弊端?

”,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创立的必要性;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科举制形成于隋炀帝时期而不是隋文帝时期?

”,加深学生对“制度”这一词汇内涵的深层理解;提问“隋朝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吏带来的变化?

”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科举制创立的作

用的能力。

质疑“唐太宗扩充国学与完善科举制的联系?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重视人才培养的良苦用心;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

加深学生对武则天政绩的认识,更全面的了解武则天。

追问“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对后世的影响?

”,加深学生对科举制的理解。

这样,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老师适时质疑、追问、点拨,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了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而在这整个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课前已有同学到临朐朱位村探访了明代状元马愉的故里,并拍了照片。

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同学们看。

并将第15课八股取士的内容整合到这节课里面,让同学们阅读了解。

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在这已经一学期了.回顾这学期,虽然很忙碌但很充实而愉快,,孩子也不断的在进步,教学也基本完善了,总结如下:

一、情况分析

我班原有35人。

经过这学期的学习和生活,孩子们在自己原有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我们在这学期特别注重每个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如:

穿鞋子、扣扣子、拉拉练、穿衣服等。

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也在不段提高,爱劳动特别积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缺点:

(1)优势表现:

1、我班幼儿大部分性格较开朗、活泼、乐群,能主动与人交往,也愿意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2、好奇心强,乐于表现。

喜欢帮助老师做事情,敢于当小老师。

3、特别喜欢游戏活动,对游戏的好奇心特别强,喜欢探索,爱动脑筋。

4、进入中班下学期,我班幼儿的规则意识进一步增强,大部分幼儿都能意识到自己长大了,知道帮助别人,知道错对分明。

5,对人特别有礼貌,见到认识的人都会打招呼,并且很乐于帮助他人。

(2)弱势表现

1、班上有部分幼儿,他们在陌生人面前还有一点点害羞的表现。

同时,这学期图书受损现象严重,一些幼儿阅读习惯较差,下学期需要进一步培养幼儿阅读的好习惯。

(3)、教学目标及具体措施

这学期我担任中班的班主任,基本上都得到了目标。

(一)科学领域

1、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

4,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字热按资源,有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5,认识动植物5--8种,能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

(二)健康领域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有很大的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了许多。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在户外活动中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4,有了良好的的作息时间,睡眠习惯,饮食习惯。

其本上养成不挑食的,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三)语言领域

1,喜欢语言活动,能有礼貌地用语言与人交往。

3,能感受语言美,内容美理解故事内容。

4,能认汉字50个,会写20个,书上儿歌基本能背诵。

喜欢看图讲故事。

(四)数学领域

1,喜欢数学,了解数的意义,基本能感知认识10以内的各数的分合关系。

数的大小相对关系。

特别是双数和单数掌握的特别好。

有非常大的兴趣。

2,感知数学与自己生活的关系,体会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都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图形。

4,能数数1---50,会写1--20。

(五)社会领域

1,能感受自己长大了,体验成长的快乐。

2,相信自己能做力所能及的事,能有始有终地做完一件事。

还喜欢帮助别人。

3,很乐意参加劳动,会收拾整理玩具和自己的`生活物品。

能关心帮助同伴和弟妹。

4,能知道一些简单的安全意识和标志。

(六)艺术领域

1,初步的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中的艺术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

2,能用多种感官欣赏歌曲,舞蹈,绘画,手工等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

3,会唱老师教的所有歌曲。

并加有舞蹈动作,特别喜欢美术。

二、家长工作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家园联系工作中,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理解,及时将我们的教育理念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传递给家长。

我们召开了家长会,一方面让家长们了解本学期的保教计划,幼儿在园情况;另一方面与家长共同探讨幼儿教育的经验,拉近我们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此外我们利用早晚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家校通,家园联系册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对于家长提出的问题我们给予及时的答复,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使我班的各项活动得以顺利有效的开展。

三、存在不足与努力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们班的小朋友在各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知识面丰富了,独立性增强了,但也存在着不足:

1、思维不开阔,导致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能更好地发挥。

2、加强对特殊幼儿的观察与指导,培养幼儿“自我管理”的意识。

下学期,我们要在家长的共同配合下让孩子多了解一些新鲜的事物,以此来增长幼儿的知识。

有了前行的目标,再加上大家的努力,相信孩子们能更茁壮、更健康地成长,明天我们将创造更灿烂的阳光!

课文《三颗枸杞豆》的教学设计

课文《三颗枸杞豆》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把握金色年华。

教学重难点:

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1、课前5分钟播放歌曲《童年》。

2、师讲述:

一首《童年》将我们带回了如诗如画的岁月。

童年是美好的,是有趣的,是懵懵懂懂的。

而程海笔下我的童年是什么样子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三颗枸杞豆》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出示学习目标。

1、课前已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老师想问一问,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个人?

请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三叔和我分别是怎样的人呢?

(学生作答)

2、三叔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悟出了什么?

我从与三叔的交往、从三叔的话语里又悟出了什么?

这节课通过《三颗枸杞豆》的学习,要探究完成以下两个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1、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把握金色年华。

三、介绍读书方法,分点感知主体。

1、教者介绍读书方法跳读。

这篇文章比较长,在课堂上读完要花很长时间。

如何在作好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找出在课堂内我们需要的一些重要材料呢?

今天,老师将教给大家一种新的读书方法,这就是跳读。

(出示投影)

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

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主要部分,选读某些章节就可以。

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2、齐读读书方法,教者强调跳读的方式。

3、教者出示读书目的,学生跳读课文。

读一读,议一议

(一):

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法,读一读我和三叔的两次对话,划出对话中不理解的语句,并提出来,讨论交流。

指名说,师及时予以鼓励。

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A:

三叔为什么说谁又不是这样呢?

B:

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这是为什么?

C:

三叔三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D:

野豆角花,谁不认识!

这里为什么用!

而不用?

E:

三叔为什么狡猾地一笑?

F:

三叔为什么说仔细看看,仔细看看,时间已经差不多了!

G:

三叔的眼睛为什么会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为什么会升起两朵红晕?

H:

这是我一生的成绩:

三个O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I:

50节、52节、53节这三节是全文的重点所在,学生提出来的可能性最大,应着重引导。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你们这一组在初读课文阶段遇到的问题。

有疑难之处可以和老师交流。

刚才同学们讨论时,充分体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预习时,要养成小组交流的习惯。

这样简单的问题课前就可解决,课内我们重点讨论比较难的问题。

(学生作答)

2、教者小结。

通过跳读,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一些重点词句如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等。

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的含义。

有时课文的写作背景对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也有帮助。

希望同学们能将这种学习习惯保持下来。

四、深化感知,全面掌握。

1、教师投影出示以下问题:

读一读,议一议

(二):

三叔先后给我留下了五个谜语,分别是:

(1)三幅画儿,一幅是歪歪斜斜的塔,一座是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幅是一株弯弯扭扭的树。

这是三个谜语。

(2)画儿下面还有三个圆圆的0。

(3)三叔托父亲交给我的三颗枸杞豆。

你能猜出谜底吗?

2、指名读题。

3、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4、生回答,教师点评,及时鼓励。

5、师小结。

三叔一生屡立志向,但都因为没有持之以恒,而最终一事无成。

为了不使三叔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必须把握时间,珍爱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教师板书)

五、升华主题,畅谈感想。

1、教者出示投影。

悟一悟,写一写:

请同学们用精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出你对时间、对生命的感悟。

2、学生拿出纸和笔,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

3、指名读,师及时予以鼓励。

六、总结全文。

三叔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虽然他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但他都半途而废。

临终之前,送我三颗枸杞豆作为永远的纪念。

实际上三叔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我身上。

学完这篇课文,我希望同学们能把握时间,珍爱生命,为自己的人生描绘青春年华最绚丽的一笔。

七、课后作业。

整理童年趣事,在日记本上写下来。

(音乐响起)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范文

三月份教学研讨月,学校以“关注学生有效参与,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举办了“三上三反思”教研活动,我负责三年级语文组的一上。

从学生的参与度角度考虑,我采用了“引导自学”课型来上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确定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说了有关骆驼的什么事。

实际教学中,先学后教,一共给学生14分钟时间,供其充分的自学,小组讨论中,我重点关注一组,参与进去,切实提高这个小组组长的组织能力,兼顾全班,组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地开展合作学习。

在全班交流时,先读正确词语,到读正确课文,再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小骆驼的什么事,层层递进。

在生字教学中,由学生来当小老师,提醒本课出现的难写易错字:

陷、趟、够等,老师再范写强化指导。

组内研讨发现,可改进之处:

1、小组讨论交流的内容有点过于烦多,可以适当精减。

在小组内让孩子们主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问,讨论交流即可。

2、全班交流时,要请小组提出组内讨论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共同解决,此时老师应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老师的语言可以更加地抑扬顿挫,评价语更生动一些。

如果能改进以上三点,这堂课将在学生有效参与的基础,更加高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