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628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

201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

绝密★启封前

江苏省高考压轴卷

语文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什么是读书的心态呢?

其实它就是与人的灵魂律动▲的心理状态。

宦海激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等等,都是一种令人▲的高节奏▲。

至于那些为了应付考试而临阵磨枪的学生们,表象是在埋头读书,实为一种苦海心理的挣扎。

A.体戚相关心跳目眩律动

B.息息相关心跳目眩躁动

C.休戚相关目眩神迷躁动

D.息息相关目眩神迷律动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记者5日从国家气象局获悉,3日以来我国北方出现了今年以来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全国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地区受到影响,多地PM10浓度爆表。

B.中华书局在经过论证与调研后,认为原教材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内容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和普适性。

C.推行自主招生改革,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有助于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育人要求,选拔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

D.海绵城市指的是降雨时能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3.下列诗句都与梅有关,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与其它三项不同的-项是()(3分)

A.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陆游《卜算子·咏梅》)

B.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

C.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林通《山园小梅》)

D.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真,构成了隐逸文人表现自然的审美核心。

真,指自然而不失本性。

,。

,。

①陶诗对于审美客体客观的表现

②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与真情投入

③陶诗中荒墟草屋、榆柳桃李构成了最平凡又最真切的自然景致

④这是世俗人生中无法体察到的

⑤形象准确再现了人与自然的精神与真实风貌

⑥使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A.①⑤④③②⑥B.③⑥④①②⑤C.②⑤③④①⑥D.②⑥④③①⑤

5.下列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借用书法元素,

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B.用汉字笔画的变形展现冰雪运动员的英姿,

体现了冬奥会运动项目的特征。

C.其中充满韵律感的线条,寓意要顽强拼搏、

历经坎坷才能获得圆满成功。

D.赋予汉字“冬”以动感和力度,代表了奥林

匹克运动的激情、青春与活力。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徐中丞讳士林,山东文登人,父农也,公幼闻邻儿读书声,乐之,跪太母前曰:

“愿送儿置村塾中。

”许之。

遂中康熙癸巳进士,累迁至福建汀漳道。

漳俗斗杀人。

捕之辄聚众据山。

或请用兵,公曰:

“无庸。

”命壮士分扼要隘三日,度其食且尽,遣人探入,怵以好语曰:

“垂手出山者免。

”如其言,果逐对出。

乃伏其仇于傍,仇大呼曰:

“为首者某也。

”立擒以徇,众惊散,嗣后捕犯,犯无据山者。

迁江苏布政使,丁父忧,诏夺情不起,服阙入都,純皇帝问山东直隶麦何如,曰:

“旱且萎。

”问得雨如何,曰:

“虽雨无益。

”问何以用人,曰:

“工献纳者虽敏非才,昧是非者虽廉实蠹。

”上深然之,寻迁江苏巡抚,公于要路不通一刺,而于乡会师门不忘,曰:

“此人生遇合之始也。

治狱如神,有宿松民孀田氏,事姑孝,兄某利其产,逼嫁之,与群匪篡焉;妇刎于途,诬以坠水。

公坐堂上,见黑衣女子啾啾如有诉,召兄某质之,则毛发析洒,口吐实情。

公深愧以鬼道设教,而满庭胥吏皆有见闻,不能掩也。

凡狱,决宪于辕垣,绝人影射,守令来谒,命判试其才,教曰:

“深文伤和,姑息养奸,戒之哉!

夫律例,犹医书本草也,不善用药者杀人,不善用律者亦如之。

性廉信而绝不自矜,尝贺长至节。

天寒裘秃,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

家人耳语曰:

“此包公衣也。

”公大惭谢过。

少顷论公事快,挥洒如故。

听讼饥,家人供有黍,且判且啖,少顷髭颐尽赤,盖误朱为饴糖,笔箸交下,不能复辨也。

晚坐白木榻,一灯荧荧然,手披目览,虽除夕元辰勿辍。

幕下客怜之,治具邀公,公猛啖,不问是何膳饮,其平素精神寤寐,偃仰唾涕,知爱民忧国,惟日不足而已,故于服食居处,人以是供,公以是受,不容心于丰,亦不容心于俭也。

抚吴未逾年,以疾乞归养,舟次于淮安卒。

其遗疏云:

“愿皇上除弊政,毋示纷更;广视听,而中有独断。

爱民勿使之骄,用人先求其直。

”章上,人以比朱文端公。

上云悼惜,赐祀贤良祠,年五十八。

(选自清·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怵以好语曰怵:

害怕,恐惧

B.虽廉实蠹蠹:

引申为有损国家的人

C.与群匪篡焉篡:

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

D.治具邀公治:

备办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夺情:

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任,文中徐中丞未除丧服就重新入朝。

B.事姑孝:

古文中的舅姑常指公公婆婆,文中写田氏为婆婆守孝。

C.髭顾:

分别指人嘴上边的胡子和腮,现在词语“解顾”中的顾和文中意思一样。

D.元辰:

可以指吉利的时辰和元旦,文中应指元旦。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立擒以徇,众惊散,嗣后捕犯,犯无据山者。

(3 分)

▲▲

(2)天寒裘秃,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

(5 分)

▲▲

9.根据三、四段,概括徐中丞办案的特点。

(4 分)

▲▲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0~11题(11分)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此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

10.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5分)

▲▲

1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传达了哪些情感。

(6分)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2)▲,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3)▲,宫车过也。

(杜牧《阿房宫赋》)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5)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7)合抱之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李耳《老子》)

(8)新故相推,▲。

(王夫之《尚书引义•太甲》)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在河之洲

陈忠实

①东过渭河,田堰层迭的渭北高原,被青葱葱的麦子覆盖着,如此博大深沉,又如此舒展柔缦,让人顿然发生对黄土高原深蕴不露的神奇伟力的感动。

②我的心绪早已舒展欢愉起来,却不完全因为满川满原的绿色的浸染和撩拨,更有潜藏心底的一个极富诱惑的企盼,即将踏访2000多年前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了。

③在河之洲,在哪条河边的哪一块芳草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位窈窕淑女,而且演绎出千古诵唱不衰的美丽的爱情诗篇?

神秘而又圣洁的“在河之洲”,就在我的心底潜存下来。

我现在就奔着那方神秘而又圣洁的芳草地来了。

④远远便瞅见了黄河。

它冲出禹门,又冲出晋陕大峡谷,到这里才放松了,温柔了,也需要抒情低吟了,抖落下沉重的泥沙,孕育出渭北高原这方秀美的河洲。

这里坦坦荡荡铺展开的绿莹莹的芦苇,在人初见的一瞬便感到巨大的摇撼和震颤。

那潜存心底的“在河之洲”,完全不及现实的恰川之壮美。

⑤芦苇正长到和我一般高,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叶子上绣积着一层茸茸白毛,纯净到纤尘不染,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

高原的地脉和洽川芦荡的气颤,孕育出窈窕壮健的身姿和洒脱清爽的质地,才会让那个万众景仰的周文王一见钟情,倾心求爱。

就在这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芦苇荡里,留下《诗经》开篇的爱情诗篇,萦绕在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的情感之湖里,滋润了2000余年,依然在诵着吟着品着咂着,成了一种永恒。

⑥雨下起来了。

芦苇荡里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的雨雾,腾起排山倒海般雨打苇叶的啸声,一波一波撞击人的胸膛。

走到芦苇荡里一处开阔地时,看到一幅奇景,好大的一个水塘里,竟然有几十个人在戏水。

这个时月里的渭北高原,又下着大雨,气温不过十度,那些人只穿泳衣在水塘里戏闹着,似乎不可思议。

这是一个温泉,大约从文王向民间淑女求爱之前就涌流到今天了。

温泉蒸腾着白色的水汽,像一只沸滚的大锅,一团一团温热湿润的水汽向四周的芦苇丛里弥漫,幻如仙境。

洽川人得了这一塘好水,各夏都可以尽情洗浴了。

温泉自地下冒涌出来,冲起沙粒,对浴者的皮肤冲击搓磨,比现代浴室超豪华设施美妙得远了。

在洽川,这样的泉有多起,细如蚁穴,大如车轮。

《水经注》等多种典籍都有生动具体的描绘。

现在成了各地旅客观尝或享受沙浪浴的好去处了。

⑦这肯定是我见过的最绝妙的温泉了,也肯定是我观赏到的最壮观最气魄的芦苇荡了,造化给缺雨干旱的渭北高原赐予这样迷人的一方绿地一塘好水,弥足珍贵。

我在孙犁的小说散文里领略过荷花淀和芦苇荡的诗意美,前不久从媒体上看到有干涸的危机,不免扼腕;从京剧《沙家浜》里知道江南有可藏匿新四军的芦苇荡,不知还有芦苇否?

芦苇丛生的湿地沙滩,被誉为地球的肺。

无需特意强调,谁都知道其对于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功能。

⑧在黄河滩的洽川,芦苇在蓬勃着,温泉在涌着冒着,现代淑女和现代君子,在这一方芳草地上,演绎着风流。

13.简析第③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分)

▲▲

14.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6分)

▲▲

15.文章结尾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4分)

▲▲

16.请探究文章以“在河之洲”为题的深刻意蕴。

(6分)

▲▲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音乐性的美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

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

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

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

唐太宗酷爱王羲之。

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冯、虞、褚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立吗?

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

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

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

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

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

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

   

⑤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

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

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

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

“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节)

17.第②段中引用诗句“当时年少春衫薄”目的是什么。

(6分)

▲▲

18.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6分)

▲▲

19.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标题“音乐性的美”的内涵。

(6分)

▲▲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下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

地铁上、饭馆里、电梯上、马路边,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都被手机填满。

朋友聚餐、家人团聚,“低头族”依旧忙着看微博、聊微信、玩游戏,就算搭话也是敷衍了事。

“低头族”的队伍正在壮大,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甚至小孩子也在加入。

 “低头族”源自英文单词phubbing,是一个完全被杜撰出来的单词,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大意是因玩手机而冷落了周围的人的行为。

2012年这个词被收进了澳大利亚全国大辞典。

很显然,信息时代的无礼与冷漠正在全球蔓延。

文科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

(10分)

《虞书》论乐首曰诗言志推本于言志以此知上世之说诗未有不先义理者也。

《论语》所载圣人之以诗为教者,无非治心治身、事父事君之道,曰不学于此,则无以从政,无以能言,其犹面墙而立。

若是者,岂声歌之说乎?

抑义理之说乎?

郑氏【注】知乐之当歌诗耳,若夫诗之重夫歌者,则彼乌足以知之?

——[清]程廷祚《诗论》

【注】郑氏指郑樵,宋代学者。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

22.《虞书》是五经之一《▲》中的篇目。

《论语》中孔子曾用“兴、▲、▲、▲”四个字来概括《诗》的教化作用。

(4分)

23.这段材料中,程廷祚反驳了什么观点?

(2分)

▲▲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张飞常因嗜酒败事,如他在安喜县鞭督邮致使刘备逃匿,在徐州痛打曹豹被吕布打败,在瓦口隘险被张岱生擒,在阆中鞭打末将遭谋杀。

B.《茶馆》中的常四爷,因谈国事而获罪见其耿直,丧失“铁杆庄稼”特权后自食其力见其吃苦耐劳,送菜给王利发和为松二爷买棺下葬见其重情义。

C.掌管水码头的顺顺有两个儿子,虽然天保的豪放豁达、不拘小节更像自己,但顺顺更偏爱气质似母亲,不爱说话,聪明而富有感情的傩送。

D.霍拉旭一直是哈姆莱特忠诚的朋友,他告知哈姆莱特鬼魂之事,保守哈姆莱特装疯的秘密,帮助哈姆莱特观察看戏的国王,哈姆莱特中剑后又欲和他共死。

E.由于不认识字,阿Q在被砍头前只好请长衫人物替他画一个圆圈,他起初还遗憾画得不够圆,后以“孙子才能画的很圆的圆圈”的理由又原谅了长衫人物。

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有“尺幅鲛鮹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的诗句。

这“尺幅鲛鮹”是什么?

其下落如何?

(5分)

▲▲

(2)《茶馆》第二幕中,王利发遇到了哪些社会恶势力的敲诈?

他的处理方式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5分)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文学与乡愁

陈少聪

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以乡愁为主题的书写,俯拾即是。

拿起一本唐诗宋词汉赋来,每三两页必有一篇写乡愁。

有写流放离愁的,有写出塞征人的悲怆的,更有无数写闺中怨妇的凄怆和游子的羁旅思归。

凡是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背诵出几首来。

“乡愁”恐怕早已成了中国人集体意识里的生命基调了吧。

古人出门是大事,往往一别经年,山川阻隔,千里迢迢,那种乡愁摧肠揪心。

几千年前《诗经》里就充塞着书写乡愁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唐诗里高适的《燕歌行》写征人的苦辛,少妇的悲怆,又是多么动人心魄。

杜甫写昭君出塞的千古名句,读了更是令人心碎神销。

随手拈来,便有如许之多沉重的乡愁之作。

“乡愁”在英文里译为nostalgia,指对过去的眷念之情。

纯粹古典的乡愁因地理的隔离而引起,是种痛苦;而nostalgia则属于一种甜蜜的忧伤。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所表述的几乎全是这种对过往的眷念之情。

记忆往往于人们最不经意之际猝地来袭,常因某种音符、某个旋律或某种气味等等感官的刺激而骤然之间勾起浓烈鲜明的回忆。

还有一种乡愁,境界更加抽象,它除了追念既往,也遥想无穷的未来。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正是这样一首诗。

崔颢的《黄鹤楼》所写也是类似的境界,诗中的“乡关”未必指家乡,更像泛指人生的归宿。

诗人对生命世事兴起无限感怀:

人生何其渺小,人生当何去何从?

这种乡愁,不限于诗人,是人类自古以来共有的感怀。

人生短暂,似白驹过隙;在宇宙间,人永远只是一个过客。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不也正有同一种感慨吗?

诗人在接触到这旷古的大寂寞后,也是接触到终极的乡愁的时刻,而这刹那的悲情与颖悟,往往启发了伟大文学作品的诞生。

26.以乡愁为主题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5分)

▲▲

2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4分)

▲▲

28.材料中写到了哪几类乡愁?

它们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6分)

▲▲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B(休戚相关:

休:

欢乐,吉庆;戚:

悲哀,忧愁。

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材料中无“忧喜祸福”,不用“休威相关”。

神迷,心神摇荡,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宦海激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与“神迷”无关。

律动,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躁动,浮躁好动。

与“急功近利”等呼应,用“躁动”。

2、C(A不符合逻辑,应该是六分之一在前,五分之一在后。

B并列词语语序不当,“论证与调研”应改为“调研与论证”;成分赘余,删去“在……后”或“经过”D成分残缺。

可在“利用”后加“的城市”。

3、D(“吹梅”代指吹《梅花落》曲子,其余各项运用了比拟手法。

4、D(先综述,再具体。

5、C(寓意牵强附会,没有“历经坎坷”之意。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3分)A(怵:

引诱,诱惑)

7.(3分)A(“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8.

(1)(3分)(徐中丞)立刻捉拿首犯示众,众人惊慌散去。

徐中丞随后追捕(其它)犯人,(其它)犯人再也没有敢占据山林了。

评分建议:

“徇”、“嗣后”、语句通顺,各1分。

(2)(5分)天气严寒,徐中丞的大衣皮皮毛脱落,按察使包括把自己貂衣借给徐公,徐公披上后忘记了(别人的衣服),鼻涕和唾液都抛洒在貂衣上。

评分建议:

“裘秃”、“假”、“披之如忘”、“涕唾交挥”,语句通顺,各1分。

9.(4分)擅长攻心(方法奇特);善用律令;勤勉专注,一心为公。

评分建议: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徐中丞名讳士林,山东文登人,父亲名叫徐农。

徐中丞小时候听到邻居家小孩读书的声音,非常高兴,跪在祖母面前说:

“希望送孩儿到村里私塾去读书。

”祖母答应了他。

于是(徐中丞)考中了康熙癸巳年进士,多次升迁至福建汀漳道台。

漳州民风好斗常杀人。

抓捕他们就会聚众占据山林。

有人请求派兵镇压,徐中丞说:

“不需要。

”命令强壮的士兵分路扼守险要关隘三天,估计他们的粮食将要吃完,派遣人深入打探,用好言好语引诱说:

“垂下手(指缴械投降)走出山林的就免除罪行。

”按照他说的,果然逐一成对走出。

(徐中丞)于是埋伏那些人的仇人在道路旁,仇人见了大声呼喊说:

“为首的人就是某某人。

”(徐中丞)立刻捉拿首犯示众,众人惊慌散去。

事后徐中丞追捕(其它)犯人,(其它)犯人再也没有敢占据山林了。

(徐中丞)后来升任江苏布政使,遭遇父亲去世,服丧期间皇帝下诏让他出任,他没有答应,直到守丧期满丧服除去才进入都城,乾隆皇帝问他山东、河北的麦子长势怎么样,(徐中丞)回答说:

“因干旱麦苗将要枯萎了。

”(乾隆)又问如果得到雨水会怎么样,(徐中丞)回答说:

“即使下雨也没有益处。

”(乾隆)又问到任用人的标准是什么,(徐中丞)回答说:

“那些擅长建言献策供采纳的人即使机敏也不是真正的人才,那些不明是非的人即使清廉实际上是有损国家的人。

”皇上深深地感到他说的话是对的,不久就升任江苏巡抚一职,他对于权贵不去打探一点消息(意即不巴结奉承),但对于在京同乡官吏及文人的集会以及同出师门的是不会忘记的,他说:

“这是人生彼此相遇投合的开始。

(徐中丞)审理案件如有神助,宿松有个寡妇田氏,对她的婆婆很是孝顺。

她丈夫的哥哥为夺其家产,逼迫她改嫁,找一帮坏人用不正当的手段逼迫她,结果她自刎于途中。

那哥哥诬赖说她是掉进水中淹死的。

徐公坐在公堂上(审理这个案子时),让一个黑衣女子现身堂上声音凄清地如有冤情哭诉,然后招来田氏丈夫的哥哥对质,田氏丈夫的哥哥一见就毛发颤栗,说出了实情。

徐公对自己用搬神弄鬼的办法破案深感愧疚,而满庭官吏都看到和听到了,这事也不能掩盖了。

所有案件,都在官署依法判决,杜绝别人影响,太守县令如果来拜谒,(徐中丞)就会让他们判案考验他们的才能,并教导他们说:

“苛刻地引用法律条文就会伤了和谐,太过迁就包容就会助长坏人作恶,这些要警戒啊!

法律条例,就如同医书《本草纲目》,不善于用药的人就会(用它)杀人,不善于使用法律的就和那情况一样啊。

(徐中丞)性格清廉诚信而绝不自我夸耀。

曾经在庆贺长至节(即冬至节)时,天气严寒,徐中丞的大衣皮毛脱落,按察使包括(人名)把自己貂衣借给徐公,徐公披上后就好像忘记了(别人的衣服),鼻涕和唾液都抛洒在貂衣上。

家人私下里轻声说:

“这是包公的衣服。

”徐公非常惭愧赶紧谢罪道歉。

一会儿谈论公事兴起,(鼻涕和唾液)挥洒如故。

听诉讼审理案子(徐中丞)饿了,家人就供用米饭,他一边判案一边吃饭,不一会儿嘴角、面颊都红了,大概是误把红色墨水当作饴糖了,毛笔和筷子交替而下,不能够再辨别了。

晚上坐在白木床榻上,点着一盏光焰闪烁的灯,手里拿着书在读,即使是除夕元旦也不停止。

幕下的门客怜爱他,准备了丰盛的酒席邀请他,徐公则大吃大喝,不问是什么样的饭。

他平常日夜思考的,一举一动之间,都是爱民忧国的事情,知识感到时间不够罢了。

所以对穿衣吃饭睡觉的事情,人们常常因此供给他,徐也是因此欣然接受,不把丰盛还是节俭放在心上。

担任吴州巡抚未超过一年,就以疾病请求告老还乡,船停靠在淮安的时候去世了。

他在遗书上说:

“希望皇上革除弊政,不要反复改变政策;广泛地考察但心中要有主见。

爱护百姓不让他们骄傲,选用人才要先追求他品行端正。

”奏章呈上,人们以此把他比做朱文端公。

皇上痛悼惋惜,赏赐祀贤良祠,享年五十八岁。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点名时令为秋季(1分),与尾联“捣衣”照应(1分);描绘了萧索的景色(1分),烘托了诗人寂寞孤独的心境(1分),奠定了全诗感伤、凄凉的情感基调(1分)。

11.诗人通过城弧鸟独等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