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6572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docx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重点归纳整理

第九章球菌

葡萄球菌属

链球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

A群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

分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腐生葡萄球菌

致病性递减!

(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两种均为凝固酶阴性CNS)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不完全溶血,多为机会致病菌)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甲型溶血或α溶血),草绿色链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完全溶血,致病力强)2~4mm宽的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乙型溶血或β溶血),溶血性链球菌。

丙型链球菌:

(不产生溶血素,不溶血,一般不致病)无溶血环

排列

葡萄状

链状

多成双

革兰染色

G+

营养特性

培养营养要求不高。

属内不同菌种可产生金黄色、白色、柠檬色等脂溶性色素并使菌落着色。

营养要求较高。

营养要求较高。

气体

需氧或兼性厌氧,CO2利于产生色素

多数兼性厌氧。

兼性厌氧。

生化

分解甘露醇。

触酶阳性。

不产生触酶

胆汁激活自溶酶

菌落

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

血琼脂平板上可见完全透明溶血环(β溶血环)

血琼脂平板上形成完全透明溶血环(β溶血环)

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细小,形成草绿色α溶血环。

抗原

1葡萄球菌A蛋白(SPA):

存在于细胞壁上的表面抗原,可与IgG的Fc段非特异结合,可进行协同凝集,并具有抗吞噬等生物学活性。

P99

2荚膜多糖:

有利于黏附和抗吞噬。

3多糖抗原:

具有群特异性,存在于细胞壁。

1多糖抗原(C抗原):

群特异性抗原,链球菌分群的依据

2表面抗原(蛋白质抗原):

细胞壁外的菌毛样结构含M蛋白

3核蛋白抗原(P抗原)

致病物质

⑴酶

■(血浆)凝固酶:

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标。

其致病机理:

1阻碍吞噬细胞的吞噬和细胞内消化作用。

2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

3引起周围纤维蛋白沉积和凝固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

■耐热核酸酶:

由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耐热,能较强的降解DNA和RNA。

耐热核酸酶是测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⑵毒素

■葡萄球菌溶素:

破坏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要为α溶素。

■杀白细胞素(PV):

分快(F)慢(S)两种组分,两者必须协同才能有作用。

攻击中性粒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强侵袭力。

■肠毒素:

一组热稳定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抵抗胃液中的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胃肠炎,即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肠毒素属于超抗原,即不经过抗原递呈细胞的处理能非特异性刺激T细胞增值并释放过量细胞因子致病。

■表皮剥脱毒素(表皮溶解毒素):

有两个血清型,A型耐热,B型不耐热。

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剥脱性皮炎)。

■毒素休克综合症毒素-1(TSST-1):

引起多器官、多系统的紊乱。

超抗原作用

⑶细胞表面结构蛋白:

荚膜、肽聚糖、磷酸壁、蛋白A(SPA)

1细胞壁成分

■黏附素:

包括脂磷壁酸LTA和F蛋白

■M蛋白:

A群链球菌主要的致病因子。

含M蛋白的链球菌具有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杀菌作用的能力。

→LTA+M蛋白=菌毛

■肽聚糖:

A群链球菌的肽聚糖具有致热、溶解血小板、提高血管通透性、诱发实验性关节炎等作用。

2外毒素

■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猩红热毒素):

由携带溶原性噬菌体的A群链球菌产生,具有超抗原作用。

人类猩红热主要毒性物质。

SIg

■链球菌溶素:

有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P105

溶素O:

敏感。

哺乳动物.

溶素S:

β溶血环。

3侵袭性酶类

都是扩散因子

■透明质酸酶:

分解细胞间质,促进细菌扩散;

■链激酶SK(溶纤维蛋白酶):

使纤维蛋白酶原→纤维蛋白酶。

溶解血块、阻止血浆凝固,促细菌扩散;

■链道酶SD(链球菌DNA酶):

溶解脓汁中DNA,降低其粘稠度,促细菌扩散,主要有A,C,G群链球菌产生。

SK和SD能致敏T细胞,测定受试者的细胞免疫功能→SK-SD皮试。

■荚膜:

最主要,无荚膜的变异株无毒力。

肺炎链球菌溶素O

脂磷壁酸LTA

神经氨酸酶

疾病

1侵袭性疾病:

以脓肿形式为主的化脓性炎症。

a)皮肤化脓性炎症:

浓汁金黄而粘稠,病灶界限清楚,多为局限性。

b)各种器官的化脓性感染:

如气管炎、肺炎、脓胸、中耳炎

c)全身感染:

败血症、脓毒血症

2毒素性疾病:

由外毒素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①食物中毒;②烫伤样皮肤综合症;③毒性休克综合症(TSS)。

1化脓性感染:

如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丹毒、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痈、脓疱疮等)和其它系统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中耳炎及产褥热等)。

2中毒性感染:

如猩红热、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

3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大叶性肺炎(主要)

支气管炎(其次)

侵入其他部位:

脑膜炎、中耳炎

血症

全身感染时有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败血症

败血症

微生物学检测法

1.产金黄色色素

2.血平皿上出现透明溶血环

3.凝固酶阳性

4.发酵甘露醇

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ASOtest)

目的:

用于活动性风湿热及肾小球肾炎辅助诊断的辅助诊断。

这些患者抗O抗体比正常人显著增高

1.荚膜肿胀试验

2.胆汁溶菌试验

3.Optochin试验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鉴别用触酶(过氧化氢酶)试验:

前者阳性,后者阴性。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鉴别试验有:

Optochin敏感试验、胆汁溶菌试验和菊糖分解实验,后者全是阳性。

奈瑟菌属

脑膜炎奈瑟菌

淋球奈瑟菌

形状

单个菌体肾形

圆形或卵圆形

染色

G-

营养

营养要求较高,巧克力培养基(培养基色似巧克力)。

气体

专性需氧,5%CO2生长更佳

致病物质

1荚膜:

抗吞噬作用

2菌毛

3IgA1蛋白酶

4LOS:

主要致病物质

1菌毛:

有菌毛的细菌可粘附在人体尿道粘膜上,抗吞噬作用明显。

2外膜蛋白

3脂寡糖

4IgA1蛋白酶

疾病

流脑

人类是唯一易感宿主。

1.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炎症(淋病):

人类是淋病奈瑟菌的唯一天然宿主。

性传播

2.新生儿淋病奈瑟菌性结膜炎

 

第十章肠杆菌科

大肠埃希菌

沙门菌属

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形态结构

中等大小,大多有菌毛、鞭毛(志贺菌无),少数有荚膜,没有芽胞。

染色

G-

营养

营养要求不高。

兼性厌氧或无氧。

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和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发酵乳糖。

抗原

⑴O抗原:

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LPS)最外层,具有属特异性。

⑵H抗原:

菌体失去鞭毛后发生H-O变异。

⑶荚膜抗原:

具有型特异性。

其他

抵抗力:

因无芽孢,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变异:

易出现变异菌株

致病物质

见附录

侵袭力(粘附、侵袭、胞内繁殖、进入血流;Vi抗原抗吞噬)

内毒素(沙门菌死亡后释放的内毒素可以使得宿主体温升高,白细胞数下降,中毒休克)

肠毒素(鼠伤寒沙门菌可产生,与ETEC产生的肠毒素性质类似)

侵袭力(菌毛菌毛粘附、侵袭、胞内繁殖、胞间扩散、病灶形成)

外毒素(志贺毒素,与EHEC的毒素相同,表现为上皮细胞损伤)

内毒素:

肠功能紊乱,引起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疾病

见附录

1肠热症:

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其他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沙门菌是胞内寄生菌。

严重者有出血或肠穿孔等病发症。

2胃肠炎(食物中毒):

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约占70%。

3败血症:

经口感染,经肠道入血,败血症症状明显而肠道症状不明显。

4无症状带菌者

志贺菌引起细菌性痢疾。

我国常见的主要是福氏志贺菌(B群,易转变为慢性)和宋内志贺菌(D群,轻型感染)。

1急性细菌性痢疾:

发热、腹痛、水泻→脓血黏液便,伴有里急后重,下腹疼痛等。

,没有呕恶现象

2急性中毒性痢疾:

常见于小儿,常无明显消化道症状而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

3慢性细菌性痢疾

备注

凡IMViC试验示++——的判断为正常的典型的大肠埃希菌,表明被检物有粪便污染。

分布最广泛的病原菌,可在各种动物中、各种环境中发现

肥达试验:

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H鞭毛抗原、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鞭毛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做试管或微孔板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1人类是其主要宿主,灵长类动物也是其天然宿主。

2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

3细菌性痢疾是国家乙类传染病

4典型的粪—口传播途径

5志贺菌传染几乎只限于肠道,一般不侵入血液。

 

第十一章弧菌属

霍乱弧菌

性状

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型或逗点状,运动活泼(单鞭毛),呈穿梭样或流星样,鱼群状排列。

染色

G-

特殊结构

一端有单鞭毛,有菌毛,无芽孢。

有些菌株如霍乱弧菌O139有荚膜

营养

营养要求低。

耐碱不耐酸,故用pH8~9碱性培养基,形成光滑透明湿润的“水滴样”菌落。

能在无盐培养基中生长(区别其它弧菌)。

气体

兼性厌氧,氧气充足更好

致病物质

鞭毛:

细菌进入小肠后,依靠活泼的鞭毛运动穿过粘膜表面粘液层而接近肠壁上皮细胞;

菌毛:

细菌定居于小肠的必须因子,只有黏附定居后方可致病。

■霍乱肠毒素:

是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是肠毒素的典型代表。

疾病

■霍乱:

米泔水样粪便

霍乱是烈性肠道传染病,我国法定管理甲类传染病,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

血症

不侵入肠上皮细胞,而是毒素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米泔水样粪便、肛拭或呕吐物

直接镜检:

悬滴法。

革兰染色阴性弧菌色,观察有无“鱼群”穿梭样穿梭运动有助于诊断

分离培养

传染源

人是唯一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摄入

副溶血性弧菌

一、生物学性状

1、G—弧菌(多形性),单鞭毛

2、嗜盐(与霍乱弧菌的显著差别),无盐不长,>8%也不长。

不耐热,不耐酸

3、神奈川现象(KP):

在特定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中某些菌株在含高盐(7%)的人O型血或兔血及以D-甘露醇为碳源的我妻琼脂平板上可产生β溶血。

KP+菌株为致病性菌株。

二、致病性

1、致病机制不甚明确(KP+为致病株、KP-不致病)

KP+有耐热性溶血毒素(耐热直接溶血素和耐热相关溶血素)、黏液素、黏液素酶

2、引起食物中毒:

烹饪不当的海产品或盐腌制品。

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

■根据芽胞有无分为:

→厌氧性芽胞梭菌(外源性感染——致病菌)

→无芽胞厌氧菌(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菌)

第一节厌氧芽胞梭菌属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艰难梭菌

染色

G+

气体

专性厌氧

致病物质

破伤风溶血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外毒素,神经毒,毒性极强,仅次于肉毒毒素。

能产生十余种外毒素,有的是酶类。

α毒素(卵磷脂酶)——增加血管通透性,溶血、坏死作用,最重要

β毒素——组织坏死

ε毒素——增加胃肠壁通透性

ι毒素——坏死

肉毒毒素:

是一种强烈的神经外毒素,是目前已知毒素中毒力最强者。

抑制外周神经—肌肉神经接头处的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迟缓性麻痹(软瘫)。

外毒素A(肠毒素)

外毒素B(细胞毒素)

疾病

破伤风

1咀嚼肌痉挛造成的苦笑貌

2持续性背部痉挛(角弓反张)

气性坏疽

1产生大量气体(气肿);组织胀痛剧烈,水气夹杂,有捻发感

2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

单纯性毒素中毒,而非细菌感染。

婴儿肉毒病

创伤感染中毒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假膜性结肠炎

血症

不侵入其它部位,只是毒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败血症

毒素作用

防治

1及时清创,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

2注射疫苗:

百白破三联制剂,对可能引发破伤风的外伤,紧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以获得被动免疫作紧急预防,同时使用抗生素。

及时清创、扩创,切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大剂量青霉素,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和高压氧舱法联合使用。

1.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督和管理,食品进食前加热煮沸即可破坏毒素,治疗可用A、B、E三价抗毒素

2.辅助呼吸系统支持疗法,预防呼吸肌麻痹和窒息

停用与耐药有关的抗生素,改用对本菌敏感的万古霉素或甲硝唑,口服调整正常菌群的制剂

致病条件

破伤风梭菌及其芽孢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经创口感染,感染的重要条件是伤口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混有泥土及异物;坏死组织多,局部缺血;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肉毒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生活在土壤、湖水、河水及动物的排泄物内。

通过食物污染传播致病

是人类肠道的正常菌群,当长期或不正当使用抗生素,引起肠道内的菌群失调。

第二节无芽孢厌氧菌

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构成人体的正常菌群。

在人体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占有绝对优势。

1.致病条件

①寄居部位改变②宿主免疫力下降

③菌群失调③厌氧微环境

2.所致疾病

1败血症

2遍布全身各组织器官:

腹腔、生殖盆腔、口腔、呼吸道、脑感染。

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

菌株

易感人群

感染部位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腹泻类型

肠产毒型

大肠埃希菌ETEC

<5岁

旅游者

小肠

不耐热肠毒素Ⅰ(LT-Ⅰ)

耐热肠毒素(ST)

定植因子

婴幼儿腹泻

旅游者腹泻

水泻

(轻度→霍乱样腹泻)

肠侵袭型

大肠埃希菌EIEC

较大儿童

成人

大肠

侵袭力(粘附、细胞内吞、胞内繁殖、胞间扩散)

较大儿童腹泻

成人腹泻

痢疾样腹泻;水样便,继以少量脓血便

肠致病型

大肠埃希菌EPEC

婴儿

小肠

定植因子

细胞信号传导

婴儿腹泻

严重水泻

肠出血型

大肠埃希菌EHEC

<5岁

大肠

志贺毒素(Vero毒素)

定植因子

出血性结肠炎、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水泻

(轻度→伴强烈腹痛的血便)

肠集聚型

大肠埃希菌EAEC

婴儿

小肠

毒素

定植因子

婴儿持续性腹泻

持续性水泻,伴脱水,偶有血便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G+菌和部分G-菌

G-菌

存在部分

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出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多数A-B型)

脂多糖(LPS)

稳定性

不耐热。

60~80℃,30分钟

160℃,2~4小时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菌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全身反应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产生类毒素

特点

1、大多数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

3、绝大多数不耐热(葡萄球菌肠毒素例外)

4、抗原性强

5、可用人工化学方法脱去毒性(除去A亚单位活性),保留其抗原性(B亚单位结构)

■类毒素:

采用0.4%甲醛液脱去外毒素毒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

1、产生于G-菌细胞壁

2、化学性质是LPS

3、对理化因素稳定

4、毒素作用相对较弱

5、不能用甲醛液脱毒而成为类毒素

分类

1、神经毒素:

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

2、细胞毒素:

能直接损失宿主细胞(成孔毒素、磷脂酶类)

3、肠毒素:

霍乱弧菌、艰难梭菌、大肠埃希菌

G-内毒素(LPS)结构示意图P75

主要生物学作用

1、发热反应

2、白细胞反应,使白细胞增加(伤寒沙门菌例外)

3、内毒素血症和内毒素休克

 

HSP·Works

LimitedVersion-BACTERIU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