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682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4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docx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

世界地理重点整理——11地二

题型:

填空20*1=20

选择10*2=20

名解5*3=15

简答5*5=25

问答2*10=20

第一章

第一节

考点一:

全球大洋洋底的地形特征

1、深度大、高差大

2、洋底大致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

3、洋脊贯穿四大洋。

四大洋中都有高峻的洋脊,且彼此相接贯通。

考点二:

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1、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2、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3、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域划地峡(运河)断续相连

4、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

考点三:

板块构造理论下大洋的发展阶段以及判断(填空选择、地中海、红海、大西洋、印度洋)

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地缝合线)等阶段。

胚胎期:

东非大裂谷、莱茵裂谷、贝加尔裂谷

幼年期:

红海、亚丁湾

成年期:

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衰退期:

太平洋

终了期:

地中海

遗痕: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第二节

考点一:

气候带分布规律(填空、选择)

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一)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伟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

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

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热带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

全年高温多雨

茂密的热带雨林

热带海洋性气候

信风带的大陆东岸、热带海洋中的岛屿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

热带干湿季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荒漠

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南部和东南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季雨林

(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

按热量情况,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

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

温带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中纬大陆东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侧

与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不如其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有对流雨,雨量不集中

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

温带季风气候

中纬亚欧大陆东部

四季分明,季风显著。

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

暖热多雨;冬季风来自高纬大陆,寒冷干燥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中纬大陆西岸

终年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和多雨,

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中纬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集中夏季

草原、沙漠

2.陆地亚热带气候

温带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

亚热带湿润气候

中低纬大陆东部

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年内降水分配也均匀

亚热带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中低纬亚洲东部

四季分明,季风显著。

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高温多雨;冬季风来自高纬大陆,寒冷干燥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夏干气候

中低纬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中低纬大陆内部

冬温夏热,降水少

草原、沙漠

(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括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

在冰洋气团和极地气团的控制下,气温极低。

主要气候类型为:

寒带、高山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北极圈附近中高纬地区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和

亚寒带针叶林

极地长寒气候

亚欧、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

长冬无夏,降水稀少

苔藓、地衣

极地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北冰洋岛屿

终年严寒

冰雪覆盖

(四)高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世界的各大山地,由于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垂直气候带结构。

以“温”定带

以“水”定型

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

(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2)非纬向地带性(3)垂直地带性。

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第四节

考点一: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

主要特征是,从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至赤道太平洋出现大范围的持续的海水温度升高,时间可达1~2年。

它的出现无确定的周期,一般为2~7年。

拉尼娜是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也是来自海洋的作用,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降雨量增多。

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研究: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突出表现。

存在于全球热带东西方向的气压反相震荡,即所谓的南方涛动(SouthernOscillation),与厄尔尼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合称ENSO。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方涛动指数(SOI)达到最低值,也就是说印度尼西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气压升高,东太平洋气压降低,赤道对流区向东移动。

由此带来了全球热带的气候异常和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和气候的显著影响。

人们把这种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称为一次ENSO事件。

第二章

考点一:

自然带的分布(选择题,从植被、土壤、气候等方面理解其特征)

1、什么叫自然带/自然地带?

答:

自然带也称“自然地带”或“地理地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每一带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有一个占优势的特有的景观型。

2.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主要有以下的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性。

各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带状排列,并按经线方向有规律的南北更替的变化。

纬度地带性的产生,主要是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不同纬度的地带,不仅热量条件不同,而且水分条件也有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和自然景观。

  

(2)经度地带性。

自然带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逐渐更替,大体上与经线相平行伸展成条带状。

它的产生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必需具备一定的热量条件。

  (3)垂直地带性。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种垂直的气候变化影响到生物、土壤也相应发生垂直变化,因此形成山地的垂直自然带。

对某个具体的山地来讲,它总是处在一定的纬度带内,因此纬度地带性也必然给它打下烙印。

此外,山体的高度、走向、坡向以及海陆位置等也对垂直地带性变化有重要影响。

  (4)非地带性。

在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称之为非地带性因素。

在它的影响下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遭到破坏,变得很不完整或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多样。

如在北纬50°~70°的大陆上是东西延伸的针叶林,而南纬50°~70°之间由于大部分是海洋,因而没有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

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面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从以上可以看出,地球上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各方面规律的支配,其中热量条件是最基本的。

在纬度地带性的基础上,又叠加上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诸方面的作用,使得自然带的分布既有一定的规律,又错综复杂。

3、主要自然带的分布?

答:

1)热带雨林带:

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

特征:

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

动物以鸟类和猿猴目为活跃。

土壤为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的砖红壤。

2)热带稀树草原带分布上与热带雨林带南、北相连,在非洲和南美洲广泛分布,而在澳大利亚、中美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则仅为局部分布。

特征:

由禾本科高草植物构成,并零星地分布着成片乔木或独株乔木,它们具有能储藏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季相非常明显。

善于疾驰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土壤中进行着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形成红棕色土。

3)热带荒漠带分布:

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洲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南非等地区。

特征:

植被贫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

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贫乏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

热带稀树草原带和热带荒漠带之间为热带荒漠草原带过渡带。

这里形成禾本科灌木半荒漠植物群落,植被十分稀疏,存在着很大的表土裸露地段——生态脆弱带。

4)亚热带荒漠草原带位于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森林带之间。

特征:

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

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5)亚热带森林带:

亚热带的非纬向地带性因素表现得最为强烈,亚热带森林带被大陆内部的荒漠草原所隔开,而分成大陆西岸与大陆东岸两种类型。

大陆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称地中海式植物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非洲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

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地带,发育着褐色土。

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日本南部和美国东南部,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东南部。

这里主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

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

6)温带荒漠带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在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也有所表现。

特征:

植被是稀疏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

土壤主要是棕漠土和灰棕漠土,在它们中间还有斑状分布的一些碱土及盐土。

7)温带草原带:

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从东欧平原南部到西伯利亚平原南部。

特征:

以禾本科植物为主。

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及暗栗钙土,也有斑状分布的碱土及盐土。

草原带动物善于适应草本植被覆盖的平坦开阔的无林地区,许多动物穴居洞中,啮齿目动物、有蹄类动物和一些草原食肉动物是温带草原的主要动物。

8)温带阔叶林带:

又称夏绿阔叶林带,主要是由一些秋后落叶的阔叶乔木组成的森林。

分布:

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东部夏绿林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林、辽东栎林以及槭属、椴属、桦属、杨属等组成的杂木林;西部往往形成由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北美洲夏绿林分布在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这里植被主要是美洲山毛榉和糖槭组成的山毛榉林。

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

特征:

这里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少,但个体数量较多,主要以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动物为最活跃。

9)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

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北部亚带,它沿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大陆北部,呈非常宽阔的带状东西伸展,是温带森林带的主要部分,几乎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是一条全球性的自然带。

特征:

形成了由云杉、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

动物界以松鼠、雪兔、狐、貂、麋、熊、猞猁等耐寒动物为多。

10)苔原带分布:

位于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许多岛屿地区。

特征:

以苔鲜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苔原带。

土壤属于冰沼土。

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

在针叶林带和苔原带之间,有一个比较狭窄的过渡带——森林苔原带。

11)冰原带分布:

亦称冰漠带,它几乎占有南极大陆的全部、格陵兰岛的大部以及极地的许多岛屿。

特征:

全年皆被冰雪覆盖,最暖月均温仅在某些地区可以高至0℃。

这样,仅在高出于冰雪之上的岩崖上,可以观察到某些藻类和地衣的生长。

原带动物界很贫乏,在南极大陆上没有陆生哺乳动物,仅在沿岸地区特有企鹅一类的海鸟,在北极诸岛上可以看到白熊和北极狐。

无论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的冰原带的沿岸海水中,都栖息着鲸和海豹。

注:

固体地球的表面特征和板块运动的原因没有找到。

第3章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

考点一:

海洋的分布

海洋是指地球表面广阔而连续的咸水水体的总称,占地球总面积的71%。

海洋的基本形态单元有两种,一中是大洋——远离大陆、深邃而广袤的水域;二是海——靠近大陆、或受大陆包围,位于大洋边缘的水域。

洋底地壳具有洋壳性质(硅镁层),海底地壳多为陆壳性质(硅镁层及硅铝层)。

海的形态根据其海陆相关位置,可进一步划分为边缘海(如黄海、南海)、陆间海(如地中海、加勒比海)和内陆海(如红海、渤海)。

四大洋系统: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

全球面积最大且最深的大洋

大西洋:

全球第二大洋,呈“S”形南北延伸,是四大洋中南北跨度最大的一个。

两头宽中间窄,最窄处位于赤道附近。

印度洋:

形状扁平,东西长,南北短,是一个热带大洋,大洋主体部分位于赤道附近,洋面平均温度为20-26℃之间。

北冰洋:

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温度最低的寒带大洋,终年千里冰封。

海洋的分布特征:

海洋在地球上不是均匀分布的,北半球海洋面积占60.7%,南半球海洋面积占80.9%。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还表现为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的格局。

南半球以南极大陆为核心,海洋呈环状分布;北半球以北冰洋为核心,大陆呈环状分布。

考点二:

洋流的分布及成因

洋流:

洋流亦称海流,是指具有相对稳定流向和流速的海水运动。

根据成因不同,洋流可分为:

梯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

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流。

这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使海区形成了压力梯度,在压力梯度力作用下,海水产生了流动。

故梯度流也称密度流。

风海流——风对海面摩擦作用而产生。

是海水在风的摩擦力(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

也称漂流或吹流。

风力作用于海面时,可产生对海面的正压力和摩擦力,故风作用于海面时,可同时产生波浪运动和使海水向前运动的洋流。

补偿流——由于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空缺而形成的海流。

是由于某一种原因使海水从一个海区流出,而使另一部分海水流入进行补充,海水的这种流动叫补偿流。

补偿流可以是水平流动,也可以是垂直流动(上升流和下降流)。

 

考点三:

大陆架的开发与海岸带管理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最后会议上通过,1994年生效。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其组成部分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

地理上大陆架外缘宽度不足200海里的,可以将大陆架外部边界扩展到200海里;对于地理上大陆架外缘超过200海里的,则规定其外部边界不得超过350海里或不得超过2500米等深线100米。

显然《公约》中的大陆架范围超出地理意义上的大陆架,它扩大了沿海国家对其大陆架行使权力的范围。

沿海国家在其大陆架上行使的主权既不同于领土主权,也非单纯的管辖权,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对其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以及勘探开发这些资源的专属权。

专属经济区是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在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

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主权主要是经济性的。

海岸带:

地理上的潮间带区域,向陆地延伸至海岸线以上100km和向海洋扩展的领海范围,包括沿岸岛屿。

这一范围集中有世界人口的40%,承受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

海岸带生态退化的原因:

①不断扩大的海岸带地区的开发活动,改变了海岸地区的植被类型与生境,如过度砍伐红树林、开发人工养殖场及其他开发占地等。

②不断增加的海岸地区的水体污染,使海岸带区域不仅承受了沿海开发的环境负担。

③普遍存在的近海渔业过度捕捞现象,不仅造成部分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资源的储量减少,同时也改变了海岸生态系统的种群结构并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④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岸地区水温变化、水文循环变化、海平面上升及风暴频率变化等,威胁海岸带地区安全。

海岸带管理的主要任务:

解决生境丧失、水质下降、水文循环变化、海岸资源枯竭、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

第四章

考点一:

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表现。

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诸多方面,政治上的恐怖主义、经济的全球化、种族的文化冲突等,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更是如此。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共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

①、人口、资源问题的全球关注②、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跨国界影响③、已经引发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的扩大、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土地退化、海洋污染等。

(103页)

第五章

考点一:

民族

民族作为地域文化的产物(包括语言、宗教、经济活动方式等),是在相对封闭的地域条件下形成的,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结果。

按照民族构成所具有的特征,可以把世界划分为以下区域:

东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中亚地区;西亚北非地区;西部欧洲(包括西、北和南欧)、东欧地区;撒哈拉以南的北部地区、西南部地区;北美洲、中南美洲;大洋洲。

民族的迁徙包括民族地域的扩大和民族人口向其他民族地域的迁徙。

民族同化:

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有些民族的民族特性消失了。

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①自然同化:

是指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共处中,落后的民族在先进民族的潜移默化中丧失本民族的特性;

②强迫同化:

是指凭借政治暴力或民族特权而实现的民族同化。

民族融合:

指多个民族同居于一定的地域,通过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的东西日益增多,各个民族原来的特征越来越少,形成了一个新的有别于任何一个民族地域的综合民族特征地域。

考点二:

宗教:

世界三大宗教指以欧洲为核心的基督教,以西亚、北非为中心的伊斯兰教和以亚洲为中心的佛教。

①现在的基督教(人口)的分布格局是:

以南欧及其南美洲移民为主体的天主教(梵蒂冈);以东欧为主体的东正教(伊斯坦布丁);以及分布在西欧、北欧和北美洲、大洋洲的各个新教流派。

②伊斯兰教分布相当广泛,教徒(穆斯林)分布集中的地区有西亚、北非和东南亚。

③佛教起源于印度。

后来留存在印度的佛教演变为印度教;小乘佛教进入了中国、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小乘佛教在西藏和蒙古演变为喇嘛教;大乘佛教流传到了东南亚地区(主要东南半岛)。

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也是基督教的前身。

考点三:

世界的国家:

(1)单一民族的国家。

纯粹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但仍有许多国家是由某一个民族占据了绝大多数,其他民族人口几乎可以忽略。

如亚洲的日本、朝鲜和韩国、蒙古,欧洲的德国、法国、波兰、芬兰、冰岛等。

(2)多民族的国家。

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欧洲的俄罗斯、英国、西班牙和巴尔干半岛上的各个国家;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都是多民族的国家。

(3)跨国家分布的民族。

最典型的是阿拉伯民族。

阿拉伯民族在北非和西亚分化出近20个国家,构成了“阿拉伯世界”。

这些跨国家分布的民族在各自国家如果与主体民族或其他民族发生矛盾,往往会导致这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即提出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和与政府的对立。

考点四: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世界国家划分:

人们通常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把各个国家进行以下划分:

①按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②按经济或政治体制划分,可分为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型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③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带有政治倾向的划分,第一世界国家、第二世界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考点五:

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

(1)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集中的主要基础条件:

①从原料地来看,这里矿产资源丰富;

②从燃料与动力来源地来看,煤炭地质储量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潮汐能、风能也十分丰富。

从总体上看,该地带的燃料、动力资源已成为工业布局的优势条件;

③从消费地来看,世界的发达国家主要位于本地带的温带地区,主要城市也位于该地带。

人口的众多、经济的发达、城市的繁荣等都使这里成为工业品的主要消费地;

④从人力资本集中地来看,这里既有科技实力相当雄厚的发达国家,也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⑤从交通与区位条件来看,这里扼据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临近海洋的国家先后在沿海地带发展了现代工业和现代城市,使沿海地带成为世界生产力布局的重心地带。

主要原因是临海地带的交通与区位条件优势。

(2)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空间格局的演变:

自从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以来,世界工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始终在陆地中纬度地带,它大体经历了以英国一极为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再到西欧和北美的共同发展时期(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北美与日本的三足鼎立以至后来的多极化发展时期。

 

第6章亚洲

考点一:

亚洲工业化的时空过程

1 亚洲有很大范围属于季风气候区(尽管成因有不同),在自然界的恩惠下,亚洲很早就产生了高效率的农业,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和自给自足型的农业社会,从而形成了缺乏交流、对土地高度依赖和保守的经济社会特质,这些显然不利于工业文明的产生。

2 亚洲工业化是在由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下起步的。

但由于列强的压迫和剥削,陷入“贫困恶性循环”,工业化没有很大发展。

3 除日本在20世纪初期完成产业革命之外,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真正的工业化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4 亚洲经济起飞展现出的空间扩散过程为:

日本——亚洲四小龙——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中国、越南、印度。

5 亚洲工业化道路大致经历了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过程。

进口替代工业化:

所谓进口替代工业化,就是用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是为减少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的依赖,从发达国家的竞争攻势中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建立本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而采取的“内向型”工业化战略。

进口替代一般经历消费品国产化→中间产品国产化(原材料、零部件等)→资本品国产化(生产设备)的依次递进过程,这往往需要很长的发展过程。

但由于无法实现工业的规模经济以及并不能摆脱对外的依赖,20世纪60年代,开始转向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把所生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向国外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即为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背景:

世界经济的空前繁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体系下世界贸易自由化,交通通讯等克服空间距离的技术大发展,跨国公司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寻求低成本生产基地等。

另外,亚洲经济先行起飞国家和地区正面临产业升级,一些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邻近后发展的国家。

新一轮混合型战略:

在不同产业领域和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互为转移的,既为“混合型”战略。

在新一轮混合型发展战略中,IT革命牵动了亚洲新经济的发展。

有一下主要特征:

a.正成为世界性的IT关联设备供给基地

b.IT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较快,移动电话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c.印度和菲律宾正形成世界水准的软件产业

考点二: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

考点三:

日本国土结构特征

A、大城市圈与地方圈对立:

三大都市圈:

首都圈、名古屋圈、关西圈;

地方圈:

北海道、东北地区、北陆地区、山阴地区、四国地区、南九州地区和冲绳县;

中间地带:

北关东地区、山阳地区、北九州地区;

1 三大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