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6731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7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

.

2

速读单元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本单元的5篇课文,各自从什么角度讲述长征的?

(2)你能为大家至少写一个单元教学目标吗?

讨论

拟写

目的是初步了解课文,激发兴趣。

3

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依据单元提示、课文练习和自己的体会,大致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集体讨论,做到基本一致。

参见单元教学目标

反思

第二课时《七律长征.》

(1)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

(2)教师补充讲述长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

交流已有的资料,如长征经过了哪些省,行程多少里等。

通过老师的补充讲解,进一步加强对长征的了解。

朗读课文

(1)教师范度读全诗,正音正形。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3)教师指导朗诵,介绍四字学习

法——译、读、悟、诵

译:

指疏通诗歌大意;

读:

反复诵读、揣摩品味;

悟:

理解诗歌内涵;

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再现作者的情感。

听讲;

放声朗读;

掌握方法。

研读课文

1.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

这首诗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2.“红军不怕远征难”,远征究竟“难”在何处?

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几幅“征难图”?

3.首联与颔联、颈联在结构上是怎样的关系?

)首联与尾联在结构上又是怎样的关系?

4.红军于1935年1月攻占遵义,1935年5月抢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1935年6月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座大雪山:

夹金山。

颔联腾五岭、跨乌蒙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为什么颈联上下句不按时间顺序写呢?

颔联和颈联各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5。

1935年8月21日,以毛泽东为首的右路军出发过草地,以张国焘为首的左路军却南下,另立中央,以贺龙、关向应为首的二方面军还没有开始长征,这是历史事实,但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说成是“三军过后”呢?

(“不怕”——革命英雄主义;

“更喜”——革命乐观主义。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总分关系,颔联承“千山”,颈联承“万水”(总起与总收,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统一)

颔联.:

夸张。

颈联:

纪实。

“三军”一词的运用,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

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4

拓展阅读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壮歌。

毛泽东不但写下了《长征》来加以赞颂,而且在长征途中写下了许多诗。

请读下面两首诗,让我们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用投影仪打出《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

自由朗读,有兴趣的也可以背诵、抄写。

第三课时《长征组歌》两首.

导入:

重温历史进入长征

.师生诵读《七律长征.》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朗读《长征组歌》两首,谈

谈有关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的情况。

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

讨论交流

创设情景感受长征.

播放《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片段,让学生感知历史,体验革命豪情。

.观看片段

感悟体会

.接触课文理解长征

(1)反复吟诵,品读诗歌。

(2)设计提问,揣摩品味。

一:

你能写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吗?

二:

这两首歌词的开头几句用的都是三字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吟诵品读

两首歌词的中心句分别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和“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短句在节奏上有紧张、急促的特点,这里用短句,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红军生存环境的艰难。

.回味歌词吟唱长征

.

(1)播放视频《长征组歌》,在音乐欣赏中回味歌词。

(2)学唱这两首歌曲。

观看

学唱

..

5

布置作业

.完成探究练习二、三,形成书面文字。

第四、五课时《老山界》

创设情景:

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的不平,你睡觉的感觉会是如何呢?

组织学生交流。

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夜,而且还吃不饱,他们的感觉如何呢?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

出示课题。

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模式:

本文记叙的是___________。

2、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想一想,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3、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四难”,战士的态度如何,试从文章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4、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这样态度?

结合你的理解谈谈感受。

学生细读课文

自己找一找划一划

动笔写一写

互相议一议

明确1、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明确2、3、

(1)走路难——没有丝毫的胆怯。

(2)睡觉难——豪无怨言。

(3)吃饭难——忍饿爬山。

(4)处境难——讥笑敌机的无能。

研读课文:

根据课文完成红军爬山的简要行军图,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的方法。

学生展示绘图,互相交流评价,并且说说作者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哪里,言之有理

拓展训练:

摘取精彩片段,进行仿写练习

(1)示例: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

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运用的是一般听不到的声音;

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

练一练:

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

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写一写

说一说

评一评

摘抄、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

.第六课时《草》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几株不起眼的小草,滚着晶莹的露珠,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却也威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

听讲

讲述以红军过草地为内容的长征故事,如:

《丰碑》《金色的鱼钩》

1、快速朗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陌生的词语。

2、回顾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划,然后以小小组交流、补充。

不一定要统一。

品读课文:

我们读这样的文章,一方面是了解所记叙的事件,另一方面要注意品读文章凝练自然的语言,更要体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情、理、意、味。

请你选择一两个句子,进行品析。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

“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

就会看到:

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周副主席有举起那颗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浓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

(3)、小说结尾写道:

“自从患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

”你认为周副主席为什么“笑得这么痛快”?

学生活动,交流评价。

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这个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周副主席“笑得这么痛快”是因为他听到了警卫员对小卫生员说的话,他为战士们有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的教育而欣慰。

要注意语言有条理、完整,表述要准确、清晰,赏析要具体。

体验拓展:

读了文章,你体会到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党领导下的红军战胜了困难,取得了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

学生讨论

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思考你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怎样的形象?

应联系课文,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

第七课时《草》

朗读课文说英雄:

阅读课文,文中英雄人物具有哪些共性和个性?

归纳:

同样是红军战士,同样的衣衫褴褛,同样的铮铮铁骨。

个性提示:

从不同的动作与语言。

班上交流

由于个人的感受不同,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可以各言所感,然后归纳。

品味细节知英雄:

对事业赤胆忠心,对同志对战友满腔热忱、无私帮助,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

这些革命者的精神风貌都是通过细节表现的,请你从文章找出相关的细节并进行赏析。

我最欣赏的一个细节是:

——————,理由是:

——————。

学生查阅一下字典了解什么叫细节描写。

然后学生在文中寻找细节。

说出各自的理由。

迁移拓展话英雄:

什么样的人是英雄?

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

说一句总结的话:

英雄就是——的人。

有人说现今的时代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人们崇拜的大都是传媒偶像。

你赞同这句话吗?

说说你的理解。

各抒己见

言之有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演读剧本现英雄:

一小组为单位,几个同学选取文章中喜欢的部分,演绎《长征》。

促使学生加强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更加深入地领悟文本。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能力。

1、写一篇演后感。

(1)要求联系课文。

(2)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

(3)字数不少于300字。

第八、九课时《长征》节选

创设情景感知课文

用一句话表述所感知的环境氛围:

这是一个的

故事。

.阅读课文

填写答案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请学生分别用小标题概括文章的四个场景。

.启发学生了解课文按场景的转换清楚的分为四个部分,以人物的对话、动作和事件的发生、发展来一步步的把剧情向前推进。

鼓励学生运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一、选择场景、创作剧本

1、课文节选了四个场景,哪个场景最使你感动,为什么?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组织志同道合的同学,准备下节课将它进行表演。

二、按小组分工合作表演各自的剧本。

结合课文,从多个角度对各组的表演进行评价。

由于个人感受不同,允许有不同的理解,鼓励学生各言所感。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剧本的再加工,教师巡回指导)

.一、播放《长征》片断。

(第22集)

引导学生对比电视剧,进一步比较差距,反思自己的表演。

二、引导归纳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学生.观看

反思.表演

掌握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展开讨论开拓延伸

学习完这个单元,你对红军长征有了那些深入的了解?

你觉得红军战士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取得长征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除.了在这个单元中你所学到的知识以外,你最想知道的红军长征的相关历史是什么?

你会怎样了解你想知道的知识呢?

你觉得这五篇课文有怎样的共性与个性呢?

你能否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的理解呢?

学生思考

讨论归纳

完成作文

第十课时.诵读欣赏《诗人领袖》兼复习《七律长征》

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

提出朗读要求,开展朗诵比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逐步加深对课文后关于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简评的理解。

.

一、.由《七律长征》,引导学生收集毛泽东的诗词,

二、组织讨论

诗歌最后一句“嘹亮了东方”是什么意思?

这样写好不好?

学生当堂完成,相互交流

.比一比,看谁收集得快,收集得多

师生讨论共同归纳

.。

第十一、十二、十三课时单元作文

第一课

1、.准备:

2、1、组织学生自学“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2、口头完成习题二:

讲述“一个有关我的故事”。

4、

(二)写作:

5、1、提供参考题目:

“一个有关我的故事”、或“我们班的新鲜事”等,学生讨论自定也可以。

6、2、明确写作要求,学生写作。

阅读,思考,议论

第二课

写作实践,自评,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写作,自评

第三课

7、互评,作文讲评,师生互动评改作文,好文章推荐。

互评,听读

第十四课时口语交际——当一次主持人

指导学生收集一些名主持人的主持节目

提出要求:

学习当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

能够发挥自身特长主持大方、自然。

学生参与,评选最佳选手

(一)、引导学生自学口语交际“当一次主持人”;

(二)、播放央视“挑战主持人”或其他著名主持所主持的栏目;

(三)、创设情景

假如你是一次“走近你、我、他”的主持人。

学生可以默读、小声朗读。

也可采用圈、点划。

互相交流,谈自学的体会。

结合电视加深主持人要求的体会,交流体会。

扮演角色,同学互评。

假如你是“我讲我心中的烦恼”节目的主持人,请完成串连词,并在班里交流、互评。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

《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课文《枣核》(2课时)

课文《最后一课》(2课时)

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

课文《古诗四首》(1课时)

课文《晏子使楚》(2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1课时)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爱国主义,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千千万万的志士仁人,为了敬爱的祖国,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主义凯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爱国主义的篇章”,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可以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如《我的祖国》等。

(1)本单元的5篇课文,各自从什么角度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

(2)你能向全班同学讲一个爱国主义故事吗?

要求故事讲得生动形象,通顺流畅。

要点:

以物寄托思乡之情,牢记祖国语言,历尽艰险回到祖国怀抱,捍卫祖国尊严,决不投降,忧国忧民……

先小组讲,接着代表上台讲述,最后点评。

目的是初步感知课文,激发爱国热情。

合要求就行,重在鼓励,目的是拓宽视野。

第二课时枣核

(1)

我先朗诵一首诗,如果有知道这首诗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朗读——《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的意思?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她),也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

整体感知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2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读课文,作概括。

(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

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作圈点,排疑难。

(1)具体说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

这些事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

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1)找一篇具有以小见大、以某物作为线索之特点的文章,与之比较。

(2)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

第三课时枣核

(2)

《枣核》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

这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1、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2、“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1、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

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研读5——10段,品析下列问题。

1、“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

课文中从哪几方面来写它的呢?

2、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

如没离题,叙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文章是用中国化的景物、独特的人物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我们分析课文时是恰好相反,是透过具体的描写,来得出概念。

不仅没离题,而且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因为照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应该无忧无虑,心满意足,这样就更反衬了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体会下面几段话中加黑的词语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2、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

“带来了吗?

”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

1、“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

“生”,为了试种。

2、“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

“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

“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

“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

“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

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1)完成探究练习二

(2)归纳“语言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的常用方法。

第四课时最后一课(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