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6893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docx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

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若干问题

索引

一、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与经济条件

2、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3、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四、社会主义改造

1、社会主义改造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1、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

1、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2、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3、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不同内容和特点

4、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

5、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6、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七、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

八、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九、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1、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3、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

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一、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具体地说:

①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②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

③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广大农民所在的广大农村,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

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主要是落实在对广大农民的领导上。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我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民主革命时期,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也有不少来自知识分子,还有来自非劳动阶层的革命分子。

但是,我们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2)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了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了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

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最根本的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继续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①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

党的建设有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理论建设、作风建设、执政党还有廉政建设等方面,但首先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思想上保证共产党组织的纯洁性。

1929年,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

第一,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

第二,毛泽东倡导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

第三,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发挥先锋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群众中率先垂范,共产党支部必须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

第四,共产党员必须注意调查研究,按实际情况办事,实事求是。

②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对党的优良作风作了简明概括,他指出: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在一起的作风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这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需要全党从多方面做出努力,其中最主要的,一是自觉学习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时时处处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二是最大限度地开辟和拓宽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倾听各阶层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三是坚决反对和整肃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保持党的清正廉洁;四是时刻关心群众的各种切身利益,及时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优质高效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五是及时修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③注意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党组织的集中与民主的高度统一,是党的力量之所在。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结合。

在民主和集中的关系上,毛泽东总是把民主放在前头。

集中就是集中正确的意见。

集中,主要指全党路线、方针、政策及全党纪律、行动的统一性。

在此基础上,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强调极端民主化,强调集中反对民主都是错误的。

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

全党服从中央是这一原则的核心。

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社会主义因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逐步积累和增长,是实现两个革命转变的重要历史条件。

到1952年,新中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与经济条件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国的近代工业已经有了—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贯彻、实施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逐步确立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其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国营经济,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此外,获得土地的个体农民有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的愿望,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这些都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经济条件。

2、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政治条件或政治保证。

3、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基本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冷战”局面开始出现,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支持和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这也促使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考虑尽快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四、社会主义改造

1、社会主义改造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

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即使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的关系,改变财富为个人所有或少数人占有的状况。

也只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变经济基础,才能健全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即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巩固工农联盟,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要财富的拥有者,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当家作主。

当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终目的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工业化开辟道路。

当时的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国家工业化的要求之间确实存在某些矛盾。

从主观上说,中共中央决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推进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也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

(1)主要经验:

①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实现了以和平方式完成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向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转变。

②成功地创造了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实现了团结资本家,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并把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奇迹。

(2)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中国革命胜利后,毛泽东主张对资产阶级的两个不同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即对官僚买办资本实行没收,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资本,根据马克思和列宁的设想实行和平赎买。

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就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进行的,因而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进行改造的方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在中国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基本依据在于:

第一,中国共产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

第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但在民主革命时期有两面性,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承认《共同纲领》,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1、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

1956年的中共八大,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探索的第一个里程碑。

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主要表现在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的科学认识上。

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现在,“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因此,“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也就是说,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中共八大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的分析是正确的,它把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综合实力起点非常低、社会生产力发展十分落后的这一基本国情突出出来,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

历史证明,这个科学认识是正确的。

这是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最重要的贡献。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而不是对抗性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加以解决。

即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完善。

社会主义社会正是通过不断地解决这些矛盾而向前发展的。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状态、性质、解决途径等的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3、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大量的、普遍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

(2)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是根本利益的对立与冲突。

人民内部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我国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除了对抗性的一面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是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的。

(3)两类不同社会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因此,前者要采用专政的、强制的方法加以解决;后者则要采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

(4)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还没有完全结束),我国社会大量表现出来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目的,或者说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③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政策。

其中主要有: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内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讨论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官僚主义,同时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内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等等。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问题。

统一战线的战略和策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

"在德国,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君主专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

"列宁提出的民族殖民地理论中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民主革命运动中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更有直接指导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革命统一战线的实现,正是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

1、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必要性):

第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和组织的统一战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是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都需要遵循这一原则,解决好这一关系到革命成败的问题。

第二、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

中国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少,单靠自己的力量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这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近代世界矛盾的一个焦点。

在内部,既有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又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还有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矛盾;在外部,既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帝国主义之间瓜分中国的矛盾。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又造成中国统治阶级的四分五裂和各政治派别的矛盾。

各种复杂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问题上,又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迁。

这种极其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第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团结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人们,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仅可以与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也有可能与大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建立统一战线。

2、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使统一战线这一有效的武器在中国革命中得到成功的运用。

这些基本原则主要有:

第一,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所谓独立自主,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正确理解这个原则,应包含两方面的涵义。

一方面要讲统一性。

因为既然结成了统一战线,形成了联盟关系,就一定有共同的目标,也一定要商定共同需遵守的东西,不得随意违背和破坏。

这就是坚持统一性。

另一方面,要讲独立性。

如果只讲统一性,不讲独立性,那也谈不上统一战线。

毛泽东指出:

"不是因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而是相反,坚持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这才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谓合作。

否则就是将合作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

“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

第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

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团结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主要的敌人,这就要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

毛泽东把这种策略思想归纳为十六字,"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关键在于善于抓主要矛盾。

第三,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政治上逐步把同盟者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而不是把自己降低到同盟者的水平,这就是原则性。

但是原则性必须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策略,善于与同盟者达成必要的妥协。

只有原则性而没有灵活性,就没有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实行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的问题。

在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对于全国人民的政治领导"、"对于全国各革命阶级的政治领导"。

第二,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工农联盟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农民以及工农联盟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

第三,在同资产阶级联盟中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来的。

正确处理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所谓联合,就是同资产阶级结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所谓斗争,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同资产阶级进行“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

3、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不同内容和特点

中国的统一战线是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革命阶级里,统一战线有着不同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1)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灵魂,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国民党一大还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的原则,并选举产生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从而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四个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是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取得伟大成功。

但随着革命的发展,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

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如何实现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经验,犯了右的错误,最后国民党右派集团无所顾忌地背叛了革命,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因国共合作破裂而宣告结束。

(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使得革命营垒里原有的四个阶级只剩下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

所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基本上是三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组织。

这一时期党在统一战线中忽视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共产党逐步修正了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后又改变为“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将抗日反蒋的口号转变为“逼蒋抗日”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则实现了由国内战争到国内和平、由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七七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为标志,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前两个时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策略,贯彻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坚持了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原则,战胜了国民党顽固势力挑起的种种磨擦和冲突,牢牢地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在抗战初期,中共党内曾经发生王明新投降主义的错误倾向,但中共中央很快觉察并纠正了这种右倾错误,坚持了党的独立自主原则和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是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为重要目标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以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