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631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

(根据新部编教材编写8匆匆9那个星期天)

(总分:

150分答题时间:

150分钟)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得分________

基础知识(52分)

一、按要求完成练习。

(10分)

他把这座老房子里的箱子、柜子都翻了个遍,企图寻得一丝慰藉来度过这段gūdú()、空虚的时光。

果然,母亲曾经的qīnwěn()、niàndao()、tanxī()……都浮现在了眼前。

1.用一个四字词语代替画横线的部分:

________。

(2分)

2.看拼音,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4分)

3.上面加点词语的两个字调换位置后,意思仍然比较接近,这样的词语还有:

_______、________。

(4分)

二、在括号里填上一对合适的反义词。

(8分)

1.这孩子口齿(),可是运动起来却显得有些()。

2.他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犯这么()的错误呢?

3.面对突如其来的黑暗,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之色。

4.这样()的道理他却用()的话语就讲明白了。

三、选一选。

(16分)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4分)

(1)通国之善弈者也()

A.全B.普通;一般C.知道

(2)溜着墙根走()

A.光滑,平滑B.偷偷地走开或进入C.顺着,沿

2.下列词语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转化(zhuǎn)弓缴(zhuó)赤裸裸(luǒ)语重心长(zhòng)

B.耽搁(gē)缥缈(piāo)刹那间(shà)伶伶俐俐(1íng)

C.薄弱(báo)急遽(jù)汗涔涔(cén)泪潸潸(shān)

D.惆怅(chóu)包裹(guǒ)咔嚓(cā)膝盖(qī)

3.用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句话合为一句话,关联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时间一去不复返。

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

A.即使……也……B.如果……就……

C.既然……就……D.因为……所以……

4.下列哪一句话出自《礼记》?

()(2分)

A.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B.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C.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D.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A.我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如何解决我们之间的矛盾,今天终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B.在急速飞驶的火车上,使我终于知道了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地匆匆,我决定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C.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曾周密地考虑过。

D.为了阻止学生在教室里大声吵闹,班主任在黑板上方贴了禁止喧哗的标语。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8分)

1.______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______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_______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先把句子补充完整,再用相同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5分)

2.用比喻的形式写一写你对时间的看法。

(3分)

时间像。

时间像。

时间像。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0分)

1.《匆匆》是一篇_______,作者是现代作家_______。

文章紧紧围绕“_______”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流逝的时间感到_______和_______的情感。

(4分)

2.《别了,语文课》中“我”由开始_______语文到后来_______语文,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从这些心理变化中,感受到了“我”____________之情。

(3分)

3.《那个星期天》是作者______缅怀逝去的_______而写的,诠释了_______的至纯至真。

文章通过一系列的_______描写和动作描写,将“我”在等待中的_______以及母亲想带“我”出去玩而又分身乏术的_______真切地表现出来。

(3分)

阅读理解(38分)

六、课内阅读。

(15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分)

2.选段拿_______、_______、_______跟时光对比,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分)

3.下面的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8分)

(1)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七、课外阅读。

(23分)

北京时间不到点

佚名

①儿子放假了,天天日上三竿才起。

每天上午十点之前,我俩跑到附近的“德克士”快餐店,要上两个汉堡两杯可乐,早饭就算打发了。

“德克士”这段时间搞活动:

早上10点以前、晚上8点以后,汉堡买一送一。

在儿子看来,这就是他的“幸福生活”。

②这天,我们进去刚坐定,从门外急匆匆进来两个人,看样子也是父子俩。

父子俩在柜台前站定,气喘如牛。

父亲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儿子则跟我孩子不相上下。

他们身上的装束,显然是农村集贸市场上的流行款,与时尚明亮的大厅显得格格不入。

这对父子的到来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我注意到有些食客像我一样,一边大口吃着一边用余光旁观。

我的位置刚好正对柜台,父子俩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视线里。

③乡下父亲一边急急地掏钱,一边喊口令似的对服务员说:

“同志,要两个汉堡。

”服务员似乎不大习惯他这种称呼,用手掩了下嘴,笑着说:

“先生要什么样的汉堡?

”乡下父亲有点犹豫,显得拿不定主意,但仅仅一瞬,他便坚定地指着墙上一幅宣传画说:

“要那个,十块钱的。

”服务员微笑着说:

“两个超级鸡腿堡,20元。

”乡下父亲愣了,说:

“你们不是‘买一送一’吗?

”服务员微笑着解释:

“对不起先生,我们的活动规定,早上10点之前或晚上8点以后购买可享受‘买一送一’的优惠。

”说着用手一指墙上的报时钟,“您看,现在已经10点过3分了。

”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④他的儿子在旁边似乎也明白了,很丧气地垂下了头。

乡下父亲不安起来,局促地对儿子说:

“勇,要不,咱明天再来?

”叫勇的小孩说:

“明天还要看我妈哩!

”乡下父亲搓着手不吭声了,脸上的表情更加尴尬。

他转而试探地问服务员:

“同志,能不能,宽限几分钟?

我们一大早就往这儿赶,结果还是给耽误了!

”服务员依旧微笑着,不紧不慢地说:

“对不起先生,这是我们公司的规定,我也做不了主。

”乡下父亲又失望地转向儿子:

“一勇,要不晚上过了8点咱们再来?

”勇说:

“爸,十几里地,天黑咋走呀?

”乡下父亲说:

“你不用来,我来!

”勇说:

“算了,我不吃了,就当我没有考‘双百’。

”说着又低下了头。

⑤乡下父亲咬了咬牙,枯皴的手在衣袋里摸索,似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我不经意地看了眼手机,显示10点过5分。

儿子正往嘴里海塞,见我看手机,顺口问几点了,我刚要回答,一个念头突然在脑海里出现,让我既紧张又兴奋,心里怦怦直跳。

我答道:

“10点!

”事不宜迟,我还要将错误进行到底!

硬了硬头皮,我朝柜台方向高声喊道:

“服务员,你们的表快了!

快了整整5分钟!

”意想不到的是,旁边竟然有人附和:

“对,对!

快了5分钟!

”还有人迅速地调着手机,然后高高举起:

“看,现在刚十点!

”我看到,尽管这时用餐的人不多,但几乎所有人都发出了一致的声音。

⑥一时间,柜台里的服务员全愣了,你看我,我看你,有些不知所措。

刚才几个正忙不迭地说着“先生欢迎光临”“先生请慢走”的服务员也马上噤了声,纷纷朝这边张望。

乡下父亲和儿子也转过头来,一脸感激地寻找,寻找帮他们说话的人。

他们的眼睛逐一扫过去,找不到定格的地方。

顿时,整个大厅安静下来了,只有反复播放的轻音乐在低回萦绕。

⑦刚才一直为父子俩“服务”的那个服务员掏出手机,狐疑地看着,一边看,一边模仿着电台播音员报时的腔调:

“现在是北京时间——”她故意顿了一下,而后一个字一个字地说:

“不——到——点!

”说完扬起脸,冲其他同事诡秘地一笑。

接着,我听到,整个柜台内响起一片银铃般的“报时声”:

“北京时间——不到点!

”“北京时间——不到点!

”……

⑧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两个热乎乎的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悄悄揩了下眼睛。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分)

2.联系全文,说说“北京时间不到点”的含义。

(5分)

3.第②段对乡下父子进行了哪些描写?

有何作用?

(4分)

4.体会下列加点字的含义及作用。

(6分)

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两个热乎乎的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悄悄揩了下眼睛。

5.如果你是乡下儿子,吃到这来之不易的汉堡时,最想说些什么?

(不少于30字)(3分)

作文(60分)

八、习作园地。

题目:

那一刻,我流泪了

流泪,有时是因为感到太幸福了,有时是因为太伤心了,也可能是因为受了委屈,或因内心悔恨、惭愧等而流泪。

回忆曾经让你流泪的一件事,写一篇习作。

要求:

写清楚流泪的原因和事情的经过;具体描述内心的感受,情真意切;语句要通顺。

一、1.翻箱倒柜2.孤独亲吻念叨叹息3.别离觉察

二、1.伶俐笨拙2.聪明愚蠢3.镇静惊惶4.深奥浅显

三、1.

(1)A

(2)C2.A3.D4.A5.D

四、1.洗手吃饭默默示例: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快乐中过去;想你的时候,日子从思念里过去;悲伤的时候,日子从眼泪中过去。

2.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风一样,从手指间溜走了黄金一样珍贵

五、1.散文朱自清匆匆无奈惋惜

2.厌恶喜欢浓浓的爱国

3.史铁生母亲母爱心理焦急无奈

六、1.表示解释说明

2.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时间一去不复返

3.

(1)这个句子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惋惜。

(2)过去的日子显得多么渺小,消失得那么快,无声无息。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七、1.在“德克士”,乡下父子错过了“买一送一”优惠活动的时间,在“我”和其他顾客的帮助下才如愿以偿买到优惠汉堡的故事。

2.①为了让乡下父子买到优惠的汉堡,“我”和顾客以及服务员故意将错就错说北京时间不到10点。

②”北京时间不到点”是一句善意的谎言,充分体现出众人的爱心、善心和同情心。

3.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暗示了乡下父子生活的拮据,为了买优惠的汉堡,他们一大早急匆匆地从遥远的乡下赶来,为后文优惠时间已过,众人为了帮助他们而善意撒谎做铺垫。

4.“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乡下父亲对众人善意的谎言由衷的感激之情。

5.示例:

感谢叔叔阿姨们,感谢你们对我的善意和帮助,我会永远记住这两个汉堡的来之不易,更加努力地学习,将来也像你们一样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八、略

 

2.

忽略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在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先芒,很美,很好看。

孩子跪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完全不放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绿嫩绿的小瓜苗。

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

“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有多好啊!

”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

“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

“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

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出小西瓜给我吃的。

母亲皱了皱眉,笑了笑:

“傻瓜,那些瓜苗过几天就会死掉,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眼睛:

“会的,小瓜苗一定会长出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是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校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盘。

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成地炫耀着。

却不见了青青的瓜苗。

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是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

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

“妈妈,小瓜苗怎么没有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好哭的。

那些小瓜苗长在花盒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

乖,别哭了。

”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总爱往花盒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有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盒,花盒里长着一棵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

“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

”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

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关道:

“不错啊,真厉害,得了满分啊。

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看。

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

1、文章开头与倒数经二段都描写了同样的景物,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2.文章中孩子关注的“主角”是小瓜苗,作者却为什么对紫罗兰进行多次描写

3.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满分?

母亲又是怎样看待孩子的满分的?

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4.说说你对文章标题“忽略”的理解。

1.①结构上互相照应。

②开头的景物描写,象征了孩子内心美好的憧憬。

③结尾的景物描写,反衬了孩子内心的失落。

2.用紫罗兰的美,反衬出小瓜苗的平凡渺小,为孩子与母亲不同的观点铺设了背景。

3.老师认为孩子画中的想法很好;母亲只是单纯看中满分的分数,并想给予他物质奖励。

区别在于:

老师理解了孩子的想法,而母亲只看中物质与现实,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憧憬和梦想。

4.①妈妈只看到紫罗兰而忽略了小瓜苗。

②妈妈忽略了孩子内心美好的梦想和憧憬。

3.

梦想背后的故事

王列

王老师没想到一向很听话的燕红,突然变得这么倔强。

进入高二,学校对学生进行分流。

所谓分流,就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以及文化课基础,把爱好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个教学班,这样便于管理与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发展。

燕红的文化课基础很好,老师希望燕红专心学习文化课,想不到燕红坚持学习美术。

实事求是地说,学美术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较差,文化课基础这样好的一个学生,学习了美术,王老师觉得非常可惜。

王老师做了很多工作,想不到燕红却毫不动摇,他异常生气。

他想跟燕红的父母交流一下情况,让她的父母劝说她,偏偏他们都在外地打工,通过电话联系上后,他们都表示孩子学什么由她自己决定。

既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她,干脆先让她学习一段时间,如果她觉得不合适,再让她回到普通班级学习也未尝不可,王老师有些无可奈何地想。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

期末考试,燕红的文化课考得很好。

让王老师想不到的是,她的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

王老师询问美术老师燕红今后发展潜力如何,老师赞扬燕红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

王老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有些莫名的失望。

高三下学期,市电视台组织一次以“我的梦”为主题的中学生绘画大赛。

大赛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是初赛,学生自由创作。

第二个阶段是决赛,学生现场作画。

学校很多学生都参加了比赛,但是进入决赛阶段的只有燕红一个人。

这次比赛除了看学生的绘画基础,还委比学生的想象力。

不用说,凡是参加比赛的,绘画基础都不错,谁的想象力更强,谁肯定会胜出。

通过前几轮的比赛来看,燕红的想象力非常强;几乎每一张画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最后一次比赛的题目是《梦中的家乡》,只要胜出,燕红就会获得冠军,大家对燕红也非常期待。

然而那幅画燕红却画得非常普通甚至连一点想象的成分都没有:

弯曲的柏油马路、低矮的远山、清清的小溪、几块石板搭成的小桥,还有低低的石头房子……

当然,燕红与冠军失之交臂了,大家都为燕红感到惋惜。

“自从参加比赛以来,你的每一幅画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为什么最关键时候的这幅画却这么普通?

”主持人问她。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说这话时,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

“为什么不是更美好一些的呢?

”主持人感到奇怪。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再次强调说。

“作为这太比赛的亚军,电视台会帮你实现一个梦想,您的梦想是什么呢?

”主持人问。

“我想找到一个和我画上一模一样的地方,哪怕哪怕十几年前曾经这样也行。

”燕红说。

“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

”主持人问。

燕红说这是她的一个秘密,她非常希望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主持人只得答应想尽一切办法帮她寻找。

也视台通过多种方式,最终还是找到了那个地方。

那是几千里路外的一个小山村,而燕红的秘密也随之揭开,原来她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

被拐卖的时候,因为年龄太小,根本不知道家乡是哪里,只是隐约记得自己家乡是这样的,而家乡的样子也曾一次次闯进她的梦乡,于是她发誓学习绘画,画出家乡的样子并找到家乡。

这个秘密,此前,她没告诉过任何人。

知道实情后,王老师感慨无限,他不禁暗暗告诚自己,今后一定要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

因为,有时,你不可能知道学生有怎样的梦想,也不知道这个梦想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

1.文题为“梦想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仔细品味文中画””句,王老师因为什么而高兴?

又为什么有些莫名的失望?

3.文章主要写了王老师和燕红两个人物。

请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4.文中画横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1.小时候被拐来的孩子燕红,为了找到家乡,毅然放弃基础很好的文化课坚持学习美术,并最终凭借一幅美术画,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家乡。

2.因为燕红文化课考得很好,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而且美术老师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所以王老师高兴。

而因为燕红在绘顺方面的发展潜力很好,所以分流后她不会专攻文化课了,所以王老师觉得可惜和失望。

3.王老师:

关爱学生,为学生的长远负责,尊重学生的选择;燕红:

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倔强,思念家乡。

4.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表达了燕红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已经极度汹涌,她非常渴望能够找到家乡。

刻画了燕红倔强执着的人物性格和对家乡的殷切思念。

5.结构上:

总结全文,服应题目。

内容上:

这一段写出了王老师不禁暗暗告诚自己的原因,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大家尊重学生的选择这一思想和理念,揭示了文章的题目,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4.

最后一趟生意

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

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里进行着。

天气晴好,很炎热,没有一丝风,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这情景有点像这个国度里的乘卡车赶集的人群。

不过不同的是,不是卡车,而是坦克,上面都是外国人,手里拿枪。

他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他,就这样交叉而过。

“该死的战争!

”他暗暗地咒骂。

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莎拉,孩子们,我受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他转头看了看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是能让他感到唯一欣慰的东西。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那长长的炮管和多边形的脑袋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边。

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他定了定神,停下了车。

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

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破车,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

“你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他笑了笑,用那士兵能听懂的语言生疏地答:

“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像是看到了车里的相框,“这烟还不错,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

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

“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

”他看了看外国士兵,仍然地回答。

“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

”士兵靠在车窗上,也许那么多天来,第一次遇上对他微笑的原住民,因而心情也不错吧。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

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士兵显然有些兴奋,他也许认为,这里的人民,还是有不少欢迎他们的,“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儿呢?

他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依旧得意忘形的士兵,还有他身边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

“天堂。

他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惊骇和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

然后,他按下了按钮。

(选自《全球最佳短篇小说》,略有删改)

【注】故事背景为美国入侵伊拉克时期。

1.文章以“最后一趟生意”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文章一、二段的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

3.“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

”这句话能否改成“五个外国士兵走上前”?

请阐述理由。

4.文中加点的三处都写了司机的笑,这是对司机的描写,面对侵略自己祖国、害死自己家人的敌人,司机为什么要笑?

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5.看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请结合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1.①出租车司机做最后一趟生意,他将以自杀式爆炸的方式与入侵的外国士兵同归于尽的行动;

②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剧。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气候;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战争背景;③渲染紧张的氛围;④为下文“复仇”情节作铺垫。

3.不能,用“一、二、三、四、五”体现了他默默数着外国士兵人数的心理活动,暗示出他希望尽量多的外国士兵靠近以便与之同归于尽的愿望,换成“五个外国士兵走上前”则没有这种效果。

4.神态司机笑是为了掩盖内心强烈的仇恨,麻痹外国士兵,最终自杀式袭击成功,表现了司机冷静、勇敢、机智的品质。

5.略

5.

把笑脸带回家

三年前的一天,我考高中,分数不够,要交八千元。

正在发愁时,父亲回家笑着对母亲说,我下岗了。

母亲听了就哭了,我跑过来问怎么了,母亲哭着说:

“你爸爸下岗了。

”父亲傻乎乎地笑个不停。

我气愤地说:

“你还能笑得出来,高中我不上了!

”母亲哭得更凶了,说:

“不上学,你爸就是没有文化才下岗的。

”我说:

“没有文化的人多的是,怎么就他下岗,无能!

父亲失去工作的第二天就去找工作。

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每天早晨出发,晚上回来,进门笑嘻嘻的。

母亲问他怎么样。

他笑着说:

“差不多了。

”母亲说:

“天天都说差不多了,行就行,不行就重找。

”父亲道:

“人家要研究研究嘛。

”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