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人口变化 中国面临老龄化加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6825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百年人口变化 中国面临老龄化加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百年人口变化 中国面临老龄化加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百年人口变化 中国面临老龄化加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百年人口变化 中国面临老龄化加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百年人口变化 中国面临老龄化加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国百年人口变化 中国面临老龄化加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国百年人口变化 中国面临老龄化加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百年人口变化 中国面临老龄化加速.docx

《中国百年人口变化 中国面临老龄化加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百年人口变化 中国面临老龄化加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百年人口变化 中国面临老龄化加速.docx

中国百年人口变化中国面临老龄化加速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中国面临老龄化加速

导读:

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_2050年)引热议,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中国面临老龄化加速。

网上热传“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诠释了百年间的变化趋势,而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也成为了焦点。

 

查看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动态图

  网上热传“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从1950到2050年人口变化趋势一目了然,而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也成为了焦点,并在网友中掀起了阵阵热议。

从图片上,可以看出人口趋势有三低态势和三大高峰,目前中国面临严峻的问题是老龄化,而且是未富先老。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

  近日,网上热传动态图“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1950~2050年)”,随着这张图从1950年起金字塔般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步向不规则的锯齿形演变,观者能鲜明地感觉到劳动力人口的迅速减少,同时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增长。

  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至2010年11月1日,全国13.71亿人,0~14岁人口占比16.60%,15~59岁人口占比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自1950年以来的三次婴儿潮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再结合生育率等数据来看,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三低态势,即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态势。

  三低态势在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体现无遗,该文件指出:

我国人口增长势头减弱、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城镇人口历史性超过农村人口。

  那么,在目前人口增长的三低态势下,中国人口顶峰会是多少,又将何时出现呢?

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估算,中国人口将在2032年达到高峰,为14.6亿。

而中国国家统计局预测,中国人口峰值在2035年,为15亿。

  再结合一些学者的预计,中国未来40年内,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即总人口将于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总劳动人口2013年左右达到高峰,而2050年老年人口将出现峰值。

2013年:

人口红利消失转折点

  这几年人口话题中讨论最热的莫过于人口红利,因为人口红利的消失正比预计的要快。

  2006年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报告》指出,15岁~64岁总劳动力要在2016年才达到高峰。

但是2011年人口普查显示,总劳动力在2012年达到顶峰后将开始负增长。

  “根据人口预测,我认为2013年是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

其实,根据最新的人口数据,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个转折点目前已经到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告诉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财商》。

  在蔡昉的研究中,以人口抚养比作为人口红利的代理变量,即依赖型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

  同花顺数据显示,我国总抚养比(0~14岁儿童、65岁及以上老人)从1995年的48.8%降至2010年的34.2%,少儿抚养比(0~14岁儿童与劳动人口之比)则在同期从39.6%降至22.3%,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老人与劳动人口之比)则在同期从9.2%上升到11.9%。

  业内对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并无太大分歧,但在衡量人口红利的标准上则存在着一些分歧。

  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者易富贤博士看来,真正的人口红利是人口数量红利、劳动力红利,而不是低抚养比。

  “儿童抚养比是投资,老年抚养比是还债;生育率下降越快,儿童抚养比下降越快,今后老年抚养比上升越快。

将儿童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混为一谈很容易掩盖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真实关系。

”易富贤在12日第一财经学院举办的人口专题论坛上表示。

  不过易富贤也认为,2013年后中国经济两个瓶颈同时到来,总劳动力开始负增长,老年抚养比超过12%,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跳跃式下降。

  关于劳动力数量是否达到顶峰,业内还有一个数据,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基于联合国人口署的数据预计,我国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在2015年左右见顶。

  也就是说,虽然业内在衡量人口红利的标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对于目前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持相同态度。

  对于人口红利的消失,蔡昉认为,人口红利期结束并不一定是坏事。

恰恰是不发达的经济才有人口红利,发达经济都没有这个意义上的人口红利。

  “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了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挖掘一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必要条件。

”蔡昉认为,譬如政府在不断扩大公共教育投入规模,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推进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为重点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

老龄化加速:

未富先老的尴尬

  除了目前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更严峻的问题是老龄化,而且是未富先老。

  所谓人口老龄化,国际上有个通用的指标。

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国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如果按这两个标准衡量,中国1998年左右即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2011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为13.26%,总数为1.79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为8.87%,绝对数接近1.2亿,这意味着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

  瑞银证券在《亚洲结构性主题——老龄化的亚洲》报告中预计,2010年后中国老年人口加速上升,老龄化加速将持续到2030年左右,2010~2030年其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66%,2030~2050年年均增长速度下降到1.26%。

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31.1%,大大高于届时世界21.9%的平均水平。

  易富贤认为,“生育率水平和预期寿命的变化是决定人口老龄化的两大主因,前者又比后者影响大得多,中国老龄化的过程二者兼有之。

”预期寿命的提高会使人口金字塔的顶部相对加重,即顶部老龄化,而低生育水平则使人口金字塔的底部相对缩减,即底部老龄化。

  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毫无疑问和我国从1980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同花顺数据显示,从第三次婴儿潮之后,1987年起我国人口出生率开始从2.33%逐渐下降,2009年起人口出生率更是开始低于1.2%。

  其实不仅中国,就全球而言,老龄化导致的人口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魔咒,诸如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也都无法摆脱人口负增长的命运。

  不过,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老龄化过程具有速度更快、间隔更短、发展水平更低的特点。

  有数据显示,按照国际标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完成人口老化(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7%提高至14%)的时间跨度通常在40~100年,日本为25年。

  而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此外,根据联合国的保守预测,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最早将在2025年达到甚至超过14%。

即是说,中国和日本一样,25年间也将完成人口老化。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正面临“未富先老”的尴尬。

一些发达国家乃至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的人口红利窗口关闭时,人均GDP均已达到2万~3万美元,而中国目前人均GDP尚不足1万美元。

冲击经济增速、资本市场

  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以及老龄化加速势必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资本市场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首先是社保基金缺口,中国银行研究团队近日发布的《重塑国家资产负债能力》测算,20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达到16.48万亿元,在目前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往后的年份缺口逐年放大,假设GDP年增长率为6%,到2033年时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8.7%。

  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经济增长系统性下滑,其中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日本从1990年开始进入一个“失落的二十年”阶段,1995年~2010年GDP年均只增长0.9%,固然1990年的资本市场泡沫破裂是日本经济走向低迷的重要因素,但人口因素不可小觑。

易富贤认为,由于长期的低生育率,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15岁~64岁总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非常缓慢,1995年之后开始负增长。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为7.5%。

放弃延续多年的“保八”目标,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也肯定考虑了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影响。

  根据一些研究者的测算,我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在过去十几年的年均GDP增长率基础上,分别降低1~2.5个百分点。

  除了经济增速受到影响,人口快速老龄化还将导致通货膨胀率走低,甚至会出现通货紧缩,日本和部分欧洲国家曾出现类似的情况。

例如日本在1990年抚养比下降阶段,劳动力人口见顶而通胀率下降。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储蓄率变化,进而影响到资本市场。

  彭文生指出,过去10年,年龄在35~64岁之间的高储蓄人群占总人口的比重从33%上升到42%,高储蓄人群占比上升意味着整体投资的风险偏好增加,而未来10年,年龄在55~64岁间快退休人群占比将逐步上升,他们的风险偏好将降低,更倾向于固定收益类投资,而不是风险较高的权益类投资。

新中国成立后共出现过三次婴儿潮  

1、建国后不久就出现了第一次婴儿潮:

当时,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那时一个家庭四五个孩子很正常,人口增长率将近300%。

但是当时中国人口只有4亿,基数小,战后婴儿潮人口的绝对数量相对不大。

  

2、第二次婴儿潮自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开始,这一波高峰在1965年,持续至1973年,是我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对后来经济影响最大的主力婴儿潮。

这时期,国民经济情况逐渐好转,补偿性生育来势很猛,人口出生率在30‰~40‰之间,平均达到33‰,10年全国共出生近2.6亿人。

占当前全国总人口数的约20%。

现在,他们已成长为社会的中坚。

  

3、进入1986~1990年,中国上一次“婴儿潮”新增人口已经成家立业,进入生育年龄,又产生了第三次婴儿潮,称作回声婴儿潮。

其中1990年是这5年中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此次婴儿潮出生人口总量虽不及主力婴儿潮,但也有1.24亿,接近当前全国人口的10%。

作为主力婴儿潮的下一代,回声婴儿潮,亦撑起了一个代表性的名词——“80后”一代。

  

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人口众多的“80后”一代也已长大,陆续成家立业。

在21世纪的前15年,中国将迎来新一轮的“婴儿潮”。

以此类推,每次“婴儿潮”平均都会有20-30年的周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